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3146802
突发直播,40多年前,是电视异军突起的秘密武器,40多年后,是电视求生图存的看家本领。从CNN9.11袭击直播到NHK3.11海啸直播,从尼克松访华直播到王家岭矿难直播,《直播幕后:电视突发直播一线手记》:一线故事,火线经验!
为何突发直播令电视人欲罢不能,却令观众爱恨交加?
为何突发直播越来越多,缺憾却没有越来越少?
突发直播在海外,七十多年千锤百炼,由“一家独大”嬗变为“全球共享”,背后是怎样跌宕起伏的轨迹?
突发直播在国内,半个世纪摸爬滚打,从“宫廷盛宴”演变为“家常便饭”,幕后有哪些扣人心弦的玄机?
直播幕后,步步惊心,写给做直播的人看,说给看电视的你听。
前言突发直播,是那一秒的极光
第1章 前线篇:现场直播的三层空间
一、实况转播≠现场报道≠连线
二、那些在台风中挣扎的记者们……
三、那些沦为演播室配角的现场
四、拜托,来一段现场
五、再见,蒙太奇崇拜
第2章 后方篇:现场直播的三轴编排
一、三轴叙事:建构直播的气场
二、X轴:时间轴(元叙事轴)
三、Y轴:现场轴(现场叙事轴)
四、Z轴:第三方信息轴(外来信息轴)
五、罐头制作:调和直播的味道
第3章 工事篇:现场直播的功能阐释
一、见证历史瞬间
二、呈现多维状态
三、传导舆论压力
四、缔造媒介事件
五、强化议程设置
六、蕴蓄言外之意
第4章 战略篇:现场直播的言语表达
一、直播记者的四不与十有
二、直播表达的陷阱与攻略
三、直播主持:毕其功于一人
第5章 战术篇:现场直播的叙事策划
一、三场旱情直播:虎头蛇尾
二、一场断桥直播:荡尽从前
三、救人!荆州人链救人:倒叙直播
四、救人!挺进宝庄村:悬疑直播
五、古都禅意:一场宗教仪轨的直播策划
六、古墓盗影:一场静态考古的直播叙事
七、假如直播叙事有公式
第6章 情报篇:现场直播的趋势
一、催生SNG文体
二、技术之争白热化
三、直播地球村化
四、媒介事件型直播式微
五、网络直播的黎明
六、网络直播:在中国的可能性
第7章 败仗篇:现场直播的失范考察
一、骄兵作战者忌
二、透支信用者忌
第8章 兵器之战:媒介即信息
一、粗放化:肇始于土洋结合
二、小型化:一个营到一个人
三、尖端化: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四、亲历的事:张健的横渡,意外的质疑
五、后来的事:打个哈欠也能直播出去
第9章 理念之战:人文PK民生PK突发
一、人文直播:牛刀小试
二、民生直播:星火燎原
三、公共新闻学直播:流星划过
第10章 往昔之战:向来萧瑟五十年
一、话说当年:开国元勋与直播
二、话说当年:直播肯尼迪之死
三、话说当年:文革时代的直播
四、20世纪80年代:CNN的冒出来与CCTV的走出去
五、1997年:中国电视直播年
六、日历新世纪:直播新世纪
七、9?11直播:央视永远的痛
八、新闻频道,千呼万唤始出来
九、涉台直播:自想象到惯常
第11章 透明之战:从避讳走向公开
一、从开放负面到直播负面
二、1994年:三场火上了沉痛一课
三、新世纪,发言人制度下的直播
四、松花江污染报道:五年两个样
五、从3?14到7?5-直播与话语权
第12章 揭黑之战:矿难直播
一、2001,起被媒体捅出来的矿难瞒报
二、2002,记者、盲井与金元宝
三、2008,直播车闯入矿难现场
四、2009,鹤岗矿难,无法隐瞒的真相
五、2010,从王家岭到渑池
第13章 时间之战:地震直播差距几何
一、题外一笔:中国地震报道史略
二、面对汶川大地震,直播够快吗
三、面对汶川大地震,直播够冷静吗
四、面对汶川大地震,直播够专业吗
五、地震报道:与其辟谣,不如警世
第14章 收视之战:台湾启示录
一、他山之石:东森启示录
二、拆招台湾SNG语态
三、细说台湾SNG乱象
突发直播,是那一秒的极光
现场直播,40多年前,是电视异军突起的秘密武器。
现场直播,40多年后,是电视求生图存的看家本领。
这里说的现场直播,更多指突发新闻(Breaking News)的突发直播。
12年前的“9?11”,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架飞机撞入世贸大楼4分多钟后,旋即展开现场直播,甚至比军方反应还要神速。
