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477356
本书梳理、分析和归纳了自近代以来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在社会变迁中的发展脉络,不仅注重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命运,即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形成与发展的社会背景的描述;更注重对“活”的中国文化,即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文化传承者”所持有的文化观念与大学观念的分析,以及在他们影响下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典型特征的归纳。
一、研究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相关概念
四、研究方法
章 中国大学的文化寻根
节 中国文化与中国大学
一、中国文化的要义
二、中国大学的堂奥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大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社会基础
一、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历史根基
二、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现实基础
第三节 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形成路径
一、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形成的基础
二、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形成的桥梁
三、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形成的结果
第二章 晚清时期中国大学的文化性格
节 晚清时期社会文化演进与中国大学的兴起
一、洋务运动时期社会文化演进与中国大学的萌芽
二、戊戌变法时期社会文化演进与中国大学的诞生
三、清末新政时期社会文化演进与中国大学的发展
四、晚清时期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总特征
第二节 晚清时期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形成路径
一、晚清士子与中国文化
二、晚清士子与中国大学
三、晚清士大夫与中国大学的文化性格
第三节 晚清时期中国大学的文化性格解析——以京师大学堂为例
一、京师大学堂的办学理念
二、京师大学堂的制度设计
三、京师大学堂的文化符号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中国大学的文化性格
节 民国时期社会文化演进与中国大学的发展
一、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大学
二、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大学
三、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大学
四、民国时期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发展的总特征
第二节 民国时期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形成路径
一、民国知识分子与中国文化
二、民国知识分子与中国大学
三、民国大学校长与中国大学的文化性格
第三 节民国时期中国大学的文化性格解析
——以北大、清华、西南联大为例
一、北京大学文化性格解析
二、清华大学文化性格解析
三、西南联大文化性格解析
小结
第四章 建国头十七年中国大学的文化性格
节 建国头十七年社会文化演进与中国大学的变革
一、“全面苏化”时期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大学
二、“双百方针”时期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大学
三、“大跃进”时期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大学
四、建国头十七年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发展的总特征
第二节 建国头十七年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形成路径
一、执政党人与中国文化
二、执政党人与中国大学
三、与中国大学的文化性格
第三节 建国头十七年中国大学的文化性格解析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一、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理念
二、中国人民大学的制度设计
三、中国人民大学的文化符号
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的文化性格
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演进与中国大学的繁荣
一、思想解放时代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大学
二、经济时代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大学
三、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大学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总特征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形成路径
一、新知识分子与中国文化
二、新知识分子与中国大学
三、大学校长与中国大学的文化性格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的文化性格解析
——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
一、华中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
二、华中科技大学的制度设计
三、华中科技大学的文化符号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省思与建构
节 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省思
一、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类型
二、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特征
三、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形成的历史经验
第二节 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理想建构
一、为何建构理想的中国大学文化性格
二、如何建构理想的中国大学文化性格
三、理想的中国大学文化性格是什么
第三节 理想的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形成逻辑
一、理想的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形成需要什么样的学者
二、理想的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形成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三、政府在理想的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形成中应该何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理想的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形成逻辑
理论上,理想的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应该是各种“好”的中国文化特质的集合体,具有一种超越历史与现实的理想化特质。现实中,中国大学的文化性格不可能都是“好”的,然而可能地获得一种“好”的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却是可能。那么,如何才能获得或可能地接近一种理想的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包括其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各因素的理想行为方式以及相互关系又是什么等基本问题。二十余年前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等人曾将生物学原理的创新引入到社会创新领域,从社会视角、政治视角、科学视角综合影响社会创新的关键性因素,提出了“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称为“三螺旋”理论。该理论主要针对于企业研发能力薄弱,“产学”严重脱节;高校教学脱离实际,“校企”缺少沟通等问题,旨在促进官、产、学三方关系的有效互动。作为一种独特的创新模式,不仅强调了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要求每一方都应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综合影响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关键因素——大学、学者以及政府,将埃茨科威兹社会创新的“三螺旋”原理应用到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研究中,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建构模型同样可以解释为一种以“大学·学者·政府”为内核的“三螺旋”。这实质上也是一个中国大学以学者和政府为依托实现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学中复兴的时代主题。
