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8084749
本书收录了公方彬多年来在平面媒体、广播电台及电视节目中接受采访的谈话记录,并将收录内容进行梳理后,分为寻找精神的归宿、探求核心价值、人生的路改怎么走、自己去做才知灵魂走多远、换一种思维去发现、塑造与被塑造六个章节。
公方彬首次提出并系统研究我军的核心价值观,这一命题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回溯公方彬近30年来围绕“核心价值观”这一命题与媒体就雷锋精神、五四精神、军人核心价值观、当代青年人生价值等问题的交流,可全面了解其“核心价值观”理论,加深对此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借此初步了解公方彬的新政治观、新世界观的思想基础。
自序一:我们敬仰思想
自序二:我为什么提出新政治观
第一编 寻找精神的归宿
让五四精神化作前进的强大动力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再谈雷锋精神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牺牲的职业最能造就崇高
——答新华社记者问
艰苦奋斗是一种价值观
——与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对话
从英雄事迹中我们感悟什么
——与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对话
荣誉的作用有时是不可估量的
——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答《人民日报》记者问
我们无法逃避信仰
——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为国牺牲的军人永远活着
——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我军无往不胜之源
——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解放军的进步之路
——答《解放军生活》杂志记者问
寻找我们的精神起点和归宿
——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小人物掀起的大波澜
──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战斗力最强大
——答中央电视台记者问
党章修改:彰显党的与时俱进
——答《解放军报》记者问
孟祥斌为什么感动了你我
——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我们为什么能战胜雪灾
——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我们永远需要英雄主义
——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永恒的光荣和力量
——答《解放军报》记者问
精神的高地
——公方彬与刘义权一席谈
珍惜牺牲者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建国家烈士公墓是公共教育的有效途径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举世无双的“利益边界
——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信仰的力量坚如山
——答《天津日报》记者问
褒扬烈士才能弘扬正气,提升大众精神境界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信仰支撑着人民军队前行
——答《环球军事》记者问
迄今还没有哪个政党能够替代共产党
——答宣讲家网站《第一时评》主持人问
强国要育英雄气
——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雷锋精神十问
——答《北京晚报》记者问
雷锋为我提供了人生坐标和动力源泉
——答《党建》杂志记者问
50年,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答《解放军报》记者问
先进军事文化的发展路径在哪里?
——答《解放军报》记者问
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军事文化
——答人民网主持人问
第二编 探寻核心价值
今日军人价值观
——答《解放军生活》记者问
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应置于何处
——答《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编辑部问
当代青年应有的价值追求与精神世界
——与新浪网友对话实录
我们该确立何种价值观念
──与东南大学学生对话实录
构建我军的核心价值观
——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核心价值观:战斗精神的倍增器
——答《解放军报》记者问
从抗震救灾看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
——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军事美与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
——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我军履行新使命的力量之源
——答《人民海军》记者问
核心价值观:我军精神提升的支点
——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系列谈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如何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与部队官兵对话实录
确立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
——答《长缨》杂志记者问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系列谈
——与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对话实录
筑牢重要基础工程,强化官兵精神支柱
——答《国防大学学报》记者问
由运动式走向常态化
——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灾难救援中彰显中国军队的本质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时代呼唤延安精神
——答《政工导刊》记者问
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须执政党引导和践行
——答中新社记者问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
——答《解放军报》记者问
第三编 人生的路该怎么走
一切都象是刚刚开始
——答《战士报》记者问
超越自我才是真英雄
——答青年朋友问
英模们的爱情为什么是难的?
