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16527
内容简介
在中国施行农业“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农业“走出去”问题,是新时代赋予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农业代表的农垦系统,拥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在农业走出国门的浪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探讨农垦系统这一特殊的国际经济行为体进行国际农业开发的路径模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目 录
导 论
第一章 俄罗斯向东看有利于黑龙江垦区在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农业开发
第一节 俄罗斯向东看的背景与目标
第二节 俄罗斯向东看的具体举措
第三节 俄罗斯向东看为黑龙江垦区在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农业开发提供的机遇
第二章 中国黑龙江垦区在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农业开发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节 中国有关地区发展政策有利于黑龙江垦区在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农业开发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农业开发的行动与愿景
第三章 俄罗斯东部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消费和贸易
第二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农业部门结构和生产布局
第三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农业组织形式
第四章 俄罗斯东部地区发展国际农业合作的投资环境
第一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分析
第二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基础
第三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社会风险分析
第四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政府治理环境分析
第五章 俄罗斯东部地区发展国际农业合作的投资政策
第一节 俄罗斯中央和东部地区农业发展战略分析
第二节 俄罗斯相关投资政策与法律评析
第三节 俄罗斯参与的国际合作框架对俄罗斯农业政策的法律承诺和约束评介
第六章 黑龙江垦区在俄罗斯东部地区进行农业开发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黑龙江垦区在俄罗斯东部地区进行农业开发的历程
第二节 黑龙江垦区在俄罗斯东部地区进行农业开发的产业布局和路径分析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在俄罗斯东部地区进行农业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前景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第一章 俄罗斯向东看有利于黑龙江垦区在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农业开发
第一节 俄罗斯向东看的背景与目标
第二节 俄罗斯向东看的具体举措
第三节 俄罗斯向东看为黑龙江垦区在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农业开发提供的机遇
第二章 中国黑龙江垦区在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农业开发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节 中国有关地区发展政策有利于黑龙江垦区在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农业开发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农业开发的行动与愿景
第三章 俄罗斯东部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消费和贸易
第二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农业部门结构和生产布局
第三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农业组织形式
第四章 俄罗斯东部地区发展国际农业合作的投资环境
第一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分析
第二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基础
第三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社会风险分析
第四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政府治理环境分析
第五章 俄罗斯东部地区发展国际农业合作的投资政策
第一节 俄罗斯中央和东部地区农业发展战略分析
第二节 俄罗斯相关投资政策与法律评析
第三节 俄罗斯参与的国际合作框架对俄罗斯农业政策的法律承诺和约束评介
第六章 黑龙江垦区在俄罗斯东部地区进行农业开发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黑龙江垦区在俄罗斯东部地区进行农业开发的历程
第二节 黑龙江垦区在俄罗斯东部地区进行农业开发的产业布局和路径分析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在俄罗斯东部地区进行农业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前景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前 言
黑龙江的屯垦之路
王伟光
