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078097
内容简介
“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由著名作家叶兆言亲自编选,收入其自1988年至今20余年间创作的重要短篇小说共50篇,结集为《雪地传说》(1988-1993)、《左轮三五七》(1994-1996)、《我们去找一盏灯》(1997-2009)三卷,每卷按时间顺序,各收入短篇小说18篇左右。其中《儿歌》、《绿色咖啡馆》、《十一岁的墓地》、《哭泣的小猫》、《左轮三五七》等皆是叶兆言为脍炙人口的短篇佳作。
本书为“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的第二卷,主要收录了《小磁人》、《情人鲁汉明》、《伤心李雪萍》、《杨先生行状》、《哭泣的小猫》、《索玉莉的意外》等作品,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本书为“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的第二卷,主要收录了《小磁人》、《情人鲁汉明》、《伤心李雪萍》、《杨先生行状》、《哭泣的小猫》、《索玉莉的意外》等作品,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目 录
自序
结局或开始
宋先生归来
小磁人
陈陇老师
作家林美女士
情人鲁汉明
凶杀之都
危险男人
伤心李雪萍
夜游者侯冰
杨先生行状
哭泣的小猫
左轮三五七
索玉莉的意外
危险女人
纪念葛锐
蒋占五
结局或开始
宋先生归来
小磁人
陈陇老师
作家林美女士
情人鲁汉明
凶杀之都
危险男人
伤心李雪萍
夜游者侯冰
杨先生行状
哭泣的小猫
左轮三五七
索玉莉的意外
危险女人
纪念葛锐
蒋占五
在线试读
宋先生归来
宋先生坐在那块凸出的石头上抽烟。这是他恢复记忆后做的件事,哈德门香烟还剩下后三支,他掏出火柴,一根接一根划着。火柴似乎有些潮,当划到第十三根的时候,才“嚓”的一下燃起红色的火苗。与此同时,宋先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很大的不理解。他不明白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怎么糊里糊涂就到了这里。一切都是陌生的,是典型的春天的景象,麦子一片翠绿,菜花一片金黄。宋先生像个钓鱼人那样坐在凸出的石头上,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模样一定十分滑稽。他是个教书的人,为人师表不苟言笑,如此孤零零地坐在孤零零凸出的石头上,与他平时的性格和身份都不相符。
宋先生还没想明白他怎么才能从那凸出的石头上下来,远远地已经有一群年轻人过来了。这些年轻人的衣着打扮和宋先生以往熟悉的完全不一样。他们也注意到了他的存在,都抬起头来,像打量怪物似的看着他。就像宋先生不明白自己怎么才能下来一样,人们也在想象他是怎么爬到那块极难攀登的石头上去的。一个小伙子突然意识到可能是在拍摄电影.他的提醒使所有的人都掉过头来,徒劳无益地寻找着也许潜藏着的摄影机。宋先生从眼前这些年轻人的目光中,感觉到了自己的异常。
年轻人把宋先生从那石头上搀了下来,一边搀扶,一边忍不住暗笑。年轻人相信他们正在和一位神经失常的人打交道。他们用和一个三岁小孩说话的口吻向宋先生提问,当宋先生回答自己是某某街上的人时,年轻人终于哈哈大笑起来,因为恰巧他们就是这条街上长大的。他们从来就没见过这个打扮得非常滑稽的怪人。
起初没有人相信宋先生说的是真话。大家把这位穿着长袍的人送到他所说的那个家时,只不过是为了进一步地逗笑取乐。宋先生发现自己完全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他的后面跟着一大群人,嘻嘻哈哈笑着,不住地戳着他的后脊梁说长道短。熟悉的乡音似乎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有些词宋先生从来就没听说过。人们笑够了以后,指着一个老太太对他说,既然那个叫长生的是他儿子,这个老太太便应该是他的儿媳妇。
这个老太太的年龄完全可以当宋先生的老母亲。宋先生明白自己正在被人取笑,这样的玩笑太过分了。宋先生是一个教书的先生,多少年来,没有人不尊重他。他不习惯人们用这种办法对待他,那个被戏称为自己儿媳妇的人的孙子很气愤地走到他面前,指着他的鼻子呵斥道:你这个神经病,滚远一些。
宋先生生气地说:“你怎么能这样对我说话?”
