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228420丛书名: 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报告.乙种;12
编辑推荐
本书是配合国家重点项目三峡库区建设考古抢救性发掘系列报告之一。书中系统介绍了巴东雷家坪的地理状况、地质成因、发掘研究方法和过程以及研究成果。该书丰富了三峡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为研究三峡地区的历史序列和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三峡库区巴东雷家坪遗址的考古发掘专题报告。书中分别对该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东汉与六朝、唐明清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作了系统、翔实的报道,反映了该地区古代文化的基本面貌,为三峡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本书可供从事地方史、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以及古地理环境研究的科研、教学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可供从事地方史、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以及古地理环境研究的科研、教学人员参考、阅读。
目 录
章 地理环境与工作经过
一、遗址文化地理环境
1.三峡与巴东的地理环境
2.巴东的历史沿革
3.雷家坪遗址的地理环境
二、遗址发掘工作概况与报告编写体例
1.遗址发掘工作概况
2.关于报告编写体例的说明
第二章 文化地层与分期
一、文化地层
1.中部(雷家坪台地)的文化地层
2.西部(黄家墓地山坡)的文化地层
3.东部(东山坡)的文化地层
4.李家湾村山坡地层
二、分期
第三章 一期遗存
一、陶器
二、石器
第四章 二期遗存
一、遗迹
二、遗物
1.陶器
2.石器
3.牙骨器
第五章 三期遗存
一、遗迹
1.灰坑
2.灶
二、遗物
1.陶器
2.石器
3.青铜器
第六章 四期遗存
一、遗迹
1.灰坑
2.灶
3.沟
4.祭祀坑
二、遗物
1.陶器
2.石器
3.青铜器
第七章 五期遗存
1.99BLM2
2.02BLM4
3.06BLM9
第八章 东汉与六朝遗存
一、墓葬
1.石砖混筑墓
2.砖室墓
3.土坑墓
二、灰坑形制、灰坑与地层出土物
1.灰坑形制
2.灰坑与地层出土遗物
第九章 唐明清遗存
一、唐代墓
1.土洞墓
2.砖室墓
3.利用古墓圹的墓
二、明代墓
1.砖室墓
2.土坑竖穴墓
三、清代墓
1.土坑墓
2.积石墓
四、明清地层出土遗物
第十章 结语
一、雷家坪一期年代与文化性质
二、雷家坪二期的年代与文化性质
三、雷家坪三期遗存的年代与文化性质
1.年代
2.夔文化因素
3.巴文化因素
4.中原文化因素
四、雷家坪四期的遗存的年代与文化性质
五、四期的祭祀坑遗迹
六、第五期墓葬的年代与文化性质
七、东汉六朝遗迹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1.墓葬的年代
2.02BLM2铭纹砖的年代与铭文书体
3.02BLM2的建筑特点
4.02BLM2出土的珠子
5.对地层出土瓷器的认识
八、对唐墓的认识
1.土洞墓的年代
2.砖室墓年代与文化来源
3.利用古墓的墓
九、对明墓的认识
附录
附录一 雷家坪遗址出土六朝玻璃珠的相关研究
附录二 雷家坪遗址石制品操作链分析
附录三 雷家坪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研究
附录四 雷家坪遗址早期青瓷器初步分析
附表
附表一 雷家坪2002年T135③层陶片统计表
附表二 雷家坪2002年T135④层陶片统计表
附表三 雷家坪2002年T135⑤层陶片统计表
附表四 雷家坪2002年T135⑥层陶片统计表
附表五 雷家坪2002年T135⑦层陶片统计表
附表六 巴东雷家坪遗址1997年墓葬发掘登记表
附表七 巴东雷家坪遗址1999年墓葬发掘登记表
附表八 巴东雷家坪遗址2002年墓葬发掘登记表
附表九 巴东雷家坪遗址2004年墓葬发掘登记表
附表一○ 巴东雷家坪遗址2005年墓葬发掘登记表
附表一一 巴东雷家坪遗址2006年墓葬发掘登记表
后记
一、遗址文化地理环境
1.三峡与巴东的地理环境
2.巴东的历史沿革
3.雷家坪遗址的地理环境
二、遗址发掘工作概况与报告编写体例
1.遗址发掘工作概况
2.关于报告编写体例的说明
第二章 文化地层与分期
一、文化地层
1.中部(雷家坪台地)的文化地层
2.西部(黄家墓地山坡)的文化地层
3.东部(东山坡)的文化地层
4.李家湾村山坡地层
二、分期
第三章 一期遗存
一、陶器
二、石器
第四章 二期遗存
一、遗迹
二、遗物
1.陶器
2.石器
3.牙骨器
第五章 三期遗存
一、遗迹
1.灰坑
2.灶
二、遗物
1.陶器
2.石器
3.青铜器
第六章 四期遗存
一、遗迹
1.灰坑
2.灶
3.沟
4.祭祀坑
二、遗物
1.陶器
2.石器
3.青铜器
第七章 五期遗存
1.99BLM2
2.02BLM4
3.06BLM9
第八章 东汉与六朝遗存
一、墓葬
1.石砖混筑墓
2.砖室墓
3.土坑墓
二、灰坑形制、灰坑与地层出土物
1.灰坑形制
