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262253
章时评概论 /
节媒体进入热卖观点新时代 /
一新闻同质化竞争倒逼传统媒体卖点转移 /
二公民议政参与热引发众口评说之潮涌 /
三时效性滞后促使传统媒体观点求胜 /
四思想深度策略催生时评发展的春天 /
第二节公民自由评点江山之利器 /
一新形势下舆论表达方式日趋多元 /
二民主诉求催生千千万万公民写手 /
三网络新媒体开辟了时评新天地 /
四党和国家需要倾听人民的声音 /
第三节时评的定义、特点和涵盖种类 /
一定义标识时评的基本功能 /
二从传统新闻评论到公民时评的变革 /
三时评的语言、构成的要求完全不同于消息 /
四传统分类与泛媒体时评拓展创新 /
第四节当今时评讲究的思维方式 /
一常理推导,不违背基本逻辑 /
二与时俱进,不逆时代而动 /
三追求出新,不说正确的废话 /
四有机联系,观点与事实一张皮 /
第二章时评选题 /
节选题决定评析的基本价值 /
一时评选题的基本概念 /
二时评选题的方向性导引 /
三时评选题展现写作者的思想深度 /
四时评选题关乎受众阅读效果 /
第二节选题获取的主要渠道 /
一在媒介报道的新闻中捕捉 /
二在社会突发事件里寻找 /
三在街谈巷议的焦点中思考 /
四在工作的文山会海里挖掘 /
第三节选题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
一事件性选题的四个要素 /
二非事件性选题的三个标准 /
三周期性选题的价值判断 /
四新颖、深刻、现实针对性 /
第四节选题转换为主题之间距 /
一时评主题是选题的具化 /
二时评主题是立论的雏形 /
三构思与寻找时评三要素 /
四查核新闻由头来源及其可靠性 /
第三章时评架构 /
节作者为文的思路、布局、编排 /
一时评架构的基本概念 /
二按内容需求组织时评结构 /
三照受众口味安排层次关系 /
四兼顾表达形式和个人风格特点 /
第二节常见的时评结构方式 /
一依照逻辑关系的三论式结构 /
二依照层次关系的四构式结构 /
三依照受众阅读心理的四法式结构 /
四依照文章表象的四式结构 /
第三节开头、结尾、中腹的表达规律 /
一靠什么开头就引人入胜 /
二精彩本论的决定性因素 /
三引发思索余味悠悠的笔法 /
四结构要防止程式化毛病 /
第四节标题抓人夺睛的要诀 /
一时评标题不同于新闻标题 /
二时评标题成立的基本要求 /
三时评标题的惯常类型 /
四时评标题的创优套路 /
第四章时评论法 /
节确立论点的四大层面判断 /
一新闻事实真伪和走势的判断 /
二时评价值大小和典型的判断 /
三具体事实成因的性质判断 /
四论点普遍性适用的判断 /
第二节论证的逻辑方法与常见谬误 /
一时评观点的七大逻辑证明 /
二时评说明观点的简单方法 /
三把论证和解释的界限划清楚 /
四谨防论证中的八种谬误 /
第三节论据可靠所取决的因素 /
一时评论据的主要种类 /
二时评论据的基本要求 /
三论据引述的方式方法 /
四论据议论交融常见句式 /
第四节论的切入角度和表达效率 /
一时评写作者应当如何站位 /
二“切”的学问关乎时评生命力 /
三效率优先将“论”投入 /
四时评三要素心中有写时无 /
第五章时评类别 /
节公论及其把准身份定位 /
一公论现有的基本种类 /
二身份决定论的表达口径 /
三公论的特色化展现 /
四转型贴近的时代要求 /
第二节个论的自由发挥空间 /
一空前宽广的个论驰骋场域 /
二能重点突破的几个方面 /
三拓展的界宽和禁忌 /
四创优的基本套路 /
第三节介于两者之间的述评 /
一在叙事和评析之间驰骋 /
二论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
三对新闻事实承担全责 /
四在微观基础上评的推展 /
第四节新媒体正盛的碎片化时评 /
一微博里的博大空间 /
二微信中无所不在的互动评论 /
三BBS论坛仍是网络舆论主战场之一 /
四“自嗨”评说的主要笔法 /
第六章时评声像 /
节广播时评 /
一行走在空中评点江山 /
二突破纸媒评论传统思维 /
三锁定听众对象讲道理 /
四各具特长的四种评点方式 /
第二节空中制约下的风格拓展 /
一篇幅精悍主题集中 /
二思想对流双向互动 /
三语言直白论理晓畅 /
