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885180
编辑推荐
★全面收录桂公梓近年来主要随笔+杂文+短篇小说+脑洞扯淡+撒泼卖萌,法律、科幻、情怀、段子混合搅拌化学反应后的奇妙产物,展现*立体、*全面的桂氏文风
★**法院知名法官何帆倾情作序
★倾城、CU检、阿缺等大神鼎力推荐
★银河奖、星云奖获奖奇文,百万网友争相阅读的妙文全收录
★**法院知名法官何帆倾情作序
★倾城、CU检、阿缺等大神鼎力推荐
★银河奖、星云奖获奖奇文,百万网友争相阅读的妙文全收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桂公梓的随笔集,内容涉及法官思想、工作和生活各个领域,包括作者对于时事的观点,对于法治的体悟,对于爱情的感受,对于生活的期许,覆盖面广。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有生活、有感悟的年轻法官形象跃然纸上。本书形散而神聚,分为四个篇章,其中,《金陵12区》获得“银河奖”,多篇文章改编自微信阅读量10万+的文章,具有很强的适读性。
目 录
单行线
我如何成为了一名法官
法官的自我修养
法官的“千钟粟”与“万户侯”
我是技术控
情怀癌
请对法官好一点
法律人的“职业病”
由《辩护人》谈到“恶法亦法”
总有一种恶意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的积极意义
时光机
写给青春的墓志铭
“男神”返校记
奔跑吧,少年
摩天轮
爱的把手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再美的容颜都会经过岁月的洗礼
乱弹琴
金陵十二区
“高四”怪谈
时间的形状
吹过太平洋的风
我如何成为了一名法官
法官的自我修养
法官的“千钟粟”与“万户侯”
我是技术控
情怀癌
请对法官好一点
法律人的“职业病”
由《辩护人》谈到“恶法亦法”
总有一种恶意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的积极意义
时光机
写给青春的墓志铭
“男神”返校记
奔跑吧,少年
摩天轮
爱的把手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再美的容颜都会经过岁月的洗礼
乱弹琴
金陵十二区
“高四”怪谈
时间的形状
吹过太平洋的风
媒体评论
桂公梓这些80后法院人,带着70后的烙印,却有着专属于自己的倔强、自负和自信。他们会记吃不记打,会揽事不推事,会得意小忘形,会失意再崛起,把青春的尾巴摇得虎虎生威,让岁月与激情随着文字延续。年长者会对他们的言行微微皱起眉头,却不得不承认:未来终究属于他们这一代,法治中国和理想的法院,终究要由他们建设。
让我们捧起《不写判决时写些什么》,听桂公梓扯淡唠嗑、卖萌吐槽,听梓曾经曰过的关于理想、魔幻、青春和未来那些事。
――何帆
桂圆毫无疑问是法律圈里会写故事的人,写作者里懂法律的人。――倾城
桂圆,当代中国青年法官的代表,他代表了一种能力,一种态度,以及对于法治的理想。他的出现告诉世人,法官手中的笔,不仅可以书写判决,也能写的了随笔,散文,甚至是科幻小说,他正不断推动人们改变自己对于法官这个群体的固有刻板印象。”
――受全国法官喜爱的检察官 CU检
沉重的现实与飞扬的想象,桂公梓游弋在司法与科幻中间,终将成为深邃的思考者,和*秀的书写者。收获银河奖和星云奖就是对他能力好的证明。
――著名科幻作家 阿缺
让我们捧起《不写判决时写些什么》,听桂公梓扯淡唠嗑、卖萌吐槽,听梓曾经曰过的关于理想、魔幻、青春和未来那些事。
――何帆
桂圆毫无疑问是法律圈里会写故事的人,写作者里懂法律的人。――倾城
桂圆,当代中国青年法官的代表,他代表了一种能力,一种态度,以及对于法治的理想。他的出现告诉世人,法官手中的笔,不仅可以书写判决,也能写的了随笔,散文,甚至是科幻小说,他正不断推动人们改变自己对于法官这个群体的固有刻板印象。”
――受全国法官喜爱的检察官 CU检
沉重的现实与飞扬的想象,桂公梓游弋在司法与科幻中间,终将成为深邃的思考者,和*秀的书写者。收获银河奖和星云奖就是对他能力好的证明。
――著名科幻作家 阿缺
在线试读
魔幻的司法青春如何成为可能(代序)
初识桂公梓,是在天涯社区。
那是2009年,BBS走向没落的前夜,博客方兴未艾,微博、微信尚未兴起,未来的“网红”、“大V”与各路ID散居于天涯、凯迪和西祠,灌水与板砖齐飞,杂谈与八卦一色。
那时,我在天涯的ID还叫“闲情偶尔寄”,网络身份是“警察天地”版主,出版过一本警察题材的小说。刚刚在刑事审判岗位结束锻炼,投身司法改革事业。
某晚在网络闲逛,发现“天涯杂谈”上有一篇名为《决不妥协》的连载小说,副标题为“八零后法官笔记”。因题材与法院相关,忍不住打开浏览。小说内容亦虚亦实,串联了不少司法大案,不少人物事件皆有原型对应,引得不少网友热捧。作者ID“桂公梓”,自称法院中人,只是这三个字,总让人联想到“霸道总裁文”里的逗趣男二号。
小说总体写实,道尽法院人表面的荣耀和风光、背后的无奈和落寞。令我失望的,是小说对执行死刑场面的描述。我曾在云南法院锻炼一年,现场观刑是“必修课”。文中对刑场的描述,更多基于文学想象,而非真实情况。于是,忍不住留言讽刺:“死刑场面是瞎编的吧?还是听同事喝多了吹牛的?”
