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765116
内容简介
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促使行业间竞合关系的加剧。电子商务与快递行业的协同发展是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共赢的基础,商业模式、平台效率、信用管理一直是电子商务物流领域的关键问题。分享经济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其以互联网思维重构供给和需求,通过使用而非拥有的商业模式创造更大的价值。基于上述背景,本书以电商快递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协同学、商业模式、网络信用和系统动力学等相关理论,研究电商与快递物流的协同发展机理、“PtoS”模式的信用机理以及“PtoS”模式的运行机理等理论问题。研究内容紧扣现实问题,通过科学凝练和系统性建模,旨在为传统服务业与“互联网 ”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与实际借鉴。本书主要面向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学者,对企业应用和研发人员也具有参考价值。
目 录
11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1
111研究背景1
112问题的提出4
12研究意义9
121理论意义9
122现实意义9
111研究背景1
112问题的提出4
12研究意义9
121理论意义9
122现实意义9
13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11
131研究思路11
132研究内容14
14本书研究创新之处15
2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17
2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17
21分享经济与快递物流低碳节能问题研究述评17
211分享经济17
212快递物流低碳节能问题研究述评19
22快递物流服务研究述评22
23“互联网 ”思维重构企业商业模式24
231“互联网 ”24
232平台商业模式27
24网络信用问题研究述评28
25本章小结31
3研究的方法基础33
3研究的方法基础33
31复杂系统理论33
311复杂系统理论概述33
312协同学基本理论与方法37
32网络信用理论39
321信用39
322网络社会、网络经济与信用43
323网络信用45
324网络信用评价46
33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54
331系统动力学概述55
332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58
333系统动力学模型63
34本章小结65
目录分享经济下“PtoS”平台快递模式的机理研究4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服务系统协同发展机理研究66
41我国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服务业发展状况66
411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66
412我国快递物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69
413我国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服务业的关联关系71
42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服务系统协同度评价模型72
421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服务协同发展研究73
422序参量74423子系统有序度模型75
424总体协同度的计算76
43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服务系统协同演化实证分析77
431评价指标的选取77
43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79
433数据的标准化处理84
434子系统有序度的测算84
44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系统协同发展路径分析87
45本章小结89
5“PtoS”商业模式分析90
5“PtoS”商业模式分析90
51“PtoS”商业模式的含义90
511双边市场的界定与基本特征90
512“PtoS”双边市场基本属性91
513“PtoS”商业模式92
52“PtoS”模式市场分析94
521目标人群和市场规模94
522“PtoS”模式优劣势分析98
523“PtoS”模式可行性调研99
53“PtoS”商业模式构建103
531客户价值主张105
532关键资源整合109
533关键流程构建112
534独特的盈利模式117
535“PtoS”模式顶层设计118
54时空契合视角下“PtoS”模式深度分析119
541互联网环境下“PtoS”模式的时空契合119
542“PtoS”模式的时空特征121
543“PtoS”模式的时空契合分析121
544“PtoS”模式带来了快递20时代124
55本章小结126
6“PtoS”模式的网络信用机理研究127
6“PtoS”模式的网络信用机理研究127
61网络信用理论框架127
62我国网络信用的现状分析127
621我国网络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信用危机127
622我国网络信用缺失的危害和原因129
623建立我国网络信用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32
63可信闭环信用体系13364可信闭环信用机制134
65“PtoS”模式的可信闭环信用评价模型136
651可信闭环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136
652可信闭环信用评价计算模型137
653基于情景的信用评分的修正138
66兼职快递员推荐算法140
661信用五边形及其应用140
662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推荐146
67本章小结149
7“PtoS”模式的运行机理研究150
7“PtoS”模式的运行机理研究150
71基于信任的“PtoS”模式的构成要素150
711目标要素150
712参与主体要素152