12年后的“3?11”,NHK(日本放送协会)在地震波抵达地面前几十秒就已经开始字幕直播,短短30分钟后,直播海啸来袭。
30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国电视记者去了一线,不过,拍到的灾难画面尚属国家机密。记者返京后,被锁在地下室极度神秘地编辑内参。整整3年后,人们才得知:这场灾难夺走了242000多名同胞的性命。
30多年后的汶川大地震,中央电视台在震后22分钟后开始报道,并持续直播了1400小时。
突发直播,让每个人时间“站在”现场,让每个人看见“历史在眼前爆炸”。
突发直播,让新闻无剪辑、无隐瞒,不修饰、不走形,影响无远弗届。
施拉姆说过:大众媒介只是在地球上生命的漫长一天的后一秒钟才开始被利用,但是它已然成为人类社会无可或缺的角色。而突发直播,可以说是这后一秒钟里耀眼的极光!它的出现,让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以及认知世界的方式荡尽从前。
突发直播,不是可有可无的一池春水,而是势不可当的滔天洪水;不是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而是海中舟、云中雨、火中栗……
在中国,面对直播二字,电视人每每如履薄冰。1971年4月“乒乓外交”直播,周恩来总理亲自批改解说稿;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直播,需要提前一年递交直播申请。
历经近50年的摸爬滚动,现场直播,由曾经的“宫廷盛宴”变成如今的“家常便饭”;突发直播,也由“稀罕”变成了“习惯”。
突发直播,但求快,力求真,无门无派,拙胜于巧。然而,它绝非无章可循。
纵观国内外,青史留名的突发直播,背后都有足以撬动地球的“理念支点”,都有足以快刀斩乱麻的“作战方略”。
反观国内的突发直播,常常分不清直播的类型,不在乎电视的语法,屡屡彰显粗放本色:镜头尽显“意识流”,凌乱而毫无章法;切换崇拜“蒙太奇”,繁复而不得要领。
前线报道,追逐政论体,桎梏于“倒金字塔”,以背景替代现场,用事实排斥故事;后期编排,不擅长营造气场,满足于“单摆浮搁”,将现场替代为连线,把悬念消解为结论……
国内至今没有一本关于突发直播方面的专著。本书为笔者多年思行合一的斩获,写作中力求“有理有例”—有理,即有理念,由实战出发,又不拘泥于实战;有例,即有案例,通篇举案说法,搜集了国内外突发直播的经典案例,从中国出发,又不局限于中国。我希望,它能成为广大电视同仁以往鉴来的服务与参考。
张鸥2013年1月
直播,突发事件直播,对电视新闻来说,直如呼吸,关乎生死。而中国电视新闻现在总有点呼吸不畅的症状。业内不是没有过研讨、争论,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张鸥的这本书,是希望提供一份全面的诊断报告,同时开出一张阴阳相济的药方。我以为,在一定程度上,他做到了。看这本书,也像看一场精彩的直播,有热闹,有门道。
——央视资深主持人 康 辉
直播幕后,大有文章。社交媒体崛起的一大原因是实现了人际资讯直播,而好的电视直播,是应该吸纳新媒体的这种人际资讯直播,并将其纳入电视的全方位直播的手段和渠道,让你同步感受现场的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实现观点互动。这既是突发直播之魅力,亦是突发直播所追求。
——央视资深主持人 鲁 健
突发直播的*魅力来自现场。花自开,水自流,世界本来就在那里。如果你是现场记者,你不过是要发现它,并表达出来。所以,你要“含”着点儿,而它要“露”出来,因为观众要看的是现场,现场才是主角。
——央视资深记者 孙宝印
什么叫直播?这个概念好理解—一比一叙事、无剪辑、共时性等,背不出定义貌似也不影响工作的开展。
而直播有些什么类型却务必要厘清,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节目的编排、镜头的切换和传播的效果,不能糊涂对付。若是一味剪不断、理还乱,必定伤及直播,乃至重伤。
