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086399
一位威严睿智的将军,一位慧眼别具的智者以独特的笔记体讲述千年战争史记;经典战役金戈铁马精彩呈现;王朝更迭兴衰存亡深度评说;以史为鉴,忘战必危之警示。
以职业军人的专业目光审读中国古代战事的《战争史笔记》是一部长篇散文体的战争史笔记。作者朱增泉将军以其独特的方式,以现代军人的视角,对古今中外的战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对历代王朝更迭兴衰存亡进行了深层的评说。进而告诉人们:一个国家,无论衰败兴盛,都不能忘记战争。
本书是《战争史笔记》分册之《清》。
朱增泉将军以职业军人的专业目光审读中国古代战事的《战争史笔记
(清)》,呈现金戈铁马的经典战役,深度评说兴衰存亡中的王朝更迭。
《战争史笔记》是作者的一部散文化的战争史笔记,或曰一部笔记体的战争史。凡历史,读起来都是比较枯燥和沉闷的,战争史也不例外。这是作者的一种尝试,力求把战争史写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清》详细叙述清代的战争历史。
努尔哈赤 1.遗甲十三副,起兵打天下 2.统一女真各部 3.建立后金政权 4.八旗兵 5.萨尔浒战役 6.袁崇焕宁远大捷,努尔哈赤负伤身亡 皇太极 7.皇太极与袁崇焕“议和” 8.皇太极宁锦战败 9.袁崇焕复出 10.皇太极进攻北京 11.袁崇焕被冤杀 12.征服朝鲜 13.统一蒙古各部 14.建立大清国 清兵入关 15.洪承畴、吴三桂叛明降清 16.多尔衮借势入关 17.清兵进入北京 清军统一全国之战 18.多尔衮的策略 19.追歼李自成大顺军 20.追歼张献忠大西军 21.消灭四个南明小朝廷 22.多尔衮的历史功过 郑成功 23.抗清斗士 24.收复台湾 康熙时代的战争 25.康熙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26.生擒鳌拜 27.平定三藩之乱 28.统一台湾之战 29.抗击沙俄入侵东北 30.亲征噶尔丹 31.平定青藏 雍正时代的战争 32.平定青海之战 33.和通泊之败 34.额尔德尼昭之战 乾隆的“十全武功” 35.次大小金川之役 36.平定准噶尔部 37.平定阿睦尔撒纳 38.平定回疆大小和卓木之乱 39.缅甸之役 40.第二次大小金川之役 41.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 42.安南之役 43.次反击廓尔喀入侵 44.第二次反击廓尔喀入侵 嘉庆之衰,道光之败 45.乾隆留下的一摞“欠账单” 46.鸦片输入 鸦片战争 47.林则徐虎门销烟 48.战争初起 49.英国议会通过对华战争议案 50.东部沿海阶段战况 51.广州战况 52.东部沿海第二阶段战况 53.英军舰队攻入长江 54.《南京条约》 55.鸦片战争启示录 第二次鸦片战争 56.战争背景和起因 57.广州之战 58.大沽之战 59.火烧圆明园 60.《北京条约》 太平天国战争 61.金田村起义 62.从广西到金陵 63.太平军的三大军事行动 64.内讧与分裂 65.石迭开出走 66.天京的陷落 捻军 67.捻军简史 68.捻军与太平军的联合作战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 69.新疆危机 70.左宗棠的战略谋划 71.收复北疆之战 72.收复南疆之战 73.左宗棠抬棺索伊犁 中法战争 74.中法战争背景 75.中法在越南境内的交战 76.和、战之议 77.中法在台湾和福建沿海之战 78.镇南关大捷 79.战后评论及《中法新约》 中日甲午战争 80.甲午战争导因 81.平壤之战,清军溃败 82.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惨败 83.辽东之战,清军再败 84.山东半岛之战,北洋舰队覆灭 8s.《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6.西方列强“哄抢”中国的狂潮 87.戊戌维新与戊戌政变 88.义和团运动狂飙突起 89.八国联军侵华纪事 90.《辛丑条约》 沙俄入侵东北之战 91.沙俄早割走了中国大片领土 92.沙俄军队入侵东北三省作战经过 英军入侵西藏之战 93.英、俄对西藏的争夺 94.英军入侵西藏作战经过 95.《拉萨条约》 后记