四音响评论的特有空间 /
第三节电视时评 /
一有图有声有理有真相 /
二电视时评复杂的构成要素 /
三四大基本表现形式 /
四当前电视时评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形象化电视评论组织要点 /
一实现单向向多向的飞跃 /
二尽量用视听语言主评 /
三各道环节的抢抓时效 /
四小心悖论在不协调中产生 /
第七章时评文风 /
节风格特征事关时评生命力 /
一时评文风的两方面内涵 /
二立论和驳论的站得住脚艺术 /
三时评风格嬗变的轨迹 /
四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
第二节受众喜闻乐见的论述方法 /
一平视的态度行文论理 /
二有的放矢设置论题 /
三深入浅出的通俗语言 /
四幽默诙谐的表达手法 /
第三节个性化评析的语言风格 /
一起步达标才能追求个性 /
二个性特色彰显的标志 /
三话语个性反差下的共性三追求 /
四个体评析特征影响媒介 /
第四节时评和杂文攀亲结缘的问题 /
一非中国独有的文艺性政论 /
二时评和杂文的交集与分野 /
三两种文体写作之异同 /
四各自“拿来”的典范之作 /
第八章时评投稿 /
节把握市场需求精准发射 /
一品读目标媒体刊载样本 /
二分析媒体性质和口味 /
三揣摩写作特色与要求 /
四几家主流媒体时评介绍 /
第二节稿件自身需要把几关 /
一引述事实一定要靠谱 /
二政治立场不要站错位 /
三逻辑推理防止有硬伤 /
四用词用语万勿侵权 /
第三节和编辑关系如何相处 /
一经常投稿靠稿件结缘 /
二虚心求教敬请指导 /
……
四良师益友是追求 /
第四节写作者素养起决定性作用 /
一新闻人的基本素养 /
二评论者的特殊素养 /
三优秀时评家的高尚品格 /
四当代公民的责任修为 /
后记 /
论的切入角度和表达效率
时评之论,从什么角度切入,有大学问。大多数人能看到、惯常的观察角度,都不是时评高手写作的切入角度。他要见人之所未见,论人之所未论,没有非常特殊的视角,是肯定无法实现的。视角,引导受众的思维方向;视角,决定时评的新颖程度;视角,影响时评的阅读效果。学写时评,除了写作技巧和思想深度外还需要掌握切入角度的出新破旧。
表达效率,也是一个涉及时评社会效果的重要问题。由于时评这个体裁的长度受限,它必须在一两千字甚至几百字内把问题说清楚,而不同于学术论文或长篇通讯、大特写等体裁,可以有足够的空间让作者铺陈文字、详叙背景、纵横议论。这个时候,如何布局,如何精练文字,如何将观点表达得既新且深还不拖沓,就成了我们时评写作者不能不过的一道关。
切入角度与表达效率两者之间,又是时评内在的两个联系接口。前者水平一般,后者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白白浪费文字资源和媒体资源。后者水平一般,前者无论多么奇特精巧,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再好也会流失在既滥也平的荒草之中。所以,切入角度和表达效率,共同构成了时评之论法的突破口。穿过去、飞跃过去,你就可以写出时评的成功之作。
一、时评写作者应当如何站位
时评的切入角度,关键要看时评写作者如何站位。同一桩新闻事实,不同站位就会形成不同的思想观点。例如,围绕着“喝咖啡”网络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同台竞技,展开系列评论,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和思考。
早是一位网名叫麦子的年轻人,在中华英才网上发表一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夹叙夹议的述评,很快招来一篇驳论性时评《反驳: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接着又有新论《我奋斗了十八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杯咖啡》。2010年11月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王石川的评论《奋斗了18年咖啡还能喝多久》,当日《东方早报》就发表了孟隋的评论《“喝咖啡”与社会公平》。著名时评编辑曹林也参与其中,发表了时评《曾经奋斗一生也不敢奢想一起喝咖啡》……每一种言论,都表达了不同的思想观点。从农村青年奋斗之不易到质疑奋斗目标的正确性,从差距就是人生动力到阶层固化中的阶层向下流动问题,从社会的公平公正到呼吁改革尽快赶上人们的期待,正是每一方的不同站位,决定了大家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和认识高度。
