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492283丛书名: 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
站在巨人的肩头,眺望21世纪经济学的雄伟殿堂,经济学领域必备必读之书!
丛书名: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
理性的人会有一些相同的社会目标:体面的生活水平、公平的收入和财富分配、个体自由、人身安全以及个人拥有参与决策的权利等。但是这些目标之间往往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因此在进行目标选择时,大家就很难协调一致。
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和对个别经济行为进行必要的社会控制,要充分利用这两者几乎是不可能的,它们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历史表明,人们的经济治理理念和实践方式总是在不停变化,有时热衷于强调自由市场竞争,有时又期望政府发挥社会控制的作用。聪明的激进派却始终头脑清醒:当人们只考虑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时候,他认为应该注意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作用;当人们迷信自由放任是*钥匙的时候,他认为应该注意对政府社会干预的需要。
米德教授用简洁的语言详细论述了一系列关系紧密的政策,为我们勾画出“现代科学必定带来正派的、自由而繁荣的社会这样一个清晰的梦想”。这对我国当前遇见的经济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丛书序二(何帆)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经济政策的目标
第2章
通货膨胀的控制
第3章
混合经济中的价格和工资(1):灵敏的价格
第4章
混合经济中的价格和工资(2):灵敏的工资
第5章
收入与财产的分配(1):间接措施
第6章
收入与财产的分配(2):财政措施
第7章
计划与社会控制:环境、资源和人口
第8章
国际环境(1):价格机制的运行
第9章
国际环境(2):对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的控制
附录
出版说明
机械工业出版社经过长期的策划和细致的组织工作,推出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该丛书预计出版经济学获奖者的专著数十种,精选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代表性成果和最新成果,计划在三四年内面世。我以为这是国内经济学界和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
要知道,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学领域内名家辈出,学术方面的争论一直不断,许多观点令经济学研究者感到耳目一新。这既是一个怀疑和思想混乱的时期,也是一个不同的经济学说激烈交锋的时期,还是一个经济学家不断探索和在理论上寻找新的答案的时期。人们习惯了的经济生活和政府用惯了的经济政策及其效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学家普遍感到有必要探寻新路,提出新的解释,指明新的出路。经济学成为各种人文学科中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难怪不少刚刚步入这个领域的经济学界新人,或者感到困惑,或者感到迷茫,感到不知所措。怎样才能在经济学这样莫测高深的海洋中摆对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应当从何处入门,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的这套“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等于提供了一个台阶,也就是说,这等于告诉初学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各位经济学家是怎样针对经济学中的难题提出自己的学说和政策建议的,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立论、如何探寻新路的。这就能够给后来学习经济学的年轻人以启发。路总是有人探寻的,同一时期探寻新路的人很多,为什么他们有机会进入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呢?经济学重在思考、重在探索,这就是给后学者最大的鼓励、最重要的启示。
正如其他人文科学一样,经济学研究也必须深入实际,立足于实际。每一个新的经济观点的提出,每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形成,以及每一种新的研究和分析方法的倡导,都与实际有关。一个经济学家不可能脱离实际而在经济学方面有重大进展,因为经济学从来都是致用之学。这可能是经济学最大的特点。就以“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所选择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著作为例,有哪一本不是来自经济的实践,不是为了对经济现象、经济演变和经济走向有进一步的说明而进行的分析、论证、推理?道理是很清楚的,脱离了经济的实际,这些分析、论证、推理全都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即经济学的验证经验是滞后的,甚至可以说,古往今来凡是经济学中一些有创见的论述,既在验证方向是滞后的,而在同时代涌现的众多看法中又是超前的。验证的滞后性,表明一种创新的经济学研究思路也许要经过一段或短或长的时间间隔才能被变化后的形势和经济的走向所证实。观点或者论述的超前性,同样会被经济的实践所认可。有些论断虽然至今还没有被完全证实,但只要耐心等待,经济演变的趋势必然迟早会证明这些经济学中的假设一一都会被人们接受和承认。回顾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经历和学术界对他们著作评价的变化,难道不正如此吗?