作者涵养倒好,很快回复:“确实没去过刑场,听前辈讲的。谢谢批评指正。”衬出我厚厚脂肪下的“小”来。私信交流,得知对方是1983年生人,安徽人士,现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任职,于是互留联系方式,算是网友了。
一年后,小说正式出版,书名仍是《决不妥协》。作者来京办事,顺便友情赠书。终于见到这位真名赵俊的小伙子,浓眉小眼,身材高大,属于罕见的“高颜值”网络作家。
在单位附近请他吃饭。酒足饭饱之余,我以过来人身份提醒:“法院也是机关,机关亦是江湖。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业外少写文章,哪怕使用笔名。”他频频点头,很认真地说:“我们院没几人知道‘桂公梓’就是我。”
转眼五年便过去。2015年9月1日下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全省法院先进典型座谈会”,会议由院长许前飞大法官主持。开场白之后,许院长说:“今天我把我们院的‘桂公梓’也请来了,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喜欢,也很有灵气、很有想法的法官,他会把我们今天的发言直播到微信群里……”
正如五年前的桂公梓想不到自己会成为网络红人,并被大法官隆重推出。移动互联网科技发展对人类交流习惯和信息传播模式的影响,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BBS飞速衰落,微博猛势崛起,随后,微信异军突起,公号如雨后春笋。大家还没摸清互联网时代的门道,“互联网+”时代就开始了。
五年间,我和他开了实名微博,建了微信大群,还各自开设了“法影斑斓”与“桂公梓”微信公号。不仅话没少说,文没少写,还为了维护法院尊严,卷入数场论战。所谓“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告诫,现在看起来简直像个笑话。
与此同时,整个政法系统的公共话语模式和舆情应对机制,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法官、法院实名开个微博,简直就是异类。2010年初,全国3500多个法院,仅位居西南边陲的倾城在新浪微博上注册“恩施州中级人民法院”微博。负面舆情袭来时,多数法院进退失措,反应缓慢,基本处于“破鼓万人捶”的境地。
如今,在现任首席大法官的推动下,从法院到基层法院派出法庭,全国绝大多数法院均已注册官方微博、微信,实名注册的法官数以千计,并已出现若干网络“意见领袖”。许多法院公号也从发声渠道变身服务平台,发挥了更大功用。
官方归官方,民间归民间。微信成为主要发声平台后,检察人拔得头筹,从作为“门户微信”的“法律读库”、“法律读品”到一枝独秀的“CU检说法”,都由检察官开设。其中,“CU检说法”主人CU检更是因为仗义执言,被评选为“全国法官喜爱的基层检察官”。
与此同时,法院人的舆论阵地也逐渐成长。“法官之家”“基层法官”“海坛特哥”靠投稿运营,陆续打开局面。“法影斑斓”“桂公梓”“徐徐道来”侧重依托原创,偶尔选摘约稿。有个性的,要数早实名进军微博的元老倾城,经历若干风波之后,他意兴阑珊,开设公号“倾城”,继续把玩文字、诗酒人生。