由我提议,并在中共黑龙江省委特别是王宪魁同志的重视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密切配合,60余人的研究团队合力攻坚,500余万字的《黑龙江屯垦史》即将问世。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地方合作开展项目研究的重大成果,可喜可贺。它既是中国乃至世界悠久屯垦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黑龙江省璀璨历史文化的光彩一页;既反映了黑龙江地区古代屯垦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黑龙江人近代、现代与当代探索创造的屯垦开发奇迹,更揭示了黑龙江垦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的具有中国特色、黑龙江特点的屯垦之路。
——数千年历史沿革是黑龙江屯垦珍贵的文明积淀。黑龙江屯垦史是一部黑龙江地区农业垦殖发展史。《黑龙江屯垦史》第一卷挖掘了黑龙江地区从古代至近现代的屯垦史:从公元前的先秦时代至公元926年渤海政权结束,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由弱到强、屯垦政策逐渐形成,开启了黑龙江地区屯垦的萌芽期;从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攻灭渤海国到1214年金宣宗南迁汴京,是黑龙江地区屯垦的初始高峰期;从1215年蒙古军攻占金中都到1644年清军入关,是黑龙江地区的军垦特色期;从1644年清军入关至1911年清朝覆灭,是黑龙江地区屯垦的近代转型期;从1912年民国成立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黑龙江地区的屯垦扩张期。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在黑龙江屯垦的历史表明:黑龙江地区不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乃至世界拥有最富集农业资源、最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而且历代中央政府对发展黑龙江地区的屯垦乃至农业重视程度是不断增强的。现代中国的屯垦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几千年来不断淘汰筛选的结果,后人既应理解、继承,又要发展、创新。这是《黑龙江屯垦史》作者挖掘梳理黑龙江历史文化特别是研究追溯黑龙江农业发展历史所取得的一大重要成就。
——党的正确领导是黑龙江屯垦取得成功的政治保障。黑龙江屯垦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农业的决策史。《黑龙江屯垦史》第二、三、四卷,展示了1946~2000年黑龙江地区的屯垦历史。虽然近现代黑龙江屯垦只有短短数十年的时间,且经历了解放战争、政权更迭、公私合营、自然灾害、“文革”十年等重大政治经济社会变革,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黑龙江地区的屯垦事业仍然谱写了波澜壮阔的辉煌篇章。1947年,按照党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和“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指示,首批复转官兵开赴北大荒,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国营农场和机械农场(即今天的宁安农场和赵光农场),拉开了黑龙江屯垦开发建设的大幕;195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出《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关于建设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并先后派遣13.3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起了黑龙江屯垦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高潮;1960年代,党中央动员50万知识青年投身黑龙江垦区的开发建设,为黑龙江屯垦注入了青春活力;1970年代,党中央批准黑龙江垦区利用外资大批引进和购置了世界先进农机装备,为黑龙江垦区率先实现机械化奠定了坚实基础;1980年代,党中央要求黑龙江垦区“办好家庭农场”,实现了农场体制改革的一次历史性飞跃;1990年代,党中央又批准黑龙江垦区启动国家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重大项目,并正式组建北大荒农垦集团,标志着垦区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到2000年,黑龙江垦区创造了堪称中国与世界屯垦的诸多奇迹:投入力量最大(超百万人口)、开垦面积最广(约3000万亩耕地)、实现单产最高(亩均近600斤)、上交商品粮最多(累计2000亿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黑龙江屯垦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屯垦戍边的制度创新者和奇迹创造者。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它举全国之力,调动各类资源,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世界第三大黑土地带上开拓了属于中国人的北疆屯垦之路,使黑龙江垦区一跃成为世界性粮食综合产出的领先者、农业现代化的先行者、农场体制改革的探索者、国家屯垦之路的开拓者,创造了超过以往几千年屯垦开发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生产力,揭示了党中央屯垦战略决策的高瞻远瞩、国家农业治理能力的显著增强。《黑龙江屯垦史》是值得我们深刻认识、倍加珍惜的一笔宝贵财富。
