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034030
①强大的顾问团队
彭鹏,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曾策划编辑《中国刀剑》等多部收藏类图书,资深兵器收藏家。特约编辑:唐仲明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现就职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资深考古专家及刀剑爱好者。
②珍贵的资料
《刀兵相见:近五百年中国战场轻兵器》中汇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图片,很多为首次公开面世,使本书图文并茂,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③对“明清兵器”进行深入研究
《刀兵相见:近五百年中国战场轻兵器》的重点是研究和探讨明清冷兵器发展历程,作者以敏锐的视角,深厚的洞察力,窥探兵器背后的故事。不论是在历史性,还是其学术性,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也不可不谓一本不可多得的兵器类藏书。
④所有兵器爱好者的必备书
对于兵器收藏者来说,《刀兵相见:近五百年中国战场轻兵器》以其详尽的资料、严谨的论述和独到的视角,相信会得到兵器爱好者的青睐。
前 言
第一部分 明、清-民国冷兵器
第一章 明、清-民国冷兵器概况
第一节 明代冷兵器的特点
第二节 清代-民国冷兵器的特点
第二章 明、清-民国短柄冷兵器
第一节 明、清刀剑
第二节 晚清-民国刀剑
第三节 明、清、民国其他类短柄冷兵器
第三章 明、清-民国长柄冷兵器
第一节 明、清长柄冷兵器
第二节 清末-民国长柄冷兵器
第三节 明、清、民国其他类长柄冷兵器
第二部分 明、清-民国热兵器
第一章 明、清-民国热兵器概况
第一节 明代热兵器的特点
第二节 清代-民国热兵器的特点
第二章 前装热兵器
第一节 明、清火铳类前装热兵器
第二节 清末-民国火铳类前装热兵器
第三章 后装热兵器
第一节 清末-民国后装击针式热兵器
第二节 清末-民国后装旋转后拉枪机式热兵器
参考书目
后 记
前言
兵器,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造物,来源于人类早期的劳动工具。原始先民在农耕、狩猎等活动中使用石器,如石磨棒、石斧、石铲、石刀、石镰、骨耜、弓箭等工具,敲、砸、刮、割、射等功能帮助人们改造环境,工具中也蕴含着攻击与防御等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满足人们安全方面的需要,原始人类开始注意
并强化这些因素,借用、加工及改造劳动工具,逐步形成了人类武器装备的雏形。
武器装备从劳动工具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利益集团内部与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当社会冲突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武器便产生了。武器这种特殊的工具,一经出现,便集中了社会人力、物力的精华。科技发现与工艺革新往往最先运用到武器的制造,不仅如此,为了造出克敌制胜、自我保护的宝器,人们殚精竭虑,从而推进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
在一定意义上说,武器装备是一定时代生产工具的精华,是我们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从一件时代久远的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兵器,我们可以读出其中的科技运用、功能设计、军队构成、作战方式以及凯旋的欣喜和绝望的颤栗。不仅如此,它还能帮助我们穿越时空再现遥远时代里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鲜活场景。武器装备的历史演进浓缩了人类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包含了人类文化的诸多重要内容。明、清、民国时期的部分兵器遗存的研究,希望能对造物背后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形成深入的探讨理解。“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期待与您的共鸣。
从社会物质文化发展的历程来看,世界兵器的创制大体经历了冷兵器时期、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期两个阶段。根据兵器的主要材质和制作技术,冷兵器阶段经过了原始兵器、青铜兵器及铁质兵器三个时期。火药发明以后,逐渐应用于军事。在战场上,持有火器的军队凭借威力无比的火铳、枪炮来克敌制胜,扭转战局。火器由此登上了人类战争的舞台,开始扮演更重要的战场角色。在火器和冷兵器并用阶段,冷兵器虽也有一些发展和成就,但它在战争中的作用却日益下降。
一、冷兵器
冷兵器阶段经过了以石质、木质、骨质等纯天然材料为主要材质的原始兵器时期,以铸造工艺为主的青铜兵器时期,以锻打工艺为主的铁质兵器时期三个发展阶段。这也是中国古代冷兵器的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一)原始兵器时期