蛰伏数年,玩起微信后,桂公梓“青年聊发少年狂”,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拾,在自媒体平台上抛出一篇篇叫好又叫座的文字。与保洁大妈的午后闲谈系列,以法官养成指南为线,诉说新时代法院人的委屈和担当。写给青春的墓志铭系列,与大家分享“80后”法律人的少年往事。更令人惊喜的是,桂公梓打破了法院人撰文“圈内热议圈外冷”的怪圈,进军科幻小说界,凭《金陵十二区》一文,一举拿下2014年的科幻小说“银河奖”和“星云奖”。
数年前,我曾公开提倡“判决之外,法官无语”。因为法官受职业伦理限制,不应轻易点评司法个案,或为之与人争辩,法官表达思想的好平台应当是裁判文书,而非网络论坛。
但是,不少朋友误解了我这段话的意思,以为法院面对外界对司法工作或诉讼程序的质疑、误解甚至抹黑时,也应保持缄默。事实上,当“案多人少”被诸多外行戏称为“伪命题”,当“南京李芊案”这类“键盘侠”捏造的“假案”横行网络,当公众厌倦了通稿里的刻板话语和官样文章,再去强调“法官无语”,只能被动挨打,任人涂抹。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早试水的倾城,还是“法检双花”桂公梓、CU检,他们的勇气、创新和努力,都值得鼓励和点赞。
前段时间,我接到桂公梓来电,希望我为他的新书作序。虽然和他错着5岁,但读他近年来的系列文字,感觉仍十分亲切。大家同样是看《童话大王》和《科幻世界》长大,背不出化学元素周期表,却熟记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哼过《一起走过的日子》和《还是觉得你好》,澡堂子里吆喝过《无地自容》与《梦回唐朝》。曾为“申奥”失利痛哭流涕,也为国足出线欣喜若狂。感受过武汉的酷热和严寒,也先后成为法院的一员。
是的,桂公梓这些“80后”法院人,带着“70后”的烙印,却有着专属于自己的倔强、自负和自信。他们会记吃不记打,会揽事不推事,会得意小忘形,会失意再崛起,把青春的尾巴摇得虎虎生威,让岁月与激情随着文字延续。年长者会对他们的言行微微皱起眉头,却不得不承认:未来终究属于他们这一代,法治中国和理想的法院,终究要由他们建设。
让我们捧起《不写判决时写些什么》,听桂公梓扯淡唠嗑、卖萌吐槽,听梓曾经曰过的关于理想、魔幻、青春和未来那些事。
是为序。
何 帆
2015年10月23日
于重庆至恩施高铁上
初识桂公梓,是在天涯社区。
那是2009年,BBS走向没落的前夜,博客方兴未艾,微博、微信尚未兴起,未来的“网红”、“大V”与各路ID散居于天涯、凯迪和西祠,灌水与板砖齐飞,杂谈与八卦一色。
那时,我在天涯的ID还叫“闲情偶尔寄”,网络身份是“警察天地”版主,出版过一本警察题材的小说。刚刚在刑事审判岗位结束锻炼,投身司法改革事业。
某晚在网络闲逛,发现“天涯杂谈”上有一篇名为《决不妥协》的连载小说,副标题为“八零后法官笔记”。因题材与法院相关,忍不住打开浏览。小说内容亦虚亦实,串联了不少司法大案,不少人物事件皆有原型对应,引得不少网友热捧。作者ID“桂公梓”,自称法院中人,只是这三个字,总让人联想到“霸道总裁文”里的逗趣男二号。
小说总体写实,道尽法院人表面的荣耀和风光、背后的无奈和落寞。令我失望的,是小说对执行死刑场面的描述。我曾在云南法院锻炼一年,现场观刑是“必修课”。文中对刑场的描述,更多基于文学想象,而非真实情况。于是,忍不住留言讽刺:“死刑场面是瞎编的吧?还是听同事喝多了吹牛的?”