时评写作者站位事关时评整个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关论的深浅与范围。时评写作者如果完全进入所引新闻的角色,和它站在同一位置看事议事,就可能感情用事、意气说理。如果完全超脱于事,又有可能隔靴搔痒,甚至无关痛痒。唯有心在内人在外,时评才有可能与社会同命运、与大众共呼吸,发出理智的呼唤。
综合分析现当代时评现状,时评写作者的站位可归纳为十种:
(1)愤青型——对社会不满、对现状不满、对政治不满、对经济不满、对教育不满、对分配不满、对人际关系不满、对文化现象不满,总之,看满世界都不顺眼。写起时评,开口就是愤怒批斥:骂日本人“鬼子”,骂韩国人“棒子”;说“80后”“颓废”,说“90后”“脑残”,说“00后”“早熟”;在他眼里官员都贪,医生都收红包,警察都打人,城管都砸摊,女明星放荡,男导演好色;诅咒比自己过得好的富人,嫌弃比自己更艰辛的穷人……总归只要矛头不对向自己,他都兴冲冲地站到谩骂和嘲讽的“大多数人”中去,直到有一天别人调转枪头伤害了他才发现自己多么孤独和渺小!
(2)看客型——鲁迅先生去世都80多年了,鲁迅的《呐喊》出世更有百年历史了,可中国的看客仍然存在,甚至一代一代发展壮大起来。可见,国民劣根性确实根除很难。反映在时评写作上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貌似逍遥态度。无论怎样惊心动魄的新闻,无论怎样千夫所指的现象,无论多少令人感动的事迹,都不能激起他内心的涟漪。总之,他的时评,从不把自己置入国家和社会的旋涡中,冷如止水,笑看浮云,无关痛痒。
(3)忧夫型——担忧、发愁是这种作者惯常的站位视角,他们的时评,面孔始终是双眉紧锁,思维定向在忧虑、忧伤、忧患、忧郁、忧愁、忧烦、忧戚等这一类上。他们对时事的分析看法总是悲观大于乐观,带给受众的总是消极大于积极。
(4)党棍型——依仗党的权威发号施令,其时评却一点说服力都没有,更缺乏起码的亲和力。出自他们笔下的时评,不但对人民的思想教育无益,还对舆论引导产生许多负面作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能看到这种站位时评的勃兴。
(5)门阀型——在学术领域、思想观点、文化见识等方面,自己的价值观必须凌驾在他人之上,以自己的门第阀阅划线。时评的字里行间总含有一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意味。从不愿意兼容并包,也不允许中间地带,语气间透射一股我言必从的霸气。伤人也伤己。
(6)“五毛”型——跟着“老板”吆喝,为了利益写作,时评的观点总是对着“上头”的口径,绝不会越雷池半步。即使粗看是自己观察自己思考,但是比照谁谁谁的讲话、哪一级红头文件,远近的评论要求,你就会看见鹦鹉学舌的样子,潜藏在里头。
(7)泼妇型——写文章开口就骂,唾沫横飞。他不喜欢悉心讲道理,更热爱蛮横撒泼。全文不会给骂的对象留一丁点儿辩解的空间,满篇自己的说辞,始终气势汹汹的架势。读者很难从中得到启示,只能留下泼妇骂街的形象。
(8)智者型——智慧过人,足智多谋,聪明了得、能言善辩,是这种时评论者站位的写照。他们的笔下,呈现的基本都是优秀时评所应具备的要素,切入点总是那么别致精巧,经常让人一读就拍案叫绝。在大众欢呼雀跃的时候,他会保持冷静。在国家出现危机的时候,他会较早发出警示。他们的时评一般水平的人写不出,有高度、有深度、有维度,还有让人意想不到的视角,确实具备突破常规、智力超群的魅力。