——马克思主义是黑龙江屯垦发展繁荣的行动指南。黑龙江屯垦史又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世界的实践史。黑龙江垦区创业以来的70多年,北大荒人高举“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旗帜,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业实践,黑龙江地区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巨变,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垦殖史上的伟大奇迹。归根结底,这得益于黑龙江屯垦坚持以毛泽东同志“两论”起家,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引领,正确处理了黑龙江垦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一是正确处理“大和小”的矛盾。1984年起步、1985年初全面铺开的黑龙江垦区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正确处理了1个农垦总局、100多个国营农场和20多万个家庭农场的矛盾,既保持了大农垦“船大好冲浪”的优势,也调动了小农场“船小好调头”的积极性;既防止了大农垦一统就死的体制弊端,也避免了小农场一放就乱的沉疴痼疾,全面理顺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成为世界屯垦史上成功处理“大和小”矛盾的创举。二是正确处理“内和外”的矛盾。步入21世纪以来,黑龙江农垦立足于打造“三个垦区”,以“本体垦区”3600万亩耕地为发展依托,以辐射“影子垦区”数千万亩和开发“域外垦区”数百万亩为两翼,助推黑龙江垦区利用域内、域外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打破“内向思维”、“封闭发展”的体制局限,开启“以内促外”、“以外补内”的发展新路,使一个垦区释放三个垦区的能量。三是正确处理“单和多”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跳出单一粮食生产的局限,不断向多种经营延伸,已由单一粮食种植基地提升为既是粮食基地,又是畜牧基地、加工基地、物流基地和贸易基地,实现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华丽转身。这是黑龙江屯垦史值得各行各业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
——不断深化改革是黑龙江屯垦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黑龙江屯垦史又是一部黑龙江地区屯垦的改革史。它既揭示了黑龙江地区从古到今先后实行“军垦制”到“农垦制”,“农垦制”到“军垦制”,再由“军垦制”到“农垦制”的重大改革过程;也反映了从先秦至隋朝时期的黑龙江地区农业开发、唐朝时期的农业垦殖,到辽金时期的屯垦发展、元朝时期屯垦,再到明朝时期的戍边屯垦与屯垦戍边、民国时期屯垦实边的循序渐进发展规律。既全面展示了当代黑龙江垦区在全国率先建立国营农场、机械化农场、中外合资农场的历史演变过程;也真实记录了黑龙江垦区首开大农场套小农场、大集团套大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先河,激活农业生产力的伟大历史变革实践。既客观描述了黑龙江垦区推行场(厂)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改革试验,实施以“四到户、两自理”(土地承包到户、核算到户、盈亏到户、风险到户,生活费、生产费自理)为标志的农垦改革的历史作用;也展示了黑龙江垦区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集团化发展道路的改革实践。黑龙江地区屯垦的所有改革探索都充分证明,不断深化改革是开拓前进的不竭动力。无论在公元前的先秦时代,还是辽金元明清代与近现代,黑龙江地区在屯垦开发中都实施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改革探索,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发展。尤其是1970年代末期实施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堪称好戏连台,体制机制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成为助推黑龙江垦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黑龙江屯垦史展示的黑龙江垦区乃至中国农业发展必须坚持践行的重要法宝。
——机械化、现代化是黑龙江屯垦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黑龙江屯垦史还是一部黑龙江地区屯垦的现代化和机械化史。它展示了黑龙江地区处于农耕社会的长期性,1950年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之所以低下,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及时跟上城市工业化、农村机械化和全域现代化的大潮流。而自1947年至2000年黑龙江屯垦实现了“弯道超车”——跨入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生产的先进行列,根本原因也在于黑龙江垦区的机械化、现代化率先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之路的先行者。1947年我国第一个国营农场——通北机械农场组建,开启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先河;1954年12月,国家批准由苏联援建的友谊农场进口大批先进农业机械装备,黑龙江垦区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对外开放窗口和示范应用基地;1970年代起,黑龙江垦区又大规模利用外资,进口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机械,到2000年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30万千瓦时。黑龙江垦区的机械化对粮食高产化起到了主力军作用,主要表现在垦区粮食总产上台阶的速度上:由10亿斤增加到50亿斤用了40年,由50亿斤到100亿斤用了15年,而由100亿斤到200亿斤仅用了10年。这既说明黑龙江垦区机械化贯穿了现代化的全过程,也说明黑龙江垦区粮食高产化归根结底得益于实施了以大功率机械化为载体的精准农业。黑龙江地区屯垦机械化、现代化的进程启示我们:以复转官兵开拓现代农垦事业具有明显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又成为当今世界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的追赶者,到2000年代,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创造了寒地低温大面积优质高产的世界奇迹。这是黑龙江屯垦史展示的值得珍视和必须坚持的屯垦发展方向。