一旁的人笑得前仰后翻,大家都觉得这位神经不正常的人,恰巧这句话说得有些正常。既然老态龙钟的老太太可能是他的儿媳妇,老太太的孙子便应该是重孙。重孙自然不应该用这样的口吻和自己的太爷说话。老太太的孙子意识到自己正被大家一起取笑,他冒冒失失操起了一把扫帚,怒气冲冲地要撵宋先生走。宋先生有些狼狈·他说,不是他要到这里来的,他不知道人们干吗要把他带到这里来。他十分沮丧地又一次声明他想去的那条街。他又一次告诉大家他的儿子是谁,他的儿媳妇叫淑芬。
一直不吭声坐在门口晒着太阳的老太太,瞪大眼睛走到宋先生面前,她的眼睛向来是眯着的,严重的白内障使她处于半失明的状态。她盯着宋先生模糊的脸看了半天,伸出手摸了摸宋先生穿着的长衫,犹豫了好一阵,以不敢相信的口气问:“你的儿子真叫长生?”宋先生毫不含糊地点了点头,他明白自己这样表示,老太太可能还不明白,便大声告诉她是的。老太太说:“我听听你的声音也像,你的儿媳又叫什么?”宋先生再次报出儿媳妇的名字叫淑芬以后,老太太吓傻了一般哆嗦开了,突然失声地叫起来:“爹,我就知道你还没死!”
记者们是在宋先生出现后的一个月,开始纷纷涌入这条位于梅城郊区原来并不起眼的小街的。他们带着不同的目的,出现在小街不同的角落里,收集着对各自写文章有利的证据。什么样的新闻记者都有,有那些专在小报上制造新闻的无聊记者,也有那些专抢独家新闻的大腕记者。一时间,在街面上出现的形迹可疑的人,全是这样那样的记者。
一部分记者想通过宋先生的出现,证实一个曾经由几百年前的明朝人说过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又被一个叫做华盛顿·欧文的美国人重新讲述。华盛顿·欧文享有美国文学之父的盛誉,他的代表作《瑞普·凡·温克尔》是西方高校文学系必须选读的教材。这些记者们相信,宋先生的出现不仅仅是明朝人说过的故事和华盛顿·欧文的小说的简单翻版,而且有着重要的人类科学尚不能认识到的奥秘。
有很多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位宋先生是五十年前失踪的那位宋先生。宋先生的媳妇淑芬由于患有严重的白内障,人们不得不去寻找那些健在的其他老人。五十年过去了,该走的已经都走了,一个叫作海粟的老人,看着由众人陪着走过来的宋先生,不敢相信地说:“这,这当然是学校的宋先生。”
宋先生说:“我说我是,可他们还是不相信。喂,你是谁?”
海粟老人已经有一百岁了,他的不肯衰老的记忆力,在小街上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当他也被宋先生指认出就是当年的李家二叔时,海粟老人突然站了起来。“怎么样,这些年,都传说你没死,果然,你还活着。”老人哆哆嗦嗦地看着宋先生,“你还活着,可你当年的那些学生,有许多已经入了土了。”五十年前,海粟老人只是一个比宋先生大十岁的老汉,他的孙子在宋先生的学校里念书,放学的时候,海粟老人常去就在隔壁的学校接孙子。
海粟老人的记忆中,宋先生喜欢在放学以后,站在学校门口抽哈德门牌香烟。旧时的小学校还在,小学校的基本格局还没有变,海粟老人兴致盎然地将宋先生带到学校门口,让宋先生重新站在门框已经换过的传达室边上,用一种曾让人十分熟悉的姿势把香烟点上。宋先生抽烟的时候,海粟老人上前拿过他的烟盒,看着,放在鼻子底下嗅了嗅,不容置疑地点点头。P9-12
……
宋先生坐在那块凸出的石头上抽烟。这是他恢复记忆后做的件事,哈德门香烟还剩下后三支,他掏出火柴,一根接一根划着。火柴似乎有些潮,当划到第十三根的时候,才“嚓”的一下燃起红色的火苗。与此同时,宋先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很大的不理解。他不明白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怎么糊里糊涂就到了这里。一切都是陌生的,是典型的春天的景象,麦子一片翠绿,菜花一片金黄。宋先生像个钓鱼人那样坐在凸出的石头上,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模样一定十分滑稽。他是个教书的人,为人师表不苟言笑,如此孤零零地坐在孤零零凸出的石头上,与他平时的性格和身份都不相符。
宋先生还没想明白他怎么才能从那凸出的石头上下来,远远地已经有一群年轻人过来了。这些年轻人的衣着打扮和宋先生以往熟悉的完全不一样。他们也注意到了他的存在,都抬起头来,像打量怪物似的看着他。就像宋先生不明白自己怎么才能下来一样,人们也在想象他是怎么爬到那块极难攀登的石头上去的。一个小伙子突然意识到可能是在拍摄电影.他的提醒使所有的人都掉过头来,徒劳无益地寻找着也许潜藏着的摄影机。宋先生从眼前这些年轻人的目光中,感觉到了自己的异常。
年轻人把宋先生从那石头上搀了下来,一边搀扶,一边忍不住暗笑。年轻人相信他们正在和一位神经失常的人打交道。他们用和一个三岁小孩说话的口吻向宋先生提问,当宋先生回答自己是某某街上的人时,年轻人终于哈哈大笑起来,因为恰巧他们就是这条街上长大的。他们从来就没见过这个打扮得非常滑稽的怪人。
起初没有人相信宋先生说的是真话。大家把这位穿着长袍的人送到他所说的那个家时,只不过是为了进一步地逗笑取乐。宋先生发现自己完全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他的后面跟着一大群人,嘻嘻哈哈笑着,不住地戳着他的后脊梁说长道短。熟悉的乡音似乎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有些词宋先生从来就没听说过。人们笑够了以后,指着一个老太太对他说,既然那个叫长生的是他儿子,这个老太太便应该是他的儿媳妇。
这个老太太的年龄完全可以当宋先生的老母亲。宋先生明白自己正在被人取笑,这样的玩笑太过分了。宋先生是一个教书的先生,多少年来,没有人不尊重他。他不习惯人们用这种办法对待他,那个被戏称为自己儿媳妇的人的孙子很气愤地走到他面前,指着他的鼻子呵斥道:你这个神经病,滚远一些。
宋先生生气地说:“你怎么能这样对我说话?”
