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5743366
今天的搜狐与往日相比,似乎已经从聚光灯下离开。在搜狐创立后的20年里,它经历了多次起起落落和结构调整。创始人张朝阳一度退居幕后,又奋起重掌帅印,并发出了要“重回舞台中央”的豪言。在本书中,张朝阳在面对采访时剖析了自己这些年的心路历程,梳理搜狐正在做出和将要做出的改变。搜狐能否在他的带领下重回互联网中心,我们拭目以待。
本书通过分析搜狐近年来在媒体战略、组织结构等方面的调整成果,整理其在新闻、视频、搜索、游戏等主要业务模块方面的动向,展现搜狐的重构路径,分析策略得失,预测它未来的方向。
推荐序 /001
丛书总序 /005
前 言 /009
章 不在风口的搜狐/001
风光无限 /003
忽视技术 /006
错失社交 /011
人才流失 /015
资本之痛 /017
好人文化 /019
焦虑“闭关” /021
第二章 全媒体战略/025
人人连接的世界 /027
全媒体情结 /030
被低估的门户价值 /033
门户进化:从1.0到3.0 /037
整合中的新闻与视频 /041
占领多屏终端 /044
第三章 构建媒体生态 /049
市场原教旨主义 /051
媒体民营化 /054
自媒体平台 /056
头部与尾部内容 /060
视频UGC/PGC /063
OTT平台的合作 /066
第四章 优化组织基因 /071
再到台前 /074
重塑执行力 /076
集权的两面性 /080
效率文化 /083
科研式管理 /085
回归技术创新 /088
O2O太“重” /090
第五章 新闻:机器之心 /093
新闻老字号 /095
移动资讯消费 /099
向用户要内容 /103
新闻人工智能 /106
双轮驱动 /112
个性化阅读 /116
资讯本地化 /119
第六章 视频:平台聚合 /123
网络视频的“黄埔军校” /126
看美剧来搜狐 /130
版权大战 /133
两难之痛:政策与资金 /136
知识化影像 /139
由秀场到全民直播 /142
第七章 搜索:社交流量 /147
互联网就是社交 /149
搜狗的三级火箭 /153
搜狗的入口工具 /157
智能搜狗 /159
社交内容消费 /162
与百度分开赛跑 /166
第八章 游戏:整装再行 /171
火狐工作室 /174
畅游重整 /178
游戏IP /182
从端游到手游 /185
3D与VR /188
社交游戏 /191
第九章 商人的背面 /195
我本内向 /197
“理工男”的文艺 /201
温柔与硬朗 /204
回到谦卑 /207
对搜狐的责任 /209
推动行为心理学的大众普及 /210
后 记 /213
参考文献 /216
我上大学那会儿,刚好是搜狐起步不久,也是中国互联网江湖正在形成的早期阶段。我至今记得那时的校园,布满了搜狐那支红黑相间的狐狸尾巴。虽然那时网易和新浪也在起步,但是在营销宣传上,搜狐的功夫是下得足的。从搜狐成立到200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再到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的首家互联网企业赞助商,张朝阳自己也坦言,他做得成功的是营销。
那时的搜狐掌门人张朝阳是互联网这个新生世界的英雄。对于许多早期进入互联网、开始了解互联网的人来说,张朝阳是他们的偶像,是“带头大哥”式的人物。作为他的粉丝之一,我本人也从那时开始对张朝阳就非常关注。
互联网江湖变得太快,中国互联网的一线阵营已经从早期的搜狐、网易、新浪,变成了如今的腾讯、阿里和百度。搜狐被谈及的次数似乎越来越少,用户所使用的搜狐互联网服务也逐渐被一个个删除。
情怀只能支撑一时,真正要黏住用户的永远是不断创新的产品。但是搜狐从2008年奥运会之后,除了搜狗拼音、引进美剧及一个《天龙八部》的游戏外,已经鲜有让人津津乐道的产品。
这一点在资本市场的偏好上也有所体现:截至2017年8月底,搜狐市值仅为20.58亿美元,而当年和它齐名的网易却达到了348.37亿美元,差不多是搜狐的17倍。另外,根据搜狐公司发布的2016年全年财报,截至2016年12月31日,搜狐2016年的营业收入为16.5亿美元。而根据网易公布的2016年年度财报,网易2016年的净收入为381.79亿元,是搜狐的23倍。
这几年,搜狐产品开发起起落落,正如张朝阳的心情。有人用“千年老二”来形容搜狐这几年总是慢一波,但事实上,它慢得也许还不止一波。
2009年新浪微博冒出来后,几乎一夜之间,全民都在玩微博。张朝阳花了很大的力气去追赶,但是先入为主的聚集效应让用户不太可能在几个社交平台之间来回穿梭。对于绝大部分的用户来说,既然已经在新浪微博上落户了,便不太可能会在搜狐微博上发言。社交用户不是个人黏性,而是群体黏性,这使得搜狐让用户更换社交平台显得十分艰难。
努力之后的张朝阳自知无法再跟新浪微博抗衡,一声叹息之后,自己也在新浪上开通了个人微博,算是在这场战争中认了输。
张朝阳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低落之后,马上又重拾信心。但2011年开始,微信的爆发让张朝阳再度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无处发力,他意识到搜狐要想重新回到阵营的位置的确有些艰难。
之后的张朝阳有长达2~3年的沉寂,江湖上似乎很难听到张朝阳的声音。当时,外界甚至认为搜狐处在一种“无管理”的状态下。人们对搜狐和张朝阳本人的期待,在那段时间降到了点。
不得不承认,搜狐这几年与阵营BAT(百度、阿里、腾讯)渐行渐远。沉寂一段时间后,张朝阳从2015年下半年又开始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但时显时隐,让人不清楚他的状态。
2016年11月,他在公开演讲时说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在中国互联网走向下半场的开场时刻,搜狐将重新回到舞台的中心。”之后,各种关于他的故事又开始频繁地冒出来,夺人眼球。包括他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的一件破衣服,也包括他与好莱坞明星泰勒·斯威夫特(TaylorSwift)的绯闻。