作者涵养倒好,很快回复:“确实没去过刑场,听前辈讲的。谢谢批评指正。”衬出我厚厚脂肪下的“小”来。私信交流,得知对方是1983年生人,安徽人士,现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任职,于是互留联系方式,算是网友了。
一年后,小说正式出版,书名仍是《决不妥协》。作者来京办事,顺便友情赠书。终于见到这位真名赵俊的小伙子,浓眉小眼,身材高大,属于罕见的“高颜值”网络作家。
在单位附近请他吃饭。酒足饭饱之余,我以过来人身份提醒:“法院也是机关,机关亦是江湖。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业外少写文章,哪怕使用笔名。”他频频点头,很认真地说:“我们院没几人知道‘桂公梓’就是我。”
转眼五年便过去。2015年9月1日下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全省法院先进典型座谈会”,会议由院长许前飞大法官主持。开场白之后,许院长说:“今天我把我们院的‘桂公梓’也请来了,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喜欢,也很有灵气、很有想法的法官,他会把我们今天的发言直播到微信群里……”
正如五年前的桂公梓想不到自己会成为网络红人,并被大法官隆重推出。移动互联网科技发展对人类交流习惯和信息传播模式的影响,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BBS飞速衰落,微博猛势崛起,随后,微信异军突起,公号如雨后春笋。大家还没摸清互联网时代的门道,“互联网+”时代就开始了。
五年间,我和他开了实名微博,建了微信大群,还各自开设了“法影斑斓”与“桂公梓”微信公号。不仅话没少说,文没少写,还为了维护法院尊严,卷入数场论战。所谓“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告诫,现在看起来简直像个笑话。
与此同时,整个政法系统的公共话语模式和舆情应对机制,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法官、法院实名开个微博,简直就是异类。2010年初,全国3500多个法院,仅位居西南边陲的倾城在新浪微博上注册“恩施州中级人民法院”微博。负面舆情袭来时,多数法院进退失措,反应缓慢,基本处于“破鼓万人捶”的境地。
如今,在现任首席大法官的推动下,从法院到基层法院派出法庭,全国绝大多数法院均已注册官方微博、微信,实名注册的法官数以千计,并已出现若干网络“意见领袖”。许多法院公号也从发声渠道变身服务平台,发挥了更大功用。
官方归官方,民间归民间。微信成为主要发声平台后,检察人拔得头筹,从作为“门户微信”的“法律读库”、“法律读品”到一枝独秀的“CU检说法”,都由检察官开设。其中,“CU检说法”主人CU检更是因为仗义执言,被评选为“全国法官喜爱的基层检察官”。
与此同时,法院人的舆论阵地也逐渐成长。“法官之家”“基层法官”“海坛特哥”靠投稿运营,陆续打开局面。“法影斑斓”“桂公梓”“徐徐道来”侧重依托原创,偶尔选摘约稿。有个性的,要数早实名进军微博的元老倾城,经历若干风波之后,他意兴阑珊,开设公号“倾城”,继续把玩文字、诗酒人生。
蛰伏数年,玩起微信后,桂公梓“青年聊发少年狂”,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拾,在自媒体平台上抛出一篇篇叫好又叫座的文字。与保洁大妈的午后闲谈系列,以法官养成指南为线,诉说新时代法院人的委屈和担当。写给青春的墓志铭系列,与大家分享“80后”法律人的少年往事。更令人惊喜的是,桂公梓打破了法院人撰文“圈内热议圈外冷”的怪圈,进军科幻小说界,凭《金陵十二区》一文,一举拿下2014年的科幻小说“银河奖”和“星云奖”。
数年前,我曾公开提倡“判决之外,法官无语”。因为法官受职业伦理限制,不应轻易点评司法个案,或为之与人争辩,法官表达思想的好平台应当是裁判文书,而非网络论坛。
但是,不少朋友误解了我这段话的意思,以为法院面对外界对司法工作或诉讼程序的质疑、误解甚至抹黑时,也应保持缄默。事实上,当“案多人少”被诸多外行戏称为“伪命题”,当“南京李芊案”这类“键盘侠”捏造的“假案”横行网络,当公众厌倦了通稿里的刻板话语和官样文章,再去强调“法官无语”,只能被动挨打,任人涂抹。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早试水的倾城,还是“法检双花”桂公梓、CU检,他们的勇气、创新和努力,都值得鼓励和点赞。
前段时间,我接到桂公梓来电,希望我为他的新书作序。虽然和他错着5岁,但读他近年来的系列文字,感觉仍十分亲切。大家同样是看《童话大王》和《科幻世界》长大,背不出化学元素周期表,却熟记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哼过《一起走过的日子》和《还是觉得你好》,澡堂子里吆喝过《无地自容》与《梦回唐朝》。曾为“申奥”失利痛哭流涕,也为国足出线欣喜若狂。感受过武汉的酷热和严寒,也先后成为法院的一员。
是的,桂公梓这些“80后”法院人,带着“70后”的烙印,却有着专属于自己的倔强、自负和自信。他们会记吃不记打,会揽事不推事,会得意小忘形,会失意再崛起,把青春的尾巴摇得虎虎生威,让岁月与激情随着文字延续。年长者会对他们的言行微微皱起眉头,却不得不承认:未来终究属于他们这一代,法治中国和理想的法院,终究要由他们建设。
让我们捧起《不写判决时写些什么》,听桂公梓扯淡唠嗑、卖萌吐槽,听梓曾经曰过的关于理想、魔幻、青春和未来那些事。
是为序。
何 帆
2015年10月23日
于重庆至恩施高铁上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