——答《当代青年》杂志记者问
成功青年的普通问题
——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人生和人生价值
——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人生热线”主持人对话
什么样的土壤造就什么样的人
——答《临沂日报》记者问
到最需要的地方成长成才
——与志愿赴藏的第一军医大学学员唐娟对话实录
我们都是社会的
——做客武汉大学未来网“团委书记会客室”
人生是修养的结果
——作客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开卷有益》节目
成才的路该怎么走
——答《火箭兵报》记者问
当老板的目标与打工者的心态
——与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对话
成功与付出
——答《战士报》记者问
如何走好军旅之路
——与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对话
本色永恒
──与《中国转业军官》记者对话摘录
心灵相约碰撞出的理性之光
——与“新一代青年士兵的楷模”向南林对话实录
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第四编 自己去做,才知灵魂走多远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答中央电视台记者问
帮助他人的动力来自哪里
——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持人对话
在物质付出中获得精神享受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强化责任意识,弘扬民族精神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让五四精神化作前进的强大动力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践行我心中的善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理论工作者的精神世界
——答《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公方彬》编者问
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
——与广州军区优秀士官易新群对话
担当源自责任
——答中央电视台记者问
做道德的先行者
——答江西《新余日报》记者问
荣辱道德是一个实践问题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我们该确立什么样的荣辱观
——与新浪网网友对话实录
军队优良传统与公民道德
——与八家门户网站网友对话实录
做真善美的探索和实践者
——与向南林对话实录
自己去做,才知灵魂能走多远
——答《北京晚报》记者问
做善事是一种信仰一份责任
——答长沙晚报记者问
第五编 换一种思维去发现
经济发展不等于国防实力提高
——答《时代潮》杂志记者问
新世纪,中国如何面对战争
——答《济南时报》记者问
理论创新和思想解放必将造就中国共产党新的辉煌
——答《解放军报》记者问
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正式成为中国军队的作战样式
——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保护人权延伸到军队
——答《南方周末》记者问
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军事人才
——答《人民海军报》记者问
“豆腐块”传承军营文化的特殊载体
——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军旅短信活动热的冷思考
──与《军营文化天地》记者对话
“新生代”: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答《解放军画报》记者问
仪式是战斗精神教育的放大器
——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解读我军级别资历章
——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中国军队该如何面对新兴媒体
——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部队如何看待和应对新兴媒体
——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中国军队的“大本”“小本”和以人为本
——答中新社记者问
如何看待12万大学生入伍当士兵
——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国庆阅兵后,思考更深长
——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如何加强军服管理,维护军服神圣威严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发放奖金蕴含着对军人贡献的价值认定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仪式氛围可激发官兵荣誉感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大国军队,世界胸襟
——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哨兵真枪实弹有效提高军人履职能力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基层科学发展的精彩画卷
——答《解放军报》记者问
要大力提高指战员的媒介素养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经济发展才能惠及国防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大学生当兵常态化