宁锦之役,宁即宁远,锦即锦州。交战结果,明军大捷,后金大败。
皇太极继承汗位后与明军交手的仗就败于明军,可谓“出师不利”。
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年初,后金军有进攻辽东的迹象。由于前方将领不团结,“督师王之臣与崇焕又各具疏求去”,袁崇焕又擅自派遣信使与皇太极频繁往来“议和”,明廷对辽东不断采取加强措施。四月,对辽东方向增设大帅、增派将领。“以杜文焕驻宁远,尤世禄驻锦州,侯世禄驻前屯,左辅驻大凌河,满桂驻关门(山海关),节制四镇,仍赐剑以重事权”。五月,明熹宗又“命蓟辽总督阎鸣泰分总兵孙祖寿移镇山海(关)
,满桂移镇前屯,赵率教、左辅及内监纪用领兵守锦州,崇焕移宁远,黑云龙移一片石”。
五月,后金举兵十五万分两路攻锦州,明将赵率教指挥左辅、朱梅二部奋力抵抗,“矢石交下如雨”,从早晨打到晚上,“积尸满城下”,后金兵“至夜乃退兵五里西南下营”。次日再战,后金兵“以骑兵环城而行
”。驻山海关的“总兵满桂遣兵援锦州,遇建州兵于爪篱山,大战,表里夹击”,将敌人打败。后金兵“解而东,锦州围遂解”。
六月,后金兵转攻宁远城。坚守宁远城的明军参将彭缵古,指挥“红衣大炮”击碎后金军营大帐房一座。后金召力兔贝勒、浪荡宁谷贝勒均战死;另被明军打死固山四人、牛录三十余人。翌日,后金增兵再攻宁远,宁远“守兵出城逆击之,连战数十合,发火炮矢石击之,积尸布地。四王子驻教场黄帐房,着黄衣督兵攻城,又死伤很多,暮色降临时撤兵而退。
史书对宁锦之战的评价是,“时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建州(后金
)一战,袁崇焕宁远之捷,亦止凭城拒却之。是一战而胜,满桂之力居多” (《明史纪事本末》第四册第1475—1476页)。
上述评价出现了“扬满抑袁”结论,对满桂有利,对袁崇焕不妙(多数史书则把宁锦之役的功劳都记在袁崇焕账上,也有片面性)。魏忠贤向来对袁崇焕没有好感,当时上至在朝大臣,下至各地大员,争相为魏忠贤建生祠,袁崇焕迫于压力,不得已,“亦请建祠,终不为所喜”。这是很可悲的现象,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惯于向权势、淫威屈服,这是中华文化中的丑陋部分。魏忠贤一位阉丑,居然能作威作福到如此地步,全国遍地为他建造生祠。连袁崇焕这样的铁血将领都顶不住,悲乎哉!
明军取得宁锦大捷,袁崇焕却因这一仗而倒台。原因是,皇太极急攻锦州时,袁崇焕下令宁远、义州二地兵力不准动,派外围精骑四千,由尤世禄、祖大寿率领,前往增援锦州。战后,魏忠贤就让他的党徒们“论崇焕不救锦州为暮气”。袁崇焕心灰意冷,“遂乞休”。七月,袁崇焕罢官还乡(《明史·袁崇焕传》)。
9.袁崇焕复出
崇祯帝登基,魏忠贤奸党被除,袁崇焕复出。此后,袁崇焕本来是可以在辽东抗击后金作战中大有作为的,但由于他自身的致命弱点,很快走向了反面,令人扼腕。
魏忠贤奸党被除:
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袁崇焕罢官回乡刚一个月,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其弟朱由检继位(崇祯帝)。崇祯帝登基,魏忠贤的末日也到了。正直之士纷纷上疏弹劾魏忠贤奸党罪恶,请求“明暴其罪,或殛或放”
。十一月,崇祯帝下诏斥魏忠贤“盗弄国柄,擅作威福”,逐出朝廷,凤阳安置。魏忠贤途中又接到逮治令,走到河北阜城,上吊自杀。朝廷内的大小奸党爪牙,如魏门“五虎”、“五彪”、“十狗”等死党,均受到应有惩罚。凡是在边防任军职的阉官,一律免除。崇祯帝又敕告部院,“巨恶魏忠贤窃先帝之宠灵,擅朝廷之威福,密听群奸,矫诬善类”,凡被魏忠贤奸党陷害的官员,“今应褒赠即与褒赠,应荫恤即与荫恤,应复官即与复官,应起用即与起用,应开释即与开释”(《国榷》卷八十八)。
袁崇焕复出: 在此形势下,“廷臣争请召崇焕”。当年十一月,袁崇焕被召回,“
擢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四月,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这时的袁崇焕,一跃而为主持辽东军务的号人物。七月,袁崇焕进京述职,向朝廷奏陈兵事。崇祯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
