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487033
内容简介
由裴斐*的《少年济公》取材于有关文史记载、民间故事、传说,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故事情节构思奇巧,妙趣横生,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泼可爱。小说充分展示了济公故里天台山深厚浓郁的地方风情、民俗人文和优美的地理自然环境,热情讴歌人性的真、善、美,坚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诠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大众文学艺术作品。
目 录
引子 章 檀香木显化钱塘江 李赞善归隐天台山 第二章 李茂春行善崇佛道 国清寺祈梦求子嗣 第三章 王夫人归府欣有喜 阿罗汉应世李家门 第四章 老方丈赐字说机缘 小修缘拜师启童蒙 第五章 巧化身观音试人心 初相见慧远探佛性 第六章 审箩筐据理息纷争 借圣匾凭胆诫县令 第七章 取银钗计惩无赖汉 搬月亮智斗恶财主 第八章 话赭溪禅师喻世事 道寒拾方丈阐人生 第九章 为百姓解难采仙药 救苍生修缘习岐黄 第十章 治痈疽仁施铜钱草 筹善资义筑利济桥 第十一章 访高道拜师玉京洞 寻彼岸修习赤城山 第十二章 洗心尘感悟清溪月 求佛道问禅行脚僧 第十三章 游寺院公子露佛性 访李府长老试禅机 第十四章 丧双亲守服尽孝道 抛姻缘离家入空门 第十五章 师瞎堂剃度灵隐寺 号道济顿悟棒喝禅 后记
在线试读
章 檀香木显化钱塘江
李赞善归隐天台山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南宋淳熙时,来自温州平阳、擅长诗文的士人林升一时感慨,诗兴所至,将这一首诗题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的墙壁之上,由于辛辣地讽刺了时政,引起了很多人强烈的共鸣,因此成为时人传诵的一首咏西湖的名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只求苟且偏安,屈膝谄媚于外,迫害忠良于内;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民众心头的愤懑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社稷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且说南宋朝中设有詹事府,专事皇室日常大小上下事务的打理,诸如草拟文书、礼节往来、宫殿修造、教读太子、侍奉皇室内眷及节庆祭祀等朝廷内务俱是。
詹事府中有一位春坊赞善(职官名),姓李名华,字茂春,品阶虽然不高,但却是宋先朝(太宗)枢密使李崇矩、宋真宗驸马李遵勖之后,与皇室有中表之称,其家族也算得上是国戚重臣累世贵胄。不过,宋朝皇帝热衷专制,推行中央集权,对于宗室、外戚、勋旧,多授予官爵,优加俸禄,而少授予实权之职。靖康年,李茂春之父李涓,在抗金勤王之战中捐躯沙场,朝廷褒其忠烈,官封其三子,举家随驾南迁临安。
因为这个缘由,朝中官员人等多对他谦让三分。李茂春年纪三十有五,正值壮岁,身材魁伟,相貌堂堂,眉宇间透出几分贵胄血统的高贵之气。他自幼熟读诗书,苦修文墨,兼习礼乐,加上崇善向佛的家风熏陶,因此虽然出身豪门贵族,但少有纨绔子弟习气。且这李茂春为人良善忠厚,言语不俗,不擅威权,礼贤下士,待人接物,谨敬高雅,济弱扶危,其身大有祖风懿德在。这李赞善平日喜欢广结心气相投的四方高士,无论军民人等、三教九流、富贵贫贱,无不留心延揽。在其心目之中,为崇敬的人就是宗泽、岳飞、韩世忠等几位朝中名将了。在朝中当差,凡宣召交办之事,亦无不勤谨尽职。正所谓:处显贵之位而不藉袭宠,居富足之地而不涉淫靡。
时高宗封秦桧为宰辅,将朝廷政事全部交其处理。秦桧结党营私,权势熏天,声名显赫,真可谓炙手可热,“天下三分月色,两分尽在秦府。”然李茂春对此只是淡漠以对,冷眼视之。自高宗与秦桧、万俟卨(读音mo
qi xie)等奸佞沆瀣一气,以“莫须有