——“北大荒精神”是黑龙江屯垦永葆活力的精神动力。黑龙江屯垦史还是一部黑龙江地区屯垦的精神动力史。“北大荒精神”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闯关东精神”。自1650年代至1940年代,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千百万民众为谋生计而大规模移民东北,“闯关东精神”堪称这段人类历史上罕见、中国最大移民开发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一种感天动地的精神财富,“闯关东精神”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早已沉淀于黑龙江流域的文明之中,凝聚为黑龙江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成为北大荒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来自“南泥湾精神”。1940年代南泥湾的开发历史和艰苦奋斗精神,是“南泥湾精神”的发源地,也是“北大荒精神”的历史来源。“北大荒精神”是“南泥湾精神”的延续,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北大荒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直接继承和发扬了人民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吸收、融合和延伸了包括“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在内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如今一代代黑龙江垦区人用汗水与生命铸造的“北大荒精神”,不仅成为鼓舞和激励黑龙江垦区人不断奋进的宝贵精神支柱,也是黑龙江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战胜困难、奋力闯出龙江全面振兴新路子的不竭精神动力。在此意义上说,“北大荒精神”就是贯穿于黑龙江屯垦史这部长篇史诗全过程的主旋律。这是黑龙江屯垦史体现出需要我们牢记的主要旋律——坚持弘扬“北大荒精神”,不断释放发展的正能量!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黑龙江屯垦史》告诉我们,黑龙江地区的屯垦之路归根结底代表了中国特色屯垦的成功之路,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黑龙江屯垦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应当更加自觉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更加坚定具有中国特色的黑龙江屯垦之路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发展自信,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王伟光
由我提议,并在中共黑龙江省委特别是王宪魁同志的重视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密切配合,60余人的研究团队合力攻坚,500余万字的《黑龙江屯垦史》即将问世。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地方合作开展项目研究的重大成果,可喜可贺。它既是中国乃至世界悠久屯垦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黑龙江省璀璨历史文化的光彩一页;既反映了黑龙江地区古代屯垦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黑龙江人近代、现代与当代探索创造的屯垦开发奇迹,更揭示了黑龙江垦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的具有中国特色、黑龙江特点的屯垦之路。
——数千年历史沿革是黑龙江屯垦珍贵的文明积淀。黑龙江屯垦史是一部黑龙江地区农业垦殖发展史。《黑龙江屯垦史》第一卷挖掘了黑龙江地区从古代至近现代的屯垦史:从公元前的先秦时代至公元926年渤海政权结束,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由弱到强、屯垦政策逐渐形成,开启了黑龙江地区屯垦的萌芽期;从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攻灭渤海国到1214年金宣宗南迁汴京,是黑龙江地区屯垦的初始高峰期;从1215年蒙古军攻占金中都到1644年清军入关,是黑龙江地区的军垦特色期;从1644年清军入关至1911年清朝覆灭,是黑龙江地区屯垦的近代转型期;从1912年民国成立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黑龙江地区的屯垦扩张期。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在黑龙江屯垦的历史表明:黑龙江地区不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乃至世界拥有最富集农业资源、最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而且历代中央政府对发展黑龙江地区的屯垦乃至农业重视程度是不断增强的。现代中国的屯垦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几千年来不断淘汰筛选的结果,后人既应理解、继承,又要发展、创新。这是《黑龙江屯垦史》作者挖掘梳理黑龙江历史文化特别是研究追溯黑龙江农业发展历史所取得的一大重要成就。