——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最美女教师”折射社会价值取向
——答中新社记者问
开发军事游戏有利于新兵融入军营生活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引进海外人才是我军发展必然选择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航母服役不应过度解读
——答人民网记者问
中央对薄熙来的处理决定是先进政党的必然抉择
——答人民网记者问
第六编 塑造与被塑造
一次别开生面的对话
——与西安市公安干警对话辑录
关于青年教育问题的思考
——答《政工研究文摘》记者问
变革军队政工干部思维模式的对话
——答《政工研究文摘》记者问
如何融洽官兵关系
——答《解放军生活》记者问
以新理念开辟新境界
——答《解放军报》记者问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面临的新挑战
——答《政治指导员》记者问
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观念、新视角、新方法
——答《思想政治工作访谈》一书主持人问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途径
——与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研究生对话实录
和听众一起去感受并追求美好
——答《解放军报》记者问
学雷锋活动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
——答《教育艺术》编者问
多元需求以多元满足去应对
——与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对话
军队政治工作领域的“母法”
——答《战友报》记者问
探索“网络政工”新思路
——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进入思想,进入行动
——答《火箭兵报》记者问
“尊干爱兵”的现实启示
──与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对话
军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源泉
——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我军“三大民主”建设
——答《解放军报》记者问
关于团结互助的若干问题
──与中国军网网友交流实录
以思想教育大纲为指导加强部队思想教育工作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一堂特殊的政治课
——与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主持人对话节选
仪式是战斗精神教育的放大器
——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闪光航迹彰显科学理论的魅力
——答《人民海军报》记者问
仪式教育:瞬间感动引领毕生追求
——答《解放军报》记者问
在传承中续写军人荣光
——答《解放军报》记者问
我们敬仰思想
自序一
讲伟大,每个人都可以开列出许多。社会中有伟大,伟大的母爱、伟大的牺牲……;自然界也有伟大,自然力量之伟大,自然造化之伟大……。自然界之伟大在突出奇崛,社会存在之伟大在常人所不及,常势所不至。如果我们再在伟大前面加上一个“最”字,问题或许就不那么简单,至少难以轻易作出回答。以不同价值标准判断,结论有所不同,因此最伟大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命题。尽管如此,笔者仍然依照自己的价值判断给出答案:思想最伟大!对于这样的结论,相信应者众,至少大多数人不会轻易否定。这不仅因为我们经常为伟大的思想所感动,更因为对自然、社会和灵魂的关照皆源于思想,或最终都要通过思想。离开了思想,人类或许成为被抽空的皮囊。追根溯源,思想这一概念就来自佛教,即便不作这样的追溯,也还是可以认定,惟通过思想有希望弄清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诸如此类的基本的也是终极的命题,进而获得精神归宿。
看一下人类发展史,所以由蒙昧步入文明,拥有了更强的认识世界的能力,根源于思想家的思想指引。比如上个世纪的激情燃烧,就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如果追溯至人类进入城市文明,更是奠基于一大批思想家及其伟大思想的产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就把公元前8世纪至2世纪称作人类文明的“轴心期”,因为这个时期产生了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老子、孔子等一批思想的巨人。恩格斯评价,他们几乎思考了人类所有的基本问题,并且得出初步结论。如果没有了这些思想巨人,人类文明史将暗淡很多。
即使仅仅从关照灵魂世界的角度讲,我们所以能够认识自己,也是得益于思想家的引领和启发。康德有一句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心中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样的感知力显然非自然产生,一定是思想家们的指引和启发。有了思想家为我们开拓的认知力与精神空间,我们才会偶尔为伟大所感染和感动。比如,当我们来到罗马的梵蒂冈,驻足于签字大厅拉斐尔的《圣礼之争》、《雅典学园》、《三大德性》、《帕纳巴斯山》四幅巨作前,就能够对神学、哲学、法学、诗学产生更深刻的理解,甚至产生灵魂深处的强烈震憾。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对思想家及其思想的敬仰,就是缘于他们让我们的精神世界由有限而无限?不全是。其实,这种敬仰很大程度上源自我们对思想家及其思想的畏惧。为什么?因为思想家的思想走得太快、太远,以至常人无法跟进,这在客观上构成了落差,进而打破了社会既有的平静与平衡,打破了我们精神世界的平静与平衡,造成精神紧张甚至是威胁感。