张朝阳再度成为话题,搜狐也再度被大家所关注。无疑,搜狐已被深深地打上张朝阳本人的烙印,他的IP(IntellectualProperty)价值在中国企业家中可谓凤毛麟角。
2016年9月中旬,我随财经“杰出企业家思想访谈之改变世界”摄制组前往北京的搜狐网络大厦采访张朝阳,这是我次有机会在网络和电视媒体之外见到他本人。
我们提前一天去踩点,颇感搜狐的“规矩”挺多,也感到张朝阳在搜狐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重出江湖的张朝阳强调他对管理权的收回,强调他的掌控力和干大事的决心。但在拥有权力的同时,他也面临着员工“等米下锅”的惰性。
第二天,原计划九点的采访推迟到了十点。原因是张朝阳自2016年8月20日起,在搜狐自己的直播平台“千帆直播”上开启了他的英语直播之旅,时间是每天早上9点到10点,刚好与我们约定的采访时间冲突。他做直播起初只是为了体验一下公司的产品,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了一种每天坚持的习惯,再后来就变成了《千帆英语课》。
10点多,张朝阳进门,穿着运动汗衫、短裤和球鞋坐在摄像机面前。制片人提醒了一句:“张总要不要换件有领的上衣?”张朝阳说不用。
这让我们颇感意外,或许这是张朝阳追求的随意,抑或是互联网公司的一种精神。在采访后,秦朔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他是我所做的电视访问中个穿短裤的企业家。”他隐晦地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疑惑。
整个采访,张朝阳都在强调他对搜狐及中国互联网的重新思考,反思自己过去的种种高调与自傲的行为。但是只言片语中,我们还是能看出他那种无法掩饰的对世界的傲视。
他心心念念的带领搜狐再回舞台中心的道路,必然十分艰难。新闻、视频等在各垂直“大佬”的夹击下,未来生存就不容易。在我看来,搜狐的未来可能有两个重要的突破点:
个突破点是搜狗输入法。搜狗输入法的市场占有率,使得其可以成为中国互联网信息的源头。实际上,互联网公司个得到信息的不是百度,也不是腾讯、阿里,而是搜狗输入法,因为每个人都是先通过输入法输出信息,其他平台才知道用户发出了什么内容,所以输入法是信息源。搜狗输入法在数据的数量、发布和数据及时反馈等方面提供极其重要的入口,或许能为搜狐获得新的生命。
第二个突破点依然来自搜狗的社交搜索。未来的很多信息,包括新闻、电商产品信息等,都将以人为中心进行传播,这个时候社交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我们以前是用专业的新闻客户端来看新闻,但现在,大部分新闻都是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或各种社交群来看了。再比如,以前我们是在淘宝上直接搜索某个东西后下单,现在则常常是先从社交网络上看到朋友推荐的信息,再去电商网站或者直接在社交软件上下单购物。搜狗搜索已经与微信、知乎等社交平台建立合作,未来如果加入更多的社交搜索,就等于连接了一个巨大的社交信息宝库,价值不言而喻。
要完成这两个突破点,搜狗从搜狐拆分上市似乎是必经之路。2017年8月1日,搜狐也的确宣布搜狗将在美国进行IPO的信息。从股东结构看来,腾讯为大股东,共持有搜狗45.37%的股权,搜狐持有的股权比例为39.21%,张朝阳的投资主体PhotonGroupLimited持有股权的比例为9.58%,搜狗和搜狐的核心骨干持股比例为5.83%,整个搜狐系仍然过半。
不过从张朝阳接受“改变世界”摄制组采访的表现推测,他仍然会把全媒体(包括视频)作为整个搜狐重构的中心,而其他版块则作为支撑手段。终如何倾斜,还取决于市场力量与他自己主观判断之间的较量。
本书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单独分析搜狐,而是希望借由对搜狐重构的分析,带领大家看清中国的整个互联网江湖。我们不能确认张朝阳重燃的战火是否可以让他如愿获得互联网领地,但是对张朝阳及搜狐的探讨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他不一定会代表互联网的未来,但是他一定代表了中国互联网的成长历程。
我们仍然十分期待张朝阳能带领搜狐重回舞台中央,并且希望这个时间能更早些。
丛书总序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企业家是处于改革开放前列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率先感受到市场经济大潮和全球化竞争的严峻,以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带领日益强大的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一展身手,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改变着这个社会,改变着这个世界。
1911年,管理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著作《科学管理原理》出版发行,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它使得管理从一种简单的实务行为上升为一门科学理论。在此后约100年中,管理学领域几乎是西方世界一统天下。这虽然有其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也存在诸多缺陷。因为,管理除了有其科学属性,还具有文化属性。管理思想和行为不仅是一种科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