——党的正确领导是黑龙江屯垦取得成功的政治保障。黑龙江屯垦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农业的决策史。《黑龙江屯垦史》第二、三、四卷,展示了1946~2000年黑龙江地区的屯垦历史。虽然近现代黑龙江屯垦只有短短数十年的时间,且经历了解放战争、政权更迭、公私合营、自然灾害、“文革”十年等重大政治经济社会变革,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黑龙江地区的屯垦事业仍然谱写了波澜壮阔的辉煌篇章。1947年,按照党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和“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指示,首批复转官兵开赴北大荒,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国营农场和机械农场(即今天的宁安农场和赵光农场),拉开了黑龙江屯垦开发建设的大幕;195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出《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关于建设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并先后派遣13.3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起了黑龙江屯垦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高潮;1960年代,党中央动员50万知识青年投身黑龙江垦区的开发建设,为黑龙江屯垦注入了青春活力;1970年代,党中央批准黑龙江垦区利用外资大批引进和购置了世界先进农机装备,为黑龙江垦区率先实现机械化奠定了坚实基础;1980年代,党中央要求黑龙江垦区“办好家庭农场”,实现了农场体制改革的一次历史性飞跃;1990年代,党中央又批准黑龙江垦区启动国家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重大项目,并正式组建北大荒农垦集团,标志着垦区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到2000年,黑龙江垦区创造了堪称中国与世界屯垦的诸多奇迹:投入力量最大(超百万人口)、开垦面积最广(约3000万亩耕地)、实现单产最高(亩均近600斤)、上交商品粮最多(累计2000亿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黑龙江屯垦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屯垦戍边的制度创新者和奇迹创造者。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它举全国之力,调动各类资源,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世界第三大黑土地带上开拓了属于中国人的北疆屯垦之路,使黑龙江垦区一跃成为世界性粮食综合产出的领先者、农业现代化的先行者、农场体制改革的探索者、国家屯垦之路的开拓者,创造了超过以往几千年屯垦开发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生产力,揭示了党中央屯垦战略决策的高瞻远瞩、国家农业治理能力的显著增强。《黑龙江屯垦史》是值得我们深刻认识、倍加珍惜的一笔宝贵财富。
——马克思主义是黑龙江屯垦发展繁荣的行动指南。黑龙江屯垦史又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世界的实践史。黑龙江垦区创业以来的70多年,北大荒人高举“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旗帜,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业实践,黑龙江地区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巨变,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垦殖史上的伟大奇迹。归根结底,这得益于黑龙江屯垦坚持以毛泽东同志“两论”起家,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引领,正确处理了黑龙江垦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一是正确处理“大和小”的矛盾。1984年起步、1985年初全面铺开的黑龙江垦区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正确处理了1个农垦总局、100多个国营农场和20多万个家庭农场的矛盾,既保持了大农垦“船大好冲浪”的优势,也调动了小农场“船小好调头”的积极性;既防止了大农垦一统就死的体制弊端,也避免了小农场一放就乱的沉疴痼疾,全面理顺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成为世界屯垦史上成功处理“大和小”矛盾的创举。二是正确处理“内和外”的矛盾。步入21世纪以来,黑龙江农垦立足于打造“三个垦区”,以“本体垦区”3600万亩耕地为发展依托,以辐射“影子垦区”数千万亩和开发“域外垦区”数百万亩为两翼,助推黑龙江垦区利用域内、域外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打破“内向思维”、“封闭发展”的体制局限,开启“以内促外”、“以外补内”的发展新路,使一个垦区释放三个垦区的能量。三是正确处理“单和多”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跳出单一粮食生产的局限,不断向多种经营延伸,已由单一粮食种植基地提升为既是粮食基地,又是畜牧基地、加工基地、物流基地和贸易基地,实现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华丽转身。这是黑龙江屯垦史值得各行各业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
——不断深化改革是黑龙江屯垦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黑龙江屯垦史又是一部黑龙江地区屯垦的改革史。它既揭示了黑龙江地区从古到今先后实行“军垦制”到“农垦制”,“农垦制”到“军垦制”,再由“军垦制”到“农垦制”的重大改革过程;也反映了从先秦至隋朝时期的黑龙江地区农业开发、唐朝时期的农业垦殖,到辽金时期的屯垦发展、元朝时期屯垦,再到明朝时期的戍边屯垦与屯垦戍边、民国时期屯垦实边的循序渐进发展规律。既全面展示了当代黑龙江垦区在全国率先建立国营农场、机械化农场、中外合资农场的历史演变过程;也真实记录了黑龙江垦区首开大农场套小农场、大集团套大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先河,激活农业生产力的伟大历史变革实践。既客观描述了黑龙江垦区推行场(厂)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改革试验,实施以“四到户、两自理”(土地承包到户、核算到户、盈亏到户、风险到户,生活费、生产费自理)为标志的农垦改革的历史作用;也展示了黑龙江垦区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集团化发展道路的改革实践。黑龙江地区屯垦的所有改革探索都充分证明,不断深化改革是开拓前进的不竭动力。无论在公元前的先秦时代,还是辽金元明清代与近现代,黑龙江地区在屯垦开发中都实施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改革探索,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发展。尤其是1970年代末期实施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堪称好戏连台,体制机制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成为助推黑龙江垦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黑龙江屯垦史展示的黑龙江垦区乃至中国农业发展必须坚持践行的重要法宝。