哪怕后来我们都成为思想家之思想的受益者。这类似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打破铁饭碗带来的是效率,由此而让我们享有了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改革之初每个人感受到的却是压力,是威胁,因此更多排斥。至于社会管理者所以对思想家及其思想一开始多采取排斥甚至打压,除个别人事件源于某些人的好恶与私利作祟,大多情况下是社会运行规律使然。大众在社会中存在于三种状态:先行者、落伍者、守中道不逾矩者,社会管理者虽明白先行者之伟大,但基于功利和维持社会稳定与平衡,往往出手打击走得过快的人。比如,古希腊的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是被公民法庭判处死刑,后来民众省悟了,自己杀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于是又把告苏格拉底的人也判了死刑。这是否意味着人类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不会,仍然要杀掉一个个走在最前面的人。所以思想家往往意味着悲剧,盖其中之原因——社会规律使然。
既然人们都不愿意受到威胁,因此排斥思想家及其思想,为什么最终又敬仰且张扬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规律。大凡称得上思想家者,其境界必然高远,必然适度脱离现实功利,并且需要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非此不足以支撑伟大思想的产生。特别是,思想家的思想在一个阶段惊世骇俗,但社会发展进步后,曾经电光石火的思想不再可怕,同时对现实的关照力逐渐显现,应用价值不断发掘,大众开始受益。与此同时,我们灵魂中那种多数情况下被埋藏起来的美好情感开始发酵,就是自己不能高尚,但向往和推崇高尚,这近乎本能。有了这样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思想家身上的担当与牺牲精神终究被接受,并且是一种不可超越的魅力。同样重要的是,思想家身上高贵品格不难辨认,历史规律表明,思想的道路并不平坦,虽然我们借思想家的思想指引前行,然而产生和坚守思想又是如此艰难,一个个伟大的思想家倒在思想的道路就足以证明。既然思想家成了牺牲的代名词,那么每一个步后尘者必定是品格高尚的人,他们的执著和对真理的向往以致于不惧死亡、直扑死亡。更具悲剧色彩的是,思想家许多情况下不是倒在强权者手中,而是倒在受自己思想关照的广大民众手中。谭嗣同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一位思想家,他是为拯救民众而选择了死亡,然而走向刑场的道路上,迎接的不是景仰,而是辱骂和臭鸡蛋。不管现实世界还是宗教领域,有牺牲就有神圣,有神圣就能产生信仰,而悲剧又更强化信仰。所以,当我们认清思想家只承担责任和痛苦,而无法享有生前荣耀之时,当人们认识到思想家及其思想不再对我们构成威胁,只须尽情享受其思想的大餐时,自然毫无顾忌加以推崇,有时不惜将思想家及其思想推崇至顶礼膜拜的程度。这大概就是孔子被一代代人推向神坛的重要原因。
我们还要承认,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惧怕思想家及其思想,不是所有社会都致力于消灭思想家及其思想,即使在做同样的事情,也存在方式和程度的差异,这些都与文化传统和政治结构、权力运行等因素有关。经历过思想启蒙的国家和民族包容度更高,这里的思想家发挥空间就大,而封建意识浓厚的国家和民族包容度差,这里的思想家腾挪空间必然小。欧洲的历史就充分证明这一点,由于有了罗马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导致12铜表法产生出来,社会的宽容度开始扩大。当贵族和牧师组成的利益集团与英国国王签订城下之约,也就是1215年的《大宪章》产生,从此有了政权的更大宽容,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非其他国家,为什么牛顿和亚当?斯密出在英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不能不说与此有关,甚至说旨在消灭资本主义的马克思长期在英国活动,而没有被消灭,也与此有关。诚然,欧洲有过神学一统天下的历史,因此而来的是一个个思想家被消灭,但由于有了启蒙运动,再加上法国大革命带来自由,美国的平权运动带来平等,终于宽容不同观点和学派,由此带来思想家的大量出现。所以说,思想家和思想的生存环境与一个民族是否经历过精神的洗礼关系紧密。
即使封建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和民族,因为人文精神差异而存在着包容度的区别。比如,走过相同的历史阶段,有的民族思想荒芜,几可被忽略,而有的民族则思想灿烂,他们不仅以思想照耀着自己,甚至照耀整个人类前行。可以说,思想巨人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有优秀的人民。以俄罗斯为例,这个民族曾产生出一大批思想家,尽管统治者不都宽容,但由于受欧洲思想影响巨大,统治者在压制思想时是有所忌讳的。比如,沙皇十分忌恨托尔斯泰,但他并没有借手中权杖消灭托尔斯泰的肉体,相反却感叹“俄国监狱已经容不下托尔斯泰了”。更为可贵的是俄罗斯拥有产生思想家的丰厚土壤,这个土壤是由崇尚思想的国民构成,那里的国民不会随封建统治者跳舞,而是尽力给思想家以呵护,至少是灵魂的抚慰。结果就是俄国在政治最黑暗时期仍然有大量思想家产生出来,同时其思想还拥有广阔的发挥空间。
中国为什么难出思想家?很重要的是中国近现代几乎没有受到过西方社会那样的思想和精神洗礼。中国历史上仅有春秋一个时期创造过思想辉煌,原因在于分裂的中原处于诸侯争霸,谁想成为霸主获得霸权,必须借助思想家的思想,这就具备了包容思想的客观条件,并由此造就了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思想辉煌。汉代统一中国后,儒家独大,各种流派逐渐式微。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八股文彻底地把知识阶层的创造力推入绝境。与上面所讲到的规律相一致,中国思想沉寂,除了统治者的强力打压,就是民众缺少人文思想的洗礼,知识阶层被彻底驯化。如此便有了梁启超先生的观点:“中国人缺少高尚之目的”,进一步讲中国知识阶层缺少高尚之目的。知识阶层没有了高尚目的,就缺少了担当精神、牺牲精神,也便不会为思想而冒险。
