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587347
《物联网之源:信息物理与信息感知基础》特色:
从信息物理和信息感知的角度展开论述
全面阐述物联网技术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
对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做了前瞻性的展望
通过动手实验让读者掌握智能传感器产品的研发技能
注重实际应用,结合相关实验开展教学和研究
“物联网工程实战丛书”是由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曾凡太策划,并组织国内物联网领域的一线研发工程师和高校教研人员编写的系列作品。丛书系统地介绍了物联网的各种开发工具、设计语言、研发平台和工程案例等内容,勾勒出了物联网工程的学科结构及其专业必修课的范畴,充分体现了工程专业“理论扎实,操作见长”的学科特色,可为相关院校的物联网工程课程设置提供参考,并对工业、农业、商贸、物流、交通和医疗等行业的物联网工程应用指明方向。
丛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物联网理论基础、电路设计、专用芯片设计、物联网协议、物联网操作系统、云服务平台构建、智能硬件设计、物联网工程实践和智慧城市建设等内容,勾勒出了物联网工程的学科结构及其专业必修课的范畴,可以为相关院校的物联网工程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丛书从硬件电路、芯片设计、软件开发、协议转换,到智能硬件研发(小项目)和智慧城市建设(大工程)等内容,都用了大量篇幅进行阐述。丛书系统地介绍了各种开发工具、设计语言、研发平台和工程案列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工程专业“理论扎实,操作见长”的学科特色,并对工业、农业、商贸、物流、交通和医疗等行业的物联网工程应用指明了方向。
丛书前期推出以下6卷:
《物联网之源:信息物理与信息感知基础》
《物联网之芯:传感器件与通信芯片设计》
《物联网之魂:物联网协议与物联网操作系统》
《物联网之云:云平台搭建与大数据处理》
《物联网之雾:基于雾计算的智能硬件快速反应与安全控制》
《物联网之智:智能硬件开发与智慧城市建设》
《物联网之源:信息物理与信息感知基础》从信息物理和信息感知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物联网技术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并对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做了前瞻性的展望。
《物联网之源:信息物理与信息感知基础》共10章。第1章阐述了信息物理的基本概念,给出了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物联网学说、定义和概念的演变过程。第2章阐述了信息理论的基础知识,给出了信源、信宿、信道、编码和加密编码的基本概念。第3、4章阐述了传感器信号调理的基础知识,以及模数转换器和数模转换器的基础知识。第5章阐述了农业物联网、畜牧业物联网和医用物联网进行信息获取的生化原理及电化学反应基础,以及生物电信号分析等内容。第6章阐述了信息感知原理和信号测量基础等知识。第7章阐述了半导体物理效应。第8章阐述了通用传感器设计及其应用。第9章给出了传感电路设计的方法和案例。第10章阐述了智能传感器技术,给出了智能传感器实验系统和产品范例,展望了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前沿动向。
《物联网之源:信息物理与信息感知基础》可以作为相关院校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和计算机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或研究生参考读物,也可作为从事物联网产品研发工程师的参考读物,以及政府智慧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公务员的决策读物。
丛书序
序言
第1章 绪论 1
1.1 信息物理概述 1
1.2 物联网概述 2
1.3 从物理学到信息物理学的演进 4
1.4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的演进 5
1.4.1 物联网对工业自动化的推动作用 6
1.4.2 物联网对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作用 6
1.4.3 物联网的特征 6
1.4.4 物联网类别 7
1.4.5 物联网理解偏差 7
1.5 小结 8
1.6 习题 9
参考文献 9
第2章 信息论基础 10
2.1 信息论概述 10
2.1.1 信息发展简史 10
2.1.2 信息定义 11
2.1.3 信息科学发展 12
2.1.4 信息推动社会进步 13
2.2 狭义信息论 14
2.2.1 信息系统的组成(以通信工程为例) 14
2.2.2 信源的分类 15
2.2.3 信息量 16
2.2.4 自信息量 17
2.2.5 互信息量 18
2.2.6 信息熵(平均自信息量) 19
2.2.7 信源扩展 21
2.3 信息编码的概念 24
2.4 信源编码介绍 24
2.4.1 编码器 24
2.4.2 信源等长编码定理 26
2.4.3 信源变长编码定理 27
2.4.4 哈夫曼编码 28
2.5 信道编码 29
2.5.1 信道编码理论 29
2.5.2 信道基本参数 31
2.5.3 信道编码基本概念 32
2.5.4 奇偶校验编码与奇偶监督编码 33
2.5.5 信道编码纠错方式 34
2.5.6 有噪信道编码 35
2.6 加密编码 37
2.6.1 信息加密的基本概念 37
