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811094
编辑推荐
已经高寿九十有五的蒋星煜先生著述宏富,在编选八卷本文集时有不少文章因篇幅所限而割爱,同时他近两年来又在各报刊发表了一些新作,于是他按照序文、史林新语、《西厢记》研究与欣赏、旧事重提、文坛艺林备忘录等五个板块,编为这本集子。收入本书的篇什,无论是新近两年所写,还是对旧作的增补,都是在居住的地方——梅陇所写作,故定名为《梅陇漫录》。
目 录
前言
一、序文
安徽省宣城行署文化局《皖南花鼓戏一百年》序
赵山林选注《安徽明清曲论选》序
曹正文《史镜启鉴录》序
盛巽昌《学林散叶》序
杂家与文史杂著——为盛巽昌《文史识小》序
上海戏曲学校《上海戏曲教育文集》序
任明耀《梅兰芳九思》序
夏画《我任主编12年》序
李羚生《从军天湖起步》序
赵莱静、陈云发《历代名优传奇》序
对乡土、宗亲的浓郁感情——《钱汉东散文随笔选》序
钱汉东《探访古代名窑》序
《王家熙戏剧论集》序
王家熙的来信
曹正文《米舒文存》序
曹正文《行走欧洲36国》序
郭利民《送你一束康乃馨》序
汤兆基《瓷器上的国色天香》序
韦泱《淘书路上》序
二、史林新语
年龄文化与干支、科举等问题
南方与北方
历史文献中关于“清官”的提法
大臣值夜班
关羽不姓关的故事
李世民论“水性”
颜体楷书与永字八法
崔颢题诗的争议
上海与下海
卢挚与珠帘秀
漫谈西陵
盐丁和樵夫出身的哲学家
《南词引正》的学术价值——与《何来昆曲600年?》商榷
史可法墨迹的新发现
彭天锡与《濑江逸史》
康熙皇帝与《明史》
娄阿鼠与周阿鼠
蒋士铨爱茶入迷
漫谈铁观音
蛇神的来历
三、《西厢记》研究与欣赏
从《西厢记》谈“袅晴丝”
董其昌轻信《郑崔墓志》
叶堂与王实甫《西厢记》
吴晓铃与《西厢记》
徐文琴的《西厢记》插图研究
伊维德与弘治岳刻本《西厢记》
普救寺内“梨花深院”的匾额——关于路发今和黄竹三的两封信
四、旧事重提
故乡的蛇神
本滩申曲中的上海闲话
上海闲话的“大”和“大”
旧上海学生军训的回忆
旧上海看篮球比赛
上海地名路名忆旧
女儿护送我去讲学
在北戴河、南戴河避暑
被“敬老”者的困惑
《红楼梦》评论的过山车现象
五、文坛艺林备忘录
俞振飞夫人黄曼耘
赵景深府上接待“规则”
第四届作代会与周扬
孟波的勤劳和锻炼
伊兵对越剧、昆剧的重大贡献
早期话剧表演艺术家叶露茜同志
徐以礼与百代小红楼
回忆四十年代
孤岛时期作家与抗战文艺——为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而作
美国人在上海(1937—1941)——《西行漫记》的摇篮《密勒氏评论报》及其他
颜梅华的绝招
微妙的中国戏曲史
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的创建与解散
金学主与吴秀卿
庇隆夫人与麦当娜
附录 实事求是 虚怀平心——蒋星煜先生的戏曲研究
一、序文
安徽省宣城行署文化局《皖南花鼓戏一百年》序
赵山林选注《安徽明清曲论选》序
曹正文《史镜启鉴录》序
盛巽昌《学林散叶》序