(9)老谋型——对时事政治和社会局势纷繁复杂的表象下潜藏着的深层次问题,既能洞穿,又能以官方与民间都接受的方式进行智慧的表达。他们的时评站位,绝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利益来取舍度量,而是出于国家和民族大义、百姓和社会福祉。他们捧出的论点,虽然常有批斥指向、愤怒之声,有时还不免悲情色彩,但绝不站在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字里行间,流动着有根有据的事实,表达出循循善诱的劝导,潜藏着与人为善的精神。由于建立在擦亮而不是抹黑的基础之上,所以即使忠言逆耳,也犹如警钟响起。即使有谁戴着政治的有色眼镜从中找碴儿,也很难下刀无以挞伐。如果遭遇简单划类,或许会被不理解的媒体编辑或领导,当作负面舆论的生产者,而打入冷宫。但缺少了这样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站位,我们会沉浸在“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美景幻觉中。多维时评、立体观察,需要这种视角的加入。
(10)悯人型——惯常的角色站位,表现为对人民的疾苦充满同情,对时世的艰难理解哀叹,对社会的腐败悲愤不平。虽然有些用情过度,但善心可嘉,亦是社会良知的组成部分。时评需要汲取其中的积极因素,带着深厚的情感,看待时事中的喜剧悲剧正剧。
事实上,时评的角色站位,并非如上述十类描述般鲜明突出且泾渭分明。它们常常隐藏在作者的思想深处、文章的字里行间,而且往往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明白了掌握了这些标志性特征,有助于学习时评写作的人,找准方向定位努力下功夫。
二、“切”的学问关乎时评生命力
切入——指作者进入时评的观察方法和分析角度,属于文章构思和立意的学问。
切入巧妙,时评可能有传至久远的生命力。
切入不当,时评就难以被编辑和受众接受。
一篇时评究竟应该选择哪种切入角度,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新闻由头、论述观点、全文立意、写作风格。如果主观地先给自己画一个圈圈,只能约束评点的思维张力,人为禁锢评点的多维视角选择。
新闻由头的不同,为什么可能影响论的切入角度?因为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人物,只能用不同的“切”来进入分解。贪腐问题,说惯了机制根治,就得换个眼光。分配不公,抱怨之声已经充斥耳郭,需要从积极意义入手考虑视角。房价飙升,已经发现危机,现在要想出不伤根本的处置之道。即使同一类重大伤亡事故发生,这一次也要与那一次在论的角度上有所区别。
论述观点,更是忌讳趋同一致。时评写作者应该自觉主动、有意识追求论的出新。如果视角不换,是肯定会“旧”。
全文立意,是从总体架构上影响论的切入视角的。立意浅薄,大多数会视角也平庸,初学时评的写作者,容易在这种泥沼里折腾,直到发生质的升华的那一天才能爬出来。
写作风格,对论的切入角度影响极大。首先要说清的是,已经拥有写作风格的人,他已经属于高段位级别,绝非在时评写作入门徘徊转悠的水平。因此,他会将“切”也纳入自己的一贯性风格体系之中。鲁迅就喜欢冷嘲热讽、嬉笑怒骂,即使对“自己人”,他也不会放下无情的解剖刀。
时评切入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微观视角切入。越大的事情,越重要的新闻,越是从微观切入来得更加巧妙。因为时评的篇幅端不得大架子,以一斑而窥全豹、一滴水而见太阳的光辉,才能“既经济又实惠”。《羊城晚报》总编许实以笔名“微音”,写了几十年“街谈巷议”短时评,基本都是这种以小见大的切入角度,深受全国读者喜爱。
(2)宏观大势切入。高屋建瓴看问题,全盘大局想事情。这种切入视角,正好和上面讲的相对应而不是相反。因为,宏观视野切入的,恰恰是那些个案和小事。但是,如果也来个微观视角就事论事,肯定影响时评深度。《人民日报》时评“人民论坛”,大多数谈的新闻由头并不太大,但是其切入角度却站在全国层面上。这种写法不太好掌握,弄不好就会很空洞。