2.6.2 DES、RSA和MD5 SSL加密方式 37
2.6.3 硬件加密 40
2.6.4 软件加密 43
2.7 小结 46
2.8 习题 46
参考文献 47
第3章 传感器信号调理 48
3.1 模拟信号获取 48
3.1.1 模拟信号特征 49
3.1.2 模拟信号采集 50
3.2 小信号放大器设计 53
3.2.1 分立元件小信号放大器设计 53
3.2.2 集成电路小信号放大器 55
3.3 运算放大器信息处理设计 56
3.3.1 运算放大器的指标 56
3.3.2 运算放大器的分析方法 58
3.3.3 运算放大器信号调理电路 58
3.3.4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67
3.3.5 仪表放大器设计 69
3.4 小结 70
3.5 习题 71
参考文献 71
第4章 模数转换 72
4.1 ADC转换器原理电路 72
4.1.1 逐次逼近型ADC 73
4.1.2 积分型ADC 74
4.1.3 并行比较型ADC 76
4.1.4 压频变换型ADC 76
4.1.5 ∑-Δ(Sigma-delta)调制型ADC 77
4.1.6 流水线型ADC 77
4.2 ADC转换电路设计指标 78
4.3 ADC转换器件设计选型 79
4.4 单片机ADC转换采样设计 80
4.4.1 局部高精度ADC转换 80
4.4.2 单片机ADC转换电路设计 81
4.5 DAC转换器原理电路 82
4.6 DAC转换器的主要特性指标 83
4.7 DAC转换器动态特性 85
4.8 ADC转换器的发展趋势 88
4.9 小结 89
4.10 习题 89
参考文献 89
第5章 生物信息学 90
5.1 生物信息学的概念及范畴 90
5.1.1 分子生物信息学及基因组测序 91
5.1.2 互联网和医学生物学 91
5.1.3 物联网和生物信息学 92
5.2 生物信息的分类与采集 92
5.2.1 植物信息采集 92
5.2.2 动物信息采集 96
5.2.3 人体生理信息采集 99
5.3 生物传感器 104
5.3.1 生物传感器概论 104
5.3.2 酶传感器 107
5.3.3 免疫传感器 110
5.3.4 基因传感器 114
5.3.5 物联网和生物传感器 117
5.4 生物芯片技术 117
5.4.1 生物芯片概述 118
5.4.2 基因芯片 118
5.4.3 蛋白质芯片 118
5.4.4 芯片实验室 119
5.4.5 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 119
5.4.6 物联网与生物芯片 120
5.5 可穿戴的生理参数测试仪 120
5.5.1 心率的测量 120
5.5.2 血氧的测量 120
5.6 物联网和保健理疗仪 121
5.7 小结 121
5.8 习题 121
参考文献 122
第6章 传感器基础 123
6.1 传感器的概念与组成 123
6.2 传感器的应用 124
6.3 传感器的分类 124
6.3.1 按传感器的工作机理分类 125
6.3.2 按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性质分类 126
6.3.3 按传感器的结构分类 126
6.3.4 按传感器是否使用电源分类 126
6.3.5 按传感器的用途分类 127
6.4 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127
6.4.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128
6.4.2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134
6.4.3 传感器的测量误差 140
6.4.4 传感器的标定 141
6.5 传感器的其他指标 142
6.5.1 供电电压 142
6.5.2 极限负载 143
6.5.3 温度和湿度范围 143
6.5.4 工作寿命 143
6.5.5 阻抗 143
6.5.6 接口类型 144
6.5.7 防护等级 144
6.6 传感器的选择 144
6.7 小结 145
6.8 习题 145
参考文献 145
第7章 半导体的热、光、磁效应 146
7.1 半导体效应 146
7.1.1 半导体基础知识 146
7.1.2 热敏效应 147
7.1.3 光电效应 149
7.1.4 光敏电阻 152
7.1.5 霍尔效应 155
7.1.6 磁阻效应 157
7.2 PN结效应 158
7.2.1 PN结基础知识 158
7.2.2 热敏二极管 160
7.2.3 热敏三极管 161
7.2.4 光敏二极管 162
7.2.5 光敏三极管 164
7.2.6 色敏二极管 165
7.2.7 光生伏特效应 166
7.2.8 磁敏二极管 167
7.2.9 磁敏三极管 169
7.3 Z元件 170
7.3.1 Z元件概述 170
7.3.2 Z效应的微观机理 171
7.3.3 Z元件工作原理 172
7.3.4 热敏Z元件 176
7.3.5 光敏Z元件 177
7.3.6 磁敏Z元件 181
7.4 小结 184
7.5 习题 184
参考文献 184
第8章 通用传感器 186
8.1 环境检测传感器 186
8.1.1 温度传感器概述 186
8.1.2 热电阻温度传感器 188
8.1.3 热电偶温度传感器 190
8.1.4 集成温度传感器 198
8.1.5 湿敏传感器 199
8.1.6 气敏传感器 205
8.2 声光传感器 212
8.2.1 光电传感器概述 212
8.2.2 光电器件 213
8.2.3 声波传感器概述 214
8.3 运动监测传感器 226
8.3.1 力学传感器 226
8.3.2 位移传感器 227
8.3.3 速度传感器 229
8.3.4 加速度传感器 230
8.4 运动监测传感器的应用 234
8.4.1 运动传感器应用于机器人 234
8.4.2 运动传感器应用于无人机 238
8.5 小结 245
8.6 习题 246
参考文献 246
第9章 通用传感器件应用设计 247
9.1 传感器信号处理 247
