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7268595
西藏是一个梦想,是一个放在心灵深处、静待启封的梦想。有的人,**会面对自己的梦,并记下了“梦”中所见,如本书作者李柯勇,13个故事,百年的西藏历史,镜头一一打开;有的人,终其一生,无法踏上那片土地,而这本书是一个机会……
《点亮一盏酥油灯》该书分为“神授艺人”“一个本该是活佛的摄影家”“一个大贵族的百年悲欢”“爱情与战争”“英雄暮年”等13个章节,抢救式地挖掘了一
批现当代西藏传奇人物,融合大量珍贵史料,从独特角度、以讲故事的方式再现了百年来鲜为人知的西藏历史。此外,该书还配以近百张历史和现实图片,真实展现
了西藏历史的多个侧面。
推荐序 自身的灵台 2
1 点亮一盏酥油灯 1
2 神授艺人 17
3 两个还俗喇嘛 29
4 一个本该是活佛的摄影家 47
5 一群朗生、一座庄园和一本日记 67
6 兄弟远去不复还 87
7 进藏路上那些女人 117
8 一个大贵族的百年悲欢 129
9 爱情与战争 157
10 孤独陈渠珍 181
11 英雄暮年 207
12 “投进你怀里,或住进我心里” 223
13 西藏之路 245
后记 262
自身的灵台(推荐序 韩松)
李柯勇的《点亮一盏酥油灯》,用十三个故事组合成了十三场冲击波,令人掩卷后还如经过飓风一般久久摇晃。这是一部汉人写西藏的书,却非同一般所见。很多年前曾有马原的《冈底斯山的诱惑》,而这部作品又一次让人体味到了那种久违的颠覆感。不一样的是它不是小说。这实际上是一部把记行、调查、新闻、史学、文学、哲学、宗教、情感和意志熔为一炉的“书中之书”。这首先是一部走遍雪域高原的亲历实录,是作者用双脚“写”出来的关于西藏变迁的深度调查报告,就像照相机和录音机一样,页面间连续不断地闪射绽放着千姿万样的声音、色彩、天空、湖水、积雪、绝壁、泪水和血肉。李柯勇是新华社国内部“新华视点”栏目的一位资深调查记者,多次赴藏,又援藏两年,担任新华社西藏分社副主编,只要有时间,他都要离开拉萨的住地,深入基层藏区采访调研。这十二三万字的背后,是他面对面独家采访的千百位人物。他在雪域高原来来回回走过的路途,加起来也有几千公里了。他多次赶在历史的亲历者故去之前,登门造访,记录下他们后的心声和记忆。他自己也因此而多次冒死。如本书中《西藏之路》一章记述的,那确是我见过的、描写得为惊心动魄的西藏生死之旅,因为有他的亲身经历,比如他自己就因为汽车故障而在严寒的高原与死神擦肩而过,读来更是嗟叹不已。这部书中既有别人的讲述转述,也有作者的眼见亲历。在李柯勇的笔下,雪域高原的神奇尽现于前,如从天空坠落的千万只纠集在一起的青蛙,骇然泥石流冲出的巨型的无眼鱼群,汶川地震前夕珠峰下村落中群狗的彻夜哀嚎,自然界的奥秘已是如此了,而人文社会的波澜壮阔和繁复缠绕更让人辗转难眠,如那神授一般的格萨尔王说书艺人,这已是没有办法用寻常自然科学去解释的一个谜题。但打动人的,还是那些对平凡的藏族人的日常生活以及漫长历史中的重重恩怨的朴实记叙,让我看到,在这片土地上,一个世纪以来,个人的命运是如何被他自己不可控的力量彻底扭转改变,一个民族,一群人,一个人,在浩荡的历史洪流面前,是多么的无以把握自身。有的人死了,有的人活下来。但看看他们是怎么死的、怎么活的啊!李柯勇写出了多少个“我的前半生”和“我的后半生”,无不惊心动魄。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按照某种先入为主的定念去书写这一切。他忠实于他的眼睛和心灵。许多隐藏起来的往事,在李柯勇的笔下,又活灵活现地复生了。如
他用一章的篇幅状写陈渠珍的《艽野尘梦》,以书写书,堪称奇特,不厌其烦把百年前的传奇重述,才让那个尘封的撼人故事重见天日。记得几年前,李柯勇从西藏回京,兴奋地要把这本书赠我。我读后大为唏嘘。陈渠珍的自传,讲的是二十世纪初,英军入侵西藏,十三世达赖喇嘛进京求援,清政府派兵入藏,陈以管带身份协助西藏地方政府“剿匪”,并与藏族少女西原演绎了一段凄美爱情。后辛亥革命爆发,进藏部队哗变,指挥官被杀。陈又带领一百一十五人取道青海逃回内地,途中艰险万状,七个月后只有七人生还。李柯勇对《艽野尘梦》评价甚高,称其文字和内容,足以使作者列于当代中国任何一个文学大师之列,而它同时竟也是一本洞察西藏近代剧变的不二杰作。