经济学同其他学科(不仅是人文学科,而且也包括自然学科)一样,实际上都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接力赛跑。后人是有幸的,为什么?因为有一代又一代前人已经在学科探索的道路上作了不少努力。后人总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即使前任在前进过程中有过疏漏,有过判断的失误,那也不等于后人不能由此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或得出有益的启示。
我相信,机械工业出版社隆重推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会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关注经济学的进展,促进中国经济学界的研究的深化,并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厉以宁北京大学教授
2014年9月21日
◆丛书序二◆
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是经济学家人才辈出的时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是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中央银行于其成立300周年的时候设立,并于1969年首次颁奖。这一奖项被视为经济学的最高奖。截至2014年,共有75名经济学家获奖。
我们当然不能仅仅以诺贝尔奖论英雄。有些经济学家英年早逝,未能等到获奖的机会。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是授予一个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但有些领域热门,有些领域冷门,博弈论是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领域,研究博弈论的经济学家有很多高手,可惜不能都登上领奖台。有时候,诺贝尔奖的授奖决定会引起争议,比如1974年同时授给左派的缪尔达尔和右派的哈耶克,比如2013年同时授予观点相左的法玛和席勒。尽管同是得奖,得奖者的水平以及学术重要性仍存在较大的方差。但是,总体来看,可以说,这75位经济学家代表了20世纪经济学取得的重大进展。
经济学取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经济学发展出了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从基本的假设出发,采用严密的逻辑,推导出清晰的结论。受过严格训练的经济学家会发现和同行的学术交流变得非常方便、高效,大家很快就能够知道观点的分歧在哪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经济学形成了一个分工细密、门类齐全的体系。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是经济学的旗舰,后面跟着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主力,以及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新兴或交叉学科;经济学提供了一套规范而标准化的训练,不管是在波士顿还是上海,是在巴黎还是莫斯科,甚至是在伊朗,学习经济学的学生使用的大体上是同样的教材,做的是同样的习题。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经济学训练拾级而上,由易入难,由博转精;经济学还值得骄傲的是,它吸收了最优秀的人才,一流大学的经济系往往国际化程度最高,学生的素质也最高;在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经济学成为一门显学,经济学家对经济政策有重大的影响,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里有经济学家,大众媒体上经常见到活跃的经济学家,其他社会科学的学科经常会到经济学的殿堂里接受培训,然后回到自己的阵地传播经济学的火种。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指出,经济学发展到今天,遇到了很多“瓶颈”,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经济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整齐划一的研究变得越来越单调乏味。有很多人指责经济学滥用数学,这种批评有一定的道理,但并没有击中要害。经济学使用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数学,即极值方法。消费者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他们在预算的约束下寻找效用的最大化。企业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它们在资源的约束下寻找利润的最大化。政府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它们在预算的约束下寻找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化。经济学的进步,无非是将极值方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单个个体的最大化发展到同时考虑多个个体的最大化(博弈论),从确定条件下的极值发展到不确定下的极值,等等。其他学科,比如物理学、生物学也大量地使用数学工具,但它们所用的数学工具多种多样,变化极快,唯独经济学使用的数学方法仍然停留在原地。
经济学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较为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经济学家原本也是各执一词,争吵激烈,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还是要“和平共处”。20世纪70年代之后,经济学不仅在研究方法上“统一”了,思想上也要“统一”,经济学界对异端思想表现得格外敏感,如果你跟主流的思想不一致,很可能会被边缘化,被发配到海角天涯,根本无法在经济学的“部落”里生存。这种力求“统一思想”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经济学的自我批判、自我更新。
