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600917
本书特色在于,和类似研究相比较,本书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专业新闻作为实务操作的经验性描述上,而是以理论性较强的话语,提升对专业新闻的理性认知
本书选取了七类常见的代表性专业新闻,从理论和实务操作两个层面,结合新闻传播业的现实发展,借鉴新闻传播学及邻近学科的观点与方法,就专业新闻的定义、性质、功能、历史发展、采写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讨论,力图将专业新闻的研究在学理上推进一步。
本书特色在于,和类似研究相比较,本书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专业新闻作为实务操作的经验性描述上,而是以理论性较强的话语,提升对专业新闻的理性认知;选用新闻传播实践的*案例,跟踪、厘清专业新闻的历史性发展与现实可能性;通过扩展与阐述专业新闻的社会图景建构功能,深刻理解与把握新闻的意义,有利于新闻工作者超越对新闻的技术性认知,在更为理性、宽广、深刻的视野关照下从事专业新闻的实际工作。
导论: 专业新闻研究的过去与现状
章 社会新闻的发展及其重构“社会”的作用机理
节 “社会+新闻?”:社会新闻的定义与报道范围
第二节 由附庸而蔚为大观:社会新闻发展小史
第三节 发现新“社会”与重建“共同体”:社会新闻的功能及其“想象性”作用方式
第四节 价值确认与故事化呈现:社会新闻采写要津
第二章 环境新闻的历史与报道可能性
节 中西环境新闻报道简史
第二节 环境新闻报道的深度化
第三节 环境新闻报道的写作
第四节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出台与环境新闻报道
第三章 经济新闻的性质与功能、发展史及写作
节 经济新闻的性质与功能
第二节 经济新闻发展小史
第三节 经济新闻记者的素养
第四节 经济新闻的写作:一般原则与特殊要求
第四章 娱乐新闻:“文化转向”、传受机理与操作规程
节 “娱乐不在别处”:娱乐与娱乐新闻的辩证法
第二节 从“高雅文化”到“大众文化”:娱乐新闻的“文化”困境
第三节 “娱乐意识形态”与娱乐新闻的内在逻辑
第四节 “娱乐道德”与娱乐新闻的接受心理
第五节 “光线十五条”与娱乐新闻的操作规程
第五章 卫生新闻报道与健康传播
节 卫生新闻的再定义及其特征
第二节 日常性与突发性:两类卫生新闻报道的写作
第三节 卫生新闻:走向健康传播
第四节 健康传播的知识范围与议题设置
第六章 体育新闻:概念、历史与写作
节 体育新闻:定义辨析、报道范围与特征
第二节 中国体育新闻发展小史
第三节 客观化与狂欢化:体育新闻写作面面观(一)
第四节 客观化与狂欢化:体育新闻写作面面观(二)
第七章 灾难新闻的“审美”性、国家形象建构功能与报道规范
节 灾难(灾难性事件)、灾难新闻、灾难新闻报道
第二节 灾难新闻:特殊的审美文本
第三节 灾难新闻报道:议程设置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四节 灾难新闻报道:一些有益的操作规范
第五节 灾难新闻报道:避免“审美的偏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导论专业新闻研究的过去与现状
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实践,“专业新闻”在上古时期的歌谣里就已经有所体现。如“日抹胭脂红,无雨必有风”,就相当于一则简明的气象新闻。由歌谣演化而来的“唱新闻”直至“说新闻”、“画新闻”、“图儿”等,虽然其作为专业新闻的规范性融而不明,传播的范围亦相当有限,但仍在其后漫长的历史时空里充当了专业新闻的有效载体。而在可以称得上较为正式的新闻传播媒体里出现的专业新闻,则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就已出现的《邸报》。虽然,从专业新闻的角度看来,《邸报》刊登的大都是皇帝起居、朝廷动态、官吏任免赏罚、章奏疏表等内容,约等于今之所谓“时政新闻”的范畴。但从元朝开始,《邸报》上开始出现时政新闻之外的其他专业新闻,如社会新闻。明朝时,经济新闻、教育新闻等亦进入《邸报》新闻范畴。之后,到了清代,中国近代报业开始兴起,各种专业新闻开始次第进入大众传播,便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民国时期的新闻教育界和新闻学术界开始关注专业新闻的教育、理论问题。一般认为,创办了复旦大学新闻系的谢六逸是早开始注重在大学新闻系中进行专业新闻教育的人。但从其专业新闻教育思想来看,他所谓的新闻“专业教育”,其实更多的是对新闻的专业性学习,其中既包括新闻学知识,也包括本国文学、英文、政治、经济、历史等其他通识性知识,与现今所谓“专业新闻”的概念不可同日而语。倒是中华新闻学院,当时开设了很多现在意义上的“专业新闻”课程。
