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06627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们曾经是生意人、护士、办公室职员、大学老师等各种身份。他们在地震后从全国各地奔赴四川的各个重灾县参与灾后救援或灾后服务,并自此走上了公益或社工的道路。本书努力回忆并书写“真的记不情”或者“不愿再去想”的“2008”,对于他们来说,曾经一度非常困难。但正是这一个个故事,一幅幅画面,将我们拉回到当年举国轰轰烈烈抗震救灾的社会图景中,也让我们直接又真实地看到面对灾难各个面向的人类本性与希望。
目 录
序【高思发】
情意结【张和清】
高队【高思发】
生命自此而厚重【殷刘倩】
灾难中的缘【但小莉】
随心而动【董明珠】
我和灾难有个约定【周文国】
生命的分水岭【霍小玲】
灾难、名利场和自省【古学斌】
相关作者信息
前 言
序 不忘初心
高思发
高思发,中国心志愿者团队队长,北川大鱼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从事中国灾害社会工作9年。
时间过得真快,在导师的指导下书写我的“5·12”生命故事不知不觉已经18个月了,漫长的煎熬,各种痛苦、纠结、喜悦和欣慰终于将要有结果了。
2015年我参加了由南都公益基金会、正荣公益基金会和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联合资助,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灾后社区重建行动学习网络”,学习中有一个环节就是学员分享自己如何走上公益社工之路。4月,我们在都江堰集中学习,我们组有巴中的周文国,北京的贺永强,成都的张静、但小莉、董明珠等几位同学,他们有的是退伍军人,有的是家庭妇女,有的是政府工作人员,有的是基金会工作人员,虽然从事不同的工作,但都有参与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的经历,并且都成长为社会公益组织的负责人。记得26日这天,大家分享了各自“5·12”救灾的故事,非常激动,不知不觉到了深夜,我的泪水模糊了双眼,但走上公益社工之路的初心却越来越坚定。
2008年我还是一个在拉萨经商的小生意人,因为“5·12”地震家乡受灾,我毅然决定从拉萨回到四川参与救灾。初我只是想干两周的志愿者,没想到一干就是9年,如今已经在北川注册了自己的社会组织,成为全职公益人,主要经营“品质助学”和“那山成长营”两个项目,在全国社会公益组织中也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人们都说2008年是中国志愿者元年,“5·12”地震灾难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心、悲悯心和爱心,300万名志愿者怀揣着互助、不求回报的精神奔赴灾区参与救灾,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后来,我也参加过青海玉树、四川芦山以及云南鲁甸等地的地震灾后救援工作。曾几何时,那纯粹的志愿者精神在灾后救援中变得复杂了。有些人也渐渐淡忘了地震灾难的那段历史,可是,作为“5·12”地震救灾的参与者,我不能忘记那段历史,遗忘就是亵渎。那颗淳朴的走上公益社工之路的初心需要有人去坚守,坚守不仅仅是铭记苦难,更是志愿者精神与文化的传承。我们站出来讲述这段历史,就是想用那充满血与泪的记忆唤醒我们单纯的初心,也照亮更多的人投身公益与社工事业的道路。从2008年起,“中国心”十届那山成长营的志愿者一直都实行AA制,坚持志愿者服务的纯粹性,自费参与志愿服务;共同讨论制定机构规则,服从管理规则,不允许任何人超越规则。这样做让我们感受到公益服务纯粹的快乐,保持了初心。我们的民族在发展中仍然会遭遇灾难,中国的公益社工之路还很长,需要更多的人投身公益事业,只有抱持坚守互助、不求回报的精神,中国的公益社工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书写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只上到初中,又没有写这类文章的经验,我有种肚子里有货就是倒不出的感觉,写出来的文字逻辑混乱、颠三倒四。18个月的书写过程对我来说真是漫长的磨难,好在有导师的指导,他不仅指出书写的方向,还不厌其烦地帮我调结构、修改文字。