经济学常常被批评为社会科学中的“帝国主义者”,这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常会渗透到其他学科,更主要的是因为经济学和其他社会学科的交流并非双向而平等的,别的学科向经济学学习的多,而经济学向其他学科学习的少。经济学变得日益封闭和自满,讨论的问题“玄学”色彩越来越浓厚,往往是其他学科,甚至经济学的其他领域的学者都不知道讨论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于是,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就更加少,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的挑战。20世纪中叶经济学的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及战后重建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的回应。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引起了经济学的又一次革命。如今,我们正处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新阶段,经济增长前景不明,金融风险四处蛰伏,收入分配日益恶化,这些复杂的问题给经济学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学或将进入一个反思、变革的新阶段,有可能迎来一次新的“范式革命”,年轻一代学者将在锐意创新的过程中脱颖而出。
创新来自继承,也来自批判。机械工业出版社拟推出“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出版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的各类著作,其中既有精妙深奥的基础理论,又有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分析,还有一些是经济学家们对自己成长道路的回忆。有一些作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也有一些是过去大家了解不多,甚至已经淡忘的。这将是国内最为齐全的一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系列丛书,有助于我们对20世纪的经济学做出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头,眺望21世纪经济学的雄伟殿堂。
何帆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4年12月12日
◆译者序◆
一
虽然米德因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实际上,他一生研究领域广泛,著述颇丰,其学术贡献横贯了整个经济学科。米德出版了34部著作(或小册子),发表了60多篇论文,内容涉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几乎所有领域。在宏观经济学方面,有国民收入核算、货币政策、工资确定、财政、增长理论、人口政策以及收入分配。在微观经济学方面,他尤其关心抽象福利理论、应用经济计划、不完全竞争理论和劳资合作理论。
除了国际经济学外,米德对多个其他经济学领域也有开创性贡献。例如,1936年出版的《经济分析和政策导论》,仅比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晚几个月,它十分清晰地综述了凯恩斯革命的思想,对澄清当时身处凯恩斯革命漩涡中的人们的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使米德成为主张凯恩斯扩张性政策最有影响的人物。1944年与斯通合著《国民收入与支出》一书,被视为研究国民收入核算的开创性著作。
纵览米德学术生涯,他主要关注如何用经济理论去制定经济政策,其核心思想是,恢复和发展自由市场经济,以使竞争条件发挥充分作用。
二
本书是米德于学术生涯晚年写作的关于国内经济政策的力作,充分体现了他基于市场原则设计经济政策的思想。
全书共9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本书第1章,米德探讨了政策所要达到的可能相互冲突的效率、自由与参与等目标,提出改革应“恢复和发展自由市场机制,使其确保竞争条件充分发挥作用”。因为,“竞争性市场机制的最大优点,就是它把效率和自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基于三种原因,政府干预和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一些干预仅是为了简单地设定一个使得自由竞争可以有效运作的市场环境背景;而另一些则是在竞争性市场机制不能如期有效运作时,完全替代竞争机制本身;还有一些干预则有着某种间接目的,只是纠正而非替代市场价格机制的运行。”随后,米德分析了需要干预与控制的八种具体情形。
第二部分,包括本书第2~4章,论述了在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地方如何恢复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认为,通货膨胀、不灵敏的工资与价格阻碍了市场机制的运行,使得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米德再次着重论述了针对市场运行各种障碍因素所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第三部分,包括第5~9章,主要讨论“控制和干预的上层结构问题”,其中第5、6章讨论了为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应采取的政策,第7章讨论了处理资源、环境与人口等问题时的政策问题,第8、9章则依次讨论了开发经济中确保市场价格机制能够在国际间有效运行所必需的基本步骤,以及政府所采取的合适的干预措施。