(3)逆向思维切入。对大众惯常的问题看法,敢于反其道而行之。求异不求同,批判性思维凸显。特别是那些似乎已成定论的问题,时评的独辟蹊径,反向判断,只要能够合理成立、不违反逻辑推理和评论规则,往往会语出惊人,给受众带来特别的思考。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4)深度探索切入。时评追求的目标是深度,而不是精巧。特别是那些思想见识水平非同一般的作者,不喜欢在写作手法上花里胡哨,而是把功力尽显在深度厚度上。于是,从一开始切入,就比较平实比较朝深里钻,问题的提出或由头的排布,都足显其深刻导向。如秦晖、鄢烈山、袁伟时、钱理群、徐贲等大家,都是这种风格取向的。
(5)超前观察切入。在人们还热衷于谈论事情或问题本身的时候,他的时评却把眼光落在了将来可能发展的趋向分析判断乃至结局上。这种思维角度,特别在意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不但站在大时代潮头,更要登上历史航船的桅杆,瞭望前方的惊涛骇浪。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而且,十次判断七八次准确,如果发生一两次误判错判,就有可能毁了自己的名声。
(6)迂回思考切入。论有时候不宜长驱直入,评不一定非要直击要津。涉及重大政治、敏感议论、宗教问题、群体性事件等,切入角度不妨采取迂回的方式方法。绕过高压线,循循善诱地讲道理。有时候,这种迂回包抄的思考分析,反而更适合时评写作者展开。
一个“切”字,包含着许许多多奥秘啊!
三
效率优先将“论”投入
初学时评写作的一大通病,就是在新闻由头中花费很多笔墨,留下的论的空间已经很小。于是,带出另一个毛病来,那就是论的肤浅。
为了传播效率,转论要快——这是时评写作的一个基本要诀。
实现这个要诀的抓手,是必须坚持新闻由头精练短小,浓墨重彩张写时论。因为,时评的重点在论,而新闻由头只是“引论而入”的桥梁或跳板。写作者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在介绍和解释新闻由头上多花功夫,而观点“论”的部分反而成了配角。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下面用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来让你理解。
“狗仔队”分拆原因何在?
津溶
5月3日,一个名为“新风行工作室”的博主发表微博称,因为工作理念不合,风行工作室的摄影师集体向卓伟请辞,并将成立新风行工作室,继续奋斗在娱乐新闻的线。文中特意强调了辞职并非“分赃不均”,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
风行工作室作为内地成立的家狗仔队,自进入大众视线已有11年,在11年的爆料道路上,卓伟总是冲在前面的那一个。爆料前要做首打油诗,爆料后还要接受媒体采访。长达11年的自我包装后,卓伟俨然成为了一个“网红”。这是因为,卓伟是文字记者出身,他不但善于写作,擅长口头表达,还有极强的表现欲,再加上他又是风行的创始人,自然变成了风行的“代言人”。公开资料却显示,卓伟并不是风行工作室的公司——北京大风行锐角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股东,的股东是持股285%的冯科,卓伟屈居第二。但在外界眼中,卓伟的个人知名度不但比冯科高得多,也远远超过了风行工作室。在新浪微博上,卓伟有702万粉丝,全明星探的粉丝数为218万,而风行工作室仅为34万。而据业内人士透露,带领团队出走的,正是股东冯科,如果没有这次“集体辞职”,恐怕吃瓜群众根本不知道冯科是谁。虽卓伟辩称“风行还在”,但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冯科虽非带走全部摄影师,却带走了绝大部分一线摄影师。卓伟离“光杆司令”并不远。
风行工作室拍到的“猛料”,原本是集体的劳动成果,却被卓伟一个人抢了风头,摄影师愤愤不平也在情理之中。尤其在近,卓伟频繁在微博问答中回答网友的提问,在没有拿出事实依据的情况下,爆出“鹿晗隐婚生子”等多个猛料,不但遭到了网友质疑,还让卓伟收到了不少明星的声明甚至起诉信,造成风行工作室公信力的下滑。这种放弃新闻事实,为博眼球而发声的做法,可能也引起了风行其他成员的不满,从而与卓伟分道扬镳。