杂家与文史杂著——为盛巽昌《文史识小》序
上海戏曲学校《上海戏曲教育文集》序
任明耀《梅兰芳九思》序
夏画《我任主编12年》序
李羚生《从军天湖起步》序
赵莱静、陈云发《历代名优传奇》序
对乡土、宗亲的浓郁感情——《钱汉东散文随笔选》序
钱汉东《探访古代名窑》序
《王家熙戏剧论集》序
王家熙的来信
曹正文《米舒文存》序
曹正文《行走欧洲36国》序
郭利民《送你一束康乃馨》序
汤兆基《瓷器上的国色天香》序
韦泱《淘书路上》序
二、史林新语
年龄文化与干支、科举等问题
南方与北方
历史文献中关于“清官”的提法
大臣值夜班
关羽不姓关的故事
李世民论“水性”
颜体楷书与永字八法
崔颢题诗的争议
上海与下海
卢挚与珠帘秀
漫谈西陵
盐丁和樵夫出身的哲学家
《南词引正》的学术价值——与《何来昆曲600年?》商榷
史可法墨迹的新发现
彭天锡与《濑江逸史》
康熙皇帝与《明史》
娄阿鼠与周阿鼠
蒋士铨爱茶入迷
漫谈铁观音
蛇神的来历
三、《西厢记》研究与欣赏
从《西厢记》谈“袅晴丝”
董其昌轻信《郑崔墓志》
叶堂与王实甫《西厢记》
吴晓铃与《西厢记》
徐文琴的《西厢记》插图研究
伊维德与弘治岳刻本《西厢记》
普救寺内“梨花深院”的匾额——关于路发今和黄竹三的两封信
四、旧事重提
故乡的蛇神
本滩申曲中的上海闲话
上海闲话的“大”和“大”
旧上海学生军训的回忆
旧上海看篮球比赛
上海地名路名忆旧
女儿护送我去讲学
在北戴河、南戴河避暑
被“敬老”者的困惑
《红楼梦》评论的过山车现象
五、文坛艺林备忘录
俞振飞夫人黄曼耘
赵景深府上接待“规则”
第四届作代会与周扬
孟波的勤劳和锻炼
伊兵对越剧、昆剧的重大贡献
早期话剧表演艺术家叶露茜同志
徐以礼与百代小红楼
回忆四十年代
孤岛时期作家与抗战文艺——为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而作
美国人在上海(1937—1941)——《西行漫记》的摇篮《密勒氏评论报》及其他
颜梅华的绝招
微妙的中国戏曲史
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的创建与解散
金学主与吴秀卿
庇隆夫人与麦当娜
附录 实事求是 虚怀平心——蒋星煜先生的戏曲研究
前 言
这本小册子的文章有一些是编选《文集》时所遗漏的,现在觉得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将来学者们可以参考,所以编进了,时隔两年,事情的经过也更清晰而详细了。所以这些文章有的还增补了一些内容。
因为无论是近两年所写,还是对旧作的增补,都是二十一世纪居住在郊区梅陇所写作,因此书名定为《梅陇漫录》。
全书分五辑,辑为《序文》,都是应友好之要求而写。我既不是当领导的官员,也无家财可言,友好决没有依靠我抬高身价的企图,因为我们之间友谊相当深厚,而且对他们的作品曾经仔细阅读、欣赏,彼此之间有不少共同的语言的缘故。所以我也不能谢绝他们的要求。
话说回来,例如夏画、盛巽昌、曹正文、钱汉东诸位不仅认识很多名人,都可以为他们写序,而且主编刊物时,曾经刊载我许多文章,我正愁无以回报,怎能拒绝他们的要求呢?
