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324215
内容简介
此书分为上下两册,集结了净慧长老于2003年到2009年在黄梅四祖寺从首届到第七届禅七法会上的开示126讲,全书近800页,全方位地覆盖了佛法的精要。内容涵盖祖师作略、佛法见地、用功方式、大乘菩萨的精神、禅的分类、人生的终极问题、用功的境界与心态、开悟的境界与悟后保任、修福与修慧、悟的什么、在家修行的基本要求,等等方面,此书是修行的指南,更是人生的指引。是非常难得的佛学史料。
守一不移(上)
目 录
黄梅四祖寺首届禅七法会开示
起七法语 3
第一讲 四祖寺与四祖禅 4
第二讲 四祖禅的见地 — 诸佛心第一 8
第三讲 四祖禅的功夫 — 一行三昧 16
第四讲 法界一相 24
第五讲 善巧安心 32
第六讲 以金刚慧断烦恼 42
第七讲 心得明净与悟理浅深 52
第八讲 大乘菩萨的真精神 64
第九讲 观身空寂,明见佛性 76
第十讲 守一不移 87
第十一讲 四祖道信大师的生平 96
第十二讲 四祖与五祖 103
第十三讲 四祖与牛头法融 113
解七法语 124
禅七答问 125
黄梅四祖寺第二届禅七法会开示
起七法语 133
第一讲 时时勤拂拭 134
第二讲 无心合道 139
第三讲 灵山不远,彼岸非遥 145
第四讲 融万法于一心 153
第五讲 怎样对治昏沉和妄想 157
第六讲 要真修,要实证 162
第七讲 当下证得涅 167
第八讲 六字口诀,两大要领 172
第九讲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177
第十讲 如来禅、祖师禅、生活禅 182
第十一讲 物质生活要简朴,精神生活要高尚 188
第十二讲 四 食 194
第十三讲 虚空生命 199
第十四讲 家就是路,路就是家 205
黄梅四祖寺第三届禅七法会开示
起七法语 213
第一讲 人生的终极问题 214
第二讲 人的生死问题 219
第三讲 培养信心 226
第四讲 因果法则 231
第五讲 戒律是善恶的标准 237
第六讲 从容面对生死 242
第七讲 淡化我执 248
第八讲 开悟机缘与佛力加持 253
第九讲 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259
第十讲 开悟的境界与悟后保任 263
第十一讲 什么是平常心 269
第十二讲 见性是禅的生命 273
第十三讲 临济四料简 277
第十四讲 千岁宝掌和尚和老祖寺 282
第十五讲 延续慧命的严肃性 287
第十六讲 禅宗是无相法门 292
第十七讲 破除四相 296
第十八讲 知见的厘清和建立 301
第十九讲 佛法住持世间的因缘 306
第二十讲 有人心就有禅宗 311
第二十一讲 静中讲话 315
解七法语 320
黄梅四祖寺第四届禅七法会开示
起七偈 323
第一讲 藉教悟宗 324
第二讲 战胜自我 330
第三讲 只在此心 333
第四讲 把守心城 337
第五讲 功夫次第 343
第六讲 佛教的四个层面 351
第七讲 禅与喝茶 356
第八讲 修道要具足三种心 362
第九讲 学修并重,农禅并重 369
第十讲 开悟的境界 374
第九讲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2004 年 12 月 4 日)
我们天天在这里打坐、经行、喝茶、吃点心,目的就是要融入禅的生活。我们不少人都有很多的体会,也不免有个别的人懵懵懂懂的,不知怎么回事。禅,要想把它讲清楚,讲得尽人皆知,好像也不大可能。因为即使讲的人自己觉得讲清楚了,听的人可能觉得越听越糊涂。禅本来就不是说得清楚的事,也不是说的事。禅是要行的,要体会,禅是一种实际的经验。它是生命的经验,生活的经验,人性升华的经验,开悟的经验。经验的东西,需要自己亲自体会,才能感到亲切有用。
古代祖师对禅的境界都不是直接说破,而是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象征禅。古代禅师提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是祖师的西来意”。西来意是什么呢?西来意就是禅的本质。这个问题不止一千个人问过,也不止一千种回答的方法。提的问题只有一个,回答的方法却万别。如果你仔细去体会,这一千种回答好像都对,但也好像都没说清楚。有人问赵州和尚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和尚说 :庭前柏树子。庭前柏树子和祖师西来意有什么联系?从常识的角度去理解,一点联系也没有。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禅在本质上是超常识的,完全是一种生命的认同,真理的把握,佛性的圆融。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如果是即将开悟的人,在和祖师的一问一答之间,他体会了,他就会觉得赵州和尚把问题说清楚了,就是这么回事 ;但是从我们这些迷失的旁观者看来,不明白。所以从禅本身来说,不经过修行,不通过真正的彻悟,无法体会禅的真实意义。