2.灰坑与地层出土遗物
第九章 唐明清遗存
一、唐代墓
1.土洞墓
2.砖室墓
3.利用古墓圹的墓
二、明代墓
1.砖室墓
2.土坑竖穴墓
三、清代墓
1.土坑墓
2.积石墓
四、明清地层出土遗物
第十章 结语
一、雷家坪一期年代与文化性质
二、雷家坪二期的年代与文化性质
三、雷家坪三期遗存的年代与文化性质
1.年代
2.夔文化因素
3.巴文化因素
4.中原文化因素
四、雷家坪四期的遗存的年代与文化性质
五、四期的祭祀坑遗迹
六、第五期墓葬的年代与文化性质
七、东汉六朝遗迹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1.墓葬的年代
2.02BLM2铭纹砖的年代与铭文书体
3.02BLM2的建筑特点
4.02BLM2出土的珠子
5.对地层出土瓷器的认识
八、对唐墓的认识
1.土洞墓的年代
2.砖室墓年代与文化来源
3.利用古墓的墓
九、对明墓的认识
附录
附录一 雷家坪遗址出土六朝玻璃珠的相关研究
附录二 雷家坪遗址石制品操作链分析
附录三 雷家坪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研究
附录四 雷家坪遗址早期青瓷器初步分析
附表
附表一 雷家坪2002年T135③层陶片统计表
附表二 雷家坪2002年T135④层陶片统计表
附表三 雷家坪2002年T135⑤层陶片统计表
附表四 雷家坪2002年T135⑥层陶片统计表
附表五 雷家坪2002年T135⑦层陶片统计表
附表六 巴东雷家坪遗址1997年墓葬发掘登记表
附表七 巴东雷家坪遗址1999年墓葬发掘登记表
附表八 巴东雷家坪遗址2002年墓葬发掘登记表
附表九 巴东雷家坪遗址2004年墓葬发掘登记表
附表一○ 巴东雷家坪遗址2005年墓葬发掘登记表
附表一一 巴东雷家坪遗址2006年墓葬发掘登记表
后记
在线试读
章 地理环境与工作经过
二、遗址发掘工作概况与报告编写体例
1.遗址发掘工作概况
雷家坪遗址位于巴东县东瀼口镇长江北岸的山坡中部,南距新巴东县城约1.5公里(见图一)。遗址面积较大,遗址中心的一部分现为民房所压,东西两侧的山坡上散见有砖墓和石墓。
巴东博物馆李庆荣馆长和当地居民讲述,在遗址江边的沙场经常能拾到铜箭头,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村民在平台上修积肥的粪池时获得一柄青铜剑,可能是挖到战国土坑墓。1984年3月恩施自治州博物馆开始调查,尔后又经过几次复查,采集到陶片、石器。
在三峡文物保护工程规划阶段,武汉大学三峡考古队在1994年3月调查和1995年试掘,在平台上张家老屋的西侧发掘到西周地层和战国墓,出土了巴式剑。遗址内涵确定为周代到六朝时期的遗址和墓地。
三峡导流明渠全长3.7公里,宽350米,是一段“人造长江”,以供修筑大坝时上下船只的通航。1997年10月开挖成功并正式通航。1997年11月8日进行大江截流,截断了长江主河道,使主河床裸露,在此修建永久大坝。随着导流明渠的修建,三峡库区内地下文物考古抢救性工作也进入了会战式高潮期。雷家坪遗址进入正式发掘阶段。
1997年秋,吉林大学考古学系雷家坪考古队对雷家坪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工作自9月中旬开始,到11月中旬结束。对遗址进行分区,雷家坪台地被划分为4区,西翼的山坡(黄家墓地)是第V区,东翼的山坡(即规划中雷家坪东遗址)是第Ⅵ区。共分六个发掘区,布5米×5米探方52个,10米×15米探方1个,3米×20米探沟2个,3米×10米探沟1个,3米×15米探沟1个(见图二),发掘总面积1659平方米。共清理灰坑7个、墓葬3座、灶1个、沟1条。……
二、遗址发掘工作概况与报告编写体例
1.遗址发掘工作概况
雷家坪遗址位于巴东县东瀼口镇长江北岸的山坡中部,南距新巴东县城约1.5公里(见图一)。遗址面积较大,遗址中心的一部分现为民房所压,东西两侧的山坡上散见有砖墓和石墓。
巴东博物馆李庆荣馆长和当地居民讲述,在遗址江边的沙场经常能拾到铜箭头,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村民在平台上修积肥的粪池时获得一柄青铜剑,可能是挖到战国土坑墓。1984年3月恩施自治州博物馆开始调查,尔后又经过几次复查,采集到陶片、石器。
在三峡文物保护工程规划阶段,武汉大学三峡考古队在1994年3月调查和1995年试掘,在平台上张家老屋的西侧发掘到西周地层和战国墓,出土了巴式剑。遗址内涵确定为周代到六朝时期的遗址和墓地。
三峡导流明渠全长3.7公里,宽350米,是一段“人造长江”,以供修筑大坝时上下船只的通航。1997年10月开挖成功并正式通航。1997年11月8日进行大江截流,截断了长江主河道,使主河床裸露,在此修建永久大坝。随着导流明渠的修建,三峡库区内地下文物考古抢救性工作也进入了会战式高潮期。雷家坪遗址进入正式发掘阶段。
1997年秋,吉林大学考古学系雷家坪考古队对雷家坪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工作自9月中旬开始,到11月中旬结束。对遗址进行分区,雷家坪台地被划分为4区,西翼的山坡(黄家墓地)是第V区,东翼的山坡(即规划中雷家坪东遗址)是第Ⅵ区。共分六个发掘区,布5米×5米探方52个,10米×15米探方1个,3米×20米探沟2个,3米×10米探沟1个,3米×15米探沟1个(见图二),发掘总面积1659平方米。共清理灰坑7个、墓葬3座、灶1个、沟1条。……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