这些序文之中,有一篇是为《王家熙戏剧论集》写的,他为人耿直,对戏曲确实有深入的研究,而且是研究苟慧生权威的人物。早在1962年他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时,听过我的课,曾经提过两次问题:次问的是对金圣叹《第六才子书》的评价。第二次问的是对荀慧生改编《红娘》的评价。这两次提问,都“倒逼”我本来不太注意的本子重新看了一遍,这应该说是“学生为老师补课”了。
他参加过“文革”时的造反,但从不讳言这一事实,但并没打过人。“文革”结束后,我们成了上海艺术研究所的同事。他仍尊称我为“老师”。多次预先为我准备了戏票陪同我欣赏了赵燕侠的《红娘》以及张君秋、景荣庆的演出。到了二十一世纪,他健康出了问题,卧床十年多,仍竭力搜集音声资料、罕见刊物、说明书,完成了生平的一本力作。他认为有的人写序往往歌颂一番以完成任务,而我比较客观,也不喜阿谀奉承,所以要我写序,我在大热天达四十度之高温之下,写了。当然,我和他相比,我属于外行。但他读后认为这序句句是真话,十分开心。没有料到,此书刚进出版社,他病情突然恶化,没有能看到这本他心血凝结的力作问世,他离开了人世。当初,他得知我同意为之写序的消息,写信给我表示谢意。这封信无意之中显露了一个“文革”中批斗周信芳的一个镜头,十分珍贵。今作为附录,以饷读者。
余外四辑,均按《文集》分卷栏目而分,第二辑为《史林新语》,有一篇关于明末彭天锡的生平的文章,我根据清代的禁书《濑江逸史》,作了探讨,虽然有了若干线索,仍未能揭开谜底。
《南方与北方》一文,发表于广州《大光报》。当时国民党政府机构精简以后,大部分已迁广州。派了代表团到北平,与中国共产党进行谈判,居然提出了荒谬绝伦的“南北分治”的方案。我认为中国绝不能分裂,不能重演古代南北朝的悲剧,写了此文。引起国民党与广东、广西地方势力的反感。我在通讯社工作,首先得到和谈即将破裂的消息,立刻购买了飞机票从广州逃到上海。虽然没有能带三件行李上飞机,损失很大,我也无怨无悔。事后知道,广州当时确实要逮捕我,予以“严惩”。但我已离开,他们扑了空。
此书还有附录两篇:首先是诗人屠岸给我的三封信。我们都是当年孤岛的青少年,他还是《密勒氏评论报》工作人员(美国人)的家庭教师。他看到我发表在《文学报》上的《美国人在上海(1937—1941)》,产生了共鸣,接连来了三封信,肯定了我当年在《中美日报》连续写文声讨汉奸文人的“勇敢”,因为当时环境险恶,这样做是冒了生命危险的,我很感动。这位曾经在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华东文化部的老同事,后来担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离休以后,又大量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但依旧没有忘记我。当然仍旧没有忘记他当年在孤岛的对日寇的斗争。
另一附录是日本汉学权威横滨市立大学教授波多野太郎博士。1980年,在赵景深教授欢迎他的茶话会上,我们一见如故,每次来上海,我们都进行了古典戏曲研究、考证方面的学术交流。他写了多篇评介我研究《西厢记》的文章。这里刊载的是他应日本《国学院》(《杂志》)之约,介绍我研究与写作的文章。时在1983年,当时我正在作多方面的努力,研究古典戏曲、尤其研究《西厢记》还只是在初探的阶段,他的高度评价,增加了我的信心。他还陆续为我购买,复印了许多有关《西厢记》的书本、文章,对我的帮助无微不至。我后来能有一点成就,他的鼓励、帮助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今由周叹心译出,以志不忘他的大恩大德。
再次感谢杨柏伟先生,他工作很忙仍旧愿为我这本小册子负责编辑工作,如此深情高谊,出我意料之外。
蒋星煜
2015年3月21日,时年九十有五。
因为无论是近两年所写,还是对旧作的增补,都是二十一世纪居住在郊区梅陇所写作,因此书名定为《梅陇漫录》。
全书分五辑,辑为《序文》,都是应友好之要求而写。我既不是当领导的官员,也无家财可言,友好决没有依靠我抬高身价的企图,因为我们之间友谊相当深厚,而且对他们的作品曾经仔细阅读、欣赏,彼此之间有不少共同的语言的缘故。所以我也不能谢绝他们的要求。
话说回来,例如夏画、盛巽昌、曹正文、钱汉东诸位不仅认识很多名人,都可以为他们写序,而且主编刊物时,曾经刊载我许多文章,我正愁无以回报,怎能拒绝他们的要求呢?