尽管米德是在40年前完成的这本小册子,尽管英国的实际情况与中国差别很大,但是,本书的核心思想对于我国当前问题的解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强化对改革与发展目标的认识。中国改革与发展已走过了35个年头。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35年来,基本上是以发展经济为主线。但正如米德所言,一个社会目标可能是多维的,包括“体面的生活水平、公平的收入和财富分配、个体自由、人身安全以及个人拥有参与决策的权利等”,而且这些目标之间可能相互冲突。所以,一方面,公平、参与是我们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追求的目标本身,而不仅仅是手段。如果我们继续单纯以经济发展为唯一追求,而以公平收入分配、个体参与等作为维持经济发展目标的手段,既不符合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也有可能问题重重。例如,许多地方政府出现追求GDP单一维度的政绩观,可能会偏离我们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的,出现“强拆”、“强解棺木”等现象。在这种政绩观指导下,许多地方“GDP崇拜”甚至“唯上是从”,而忽略人民生活中其他目标与追求。另一方面,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不同目标之间的关系。过去的35年,中国改革以提高效率为主,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平等问题。在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收入分配问题应给予更多关注。
2.加强对市场(或价格)机制作用的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一般认为,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于提高效率,但是米德指出,市场机制能实现效率与自由的结合。而且现代研究表明,市场机制是解决收入不平等的手段之一。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国家或地区,收入不平等现象越是不那么严重。其原因可能在于,其他配置资源的手段(如命令、权威、机会或社会习俗等),更可能造成机会不平等,从而出现不平等的代际累积,更不利于消除不平等现象。所以,虽然市场价格机制会有众多弊端,但是,让我们“尽情地为价格机制欢呼两声”。
3.当前的改革应以破除阻碍市场运行的障碍因素为主。35年来的改革,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就是市场化。然而,最近10多年来,市场化道路步履蹒跚。米德认为,政府干预与控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干预应以恢复、纠正市场价格机制的运行为目的,而在必须进行干预时(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应“尽量少地妨碍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持续运行”。所以,“政府干预应该通过税收、补贴或者其他一些依据清晰的、普遍的、非个人界定与标准明确的规则等手段来实施,而绝不可能依靠为特定人专设的、官僚主义的、任意的规则来进行干预”。
三
本书翻译过程中,得到了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杨海涛博士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也得到了西南财经大学课程建设项目资助,对此深表感谢。原书前言及前五章由谢英明翻译初稿,陈浏初译了后四章,最后由蔡晓陈完成全文译稿修改和校对。由于翻译时间仓促,笔者能力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蔡晓陈
2014年5月于西南财经大学
◆前言◆
这本简短的书可被视为我的《计划和价格机制》(PlanningandthePriceMechanism)一书的续篇。在那本书中,我试图用简单的经济学基本原理,说明在1947年刚刚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浩劫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经济重建和改革。尽管我的基本经济理念仍然保持不变,但是此后许多情况发生了改变,我对这些变化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在这两本书写作期间,我还使用简明易懂的语言为普通大众写作了若干文章,以及进行了若干场学术演讲。在这些文章和演讲中,我试图根据新情况和我自身的思想观点来发展基本经济理论。就像战后重建年代那样,目前经济动荡不定以及关于经济政策主要路线尚不确定的情况,恰是我们重新考虑经济社会基本理论的时机。
在写作本书的时候,我参考并利用了附录中许多列出的文章和演讲的观点,本书引用了这些论文著作的部分段落:第2章引用了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通货膨胀的控制》(TheControlofInflation);第2章和第3章引用了经济事务研究会出版的《混合经济中的价格和工资》(PricesandWagesinaMixedEconomy);第5章和第6章引用了《牛津经济论文集》(OxfordEconomicPapers)中《福利国家的贫困》一文;第7章引用了社会优生学专题讨论会第九届年会论文汇编中的《经济政策与厄运的威胁》;第9章引用了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出版的《经济联合的目标》。对于所有这些文章来源,谨此致以真诚谢意。
詹姆斯E.米德
1974年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
——厉以宁
北京大学教授
这将是国内最为齐全的一套诺贝尔奖得主系列丛书,有助于我们对20世纪的经济学做出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头,眺望21世纪经济学的雄伟殿堂。
——何 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