”罪名杀害了岳飞,名将韩世忠亦被罢官,将整个南宋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李茂春更是陷入深深的悲愤、失望和迷茫之中。
这是南宋绍兴十二年(1143)的初春时节,临安城彤云密布,那满山的树木枝干萧条,残留的枯叶在嗖嗖寒风中战栗,发出簌簌的声响,像是在低吟又像是在哭泣。但在那林壑岩壁间,却也有数枝梅花在寒风中悄悄地绽开,透露一丝初春来临的信息。
横卧于九曲丛祠边的一条石板路上,缓缓抬过来一乘大轿,轿边左右两个丫鬟陪护,轿子后面跟着两乘坐骑。那两个骑马的人正是春坊赞善李茂春与李府管家李兴,在前面轿子里坐着的是李茂春的夫人王氏。
到了九曲丛祠边上,轿子停下,简装便服的李茂春与李兴翻身下马,丫鬟将王夫人从轿子中扶出。李茂春携王夫人往九曲丛祠北面林边而行,管家李兴及丫鬟跟随其后。
李茂春举目四周打量着,他的目光终于发现了位于祠旁的一座新坟,坟前有两棵移栽不久的橘子树。
李茂春对王夫人说道:“夫人,看来那边的一座新冢,想必就是了。”
李茂春偕夫人来至那座新坟墓前,管家李兴拿出带着的箱匣,在墓前摆下一些简单的祭品。李茂春与夫人随即在坟前行了三个跪拜礼,而后站立一边凭吊逝者。
李茂春抬眼望着满天密布的彤云,前不久闻知的那一幕令人永生难忘的情景仿佛又映现于眼前:临安大理寺内风波亭,寒气逼人,气氛一片肃杀。远处,传来如狼嚎般凄厉的叫喊声:“传——岳飞——听旨!”狱卒将监门徐徐打开,从狱中走出戴着镣铐的岳飞。岳飞昂首挺胸缓步而行,来至在风波亭边,将身伫立。另一边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监刑官杨沂中来至大理寺。杨沂中宣读高宗圣旨:“皇上有旨:岳飞特赐死……”临刑前的岳飞,抬头仰望着灰暗阴沉的天空,坦然一笑。一个狱卒递过纸笔,让岳飞画押。岳飞猛然抓过狱卒手中的毛笔,在那纸上面赫然写着“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书毕,将那毛笔掷于地上,而后仰天大笑:“哈哈哈……”灰暗的天穹在岳飞的笑声中颤抖,天色阴沉得有些发青;那满天的雪花也像是被这笑声所震落,纷纷扬扬下个不停……
“老爷……”王夫人的一声呼唤,将在悲愤而又深沉思绪中的李茂春惊醒。王夫人指着墓碑,轻声问:“老爷,你说这座坟墓是岳元帅的,为何墓碑上却书‘贾宣人之墓’?”
李茂春解释道:“夫人有所不知,岳元帅遇害之后,是大理寺一个名叫隗顺(隗,读音wei)的狱卒,连夜冒死将岳元帅的遗体背出钱塘门,偷偷草葬于此。这墓碑不写岳元帅的姓名,是为了掩人耳目的啊!为了今后可以辨认,隗顺还在这坟前种了两棵橘子树为记。”
“哦。”王夫人点点头,但又觉得有些不明白: “老爷,你怎么会知道此事?”
李茂春:“早些年,那狱卒隗顺曾遇到一件不顺之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帮他解了难,后来他就成了我的好友之一。这件事情,也是他在前些天才偷偷告诉我的。”
王夫人:“哦,原来如此。” 李茂春走向坟前,将一壶清酒洒于地上。
P5-7
李赞善归隐天台山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南宋淳熙时,来自温州平阳、擅长诗文的士人林升一时感慨,诗兴所至,将这一首诗题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的墙壁之上,由于辛辣地讽刺了时政,引起了很多人强烈的共鸣,因此成为时人传诵的一首咏西湖的名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只求苟且偏安,屈膝谄媚于外,迫害忠良于内;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民众心头的愤懑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社稷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且说南宋朝中设有詹事府,专事皇室日常大小上下事务的打理,诸如草拟文书、礼节往来、宫殿修造、教读太子、侍奉皇室内眷及节庆祭祀等朝廷内务俱是。