一、理想的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形成需要什么样的学者
学者是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一条命脉。脱身于晚清士人,民国知识分子在战争岁月创造了中国大学的奇迹,倚赖在中国大学中的主导地位塑造了中国大学的理想品性。然而,建国之后一场空前的思想革命使传统知识分子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改革开放以来,新知识分子开始崛起,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一种比较好的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发展趋向。但是另一方面,“信息化时代知识分子的角色变得更加模糊(甚至混乱):娱乐化、政治化、商业化……让他们离应承担的社会期许和知识分子的操守越来越远”,这与新知识分子作为“文化传承者”的精神内涵显然背道而驰。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考量,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形成需要的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分子,即一方面以中国文化为信仰,具有良好的国学素养,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另一方面以学者身份为本分,区别于政府官员或企业受益者,是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平衡者”。
(一)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
知识分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以及中国大学的主体构成,能否以中国文化为依据为中国大学立基,对于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以中国文化为核心概念,知识分子在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形成中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高度的文化自觉。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形成的一个必要前提即中国文化的传衍,“但传统传衍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这个传统要得到社会的广泛拥护。如果这个社会的时代精英一起站出来反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势必削弱传统在群众之中受拥护的程度”。在这一点上,五四运动即是一个显例。缺乏知识分子的支持,中国文化的衰微成为一种必然。这也暗含着中国大学文化性格之形成,有赖于知识分子在文化传衍中发挥其凝聚大众、启蒙社会的驱动作用。而作为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形成的实践主体,知识分子发挥其社会驱动的前提是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并不仅仅是对于某些抽象文化原则的简单认同,根本上是一种基于历史传统的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理解。正是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给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传衍注入了一种足以和任何历史虚无主义相抗衡的、近乎宗教式的信仰。正如“长征——如若不是一种信仰,共产党人无法生存下来”。历史证明,中国文化若不能真正深入到知识分子的内心成为其人生信仰,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就不可能真正地传衍下来。缺少了知识分子的精神推动,中国大学文化性格难成。
第二,理性的文化认知。现代社会需要文化信仰,信仰时代需要理性的制衡。理性的文化认知与价值选择是知识分子文化传衍的一个内在前提。历史的经验,知识分子过度的文化批判与的文化忠诚并非中国崛起、文化复兴的理性之路。尤以五四知识分子与晚清士大夫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为证,非理性的情感冲动并不能改善中国文化日益衰落的时代命运。从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到持续至今的国学热,中国文化的复兴已成大势所趋。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文化在中国大学中的复兴问题早已不是“是”与“否”的对立相争,如何在文化复兴中进行文化判断与选择才是问题的关键。就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形成而言,知识分子作为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就不仅仅只是“传统”的传衍者,更应是“好”的传统的理性分析者与传递者,即一方面对中国文化中“好”的传统充分挖掘与确认,另一方面坚决摒弃与淡化中国文化中“不好”的传统。
第三,良好的传统涵养。五四运动与十年“文革”被并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折点”。然就二者“反传统”的性质而言,却有根本差异,如果说前者多是“有识之士的愤激”,那么后者则是一场纯粹的“无知者对传统的毁坏”。十年“文革”之于中国文化的破坏史无前例,这与所谓的红卫兵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不知”与“不觉”不无关系。相比之下,作为自幼深受传统文化熏陶、民国知识分子出身的一些学者,即使在政治强压下又何曾真正放弃过对于中国文化的信仰。缺乏对传统学问的掌握和涵养功夫,而又被政治意识形态所主导,显然是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成为影响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形成的关键因素。因此,今日中国文化之重兴,“文化传承者”良好的文化素养显得尤为必要。只有首先作为一个传统“学人”,然后才有真正的中国文化自觉者,然后才会成为理性的中国文化批判者。传统观念中,知识分子就是所谓的“读书人”,这就要求新一代知识分子能够阅读经典以自修。从性质上看,中国文化经典多是以立德树人为目的的人生哲学,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精神追求;从内容上看,中国文化经典以人文知识为基本内容,讲求人文素养而非科技才能;从功用上看,中国文化经典渗透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意识,修身治国是古代读书人的人生追求。由此而论,以“读书”为志业,知识分子文化素养之获得主要是一个提升个人道德品质、人文修养以及政治责任感的过程。
后,开阔的文化视野。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研究,内含着一个平衡中西文化的命题。能否有效地调节中西文化在中国大学中的比重,是影响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理想建构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知识分子作为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文化传承者”,不仅拥有较好的中国文化涵养,还必须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以在中西文化之间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有学者认为,与国际接轨对早已伤痕累累的中国文化造成了一种新的伤害。事实上,西方文化也是中国文化认知的好参照物,促使知识分子把自己从因身在其中而不觉得文化困境中解放出来。深层上分析,开阔的文化视野,不仅是由于中国文化需要通过与西方文化的对照,在自我批判、价值澄清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启发;同时也暗含中国文化作为中国大学在日益开放的世界文化对话中保持其文化性格本质的基本前提,也将得到进一步强化。“文化传统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生长之根。对担负文化传统承传使命的知识人士来说,唯有站在民族的和文化的立场,才能焕发自己的人格精神,才不致在剧烈的东西文化冲突中失重,才有可能获得与世界文化对话的平等资格。”从这个角度看,知识分子只有在开阔的文化视野中坚持中国文化的立场,中国大学文化性格才有可能在一种相对均衡的文化环境中得以形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