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38151
章 血液的生理
节 血液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血液的生成
第三节 血液的功能
第四节 血液的运行
第五节 血液的贮藏与调节
第二章 血液病的范畴
第三章 血液病的病因病机及病理特点
节 外感六淫毒邪
第二节 内伤七情
第三节 饮食所伤
第四节 起居失调
第四章 常见病证及辨证要点
节 血虚证
第二节 血瘀证
第三节 血热证
第四节 血寒证
第五节 黄疸
第六节 积证
第七节 虚劳
第五章 中医学对血液病的认识
节 中医学对贫血的认识
第二节 中医学对白血病的认识
第三节 中医学对出血性疾病的认识
第四节 中医学对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的血液病的认识
第五节 中医学对发热的认识
第六章 血液病的治则与治法
节 治则
第二节 治法
第七章 中医治疗血液病的常用方剂、药物及用药规律
第八章 血液病的中医护理
第九章 中医血液病学的现代研究
节 免疫学研究
第二节 对造血细胞的作用的研究
第三节 细胞遗传学
第四节 促进细胞凋亡作用
第五节 对癌细胞选择性细胞毒作用
第六节 诱导细胞分化
第七节 抗白血病细胞耐药
第八节 血液流变学、内分泌及微量元素方面的研究
第九节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第十节 新的研究热点
中篇 各论
第十章 红细胞疾病
节 缺铁性贫血
第二节 巨幼细胞贫血
第三节 恶性贫血
第四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五节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六节 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性溶血与蚕豆病
第七节 地中海贫血
第八节 中毒性贫血
苯中毒性贫血
慢性铅中毒贫血
第九节 继发性贫血
感染性贫血
慢性肾性贫血
肝病性贫血
肠源性贫血
内分泌性贫血
结缔组织病性贫血
恶性肿瘤性贫血
第十一章 白细胞疾病
节 急性髓系白血病
第二节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第三节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第四节 慢性粒细胞白廊病
第五节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第六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第七节 类白血病反应
第八节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第九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十节 白细胞减少症
第十一节 噬血细胞综合征
第十二章 出血性疾病
节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第二节 过敏性紫癜
第三节 单纯性紫癜
第四节 老年性紫癜
第五节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六节 血友病
第七节 血管性假血友病
第八节 凝血酶原缺乏症
第九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十节 血小板无力症
第十一节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第十三章 骨髓增生性疾病
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第二节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第三节 骨髓纤维化
第十四章 其他血液病
节 淋巴瘤
第二节 多发性骨髓瘤
第三节 恶性组织细胞病
第四节 脾功能亢进
下篇 实验室检查
第十五章 血细胞形态及组织化学检查
节 血细胞形态学
第二节 血细胞检查方法
第三节 骨髓象分析
第四节 骨髓活体组织检查
第五节 血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
第十六章 出凝血检查
节 凝血时间测定
第二节 复钙时间
第三节 血浆凝血酶时间
第四节 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第五节 凝血酶原消耗试验
第六节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第七节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纠正试验
第八节 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第九节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集试验
第十节 纤维蛋白原测定(凝血酶法)
第十一节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
第十二节 血小板黏附试验
第十三节 血小板凝集试验
第十七章 流式细胞术在血液病诊断中的作用
第十八章 染色体检查在血液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十九章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第二十章 血液分子生物学检验
第二十一章 常见血液病实验室检查特点
附录1 人体有关血液学指标的正常值
附录2 常用方剂汇编
中医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中医血液病学又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以来,我国社会和谐,市场繁荣,科技腾飞,中医振兴。国家十分重视中医事业,制定了许多有利于中医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加大了对中医事业的资金投入,落实了许多促进中医发展的战略措施。除了在全国批准建设了20余处以优势病种为核心的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在全国确定了一大批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而后卫生部又以国家名义确认了一批国家重点临床专科,这些单位承载着我国中医药临床和科研、教学发展的重任。在对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调研、摸底后,通过梳理、整合、验证,总结出一大批不同专业、不同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前后三次公布的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中,中医血液病共有髓劳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紫癜风(过敏性紫癜)、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髓毒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萎黄(缺铁性贫血)、虚劳(白细胞减少症)和瘀积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病种在列。这些诊疗方案和路径不仅规范了中医血液病工作者的医疗行为,而且指导着广大中医血液病工作者选用的诊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中医血液病的临床诊疗水平。在这一大好形势下,全国各地的中医血液病工作者数次向我们反映,渴望将中医血液病的理论知识、临床经验、学术进展和科研成果等汇总在《中医血液病学》中出版,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人民卫生出版社顺应了这一形势的要求,将《中医血液病学》列入出版计划。这次编写以上、中、下三篇为纲,详细阐述中医血液病学的基础理论、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辨证施治、预后转归、预防调护、临床选粹和现代研究进展以及血液病实验室检查等内容。在挖掘、整理古代医家对中医血液病诊治的理论基础上,将其与现代中医血液病工作者在临床、科研和教学的成果有机结合,使这部著作起到理论充实、内容新颖、使用便捷、服务临床的作用。这即是我们全体编写人员的共同心愿。
由于水平有限,本书的不足和缺点是难以避免的,衷心希望广大读者多多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正。
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进一步丰富中医血液病的理论和实践而努力奋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