专业新闻研究的过去与现状在对专业新闻的理论认识方面,民国时期已有关于专业新闻分类的意识。比如戈公振在其《中国报学史》一书中,就已大量涉及专业新闻的内容。虽然他并没有提出明确的专业新闻概念,对专业新闻的分类也显得凌乱,但究竟在此问题上回应了专业新闻的实践。在其他一些新闻学理论著作里,也能看到相关的专业新闻分类。如在《新闻学集成》中,就有将专业新闻分为个人新闻、疾病死亡自杀新闻、罪恶新闻、商业新闻、科学新闻、体育新闻等类别的观点。胡道静认为,从报道对象来看,新闻可以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教育新闻、体育新闻、国际新闻等。这个分类,已经和现在的专业新闻分类基本一致了。这说明从戈公振到胡道静,民国时期关于专业新闻的认识,已经日趋成熟。
1949年以后,专业新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由于政治话语的强势介入,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在新闻传播实践还是理论研究方面,专业新闻的发展实际上都处于停滞阶段。新时期以来,专业新闻在传播实践上日渐繁荣,相关研究也开始呈现较为热闹的局面。整体看来,一是研究成果的数量大幅增长,二是研究路径大为拓展。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例如大量研究集中在经验性描述上,理论深度有所欠缺;研究的集中度不高,显得凌乱琐碎;研究还存在媒介选择性问题,即某种媒介上的专业新闻会受到较多关注,而另外的则较少被关注等;2011年10月25日,笔者以“环境新闻”为关键词搜索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在“中文及特藏文”数据库搜索结果为24条。其中硕士论文19篇,博士论文1篇,专著4部。4部专著,分别是《环境新闻评论集》《许正隆环境新闻作品选》《抗争与绿化:环境新闻在西方的起源、理论与实践》《报人论报:环境新闻与环境报业》。20篇硕博论文中,没有一篇是针对广电媒体环境新闻报道的。从这个搜索结果看来,国内有关专业新闻的研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媒介选择性问题。此外,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新闻传播的框架内,没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大知识生产范围内展开,格局还不是很阔大。随着专业新闻传播实践的展开,相信这方面的研究也应该会有一个较大的变化。
那么,究竟什么是专业新闻?应该说业界或学术界都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程道才认为,就内容而言,任何报道都可以是某一类专业新闻:“从报道内容方面考察,新闻报道都与某个专业或行业相关,或者属于政治新闻,或者属于经济新闻,或者属于科技新闻,或者属于文艺新闻,等等。从这一角度看,任何新闻报道都具有专业的特点,都属于专业报道。”程道才:《专业新闻写作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月版,前言。另有论者认为,专业新闻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去理解:“所谓专业新闻,广义讲,任何新闻都是与某个专业或行业相关的,都具有专业特点,无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还是军事新闻、社会新闻等,都可以称为专业新闻;狭义讲,专业新闻是指以经济领域的各个专业类别为报道对象的新闻,比如科技新闻、财经新闻,再比如铁路新闻、电力新闻、气象新闻等。”毕锋:《试论专业新闻的大众化表达》,载《新闻三昧》,2008年11期。这个定义中的广义层面所规定的专业新闻与程道才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而其狭义意义上的专业新闻,则将专业新闻范围限定在“经济领域”内,且把科技新闻、铁路新闻、气象新闻等通常好像并不归属于“经济领域”的报道看作狭义的专业新闻,在学理上或在实践中,都不好理解与把握。
而且,严格说来,上举两例有关专业新闻的定义,其实都不能算是定义,只能看作对专业新闻的一种经验性描述。我认为,专业新闻的定义应该明确其范围、特征等要素,不能只是以“什么是什么”这样的循环阐释模式来说明,否则说了等于没说。因此,我认为专业新闻是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以某一行业或领域为报道对象,具有行业(领域)规定性、新闻性、建构性等特征的报道类型。专业新闻应该具有鲜明的行业或领域特点,要能表现出行业的独特的规定性。比如体育新闻、卫生新闻,就要集中体现出体育行业或卫生领域的特征;所谓专业新闻的建构性,是指以某一行业(领域)为报道内容的专业新闻,要能通过其报道,构建出该行业(领域)的整体形象。例如环境新闻要能构建环保行业的整体形象、经济新闻要能构建出经济领域各个方面的整体形象,等等。