我们现在的人要怎么来了解禅呢?我觉得禅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去把握。第一个层面,禅是生命的自在,这是从信仰的角度、修行的角度把握禅。第二个层面,禅是生活的潇洒,这是讲开悟以后如何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禅,它是禅者和光同尘、教化众生的生活实践。第三个层面,禅是思想的空灵,这是从文化的层面来把握禅。在历代的文学家、艺术家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出禅对他
们作品的影响,这个影响的实质,就是思想的空灵。有了思想的空灵,他的作品就不俗,他的作品就像从山里边流出的泉水一样,清清亮亮,活活泼泼,源源不断,怎么品味怎么有味。禅是生命的自在,禅是生活的潇洒,禅是思想的空灵。
作为有信仰的人,修禅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生命的自在解脱。达到了生命的自在解脱,自然就有生活的潇洒,和光同尘,入廛垂手,教化众生,大显神通。这两者一个是体,一个是用。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体会禅的空灵,有些人就不一定真正修过禅,他可能只是从知识文化思想修养方面进入到禅的表层,他也有可能得到很多体会。一个诗人、一个文学家、一个画家,只要他接触到禅,把禅和他的创作灵感结合起来,思想的空灵性就能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唐宋以来的文学家、诗人、画家,都有很多这方面的作品。这就是禅文化的层面。禅生命、禅生活、禅文化,三个不同的层面,都能体现禅的精神。不过从根本上讲,我们学禅的目标,还是要获得生命的自在解脱。
有生命自在的禅者,可能有生活的潇洒和思想的空灵,也可能没有。有些大禅师能够把禅的精神在生活实践当中全面展开,但也要看到有一些禅师,由于他的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处的年龄段不同,在禅的三个方面,大部分能够做到生命的自在,还有一部分也能够做到生活的潇洒,只有比较少的人,在禅文化方面也有巨大的成就,能够得到思想的空灵。当然这三者也不能截然分开,这仅仅是从表面的形式来看。因为每一位禅师有他自己的风格,有他自己在教化方面的侧重点。不过以禅的眼光看,得到思想空灵的人,禅文化上可能有成就,但是生活是否潇洒、生命是否自在,那就不一定。所以修禅一定要从根本入手,从信仰入手,从行持入手,才能够获得真实的受用。我们在禅堂里修禅,这就是根本。
但是我们也要想到,有多少人能进禅堂?有多少人有机会接触这种修行生活?又有多少人接触到这种修行生活以后能够获得真实利益?越是高深的东西,越是究竟的东西,可能局限性越大。因为它有不共的一面。不共的一面越是强烈,局限性也就越大。相反地,禅文化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在社会上比较广泛地传播,所以禅文化产生的影响,虽然不一定很深刻,但是它传播了一种清净的文化,超然的文化,空灵的文化,也能够对时代、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说,文字禅,或者口头禅,都有用,都能够丰富我们时代的文化内涵,都能够净化我们时代的人心,直接间接地起到弘扬佛法的作用。传播禅文化,就是做佛教文化编辑工作的意义所在。禅文化传播的结果,也极有可能引起社会人士来关注禅、进入禅、体会禅、实践禅。所以禅既可以由根本到枝末,也可以由枝末到根本 ;可以从边缘到核心,也可以从核心到边缘。这三个方面不能偏废,一定要同时重视。从禅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上来讲,它的巨大影响,不是禅堂打坐这样一种高深专门的修行活动所能够做得到的。
不过从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来说,我们一定要重视从发菩提心、真实修行,进入禅的核心,求得生命的解脱,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只有这个问题得到落实,得到兑现,得到社会承认,禅才真正有意义。我们在这个地方,从早到晚,废寝忘餐,精进不懈,求的什么呢?最终的目标,就是希望得到生命的解脱。对于有一部分人来说,如果在生命解脱的同时,也能获得生活的潇洒和思想的空灵,那就是禅的全面发展。禅是如此,整个佛法的信仰修行,大体上与禅差不多。
我们做寺院管理工作的人,做佛教文化宣传工作的人,做大护法的人,都要理解佛法的这三个层面,理解禅的这三个层面。这样,我们做事情才不会陷入盲目,才知道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主要的有时候会发挥根本的作用,次要的也不能够忽视,有时候次要的也能发挥根本的作用。因为不共的东西局限性大,共性的东西影响面大。所以这三者要同时并重,要全面开花结果,这才是佛教、禅宗兴盛的景象。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