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846748
内容简介
中国麝类有原麝、林麝、马麝、黑麝、喜马拉雅麝及安徽麝6种,分布在我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动物。麝香的利用和记载可追溯到我国历史上2000多年前,现代我国传统中药以麝香作为配方的方剂已达2000余种,但历史上对麝资源无计划的利用,致使麝资源已进入濒危状态。本书从麝的分类系统学、生态生物学、组织解剖学。生殖生理学及麝香(腺)囊及麝香5个部分开始,到麝的饲养繁殖、现今的分布数量、麝资源面临的形势以及我国拯救麝计划与建设规划等共10个部分做了完整的介绍,对麝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系统依据。本书可为相关管理人员、院校师生提供参考,也可为麝类养殖、利用业提供可靠资料。
目 录
序
前言
第1章 麝的分类系统
第一节 中国的鹿科和麝科动物
第二节 中国麝属种、亚种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林麝、安徽麝分类地位的争论与确定
第四节 麝科及其种属系统分类的研究方向
第2章 生态生物学
第一节 4种麝的生态分布及一般特征
第二节 食物种类与能量代谢
第三节 繁殖与生长发育
第四节 母幼哺乳、联系与活动
第五节 种群动态
第六节 家域和领域
第3章 组织解剖学
第一节 骨骼系统
第二节 呼吸及消化系统
第三节 生殖系统
第四节 内分泌系统
第4章 生殖生理学
第一节 麝的血象及生理指标
第二节 生殖生理测定及试验
第5章 麝香腺囊与麝香
第一节 麝香腺囊的结构及组织
第二节 麝香的成分、结构、药理及临床应用
第三节 泌香与激素、年龄、营养的关系
第四节 麝香腺囊及麝香的鉴别
第五节 人造麝香
第6章 麝的饲养繁育
第一节 人工养麝的历史、现状及前景
第二节 养殖种类
第三节 养殖麝的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麝的繁育
第五节 麝的生长发育
第六节 麝的饲料
第七节 麝的饲养管理
第八节 麝的驯化
第九节 活麝取香及麝香的初加工、贮藏
第十节 麝的疾病防治
第十一节 麝的寄生虫
第十二节 麝的捕捉和运输
第7章 麝的种群数量调查方法
第一节 野生动物数量调查及麝的种群数量调查方法
第二节 用麝香产量作修正指数及估计资源
第三节 用粪堆数作为计数根据
第8章 麝的地理分布、数量和密度
第一节 资源调查及其结果
第二节 地理分布
第三节 数量和密度
第四节 各地分述
第9章 麝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第一节 麝资源面临的形势
第二节 资源现状及其衰败原因
第三节 国际组织的关注及我国政府的政策
第四节 中药(动物药)及人工养麝发展中的问题
第五节 保护麝资源应采取的措施和决策
第10章 拯救计划与建设规划
第一节 养麝业现状与发展规划
第二节 全国麝保护工程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前言
第1章 麝的分类系统
第一节 中国的鹿科和麝科动物
第二节 中国麝属种、亚种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林麝、安徽麝分类地位的争论与确定
第四节 麝科及其种属系统分类的研究方向
第2章 生态生物学
第一节 4种麝的生态分布及一般特征
第二节 食物种类与能量代谢
第三节 繁殖与生长发育
第四节 母幼哺乳、联系与活动
第五节 种群动态
第六节 家域和领域
第3章 组织解剖学
第一节 骨骼系统
第二节 呼吸及消化系统
第三节 生殖系统
第四节 内分泌系统
第4章 生殖生理学
第一节 麝的血象及生理指标
第二节 生殖生理测定及试验
第5章 麝香腺囊与麝香
第一节 麝香腺囊的结构及组织
第二节 麝香的成分、结构、药理及临床应用
第三节 泌香与激素、年龄、营养的关系
第四节 麝香腺囊及麝香的鉴别
第五节 人造麝香
第6章 麝的饲养繁育
第一节 人工养麝的历史、现状及前景
第二节 养殖种类
第三节 养殖麝的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麝的繁育
第五节 麝的生长发育
第六节 麝的饲料
第七节 麝的饲养管理
第八节 麝的驯化
第九节 活麝取香及麝香的初加工、贮藏
第十节 麝的疾病防治
第十一节 麝的寄生虫
第十二节 麝的捕捉和运输
第7章 麝的种群数量调查方法
第一节 野生动物数量调查及麝的种群数量调查方法
第二节 用麝香产量作修正指数及估计资源
第三节 用粪堆数作为计数根据
第8章 麝的地理分布、数量和密度
第一节 资源调查及其结果
第二节 地理分布
第三节 数量和密度
第四节 各地分述
第9章 麝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第一节 麝资源面临的形势
第二节 资源现状及其衰败原因
第三节 国际组织的关注及我国政府的政策
第四节 中药(动物药)及人工养麝发展中的问题
第五节 保护麝资源应采取的措施和决策
第10章 拯救计划与建设规划
第一节 养麝业现状与发展规划
第二节 全国麝保护工程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