新中国成立,这原本是中国走向思想辉煌的契机,一段时间里也确让知识分子确信中国文化和思想繁荣即将到来,而知识分子的兴奋、欢呼与期待,从胡风长诗《时间开始了》可以看出。好景不长,时代局限与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历史转了个弯,让中国文化遭受重创的“文化大革命”发生了,从此很长时间里中国鲜见思想的光芒。正所谓一着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即使改革开放后“科学的春天”到来,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仍然困顿于精神和思想的樊篱不能自拔,终于只产诠释文章,不产原创思想,更可悲的是自己无法产生思想,只想打压不多的几缕思想。放眼今天的知识界,不敢思想,不会思想,没有独立人格,再加上功利主义,一片沉寂,已经不能承担起创造出支撑一个政党和一个民族崛起的先进理论。这大概是十八大报告,屡屡提及“理论创新”、“勇于创新”重要原因所在。
思想走多远,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民族才能走多远。什么在支撑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依照什么去追求?人们未必都有意识地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但当我们回头看自己走过的道路之时,当我们环顾周围之时,难免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个体的人与他人,之所以出现社会价值实现上的差异,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思想上的差异。可以说,缺少思想光芒映照的人不会走出更远。由单个的人推延至一个政治集团乃至一个民族,道理和规律相同或相似。看一下世界的政党发展史,为什么出现兴衰更替?关键看有没有最先进的思想注入进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一个个走向消亡,也是由于僵化而不再拥有先进思想的指引。这方面苏共最为典型。再到大国的崛起,表现形式虽然多样,根本也是看有没有一批思想家以伟大的思想来校正方向。正所谓“一个民族有一些关心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情,注定没有未来。”天空是什么?天空是精神,而精神源自思想。
我们已经走出多远和想走多远?回溯历史便十分清楚,中华民族已经走出了很远,并且越是回看感知越多。但是,到了近代以后,中国衰落了,并且是被抛得很远。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一个唯一没有切断文化源流的世界古文化,一个创造过人类辉煌,且雄居世界峰颠的民族,骨子里渗透的、血脉中流淌的都不可能是甘于寂寞,再加上1840年后的百年屈辱,更决定了对再度辉煌的渴望。渴望辉煌自是好事,但需要认清如何满足渴望,找到达成目的的途径。毕竟今日之大国崛起不同以往,也就是说铁血不再是样板,创造文明的能力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换句话说,谁能够立身于人类文明的制高点起引领作用,谁就能够实现真正的崛起,而文明需要思想家及其创造的思想来支持,否则,物质力量或军事力量再强大,都不敢言崛起,尤其置于人类历史的长河。
既然崛起无法离开思想,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来保证更多地产生思想家和思想?首先,执政者更新观念,尽快确立新政治观。科学把握思想对于执政的重要,也就是说不要以消灭异己来保护主流思想,而应当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获得最先进的思想。社会与自然界规律都已经表明,没有了天敌,没有了威胁也就失去了提升自己的动力。苏共领导人总结失败的教训时讲到,苏共的失败根源于三个垄断:政治垄断、思想垄断、经济垄断。这是很值得思考的。有一个问题不能不需要我们反思,进入新的时代,我们产生了多少为之自豪的思想?!为什么缺少思想?就是因为太强调一致,太热衷于“对表”。其次,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或者说提升全民族的人文品质,以提升大众的包容度和理解力,为思想家和思想的生存创造社会条件。再次,知识界、理论界要承担。进入改革开放后,思想理论界都进入了一种躁动状态,没有多少人还能够静下来思考问题。于是文化的泡沬比比皆是。解决知识界的问题,特别需要强化独立人格和独立思维,要有信仰和信念的支撑。
到这里还要结合本书讲几句。思想实际上也有层次之分。一种是原创性思想,这种思想伟大而又宝贵。还有一种思想是为伟大思想的产生奠定直接和间接的生长基础,换句话说为伟大的思想产生提供土壤。就本集子而言,不属于原创性思想,而是集纳近30年来接受媒体访谈实录,既然是接受媒体采访,就是命题作文,前提决定了不会进行原创,更多的是诠释和解读思想。尽管如此,接受采访毕竟是要表达思想观点和看法,虽不能放飞思想但也要以更深度的思考来赢得受众,所以其中又有思想。回溯近30年与媒体交流,自己一直试图把自己的一些新的思考揉进去,保证有效反映一个理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期间有赖于记者的大力支持,不仅把已有的思想传播开去,同时还迫使自己不断去进行新的思考,未必不是缘于此,而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些恰是新思想的难得动力。为此,我想借此向进行过采访的所有记者表达深深的谢意。
一句话,我愿意一直奔跑于思想的原野,直至生命的终结!
2012年11月于北京国防大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