…………(此处省略约350字)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15级编辑出版专业学生作品,2017-05)
这篇时评标题立意挺好,它要搞清“分拆”背后的原因真相。但是,前面三段共约720字,全部在新闻由头上打转转。段,简要从新闻切入,“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算是开始评点了。可是,第二段又将由头解开细说,唠唠叨叨显得相当拖沓。第三段总该转入评或论了吧,仍然在介绍事件背景。剩下的约350字无论怎么精彩评说,也不过是鸡肋。全篇论的效率非常低下,显然是新闻由头喧宾夺主造成的。
不能任由狗仔文化继续放肆下去
王研
…………(此处省略约360字)
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乌烟瘴气的狗仔文化已经渗入一般性的新闻采访,如此做法无疑是对新闻伦理与道德标准的严重挑衅。
什么是狗仔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以狗仔式的采访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众所周知,狗仔是专门跟踪知名人士的记者,他们的工作就是无底线地曝光新闻人物的生活细节。狗仔游走在灰色地带,以满足大众猎奇心理为借口,给自己的行为建立起某种正当性。他们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利用他人的隐私来获取利益。
在中国内地,狗仔文化仍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但其发展势头却相当迅猛。近两年,一些以工作室为名的狗仔队十分活跃,曾多次因曝光艺人私生活而引发社会争议。由于此类曝光基本限于娱乐八卦的范畴,社会对此仍保持着一定的包容度。不过,狗仔式的新闻运作方式已经渐渐产生溢出效应,某些记者无视职业道德,不加区分地将狗仔文化引入任何一种新闻采访,不仅使媒体竞争环境趋于恶化,同时也在传递一种错误的、扭曲的价值导向。可以断言,长此以往,必将造成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的崩坏。
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应当没有狗仔文化生存的空间,一个拥有健康心态的人也应当拒绝狗仔文化。但很遗憾,这些“应当”目前还只是一种理想的想象。现实是,当下是一个媒体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娱乐爆炸的时代,前者将时效的意义无限放大,而后者则让窥视心理无限膨胀。在此背景下,狗仔文化的滋生蔓延几乎是难以遏制的。
那么,当基本的道德约束无法制约狗仔文化时,更加需要将其严格限制在法律框架内。目前,狗仔文化的负面效应给社会文化生态带来的影响还未完全显现,但这一问题却应尽早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有关部门更应尽早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办法。
站在尊重逝者的立场上,笔者希望这场纷纷扰扰能够尽快平息;不过,站在社会的立场上,笔者也希望这次事件所引发的思考与讨论能够继续下去。因为,一个健康的媒体环境和一个健康的文化生态,是每个人所必需的,不能让狗仔文化一次又一次地改写我们的底线。
(《辽宁日报》,2015-01-15)
此文也是从新闻由头切入,前面叙述花了约360字,不算精练了。但接下来约800字全是评和论,而且围绕观点层层深化。由头后的段,先做了个定性判断:乌烟瘴气的狗仔文化渗入一般性的新闻采访,是对新闻伦理与道德标准的严重挑衅。接着的背景介绍段,选择性点穴:就是利用他人的隐私来获取利益。然后,登高从更广阔的“中国内地”“整个社会文化生态”高度剖析。再接一段,从社会土壤来论狗仔文化。后两段,分别切入观点核心,并提出解题之道。这篇时评论的水平并非特别优秀,但它提出“不能任由狗仔文化继续放肆下去”的观点是2015年1月,比有关管理部门出手早很长时间,凸显了作者的前瞻水平和舆论引导水平。