管理的文化属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管理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都非凭空产生,都有一个文化延续和发展的过程。当今的任何一种管理思想都是先前文化成果的积淀。
其次,现实组织中采用的任何管理方法或手段,无不受到该组织所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因而会留下深刻的社会文化烙印。任何组织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组织的生存、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再好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只有在适合它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才能发挥有效作用,这也充分体现出管理活动和思想有其文化依存性。就这一点而言,任何管理活动都不能忽视文化的作用,不能忽视管理者及组织的文化差异性。
既然我们承认管理是一种文化,管理活动有其客观的文化依存性,管理的有效性要充分考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及所在组织的社会文化情境,那么,我们就既要承认西方管理学思想有其重要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呈现出其独特魅力;同时也要认识到,东方社会和组织,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也应当在实践中总结、概括和提炼出自己独特的管理思想。我们应当看到,长期以来,在东方社会的企业管理中也一定存在着一系列发挥着卓有成效作用的、独特的管理思想。
本丛书的撰写出版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
2014年秋,由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联合上海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隆重启动了“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项目。项目计划用5年时间,访谈50位秀的中国杰出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在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大潮中,投身于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奋力拼搏,砥砺前行,用自己的智慧、毅力和辛劳,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产生了丰富的管理思想。
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希望认真了解每一位杰出企业家精彩的管理实践,深入剖析其深邃的管理思想,系统总结其独树一帜的管理理论。我们计划为每位企业家拍摄一部电视专题片,撰写一本研究该企业家管理思想的专著。为此,我们组建了由全国多所大学管理学教授、博士领衔的多支一对一研究团队。研究团队在访谈之前认真研读相关资料,撰写出企业大事记和对企业家详细的访谈提纲。对每位企业家的电视访谈历时两小时以上,积累了大量宝贵素材。“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电视系列专题片(季7集)已经于2015年底在财经电视频道连续播出多次,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而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就是本项目在电视专题片之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我们的管理学专家团队,深入企业调研访谈,认真研读各项素材,并广泛涉猎关于该企业家的各种资料,在此基础上与团队合作,反复研究、提炼和聚焦该企业家核心,同时又东方特色的管理思想和智慧,数易其稿,陆续出版每一位企业家个人管理思想的研究专著,提供给读者一份基于丰富实践和成功经验的具有东方特色管理思想的盛宴,为世界管理学贡献中国智慧。
管理学的发展需要多视角的研究。诚如生物需要有多样性一样,只有打破西方管理学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管理学才能获得健康成长。而经历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的中国企业,也迫切需要在契合中国企业实际的管理学理论引领下,以更加科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思考和探讨东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并有效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
中国企业正以其日新月异的新姿态,昂首阔步走向世界经济舞台,愿我们的工作,为中国企业助力,为中国管理学发展助力!
苏 勇
教授 博士 丛书主编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
2016年春 于复旦大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