书写的过程也是幸福的。通过书写,仿佛时光倒流,过去的经历一幕幕再次呈现在眼前,我看见了曾经的自己,也对自己成长的过程进行了一次梳理。中国心志愿者团队(以下简称“中国心”)从2008年一个只有17人的志愿者团队发展为专职从事公益社工事业的注册机构,从1个机构发展为3个机构,从只有1名全职工作人员到今天拥有22名全职工作人员,9年间共有1700名志愿者参与其中。从“中国心”生存、发展的历程来看,其不仅有自己的坚守,也有智慧的结晶,更有背后的逻辑。我写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述说的都是我们“中国心”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各种困难、压力以及在复杂关系和各种矛盾张力下一次次坚持初心探寻公益之路的心路历程。曾经,我是那么刻意回避那段过往,不愿忆起其间所经历的痛苦和挫折,今天看来当时的过程是那么扣人心弦,许多事情稍有差池,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心”了。可是,通过重新梳理这一段经历,曾经的心伤逐渐释怀,我更坚定了自己的初心,也看到了曾经的不足,从中总结出许多经验和教训。
9年公益社工之路,从志愿者到全职公益社工人,表面看我是付出者,其实我也是受益者。曾经我是个愤青,做事凭着一股热情和冲动,带着一些恣意,为此付出过代价,可是,为了自己热爱的公益社工事业能够良性发展,我迫使自己养成了思考的习惯。作为公益人,必须认清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的定位;作为服务者,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必须让自己冷静思考;作为团队的领头人,必须思考如何规避风险,如何使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项目的品质和专业化水平,如何实现社会工作人才在地化发展……从心态的改变到自律,从自律到展现榜样的力量,每一步都是在行动中不断思考的结果。思考也让我懂得一个男人应担当起守护家庭的安全与稳定的责任,努力扮演好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角色,因此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
“5·12”就如昨天,我内心依然热血澎湃,这一段经历不仅仅给了我可以遵循自己内心做人的机会,更让我交到一帮可以浴血奋战的战友——1700多位志愿者、300多位多年的捐赠人以及陪伴我多年的团队工作者。
本书除了展示我们公益社工人的“2008”,还有3篇大学社会工作老师的“2008”。尽管大家的公益社工历程各异,但我们的初心不变,我们对社会公正的追求不变。相信对“2008”的书写,让我们前行的道路更加清晰,使我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更加坚定!
生命是短暂的,在短暂的生命历程里可以书写自己的故事,不仅仅是荣幸的,更充满了感恩,感谢古学斌老师、张和清老师及齐华栋老师;感恩南都公益基金会、正荣公益基金会和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为我们提供这样的平台,让我们可以再一次寻找到自己,让生命永恒!
高思发
高思发,中国心志愿者团队队长,北川大鱼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从事中国灾害社会工作9年。
时间过得真快,在导师的指导下书写我的“5·12”生命故事不知不觉已经18个月了,漫长的煎熬,各种痛苦、纠结、喜悦和欣慰终于将要有结果了。
2015年我参加了由南都公益基金会、正荣公益基金会和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联合资助,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灾后社区重建行动学习网络”,学习中有一个环节就是学员分享自己如何走上公益社工之路。4月,我们在都江堰集中学习,我们组有巴中的周文国,北京的贺永强,成都的张静、但小莉、董明珠等几位同学,他们有的是退伍军人,有的是家庭妇女,有的是政府工作人员,有的是基金会工作人员,虽然从事不同的工作,但都有参与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的经历,并且都成长为社会公益组织的负责人。记得26日这天,大家分享了各自“5·12”救灾的故事,非常激动,不知不觉到了深夜,我的泪水模糊了双眼,但走上公益社工之路的初心却越来越坚定。
2008年我还是一个在拉萨经商的小生意人,因为“5·12”地震家乡受灾,我毅然决定从拉萨回到四川参与救灾。初我只是想干两周的志愿者,没想到一干就是9年,如今已经在北川注册了自己的社会组织,成为全职公益人,主要经营“品质助学”和“那山成长营”两个项目,在全国社会公益组织中也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人们都说2008年是中国志愿者元年,“5·12”地震灾难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心、悲悯心和爱心,300万名志愿者怀揣着互助、不求回报的精神奔赴灾区参与救灾,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后来,我也参加过青海玉树、四川芦山以及云南鲁甸等地的地震灾后救援工作。