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01165
广州学的学科布局与城市研究的多向拓展【谭苑芳】
试论广州学的基本属性【陈泽泓】
广州学的学科建构研究【周凌霄】
关于广州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周林生 孙朋朋】
广州学与《广州大典》研究
依托《广州大典》构建广州学的学科基础【涂成林】
《广州大典》在广州学研究中的价值刍议【黄 旭】
广州学的建构与广州地方志的编撰【胡巧利】
广府文化研究
梁启超研究广东文化的学术视域及其历史启示【谢 放】
粤东风情入“蜃楼”【纪德君】
广州学视野下的广州禅学、禅佛教研究【陶乃韩】
广州民间工艺对西方的影响【叶曙明】
广州南海神庙以及庙会的文化意象、价值重构与大众消费【王明星】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对外文化交流【梁凤莲】
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市外贸竞争力研究【刘 敬 谢小平】
清代广州十三行与茶叶之路【冷 东】
热点问题研究
坚持开放发展,建设广州对外开放新高地【贺 忠】
试论新常态下广州经济增长动力特征【傅元海 陈丽珊】
广州商业文化特质及其现代意义【丁旭光】
民间社会在广州的发展与走向【李江涛】
广州学学科视野中的广州城市形象研究【刘 莉】
论传统村镇活化的基本思路【肖佑兴 罗柳甜】
方法论研究与借鉴
大数据视角下的广州学研究【吴志峰】
论广州学研究中的理论假说【王枫云】
徽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历程【卞 利】
对广州学研究的几点认识【陈桂炳】
《当代广州学评论》稿约
当今世界,国际的竞争往往表现为城市间的竞争,而城市间的竞争终是“以文化论输赢”。故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各种学科不断涌现,并逐渐从特色城市研究(如敦煌学、延安学)过渡到对重点城市的综合性研究。于是,以国际知名城市或特色城市为研究对象,深入城市的历史脉络和现实问题,试图构建一门综合性学科的尝试,在国内外不同城市和地域迅速展开。国际上出现了“伦敦学”“东京学”“巴黎学”等学科研究,国内则有“北京学”“上海学”“杭州学”“武汉学”“成都学”“泉州学”等方兴未艾,渐成声势,并推出了不少研究成果。
然而,当我们反观广州这个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城市时,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为长期雄踞国内综合实力第三位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海内外学界对广州的研究虽然汗牛充栋,但直到前些年仍鲜有人提出研究“广州学”的明确倡议,也很少见“广州学”研究的具体成果。这不仅与广州当下在国内的总体实力和城市地位不相称,也与广州自秦代以来一直是华南地区中心城市和综合门户城市的地位不相称,更与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地位不相称。可见,在当前国际竞争格局、城市发展趋势和广州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开辟“广州学”的研究领域不仅必要,而且及时。
值得欣慰的是,广州在2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虽然城市定位与功能多有变化,但其作为商贸中心的地位一直没有变化,这使得广州在中国对外商贸、对外交流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如果我们以“Canton”为关键词搜索海外研究广州的资料和成果,就会发现关于广州的史料和研究卷帙浩繁,不胜枚举,特别是近400年来国际学术界不乏研究广州的高端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再加上国内千年以来特别是近现代学界广州研究的浩瀚成果,不仅为“广州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广州学”的成熟确立了国际视野,开启了“广州学”无限发展的可能。
因此,就有了研究“广州学”的倡议和探索,就有了“广州学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的制度建构与安排,它将扭转和改进当下广州研究中研究机构条块分割、专家学者各自为战、研究成果重叠分散的现状,从学科高度和学术框架来统摄广州研究的不同方面,并遵循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广州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规划。
因此,就有了“广州学论坛”的举办,就有了《当代广州学评论》的诞生,它将作为“广州学”协同创新的公共平台,汇集海内外“广州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努力汇聚和传播“广州学”的研究成果,打造“广州学”研究的高端学术品牌。
衷心期望海内外学者关注和参与,让我们共同见证《当代广州学评论》的发轫、成长和成熟。
《当代广州学评论》编辑部
2015年10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