一旁的人笑得前仰后翻,大家都觉得这位神经不正常的人,恰巧这句话说得有些正常。既然老态龙钟的老太太可能是他的儿媳妇,老太太的孙子便应该是重孙。重孙自然不应该用这样的口吻和自己的太爷说话。老太太的孙子意识到自己正被大家一起取笑,他冒冒失失操起了一把扫帚,怒气冲冲地要撵宋先生走。宋先生有些狼狈·他说,不是他要到这里来的,他不知道人们干吗要把他带到这里来。他十分沮丧地又一次声明他想去的那条街。他又一次告诉大家他的儿子是谁,他的儿媳妇叫淑芬。
一直不吭声坐在门口晒着太阳的老太太,瞪大眼睛走到宋先生面前,她的眼睛向来是眯着的,严重的白内障使她处于半失明的状态。她盯着宋先生模糊的脸看了半天,伸出手摸了摸宋先生穿着的长衫,犹豫了好一阵,以不敢相信的口气问:“你的儿子真叫长生?”宋先生毫不含糊地点了点头,他明白自己这样表示,老太太可能还不明白,便大声告诉她是的。老太太说:“我听听你的声音也像,你的儿媳又叫什么?”宋先生再次报出儿媳妇的名字叫淑芬以后,老太太吓傻了一般哆嗦开了,突然失声地叫起来:“爹,我就知道你还没死!”
记者们是在宋先生出现后的一个月,开始纷纷涌入这条位于梅城郊区原来并不起眼的小街的。他们带着不同的目的,出现在小街不同的角落里,收集着对各自写文章有利的证据。什么样的新闻记者都有,有那些专在小报上制造新闻的无聊记者,也有那些专抢独家新闻的大腕记者。一时间,在街面上出现的形迹可疑的人,全是这样那样的记者。
一部分记者想通过宋先生的出现,证实一个曾经由几百年前的明朝人说过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又被一个叫做华盛顿·欧文的美国人重新讲述。华盛顿·欧文享有美国文学之父的盛誉,他的代表作《瑞普·凡·温克尔》是西方高校文学系必须选读的教材。这些记者们相信,宋先生的出现不仅仅是明朝人说过的故事和华盛顿·欧文的小说的简单翻版,而且有着重要的人类科学尚不能认识到的奥秘。
有很多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位宋先生是五十年前失踪的那位宋先生。宋先生的媳妇淑芬由于患有严重的白内障,人们不得不去寻找那些健在的其他老人。五十年过去了,该走的已经都走了,一个叫作海粟的老人,看着由众人陪着走过来的宋先生,不敢相信地说:“这,这当然是学校的宋先生。”
宋先生说:“我说我是,可他们还是不相信。喂,你是谁?”
海粟老人已经有一百岁了,他的不肯衰老的记忆力,在小街上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当他也被宋先生指认出就是当年的李家二叔时,海粟老人突然站了起来。“怎么样,这些年,都传说你没死,果然,你还活着。”老人哆哆嗦嗦地看着宋先生,“你还活着,可你当年的那些学生,有许多已经入了土了。”五十年前,海粟老人只是一个比宋先生大十岁的老汉,他的孙子在宋先生的学校里念书,放学的时候,海粟老人常去就在隔壁的学校接孙子。
海粟老人的记忆中,宋先生喜欢在放学以后,站在学校门口抽哈德门牌香烟。旧时的小学校还在,小学校的基本格局还没有变,海粟老人兴致盎然地将宋先生带到学校门口,让宋先生重新站在门框已经换过的传达室边上,用一种曾让人十分熟悉的姿势把香烟点上。宋先生抽烟的时候,海粟老人上前拿过他的烟盒,看着,放在鼻子底下嗅了嗅,不容置疑地点点头。P9-12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