詹事府中有一位春坊赞善(职官名),姓李名华,字茂春,品阶虽然不高,但却是宋先朝(太宗)枢密使李崇矩、宋真宗驸马李遵勖之后,与皇室有中表之称,其家族也算得上是国戚重臣累世贵胄。不过,宋朝皇帝热衷专制,推行中央集权,对于宗室、外戚、勋旧,多授予官爵,优加俸禄,而少授予实权之职。靖康年,李茂春之父李涓,在抗金勤王之战中捐躯沙场,朝廷褒其忠烈,官封其三子,举家随驾南迁临安。
因为这个缘由,朝中官员人等多对他谦让三分。李茂春年纪三十有五,正值壮岁,身材魁伟,相貌堂堂,眉宇间透出几分贵胄血统的高贵之气。他自幼熟读诗书,苦修文墨,兼习礼乐,加上崇善向佛的家风熏陶,因此虽然出身豪门贵族,但少有纨绔子弟习气。且这李茂春为人良善忠厚,言语不俗,不擅威权,礼贤下士,待人接物,谨敬高雅,济弱扶危,其身大有祖风懿德在。这李赞善平日喜欢广结心气相投的四方高士,无论军民人等、三教九流、富贵贫贱,无不留心延揽。在其心目之中,为崇敬的人就是宗泽、岳飞、韩世忠等几位朝中名将了。在朝中当差,凡宣召交办之事,亦无不勤谨尽职。正所谓:处显贵之位而不藉袭宠,居富足之地而不涉淫靡。
时高宗封秦桧为宰辅,将朝廷政事全部交其处理。秦桧结党营私,权势熏天,声名显赫,真可谓炙手可热,“天下三分月色,两分尽在秦府。”然李茂春对此只是淡漠以对,冷眼视之。自高宗与秦桧、万俟卨(读音mo
qi xie)等奸佞沆瀣一气,以“莫须有
”罪名杀害了岳飞,名将韩世忠亦被罢官,将整个南宋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李茂春更是陷入深深的悲愤、失望和迷茫之中。
这是南宋绍兴十二年(1143)的初春时节,临安城彤云密布,那满山的树木枝干萧条,残留的枯叶在嗖嗖寒风中战栗,发出簌簌的声响,像是在低吟又像是在哭泣。但在那林壑岩壁间,却也有数枝梅花在寒风中悄悄地绽开,透露一丝初春来临的信息。
横卧于九曲丛祠边的一条石板路上,缓缓抬过来一乘大轿,轿边左右两个丫鬟陪护,轿子后面跟着两乘坐骑。那两个骑马的人正是春坊赞善李茂春与李府管家李兴,在前面轿子里坐着的是李茂春的夫人王氏。
到了九曲丛祠边上,轿子停下,简装便服的李茂春与李兴翻身下马,丫鬟将王夫人从轿子中扶出。李茂春携王夫人往九曲丛祠北面林边而行,管家李兴及丫鬟跟随其后。
李茂春举目四周打量着,他的目光终于发现了位于祠旁的一座新坟,坟前有两棵移栽不久的橘子树。
李茂春对王夫人说道:“夫人,看来那边的一座新冢,想必就是了。”
李茂春偕夫人来至那座新坟墓前,管家李兴拿出带着的箱匣,在墓前摆下一些简单的祭品。李茂春与夫人随即在坟前行了三个跪拜礼,而后站立一边凭吊逝者。
李茂春抬眼望着满天密布的彤云,前不久闻知的那一幕令人永生难忘的情景仿佛又映现于眼前:临安大理寺内风波亭,寒气逼人,气氛一片肃杀。远处,传来如狼嚎般凄厉的叫喊声:“传——岳飞——听旨!”狱卒将监门徐徐打开,从狱中走出戴着镣铐的岳飞。岳飞昂首挺胸缓步而行,来至在风波亭边,将身伫立。另一边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监刑官杨沂中来至大理寺。杨沂中宣读高宗圣旨:“皇上有旨:岳飞特赐死……”临刑前的岳飞,抬头仰望着灰暗阴沉的天空,坦然一笑。一个狱卒递过纸笔,让岳飞画押。岳飞猛然抓过狱卒手中的毛笔,在那纸上面赫然写着“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书毕,将那毛笔掷于地上,而后仰天大笑:“哈哈哈……”灰暗的天穹在岳飞的笑声中颤抖,天色阴沉得有些发青;那满天的雪花也像是被这笑声所震落,纷纷扬扬下个不停……
“老爷……”王夫人的一声呼唤,将在悲愤而又深沉思绪中的李茂春惊醒。王夫人指着墓碑,轻声问:“老爷,你说这座坟墓是岳元帅的,为何墓碑上却书‘贾宣人之墓’?”
李茂春解释道:“夫人有所不知,岳元帅遇害之后,是大理寺一个名叫隗顺(隗,读音wei)的狱卒,连夜冒死将岳元帅的遗体背出钱塘门,偷偷草葬于此。这墓碑不写岳元帅的姓名,是为了掩人耳目的啊!为了今后可以辨认,隗顺还在这坟前种了两棵橘子树为记。”
“哦。”王夫人点点头,但又觉得有些不明白: “老爷,你怎么会知道此事?”
李茂春:“早些年,那狱卒隗顺曾遇到一件不顺之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帮他解了难,后来他就成了我的好友之一。这件事情,也是他在前些天才偷偷告诉我的。”
王夫人:“哦,原来如此。” 李茂春走向坟前,将一壶清酒洒于地上。
P5-7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