。他回答皇上道:“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崇祯勉励他一番,然后进内室少憩。这时给事中许誉卿上前悄悄问袁崇焕:“你五年之内真的能收复辽东?”袁崇焕回答说:“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这就露出了袁崇焕的严重弱点:不慎重。俗话说,兵家无戏言。他眼下身为掌兵大臣,身兼多项要职,重任在肩,岂可戏言?许誉卿对他说:“上英明,安可慢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袁崇焕无言以对,“怃然自失”。皇上在内室休息了一会儿,出来了。袁崇焕想弥补一下漏洞,复奏道:“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在济。”没想到崇祯皇帝全部满足他所提的要求,“饬四部臣,如其言”。袁崇焕进一步向皇上述说他的难处:“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这时崇祯皇帝有些不耐烦了,“
帝起立倾听,谕之日:‘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大学士刘鸿训等请收还王之臣、满桂的尚方宝剑,赐给袁崇焕,授予便宜从事之权。“帝悉从之,赐崇焕酒馔而出”(《明史·袁崇焕传》)。
崇祯皇帝满足了袁崇焕提出的所有条件,给了他能给的各种“特权”
。但皇上拿出这一切,绝不是“无偿”的,袁崇焕必须实现向皇上亲口承诺的一项任务:五年内收复辽东。就是这句“大话”,袁崇焕为自己挖了一个大坑。所有被他得罪过的人,都在瞪大眼睛看他如何掉下去!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浙江杭州人。明万历末年,以都司援朝鲜,逗留辽东。努尔哈赤攻占辽东,他从海上逃回,乘虚袭杀镇江(今辽宁丹东东北九莲城)后金守将。毛文龙向广宁卫巡抚王化贞报功,却不向辽东经略熊廷弼报告(王化贞与熊廷弼不和)。王化贞直接报朝廷,朝廷管辽东军务的官员偏向王化贞,“遂授予毛文龙总兵、累加至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设军镇皮岛如内地”。袁崇焕与王化贞也合不来,他对王化贞越过熊廷弼庇护毛文龙的行为很反感,同时觉得毛文龙投机取巧十分可恶。
毛文龙驻皮岛,岛上本来无居民,辽东陷落,辽河以东许多老百姓都逃往该岛。毛文龙在岛上召集流民为兵,分布哨船,西联朝鲜,东联山东登州,以为掎角,“中朝是之”。毛文龙于是两面“吃饷”,一面“仰给于朝鲜”,一面向明朝报请军饷,而且每年申报的数额很大。皮岛的地理位置足可牵制后金,但毛文龙“本人无大略”,虽然经常派兵袭扰后金,却往往大败而归,他向朝廷奏报的战功虚假成分很大。后来发展成为海盗式的军事势力,强收过往商船税赋,贩卖禁物。廷臣潘士闻、董茂忠等都弹劾毛文龙杀俘等罪,建议将他撤回内陆,治兵辽东,干些正事。但遭到兵部否决。袁崇焕上疏奏请朝廷派人去岛上管理军饷,但毛文龙“恶文臣监制,抗疏驳之,崇焕不悦”。袁崇焕对毛文龙越来越反感,下决心除掉他。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六月,袁崇焕以阅兵为名,泛海至双岛,毛文龙来会。袁崇焕每天与他饮酒议事至晚上,毛文龙没有察觉袁崇焕意图。
袁崇焕提出更换管制,设立监司,“文龙怫然”。六月五日,袁崇焕邀请毛文龙一同观看将士射击,预先在山上设幄,伏甲幄外。毛文龙至,其部卒不得人。袁崇焕说了毛文龙几件违令之事,毛文龙抗辩,袁崇焕一声怒喝,命去其冠带,将其捆绑,宣布他有“十二当斩”之罪,取尚方宝剑,将他斩于帐前。第二天,又为他举行祭奠安葬仪式,流着眼泪说:“昨斩尔,朝廷大法;今祭尔,僚友私情。”把岛上的两万八千部队分成四协,命毛文龙儿子承祚、副将陈继盛、参将徐敷奏、游击刘兴祚分领。犒军士,檄抚诸岛,尽除毛文龙虐政。袁崇焕从海岛回来,向朝廷上疏奏报视察海防情况,疏末说:“文龙大将,非臣得擅诛,谨席稿待罪”(《明史·袁崇焕传》)。
袁崇焕处事,有时只凭个人好恶,不顾全局,不计后果,这是他的另一个致命弱点。擅斩毛文龙,很快成为他自己被处死的重要诱因之一。
P22-26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