曾几何时,那纯粹的志愿者精神在灾后救援中变得复杂了。有些人也渐渐淡忘了地震灾难的那段历史,可是,作为“5·12”地震救灾的参与者,我不能忘记那段历史,遗忘就是亵渎。那颗淳朴的走上公益社工之路的初心需要有人去坚守,坚守不仅仅是铭记苦难,更是志愿者精神与文化的传承。我们站出来讲述这段历史,就是想用那充满血与泪的记忆唤醒我们单纯的初心,也照亮更多的人投身公益与社工事业的道路。从2008年起,“中国心”十届那山成长营的志愿者一直都实行AA制,坚持志愿者服务的纯粹性,自费参与志愿服务;共同讨论制定机构规则,服从管理规则,不允许任何人超越规则。这样做让我们感受到公益服务纯粹的快乐,保持了初心。我们的民族在发展中仍然会遭遇灾难,中国的公益社工之路还很长,需要更多的人投身公益事业,只有抱持坚守互助、不求回报的精神,中国的公益社工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书写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只上到初中,又没有写这类文章的经验,我有种肚子里有货就是倒不出的感觉,写出来的文字逻辑混乱、颠三倒四。18个月的书写过程对我来说真是漫长的磨难,好在有导师的指导,他不仅指出书写的方向,还不厌其烦地帮我调结构、修改文字。
书写的过程也是幸福的。通过书写,仿佛时光倒流,过去的经历一幕幕再次呈现在眼前,我看见了曾经的自己,也对自己成长的过程进行了一次梳理。中国心志愿者团队(以下简称“中国心”)从2008年一个只有17人的志愿者团队发展为专职从事公益社工事业的注册机构,从1个机构发展为3个机构,从只有1名全职工作人员到今天拥有22名全职工作人员,9年间共有1700名志愿者参与其中。从“中国心”生存、发展的历程来看,其不仅有自己的坚守,也有智慧的结晶,更有背后的逻辑。我写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述说的都是我们“中国心”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各种困难、压力以及在复杂关系和各种矛盾张力下一次次坚持初心探寻公益之路的心路历程。曾经,我是那么刻意回避那段过往,不愿忆起其间所经历的痛苦和挫折,今天看来当时的过程是那么扣人心弦,许多事情稍有差池,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心”了。可是,通过重新梳理这一段经历,曾经的心伤逐渐释怀,我更坚定了自己的初心,也看到了曾经的不足,从中总结出许多经验和教训。
9年公益社工之路,从志愿者到全职公益社工人,表面看我是付出者,其实我也是受益者。曾经我是个愤青,做事凭着一股热情和冲动,带着一些恣意,为此付出过代价,可是,为了自己热爱的公益社工事业能够良性发展,我迫使自己养成了思考的习惯。作为公益人,必须认清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的定位;作为服务者,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必须让自己冷静思考;作为团队的领头人,必须思考如何规避风险,如何使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项目的品质和专业化水平,如何实现社会工作人才在地化发展……从心态的改变到自律,从自律到展现榜样的力量,每一步都是在行动中不断思考的结果。思考也让我懂得一个男人应担当起守护家庭的安全与稳定的责任,努力扮演好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角色,因此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
“5·12”就如昨天,我内心依然热血澎湃,这一段经历不仅仅给了我可以遵循自己内心做人的机会,更让我交到一帮可以浴血奋战的战友——1700多位志愿者、300多位多年的捐赠人以及陪伴我多年的团队工作者。
本书除了展示我们公益社工人的“2008”,还有3篇大学社会工作老师的“2008”。尽管大家的公益社工历程各异,但我们的初心不变,我们对社会公正的追求不变。相信对“2008”的书写,让我们前行的道路更加清晰,使我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更加坚定!
生命是短暂的,在短暂的生命历程里可以书写自己的故事,不仅仅是荣幸的,更充满了感恩,感谢古学斌老师、张和清老师及齐华栋老师;感恩南都公益基金会、正荣公益基金会和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为我们提供这样的平台,让我们可以再一次寻找到自己,让生命永恒!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