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9660165
编辑推荐
本书叙述轻缓而有节奏,语言简单而有力量,人物刻画平凡而有代表性,是一部接地气、有情怀的佳作。作者立足自己*熟悉的淮河岸边,书写着那里的风土人情和普通百姓的故事。这部长篇同样写了淮河岸边一户普通人家的生活、成长、创业经历,浓缩了中国农村近几十年的巨大变化。作者擅长从容叙述,语言流畅,人物鲜活,细节生动,以小见大,很有代入感与文学性。
内容简介
《淮水谣》是一部讲述淮河岸边普通农民生活和创业故事的长篇小说。本书主人公是淮河岸边韩家庄里的韩老头夫妻俩和四个性格各异的子女,作者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将韩老头一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生存状态与心里状态娓娓道来,描绘出淮河两岸农村60年来的历史演进的细致纹理。这是一部关乎淮河两岸土地变革的作品,一部关乎淮河两岸人物命运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人文思考的作品。该
目 录
楔子
章 韩立海
第二章 韩新云
第三章 韩新水
第四章 韩新雨
第五章 韩新苗
第六章 吴水月
第七章 张玉玲
第八章 李圆圆
第九章 钱丽
第十章 苏聪
结尾
后记
章 韩立海
第二章 韩新云
第三章 韩新水
第四章 韩新雨
第五章 韩新苗
第六章 吴水月
第七章 张玉玲
第八章 李圆圆
第九章 钱丽
第十章 苏聪
结尾
后记
在线试读
《曹多勇作品精品集:淮水谣》:
韩新云在祁集中学念初中不住校,吃罢早饭去上学,晌午带一顿饭在学校吃,下午放学回来家。学校食堂有蒸笼,学生带过去的饭菜放在里边蒸热吃。有时候,韩新云偷懒不想带饭,就买上十斤八斤饭票,三块五块钱菜票,搭补一下子。韩新云这样子偷懒不带饭,当然是韩立海允许的。十斤八斤粮票,也是韩立海去毕家岗煤矿买来的。只有那里有黑市,只有那里卖粮票。一斤粮票多少钱,韩立海知道。一斤粮票换一斤饭票多少钱,韩立海知道。韩立海不知道的是,韩新云转学需要借读费,需要床铺费,古城的学杂费比祁集中学高。不是说这些问题韩立海事先一点都没有考虑过,按照韩立海的想法,韩新云去古城上学,吃住问题应该由张奎帮助解决。说帮助不是说让韩新云吃住在张奎家,起码,张奎总能帮忙找一间房屋吧?起码,韩新云带上半袋子米过去,总能在学校食堂的蒸笼上蒸一蒸吧?大不了一个礼拜韩立海从家里送一锅发面馍馍过去,大不了一个礼拜韩立海从家里送一碗咸腊菜过去,大不了家里再贴补一部分钱,让韩新云在学校食堂买上一点饭菜票搭补着过下去。不想张奎说学校的住房紧张,半间房屋都找不着,只能住校。不想张奎说学校食堂不给学生蒸饭,只能买饭菜票吃食堂。不想张奎说他大舅哥的孩子来他们学校上学都是吃住在学校。张奎说这话是堵住韩立海的嘴,是让韩立海不要生发韩新云吃住在他家的念头。张奎的家就安在学校的院子里。一共两间瓦房,睡觉在里边,烧饭在里边,老婆要上班,孩子小,丈母娘过来带孩子,跟着一起吃一起住,家里确实腾不出韩新云摆放一张床的地方。
张奎看出韩立海的失望,看出韩立海的不甘,看出韩立海的心痛。一个父亲面对孩子的前途无能为力的心痛。
张奎说,就让韩新云继续在祁集中学念高中吧。
韩立海说,我家大儿子转学这件事,我考虑考虑再说吧。
过去他俩在生产队搭班子,韩立海要做什么事,张奎一“但是”就“但是”掉;张奎要做什么事,韩立海一说“我考虑考虑再说吧”,基本上就同意了。