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不见经传的薄书是李柯勇在一个偶然机会里从拉萨书店淘到的。他读后大为惊异,次日急返书店,把货架上剩余的十本《艽野尘梦》悉数购下。我想说的是,李柯勇是我所见过的搜集各种西藏文献资料的少数“疯子”之一。我曾随他在拉萨淘书,见他不仅买下了店面柜台上的一众书籍,还要执意到人家库房里大肆搜罗。李柯勇的西藏知识丰度惊人,他并因此而对西藏问题有着独到见解。他读过许多书,从《红史》到《清代驻藏大臣传略》,从宗喀巴的经典到活佛的传记,从格萨尔王到中共进军西藏文献,无不让人叹服。我以为,仅仅有过西藏的行走,而缺少了对西藏的阅读,那么我们眼中所见的怎么也只不过是雪山、青草和喇嘛庙的外表,是没有办法去深入了解伟大的藏民族的。西藏本身是一部大书。随手翻翻,与认真研读,独立思考,是两回事。
《点亮一盏酥油灯》是一部关于西藏的书之书,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正是缘此,李柯勇由典籍、文献、传说和掌故,由雪山、农舍、寺庙和“牦牛修的路”,一路深入了有关西藏纠结的那个部分——它那藏在云雾中的历史。仅用十三章节,以小见大,画龙点睛,便勾勒出了一部活生生的西藏简史,更探入了诸多的幽微之处,披露了非此无二的前沿一手资料。李柯勇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热情、毅力和智慧,采访了一大批西藏历史的当事人和见证人,不少已是八九十岁高龄,如进藏解放军将军、西藏叛军司令、老农奴、当年的民兵连长、进藏女兵、土司的后代等等,李柯勇从他们的记忆深处,硬是一点一滴挖掘出了众说纷纭的真相。他还搜集并分辨了诸多的史料,像那起许多后来人都没有听说过的甘孜事变,他把汉人、藏人的三种不同说法,“罗生门”一般平行列举出来,再根据自己采访到的材料,加以深入剖析。李柯勇力求做到不人云亦云,而坚持自己对历史的主张看法。他的视野具有超越性,同时他的触角尤为细微,这使他笔下的历史,由一个个具体的活人组成,通篇是大量的细节,是友谊书,是爱情记,是纷争传,是恩仇录,读来每每觉得匪夷所思,拍案称奇。李柯勇自己说:“历史学家记录历史的过程,往往是抹杀生动历史的过程。他们满足于盖棺定论,对那些体现人的本真状态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细节,出于各种原因而删除,只留下几句冷冰冰、硬邦邦的结论。”我觉得,后人若要深研西藏的历史和现状,李柯勇的这部书是绕不过去的。它更重要的价值,是让人掩卷后再去思量藏民族的未来。我觉得书中似乎含有这样一个结论:藏民族的未来,不是由别人赋予的,或强加的,或制造的,而是由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的内在逻辑决定的。因此这终是一部关于人的书。很多汉人写西藏,只是写写风光,写写习俗,写写游历。还有很多汉人写西藏,只是写写概念,写写术语,写写口号。这是关于西藏的两种典型、常见的描述,或许能增添外人对于西藏的“兴趣”或“信心”,却太难让我们真正深入这个民族,有时甚至还会产生误读和误导。而李柯勇这部书的每一章都以人为主角,呈现出一个个活生生的藏族人,当然还有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与他们的命运轨迹纷繁交织的汉族人,显现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了新的西藏史。李柯勇写到的,有喇嘛、贵族、头人、牧民、说唱艺人、学者、军人、司机等等,作为记录,其详细程度常常让人惊叹,包括不少只有西藏人才能讲得出的、才能懂得起的对话,形成了原汁原味的直接引语。作者更试图逼近了他的谈话对象的心灵,揭示出人的行为里面具有极大的复杂性。雪域高原上的生民,既有人类的共性,更有族裔的个性,都不能漠视。他还特别地写到了许多女人,如这部书写到《孤独陈渠珍》,这样开头:“许多年之后,被剥夺了军权和地盘,陈渠珍将军将会回想起十六岁的藏族女孩西原纵马飞驰而来的那个遥远的春天。”这是催人泪下的一个跨民族爱情故事。