新石器中晚期是冷兵器的萌芽阶段。当时的兵器主要是磨制石器,部落里出现了专门设计制造兵器的手工匠人,兵器设计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兵器工匠们已经可以根据功能要求选择硬度不同的材料来设计形态各异的兵器,如用于格斗的石戈、石矛、石斧、石锤等,用于远射的弓与箭,用于防护的藤、木以及皮革制成的盾牌和甲胄等。同时,人们对造物形式的认识也得到了初步发展,掌握了诸如对称、平衡、光滑等多种形式美的规律,并自觉地应用于设计活动中,以制作更精良的兵器。
(二)青铜兵器时期
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的人们最先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中国也在大约公元前2080年进入青铜时代。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它有熔点比较低、硬度高、冷凝时气孔少、易铸造等诸多优点。先秦时各国的国君和贵族均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①所以,列国诸侯在征伐攘夺中,都极力将当时所能掌握的最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用于兵器制作,改进兵器战斗效能。由于当今存世的这种金属呈青灰色或青绿色,因而用其制造的兵器被称之为青铜兵器。随着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兵器自夏商时期就已进入青铜兵器时期。青铜兵器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延续约2000年。
商代以前的各诸侯国还使用着大量石、骨制造的兵器,只有最精锐部队才装备青铜材质的兵器,防护装具则主要是皮质的甲胄,青铜铸造的防护装具非常稀少。青铜兵器种类主要是青铜戈、矛、钺、镞。至商代,军队使用青铜兵器已较为普遍,并随战场形式的变化而有所增多,兵器形式也有所改进,性能进一步提高。例如,1953年在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铜矛头、铜钩、铜戚、铜刀、铜斧、铜镞等。西周时期原始的徒步格斗开始被车战取代,车战兵器的组合日趋规范化和制度化。兵器包括远射的弓矢,格斗的戟、殳、戈、矛,卫体的剑,以及防护装具盾和皮甲胄。
………
《刀兵相见》是继《中国刀剑》后出版的又一本将中国明清以来各类冷兵器的历史文化知识、时代鉴别特征融为一体、知识性、实用性很强的古兵器收藏与鉴赏读物。 相信广大古兵爱好者阅读后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地掌握明清刀剑收藏知识和实用鉴别技巧,这一特征是现在市场同类书所不具备的,阅读此书,于增进见识、提高古兵鉴赏力,具有极大的裨益。
作者彭鹏先生致力于古兵器的收藏、鉴赏已10年有余了,这一爱好既督促他学习、研究中国历史,也使他有机会向国内一些古兵器收藏名家请教。为创作此书,彭鹏先生两年多的时间里游走于全国各大博物馆,拜名师、访好友,孜孜不倦地搜集各类素材,最终得以集大成于一书。把一件件精美的藏品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自明清以来中国古兵器历史已然鲜活。千百年来的传世古兵精品,每一件都延续着生命于当今,都有着各自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归属,都蕴涵着承上启下的文明与智慧,也都折射出冷峻的钢铁艺术审美之所在。
该书首先介绍中国传统冷兵器,时代从明代早中期开始,历清朝至民国。所选用的藏品以传世为主,藏者出处明确,资料准确可靠。且辅以相关的历史背景,从而彰显各类冷兵器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针对明、清及民国冷兵器的阐释,作者旁征博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且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特别是器型的总体特征和演变规律,包括长短冷兵器的分类、刃型、纹饰诸方面理清了中国古代冷兵器的发展脉络。
其次,该书介绍了中国近代火器。这是作者在古兵器类书籍编纂方面的一个突破。此前彭鹏先生参与编辑出版过多部热兵器书籍,在此方面可以说是驾轻御熟了。从最早的火绳枪开始,书中列举了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各种火器,配以精美的插图及分解图,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火器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产生的由火绳、燧发到撞针击发、由前装至后装完整的火器演变过程。
这本书的行文流畅,逻辑清晰,插图精美,图文并茂,是广大古兵器爱好者值得一读的一本好书。
————豆瓣读者
舞刀弄剑是每个男孩子幼时的必修游戏,大了,随着岁月侵蚀,很多儿时事物都已模糊,但是在心中对刀剑却留着一个特有的角落。
一个冬日的午后,掀开《刀兵相见》,翻看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品味一行行严谨的文字,觉的温暖阳光不但撒在身上,也撒在心里那个特有的角落。
我首先找到赫赫有名的“戚家刀”。自从看了百家讲坛的戚继光后,便对“戚家刀”心仪已久。曾搜寻网上,虽亦有介绍,却不及《刀兵相见》书里介绍的详尽。欣赏着作者拍摄“长柄戚家刀”藏品清晰图片,阅读着“戚家刀”与日本刀的不同,心中曾有的不解困惑,一点点消逝。
伴随清新的油墨和细碎的阳光,沉浸在近代几百年来的刀光剑影中,一个下午悠然而过。
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豆瓣读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