韩立海离开张奎,离开学校,一步一步往县城外面走。韩立海走得一千个不甘心、一万个不甘心。可这一千个不甘心、一万个不甘心,又有什么办法呢?说来说去,是家里没有经济条件支撑大儿子转学。说来说去,是自个没有一个挣钱的门路与能力。现在韩立海理解什么叫经济条件了。经济条件就好比是一个人的体力,别人能搬动两百斤重的麻袋,你不一定能搬得动,别人一个晚上能睡两三回女人,你睡一回都睡不上。来一趟古城就像生一场大病,韩立海走出城门几丈远,就一步路走不动了。韩立海想,我现在的体力就跟家里的经济条件一个样,想走路走不动,想替大儿子转学转不了。韩立海停下来,拣一处路边的高坡地坐下来歇息喘气。高坡地无遮无拦,阳光直直地照射下来,韩立海光头光脑地暴晒着。四周有树木,韩立海不去那里的阴凉地。四周有房屋,韩立海不去那里的阴凉地。路对面有一个茶水摊,韩立海不去那里的阴凉地。摆茶水摊的是一个老女人。一顶草棚,一张八仙桌子,四条长条板凳,一把茶壶,两只暖瓶,几只玻璃杯子,就把一个茶水摊摆出来。茶水摊在路东,韩立海坐路西。路东茶水摊空着,不见一个喝茶人。路西韩立海光着头,坐在无遮无拦的太阳下。老女人奇怪地看着韩立海。韩立海奇怪地看着老女人。老女人奇怪这么一个人怎么会光头晒在太阳地里。韩立海奇怪这么一个老女人干吗要开一个不挣钱的茶水摊。老女人是一个好说话的人,就是忍着不去招呼韩立海。韩立海口渴舌燥,就是忍着不去茶水摊喝茶。
……
韩新云在祁集中学念初中不住校,吃罢早饭去上学,晌午带一顿饭在学校吃,下午放学回来家。学校食堂有蒸笼,学生带过去的饭菜放在里边蒸热吃。有时候,韩新云偷懒不想带饭,就买上十斤八斤饭票,三块五块钱菜票,搭补一下子。韩新云这样子偷懒不带饭,当然是韩立海允许的。十斤八斤粮票,也是韩立海去毕家岗煤矿买来的。只有那里有黑市,只有那里卖粮票。一斤粮票多少钱,韩立海知道。一斤粮票换一斤饭票多少钱,韩立海知道。韩立海不知道的是,韩新云转学需要借读费,需要床铺费,古城的学杂费比祁集中学高。不是说这些问题韩立海事先一点都没有考虑过,按照韩立海的想法,韩新云去古城上学,吃住问题应该由张奎帮助解决。说帮助不是说让韩新云吃住在张奎家,起码,张奎总能帮忙找一间房屋吧?起码,韩新云带上半袋子米过去,总能在学校食堂的蒸笼上蒸一蒸吧?大不了一个礼拜韩立海从家里送一锅发面馍馍过去,大不了一个礼拜韩立海从家里送一碗咸腊菜过去,大不了家里再贴补一部分钱,让韩新云在学校食堂买上一点饭菜票搭补着过下去。不想张奎说学校的住房紧张,半间房屋都找不着,只能住校。不想张奎说学校食堂不给学生蒸饭,只能买饭菜票吃食堂。不想张奎说他大舅哥的孩子来他们学校上学都是吃住在学校。张奎说这话是堵住韩立海的嘴,是让韩立海不要生发韩新云吃住在他家的念头。张奎的家就安在学校的院子里。一共两间瓦房,睡觉在里边,烧饭在里边,老婆要上班,孩子小,丈母娘过来带孩子,跟着一起吃一起住,家里确实腾不出韩新云摆放一张床的地方。
张奎看出韩立海的失望,看出韩立海的不甘,看出韩立海的心痛。一个父亲面对孩子的前途无能为力的心痛。
张奎说,就让韩新云继续在祁集中学念高中吧。
韩立海说,我家大儿子转学这件事,我考虑考虑再说吧。
过去他俩在生产队搭班子,韩立海要做什么事,张奎一“但是”就“但是”掉;张奎要做什么事,韩立海一说“我考虑考虑再说吧”,基本上就同意了。
韩立海离开张奎,离开学校,一步一步往县城外面走。韩立海走得一千个不甘心、一万个不甘心。可这一千个不甘心、一万个不甘心,又有什么办法呢?说来说去,是家里没有经济条件支撑大儿子转学。说来说去,是自个没有一个挣钱的门路与能力。现在韩立海理解什么叫经济条件了。经济条件就好比是一个人的体力,别人能搬动两百斤重的麻袋,你不一定能搬得动,别人一个晚上能睡两三回女人,你睡一回都睡不上。来一趟古城就像生一场大病,韩立海走出城门几丈远,就一步路走不动了。韩立海想,我现在的体力就跟家里的经济条件一个样,想走路走不动,想替大儿子转学转不了。韩立海停下来,拣一处路边的高坡地坐下来歇息喘气。高坡地无遮无拦,阳光直直地照射下来,韩立海光头光脑地暴晒着。四周有树木,韩立海不去那里的阴凉地。四周有房屋,韩立海不去那里的阴凉地。路对面有一个茶水摊,韩立海不去那里的阴凉地。摆茶水摊的是一个老女人。一顶草棚,一张八仙桌子,四条长条板凳,一把茶壶,两只暖瓶,几只玻璃杯子,就把一个茶水摊摆出来。茶水摊在路东,韩立海坐路西。路东茶水摊空着,不见一个喝茶人。路西韩立海光着头,坐在无遮无拦的太阳下。老女人奇怪地看着韩立海。韩立海奇怪地看着老女人。老女人奇怪这么一个人怎么会光头晒在太阳地里。韩立海奇怪这么一个老女人干吗要开一个不挣钱的茶水摊。老女人是一个好说话的人,就是忍着不去招呼韩立海。韩立海口渴舌燥,就是忍着不去茶水摊喝茶。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