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464765
本书以名言为突破口,梳理、解读在当代中国数学教育60年发展历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观点、事件,帮助青年数学教师和数学教育研究者吸收经典名言的充足养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本书不是数学教育的口号的汇集,而是集中展示当代中国数学教育及其研究的智慧之花与思想之光.
本书适合数学教育工作者阅读,可供中小学数学教师培训使用,以及数学教师提升专业发展水平之用.
前
言
第1章
数学教学(学习)研究
1.1 魏庚人谈数学“双基” (陈飞执笔)
1.2
“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 (刘祖希执笔)
1.3 数学教学公理(刘祖希执笔)
1.4 什么是数学好课?(刘祖希执笔)
1.5 核心概念有力量(朱贤良执笔)
1.6 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梅磊执笔)
1.7 突破教学模式,走向教学的自由(刘祖希执笔)
1.8 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统一起来(汪仁林执笔)
1.9 数学教学要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丁益民执笔)
1.10 数学学习的“三通”与“三活”(张国治执笔)
1.11 孙维刚谈数学学习(史嘉执笔)
1.12 熟能生巧吗(朱贤良执笔)
1.13 数学学习心理的CPFS 结构理论(张志勇执笔)
第2章
数学解题(试题)研究
2.1 解题 “中巧说”(刘祖希执笔)
2.2 让解题的思路来得自然(张国治执笔)
2.3 怎样学会解题(刘祖希执笔)
2.4 数学解题学派(刘祖希执笔)
2.5 应用数学题应在高考题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朱贤良执笔)
第3章
数学竞赛与初等数学研究
3.1 徐利治谈初等数学研究(代银、刘祖希执笔)
3.2 单墫谈数学竞赛(吴佐慧执笔)
3.3 数学竞赛是数学教育的一部分(田富德、刘祖希执笔)
3.4 数学奥林匹克学派(刘祖希执笔)
第4章
数学课程与教材研究
4.1 中小学教材可以混而不错(任念兵执笔)
4.2 教材编写的“二十字方针” (张国治执笔)
4.3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杨明正执笔)
4.4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杨明正执笔)
4.5 课程中的两个转化(钟劲松执笔)
4.6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刘祖希执笔)
4.7 培养高层次数学思维能力 (仓万林执笔)
第5章
数学(教育)史与数学文化研究
5.1 数学文化与探索精神(仓万林执笔)
5.2 数学文化与数学思维、数学素质(仓万林执笔)
5.3 数学文化就是要“文而化之” (史嘉执笔)
5.4 数学教学是数学文化的教学(史嘉执笔)
5.5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陈飞执笔)
第6章
数学科普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6.1 数学定理与基本定理(张国治执笔)
6.2 信息技术只有深入学科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张志勇执笔)
6.3 教与学对应、教与数学对应(张志勇执笔)
6.4 把时间还给学生(张志勇执笔)
6.5 选准信息技术的切入点(张志勇执笔)
第7章
数学教育研究与数学教师发展研究
7.1 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张国治执笔)
7.2 寻找中间地带(仓万林执笔)
7.3 回归数学意义(陈飞执笔)
7.4 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刘祖希执笔)
7.5 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刘祖希执笔)
7.6 数学教师素质的类型(刘祖希执笔)
7.7 数学教育,科学是纲(彭翕成执笔)
7.8 回到起点去,“生长”是本质(范世祥执笔)
第8章
数学家谈数学与数学教育
8.1 华罗庚、陈省身谈数学之用(张国治执笔)
8.2 华罗庚谈数形结合(史嘉执笔)
8.3 华罗庚的厚薄读书法(仓万林执笔)
8.4 华罗庚谈数学教学(仓万林执笔)
8.5 徐利治与数学方法论(刘祖希执笔)
8.6 徐利治谈数学美(仓万林执笔)
8.7 张景中与教育数学(彭翕成执笔)
8.8 齐民友谈数学文化的民族性(仓万林执笔)
8.9 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任念兵执笔)
8.10 数学的学术形态与教育形态(刘祖希执笔)
8.11 欣赏数学中的不变量与不变性质(张国治执笔)
8.12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胡晋宾执笔)
8.13 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清楚的(朱贤良执笔)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