针对专业新闻的研究,大抵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从实务层面,探讨专业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等;另一种则从理论层面,企图对专业新闻的定义、特征、发展历史等方面进行研究。在专业新闻研究中,这两种研究路径都不可偏废。本书即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力图将实务和理论两个层面结合起来,在历史和理论考察中厘清专业新闻的发展和写作特征,而不仅仅只是纯粹理论研究或单纯的经验描述。
大众媒介的繁荣和现代知识生产日益琐细的分工,已经使得专业新闻的类别在不断增加。也许全世界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研究者都无法给出一份完备的专业新闻门类表来,因此对专业新闻的研究,我们也就大可不必怀有求全责备的眼光。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他自己的认识来给林林总总、无奇不有的新闻分出“专业”,展开自主研究。按照这个观点,本书选择了社会新闻、环境新闻、经济新闻、娱乐新闻、卫生新闻、体育新闻、灾难新闻等七类专业新闻作为研究对象。如果可能的话,这份清单当然还可以无限延伸。但一本书总有个长度限制,不可能因为研究对象的开放性而无休无止地写下去。七个研究对象也足够了。
在具体的研究路径上,本书并不寻求建立某种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理论系统,而是想从具体的专业新闻传播实践入手,就其定义、特征、报道范围、发展史、采写要点等问题进行既具较强理论性,又能切合实践特点的学理探析,以期能符合尽可能多的读者的口味,特别是能对专业新闻的实际工作者有点儿帮助,或者能对专业新闻研究者有所启发,也就足够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书在理论研究上尽量拓展视界,将周边学科的某些观念借用过来,帮助对专业新闻的深入理解。邻壁之光,堪借照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为用也大,不可小视。本书希望在这方面有所建树。比如在探讨社会新闻的概念时,我借鉴了韦伯的“社会”和“共同体”概念,结合吉登斯的“社会系统”概念,对社会新闻中的“社会”一词进行了扩展性的分析,由此而得出关于社会新闻在定义、报道范围等方面的新观念。在探讨社会新闻的社会建构功能时,我借鉴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有关“想象”作为一种建构方式的观点,认为,社会新闻在建构“新”的社会图景时,也是透过“想象”的机制得以完成的;在分析娱乐新闻的生产和接受机制时,将“娱乐意识形态”与“娱乐道德”加以强调,以期能更深入理解娱乐新闻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或感性指斥的层面;在探讨灾难新闻特征时,将其与美学中的悲剧概念联系起来,指出它是一类特殊的审美文本,在接受上具有和其他专业新闻不一样的独特性,也因此在实务操作方面要特别注意“审美的偏至”,等等。
本书还对几类专业新闻的发展历史进行了一番清理,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例如有关社会新闻、体育新闻、环境新闻等的发展史,都在梳理史料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而得以明朗化。比如社会新闻在前大众传媒时代,存在着一条由歌谣—唱新闻—说新闻—画新闻—图儿这样的演化线索,等等。本书较为侧重理论探讨,这样,在有关实务方面,虽然也容纳了大量的个案,也仍然从理论性视野对其加以观照,希望在相关问题的认知上有所提升,有益于实践。
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新闻观念的演进会给专业新闻的发展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无疑,专业新闻的研究者应该对这样的变化时刻保持关注。本书希望能够提供对这一变化的阶段性观察结果。至于专业新闻往后还会怎样发展,则是以后的观察才能回答的问题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