713相关影响因素155
72基于信任的“PtoS”模式的运行机理155
721自组织机制157
722耦合机制157
723网络驱动机制158
724协调机制158
73“PtoS” 模式资源耦合机制——快递服务网点布局159
731快递服务网点布局及相关理论159
732快递服务网点布局优化的原则165
733“PtoS”模式的服务网点设置机理167
734同城快递业务——以天津为例169
735异地快递业务176
74“PtoS”模式与传统快递模式成本对比分析177
741布局智能快递箱的建设运营成本分析177
742与传统快递模式所耗费的成本对比分析178
75本章小结180
8“PtoS”低碳视角仿真分析——以京津高铁为例182
8“PtoS”低碳视角仿真分析——以京津高铁为例182
81低碳趋势与快递行业发展现状矛盾分析182
811低碳经济的界定182812低碳快递183
813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185
814低碳趋势与快递行业发展现状矛盾分析186
82低碳快递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分析188
821系统边界的界定188
822因果关系图分析191
83低碳快递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195
831数据的准备与处理196
832模型的检验200
84案例研究:京津高铁202
841四种不同座位的图形分析202
842仿真分析204
843敏感性分析207
844碳节约量与成本—利润分析211
85快递企业低碳发展研究建议213
851政府在宏观上进行引导、监控和管理214
852快递企业内部加快推进低碳发展216
853以电商企业战略伙伴角度开展特色服务从而降低快递能耗218
86本章小结221
9全文总结与展望222
9全文总结与展望222
91全文总结222
92政策建议223
93展望225
参考文献227
附录1快递包裹物流追踪信息242
附录2兼职快递模式调研问卷245
参考文献227
附录1快递包裹物流追踪信息242
附录2兼职快递模式调研问卷245
目录分享经济下“PtoS”平台快递模式的机理研究
前 言
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促使行业间竞合关系加剧。电子商务与快递行业的协同发展是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共赢的基础,商业模式、平台效率、信用管理一直是电子商务物流领域的关键问题。分享经济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其以互联网思维重构供给和需求,通过使用而非拥有的商业模式创造更大的价值。基于上述背景,本书针对现有电商快递企业存在的现实问题,运用协同学、商业模式、网络信用和系统动力学等相关理论,研究电商与快递物流的协同发展机理、“PtoS”模式的信用机理与运行机理等理论问题,并通过仿真方法模拟快递企业低碳发展模型,验证生态环境下“PtoS”模式的低碳运营策略。本书共分为9章进行论述。 第1章,从分享经济背景下各行各业商业模式变革着手,分析目前电商快递企业存在的许多现实问题,明确本书的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第2章,以电商快递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分享经济、快递物流低碳节能、快递物流服务、“互联网 ”、商业模式以及网络信用问题等研究热点的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第3章,介绍了复杂系统理论、网络信用理论以及系统动力学等研究方法,作为后续章节研究的重要支撑。第4章,通过对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服务系统协同发展机理的研究,为“PtoS”模式的提出进行理论溯源,完善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服务协同发展理论。第5章,提出一种“PtoS”模式,重构传统快递业务流程,从理论层面对“PtoS”模式进行概念界定、特征分析、构成要素、顶层架构设计,为平台化快递运营提供理论指导。第6章,研究“PtoS”模式的网络信用机理,作为该模式实际运营的保障。借鉴以往网络零售业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网络信用的问题和经验的总结,给出基于服务的网络信用理论框架,为服务业在与“互联网 ”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遇到的网络信用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第7章,基于信任的前提下,构建“PtoS”平台快递生态系统概念模型,平台各参与方需要遵循协同共生发展的运行机理,即开放、闭环、自我控制的自组织机制,主体、资源动态耦合的耦合机制,协同、合作、共享的网络驱动机制以及政策、市场、利益三维协调机制,后就资源耦合中的智能快递箱的布局给出实践指导。第8章,应用系统动力学研究“PtoS”模式低碳运营的内在机理,以京津高铁为例,研究客流量、快递车辆百公里能耗、里程数等因素对快递企业碳排放节约量的影响,为快递企业低碳化运营提供决策指导。第9章,明确本书的主要结论,针对“PtoS”模式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于宝琴教授主持的天津教育委员会社科重大项目“天津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孵化器的对策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同时包括作者近年来在《中国管理科学》《管理评论》等核心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的核心内容,也是对读博士期间及后续研究工作的总结。本书的写作得到了导师于宝琴教授的细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样感谢于宝琴教授研究团队成员鲁馨蔓、李顺东、陈晓、白晨星、崔林林等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建议。此外,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参考了大量文献,已尽可能详细列在“参考文献”中,在此表示对这些专家学者的深深谢意。如因疏漏未列出的,在此表示万分歉意。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和缺点,敬请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