时评在章法上应该分清主次,它是论的核心地位所要求和决定的。如果谁把它弄成由头与论“倒三七”,那就一定会损害观点的高效表达。时评写作者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论这个关键上,切不要把功夫用错了地方。
四、时评三要素心中有写时无
时评的论点、论据、论证太重要了!缺乏其中任何一项,立论的基石就坍塌了。弱化其中任何一项,都有可能带来观点站不住脚的结果。所以,没有一个时评写作者敢无视时评的这三个要素。尤其是初学时评写作的人,会在下笔之前、下笔之中,内心念兹有兹,生怕有闪失遗漏。
时评三要素,需要做到心中有写时无这种状态。
(1)心中有,就是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三要素概念,并且知道在时评架构中主动自觉地将三要素纳入其间。
比如论点,属于全文至关重要的核心和发散原点。有的时评写作者写着写着,就忘记了论点的统领作用,将其转移或放弃。这种问题反映在文本上就叫“论点多头”(两个或两个以上)或“论点漂移”(游离主题去论述)。更差的是缺乏论点要素,时评写得洋洋洒洒,却不知道作者的主张观点意见为何?这类低级错误,在时评写作高手那里,基本是不会犯的。为什么?因为高手写作只有观点深度不够,主张有时偏激,论证可能还不严密,但无论如何,明显硬伤存在的可能概率是极小的。
比如论据,时评写作者为了证明一种思想、一种观点,他需要言之有据。无据,所有的主张意见都不成立。懂得了这个基本的道理,你在写作中就会很自觉、很主动地顺流而下切入论据的摆放环节。
比如论证,例证、引证、对比证、道理证,时评写作者临时发挥比较难,书到用时方恨少。写起来再到处找,更容易使一气呵成的时评出现“肠梗阻”。内行写时评,大多数是在写之前的深思熟虑阶段就把基本的论证材料找好或考虑好的。即使写作过程中,一时需要事先没有备好的证明材料,但此时已经方向明确、对象清楚,不用很费功夫就能解决“论”的支撑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评论学教授马少华在《一篇评论的“选题”过程》中介绍:
“老司机”的酝酿过程是很费力的,但真的动手,随着这些问题奔涌而出,我产生了思辨的激情,我知道,我的选题来了——就是它了。我没有再看其他的文章,就从这里动笔了,一下子写到零点。长了1 700多字了。凌晨4点又被想法催醒,那是把段的叙事写得更为精简的想法,又爬起来写,从1 700字写到1 400多字——我始终担心因广告托底被编辑删改。
(2)写时无,就是要在整个时评写作过程中,不要将三要素的具体组织安排,像工匠那样一点一点拼凑,一步一步去找。大量的实践证明,倘若写的过程磕磕绊绊,通常很难创作出优秀之作。
同志于解放战争写过大量时评,新华社老人回忆发表其中一篇《蒋介石李宗仁优劣论》时发生的故事。一进编辑部的门,起床不久的编辑们立即围上来,有人问:“主席,今天你怎么起得这样早?”他笑着说:“我还没睡呢!”接着递过稿子,又说:“刚写好这篇评论,你们看看,发了吧。”从中看出,的大作是深夜伏案,一气呵成的。
鲁迅的时评《记念刘和珍君》,是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回家奋笔疾书而成的: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报界宗师张季鸾“看完大样写社论”,早已传为时评写作的佳话。他是反对时评写作中过度组织和过度雕琢的。
所以,时评要素的构成,多半是写前的思考与写后的检查分析,而不是时评生产过程中的束缚,更不是束缚作者思维的绳索。突破生硬教条,敢于纵横延展,体现了这种文体的弹性空间,掌握它当然是一种基本功修炼的东西。这其中的关系,和李嘉诚对马云等著名企业家所说“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差不多是一个道理。对于一般人来说,达到这一境界当然很难。因为写作这门手艺,往往功夫在诗外。但是,学写时评者,只要平时大量阅读,然后自己多练笔,就会在日积月累中将时评要素娴熟于心,进而学会倚马可待的本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