——机械化、现代化是黑龙江屯垦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黑龙江屯垦史还是一部黑龙江地区屯垦的现代化和机械化史。它展示了黑龙江地区处于农耕社会的长期性,1950年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之所以低下,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及时跟上城市工业化、农村机械化和全域现代化的大潮流。而自1947年至2000年黑龙江屯垦实现了“弯道超车”——跨入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生产的先进行列,根本原因也在于黑龙江垦区的机械化、现代化率先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之路的先行者。1947年我国第一个国营农场——通北机械农场组建,开启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先河;1954年12月,国家批准由苏联援建的友谊农场进口大批先进农业机械装备,黑龙江垦区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对外开放窗口和示范应用基地;1970年代起,黑龙江垦区又大规模利用外资,进口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机械,到2000年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30万千瓦时。黑龙江垦区的机械化对粮食高产化起到了主力军作用,主要表现在垦区粮食总产上台阶的速度上:由10亿斤增加到50亿斤用了40年,由50亿斤到100亿斤用了15年,而由100亿斤到200亿斤仅用了10年。这既说明黑龙江垦区机械化贯穿了现代化的全过程,也说明黑龙江垦区粮食高产化归根结底得益于实施了以大功率机械化为载体的精准农业。黑龙江地区屯垦机械化、现代化的进程启示我们:以复转官兵开拓现代农垦事业具有明显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又成为当今世界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的追赶者,到2000年代,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创造了寒地低温大面积优质高产的世界奇迹。这是黑龙江屯垦史展示的值得珍视和必须坚持的屯垦发展方向。
——“北大荒精神”是黑龙江屯垦永葆活力的精神动力。黑龙江屯垦史还是一部黑龙江地区屯垦的精神动力史。“北大荒精神”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闯关东精神”。自1650年代至1940年代,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千百万民众为谋生计而大规模移民东北,“闯关东精神”堪称这段人类历史上罕见、中国最大移民开发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一种感天动地的精神财富,“闯关东精神”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早已沉淀于黑龙江流域的文明之中,凝聚为黑龙江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成为北大荒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来自“南泥湾精神”。1940年代南泥湾的开发历史和艰苦奋斗精神,是“南泥湾精神”的发源地,也是“北大荒精神”的历史来源。“北大荒精神”是“南泥湾精神”的延续,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北大荒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直接继承和发扬了人民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吸收、融合和延伸了包括“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在内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如今一代代黑龙江垦区人用汗水与生命铸造的“北大荒精神”,不仅成为鼓舞和激励黑龙江垦区人不断奋进的宝贵精神支柱,也是黑龙江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战胜困难、奋力闯出龙江全面振兴新路子的不竭精神动力。在此意义上说,“北大荒精神”就是贯穿于黑龙江屯垦史这部长篇史诗全过程的主旋律。这是黑龙江屯垦史体现出需要我们牢记的主要旋律——坚持弘扬“北大荒精神”,不断释放发展的正能量!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黑龙江屯垦史》告诉我们,黑龙江地区的屯垦之路归根结底代表了中国特色屯垦的成功之路,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黑龙江屯垦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应当更加自觉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更加坚定具有中国特色的黑龙江屯垦之路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发展自信,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