而在《爱情与战争》中,藏族女土司德钦汪姆与班禅行辕卫队长益西多吉至死不渝的爱情掀起了高潮;随后又铺陈了更多的进藏女性的动人篇章,到后收尾,则是作者本人在高原的生死旅途上结识了自己终身伴侣。为什么?大约是女性是生养万物的主体吧。在西藏,珠穆朗玛峰就是一位女神。雪域高原上的生存是艰难的,能够生育后代的女性因此有着特别的价值,由此也引伸出了这块土地上独特的生死观。而在讲述奋力求生的传奇的同时,全书又以死亡的故事串连,这使它尤为令人窒息。每一章都浓墨重彩写到了死,藏族人、汉族人各种各样的死,以及人们对待死的态度。还有比生死之事更大的吗?在世界屋脊这种地方,还有比了却生死更要紧的吗?这恐怕是我们这些养尊处优生活在平原上的大城市里的汉人常常想象不到的。藏族人究竟为了什么,会不惜一死呢?或许知道了这个,就知道一切的答案了。但我们久久不懂得,因此纠结、怀疑、烦恼、暴怒,失去了平常心。因为这些,《点亮一盏酥油灯》留下了许多让读者深思的问题,读它的时候就像紧贴在喜马拉雅山的胸膛上倾听它沉重的呼吸。西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不可回避的核心命题,是涉及整个人类出路的命题。全球化的背景下,它的复杂性,它的难以抵达,它的政治化,它的剧变中的不变,还有那永远难以被它之外的人了解的一面,都无法用简单的言语来说清。那么,探寻一个真实的西藏,既需要勇气、智慧和知识,更需要做一个性情中的人,做一个真实而简单的人,这在这个时代是困难的,而李柯勇正走在这条路上。我想,他写作这部书,也大约是要和读者们一起去探寻那些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西藏的立场或态度,而这常常是我们的误区所在:亲近。藏族,是一个格外友善的民族,你对他们好一分,他们便以百倍的好来回报你。而他们又嫉恶如仇,如你刻意冒犯,他们定会与你势不两立,战斗至死。没有情感的投入,是无法与他们交心的。这种亲近来不得虚假,不能有居高临下的西方殖民心态或大汉族主义。历史的环链既可以被解释得十分的复杂高深,有时却也是非常简单直接的。平等。相处既然已是日常间的现实,那么,就要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去认识其他的民族,从对方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去看待其文明,理解他们的文化和宗教,进而尊重他们的心情和行事。不可以以己度人,或越俎代庖。有的误会或将制造出难以弥合的裂隙。藏族其实是很艰难的一个民族,他们正经历着其几千年来的变故。看看世界上,似乎很少有哪个社会,像他们这样翻天覆地,甚至从头再来的。整个世界都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他们。这方面我们要向李柯勇学习。通达。我一直觉得,这个宇宙中仅有极少几个地方,能使一个人超脱种族而以全人类的视角,意识到我们是共存在诺亚方舟似的同一颗星球上,甚至以超出人类的视角,感悟到我们是与宇宙同一体的存在。这几个地方便是太空站、南极和西藏。李柯勇打动我的笔触,或许是对珠峰之上那片令人敬畏的群星的描写吧,这一瞬间我们似乎超越了历史和政治。只有当置身于群星的辉耀之下,重新回头来看这片土地上缓慢活动着的渺小人群,那些牦牛,那些叩长头的朝圣者,那些终身的修行者,那些路边的骸骨以及城堡的废墟,便会滋生出一种大彻大悟感。李柯勇在珠峰下捡到的笔记本上,那不知名的人写下的那首诗,其带来的强大冲击,让人一下空了。或许正因如此,也可以从一个别的角度,去感悟作者说的,“无论是那些出于职业习惯而冷漠麻木的人,还是那些囿于政治恩怨而目光狭隘的人,抑或那些陷于一己之私而恶意中伤的人,都应该得到感谢”。的确,无论有多少的恩怨,我们仍将活在一起,直达宇宙的终极。还有什么不可以放下的呢?像这本书一样,西藏的存在,固然是世间的一面镜子,能照出了很多的东西,让每个人看到他或她的前生来世,从而让我们满怀感激,但同时,西藏也的确不是任何人可以用来打扮他或她容妆的镜子,它就是它自身的那个灵台。
2013、8、12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