9.1.1 电源处理 247
9.1.2 滤波电路 248
9.1.3 干扰抑制 251
9.2 传感器信号传输 253
9.2.1 有线模拟信号传输 254
9.2.2 无线模拟信号传输 255
9.2.3 有线数字信号传输 255
9.3 物联网常用总线 256
9.3.1 1-Wire总线协议 256
9.3.2 IIC总线协议 260
9.3.3 SPI总线协议 267
9.3.4 UART通用异步收发器 273
9.3.5 串行异步通信RS-232-C 277
9.3.6 异步串行通信RS485 278
9.3.7 串行通用总线USB 279
9.4 无线数字信号传输 279
9.4.1 GPRS技术 279
9.4.2 Wi-Fi技术 280
9.4.3 Bluetooth技术 280
9.4.4 ZigBee技术 281
9.4.5 RFID技术 282
9.5 通用传感器设计实例 283
9.5.1 重力传感器设计——电子秤 283
9.5.2 生理参数测量——电子血压计 285
9.5.3 气敏传感器设计——甲烷超标报警装置 286
9.6 小结 288
9.7 习题 288
参考文献 288
第10章 传感器前沿技术发展 289
10.1 概述 289
10.1.1 智能传感器 289
10.1.2 无线传感器(UGS) 290
10.1.3 传感器无线自组网(Ad hoc) 290
10.2 智能传感器 291
10.2.1 智能传感器的功能和结构 291
10.2.2 智能传感器接口 293
10.2.3 智能传感器实例 297
10.3 无线传感器技术 299
10.3.1 无线传感器的特点 299
10.3.2 无线传感器的应用 300
10.3.3 无线传感器应用实例——自然环境检测 302
10.4 无线传感器网络 303
10.4.1 大规模网络 303
10.4.2 自组织网络 304
10.4.3 多跳路由 304
10.4.4 动态性网络 304
10.4.5 可靠的网络传感器 304
10.4.6 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 305
10.4.7 传感器网络不同于互联网 305
10.5 MEMS传感器 305
10.6 传感器能量获取技术 306
10.7 信息感知前沿技术发展 307
10.7.1 芬兰成功研发世界首款高光谱移动传感器 307
10.7.2 世界首个搭载小型化分子光谱传感器智能手机发布 308
10.7.3 纳米传感器把原子级别药物输入细胞 308
10.7.4 新型光学生物传感器可在几秒钟内识别感染性疾病 308
10.7.5 全球首款多通道光谱传感器芯片 309
10.7.6 发展网络化传感器大势所趋 309
10.8 物联网智能传感器实验教程 309
10.8.1 实验器材 310
10.8.2 模拟传感器实验 313
10.8.3 数字传感器实验 314
10.8.4 传感器联网实验 316
10.9 物联网智能传感器产品实例 316
10.10 小结 317
10.11 习题 318
参考文献 318
“物联网工程实战丛书”给出了物联网工程的学科架构和理论体系。这对于开设物联网专业的高校来说,无论是进行学科建设,还是做课程设置,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丛书适合作为各院校物联网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适合作为物联网研发工程师的项目研发读物。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与管理学院院长 陶翠霞
“物联网工程实战丛书”系统地阐述了物联网的理论基础、工程实践和行业应用。丛书是多位一线物联网研发人员和教学人员的经验总结,是一套优秀的物联网专业教材,也是物联网研发工程师产品研发和项目规划的实践指南。丛书对于普及物联网知识和推动物联网技术进步有很大价值,对于青年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物联网技术学习大有助益。
——山东大学教授 赵世民
本书结合物联网行业的特点,重点讲述了物联网的技术根源。书中介绍了当前物联网的技术发展动态,引出了物联网的硬件技术基础,重点介绍了物联网硬件技术的诸多基础概念和基础工艺,并适当引入了一些新器件,可以让读者既能掌握基础知识,又能了解和熟悉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动态,非常利于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电子科技大学博士 闫理跃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它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融合中,被称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本书首先总结了物联网的发展历程,然后详细地介绍了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基础知识,*后通过几个传感器设计实例介绍了传感器的前沿技术。可以说,本书是一本具有很高应用价值的物联网基础读物。
——天津大唐国际盘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 张彦军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从物联网的概念和信息论基础,到传感器原理和信号处理技术,再到物联网产品开发与传感器前沿技术等内容,可以帮助读者开阔视野,形成一个完整的物联网终端设计思路,值得每一位从事物联网智能硬件开发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阅读。
——优信集团高级产品经理 王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