这些序文之中,有一篇是为《王家熙戏剧论集》写的,他为人耿直,对戏曲确实有深入的研究,而且是研究苟慧生权威的人物。早在1962年他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时,听过我的课,曾经提过两次问题:次问的是对金圣叹《第六才子书》的评价。第二次问的是对荀慧生改编《红娘》的评价。这两次提问,都“倒逼”我本来不太注意的本子重新看了一遍,这应该说是“学生为老师补课”了。
他参加过“文革”时的造反,但从不讳言这一事实,但并没打过人。“文革”结束后,我们成了上海艺术研究所的同事。他仍尊称我为“老师”。多次预先为我准备了戏票陪同我欣赏了赵燕侠的《红娘》以及张君秋、景荣庆的演出。到了二十一世纪,他健康出了问题,卧床十年多,仍竭力搜集音声资料、罕见刊物、说明书,完成了生平的一本力作。他认为有的人写序往往歌颂一番以完成任务,而我比较客观,也不喜阿谀奉承,所以要我写序,我在大热天达四十度之高温之下,写了。当然,我和他相比,我属于外行。但他读后认为这序句句是真话,十分开心。没有料到,此书刚进出版社,他病情突然恶化,没有能看到这本他心血凝结的力作问世,他离开了人世。当初,他得知我同意为之写序的消息,写信给我表示谢意。这封信无意之中显露了一个“文革”中批斗周信芳的一个镜头,十分珍贵。今作为附录,以饷读者。
余外四辑,均按《文集》分卷栏目而分,第二辑为《史林新语》,有一篇关于明末彭天锡的生平的文章,我根据清代的禁书《濑江逸史》,作了探讨,虽然有了若干线索,仍未能揭开谜底。
《南方与北方》一文,发表于广州《大光报》。当时国民党政府机构精简以后,大部分已迁广州。派了代表团到北平,与中国共产党进行谈判,居然提出了荒谬绝伦的“南北分治”的方案。我认为中国绝不能分裂,不能重演古代南北朝的悲剧,写了此文。引起国民党与广东、广西地方势力的反感。我在通讯社工作,首先得到和谈即将破裂的消息,立刻购买了飞机票从广州逃到上海。虽然没有能带三件行李上飞机,损失很大,我也无怨无悔。事后知道,广州当时确实要逮捕我,予以“严惩”。但我已离开,他们扑了空。
此书还有附录两篇:首先是诗人屠岸给我的三封信。我们都是当年孤岛的青少年,他还是《密勒氏评论报》工作人员(美国人)的家庭教师。他看到我发表在《文学报》上的《美国人在上海(1937—1941)》,产生了共鸣,接连来了三封信,肯定了我当年在《中美日报》连续写文声讨汉奸文人的“勇敢”,因为当时环境险恶,这样做是冒了生命危险的,我很感动。这位曾经在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华东文化部的老同事,后来担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离休以后,又大量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但依旧没有忘记我。当然仍旧没有忘记他当年在孤岛的对日寇的斗争。
另一附录是日本汉学权威横滨市立大学教授波多野太郎博士。1980年,在赵景深教授欢迎他的茶话会上,我们一见如故,每次来上海,我们都进行了古典戏曲研究、考证方面的学术交流。他写了多篇评介我研究《西厢记》的文章。这里刊载的是他应日本《国学院》(《杂志》)之约,介绍我研究与写作的文章。时在1983年,当时我正在作多方面的努力,研究古典戏曲、尤其研究《西厢记》还只是在初探的阶段,他的高度评价,增加了我的信心。他还陆续为我购买,复印了许多有关《西厢记》的书本、文章,对我的帮助无微不至。我后来能有一点成就,他的鼓励、帮助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今由周叹心译出,以志不忘他的大恩大德。
再次感谢杨柏伟先生,他工作很忙仍旧愿为我这本小册子负责编辑工作,如此深情高谊,出我意料之外。
蒋星煜
2015年3月21日,时年九十有五。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