本章的写作缘起于一场三峡直播。2009年三峡实现175米蓄水的直播,主持人正襟危坐地问现场记者:你认为达到175米意味着什么?然后,记者一口气讲了175米使三峡工程的四大效益发挥到值……
这可视作对直播类型的误用,即“以连线替代现场”,确切地说,本应做成现场报道式的直播,却被设计成了连线直播。
看似一样在现场,看似屏幕上也加盖了“直播”印章,然而,直播与直播,其实大有不同。本书参考了何绍伟的观点,将直播从现场信号的角度分为三种类型——实况转播、现场报道和连线,并以实战案例予以诠释。
一、实况转播≠现场报道≠连线
现场直播应当分为几种类型?通常的答案是事件性和非事件性,这是从所谓“新闻性”的角度来区分的,这个答案对直播的实战没有多少指导意义。
从直播本体的角度,我们将现场直播分为三种不同本质的形态:实况转播、现场报道和连线。这三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互相穿插,但根本上是有区别的。由于长期认识不到位,做得也不到位,常见的错位就是将连线等同于现场报道,把现场报道等同于实况转播。
1.实况转播(Live Coverage 或 Live Broadcasting)
实况转播是指通过实时传输技术,将稍纵即逝的实况原封不动地转播给观众,它的特点是“特定时间的性”。比如“嫦娥二号”的发射时间
—10月1日18点59分57秒,时不我待,即使多等3秒钟就可以完整上《新闻联播》头条也不成。
2010年10月1日,由于“嫦娥二号”发射时间与《新闻联播》开播撞车,为完整转播实况,《新闻联播》在播出片头的同时小视窗直播发射实况,这是《新闻联播》开播32年来的一次重要创新。
实况转播,除了特定时间的性,还应满足两个条件:首先,与事件的核心动态真正同步,事件发展的趋势是未卜的、有悬疑的,而不是在结局已定之后,再所谓“时间”呈现;其次,记者必须处于核心现场,非核心现场的直播往往意味着尴尬的开始。
中国台湾东森电视台有句口号叫“永远挺进线”,这个线正是事件核心的地带。比如“莫拉克”台风重创的小林村,数百人被泥石流掩埋,东森电视台的SNG(卫星新闻采集)小组比救援队伍抵达得还要早。不过,他们抵达时,灾害业已发生,小林村直播,严格说不属于“实况转播”。同一时期,东森电视台在台东做的“金帅饭店倒塌”的直播,才是货真价实的“实况转播”:一座倾斜的大饭店在镜头前轰然倒下,记者带着几分惶恐把现场介绍得很完整,被全球媒体转载!
在实况转播类型直播中,现场画面永远比记者的脸蛋重要,现场的声音也远远比记者的伶牙俐齿更加重要。在智利矿难33名受困矿工升井的直播中,电视直播镜头永远对准井口和现场的矿工家属,记者无须露脸,当然,记者的画外音也是重要的信息源。
值得思考的是,一些非突发性的活动,比如奥运会开幕式、国庆阅兵式、南京阿育王塔佛顶舍利展露真容等,因为人为干预,其时间具有一定的性,其过程也因为人为保密,对公众保留了相当的“悬念”,对之进行的直播,亦可视为“实况转播”。美国学者将此类型直播称为“媒介事件”。这类直播有三大特点:其一,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度的观众的参与(收看)本身是事件的历史意义的重要部分;其二,观众为了收看直播,往往要打破日常的生活及收视习惯;其三,在直播之前就有相当的“知名度”,是事先大张旗鼓张扬的事件。
2.现场报道(Active Live Shot)
现场报道式直播是常见的直播形态,它是指:记者是在核心事件落幕、结局基本闭合后“很快”抵达了现场,在现场只有些许动态“残留”,或者捕捉到事件的第二落点,常见的是事故救援。现场报道式直播,时间的紧迫性是有限的,直播价值也不及实况转播。
现场报道与实况转播的不同在于:前者往往依赖记者的现场解读,记者在现场充当“导播”角色,他一边目击,一边解读,尽管核心事件已经尘埃落定,依然能给观众营造浓烈的“此时此刻”之感。
比如伊春空难,头一天晚上发生,哈尔滨应急点记者王跃军等千里奔走,于次日凌晨7点在《朝闻天下》中直击空难现场:救援人员在雾气氤氲中清理遇难者遗体,王跃军身后5米的地方是七零八落的被熏黑的飞机残骸,镜头从他所在的地方向500米外的远处推去,隐约可见伊春机场的跑道——画面说明了一切,这500米正是夺魂的距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