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0870784
宣传语:
“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职工状况丛书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系统回顾40年来中国工人阶级走过的光辉历程
悉心刻画工人阶级时代肖像
全景展现工人阶级与改革开放同行的伟大历程和共同命运
编辑推荐:
*。本书属“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40年中国职工状况丛书之一。
权威。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编著,汇集党政机关、工会组织和科研教学机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实用。系统回顾了40年来中国工人阶级走过的光辉历程,展望了中国工人阶级未来的光明前景,是新时代工会干部和社会各界理解工人阶历史的通俗读物。
《中国工人阶级四十年:1978—2018》是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组织编写。本书系统回顾了40年来中国工人阶级走过的光辉历程,展望了中国工人阶级未来的光明前景,是新时代工会干部和社会各界理解工人阶历史的通俗读物。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国全面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工人阶级重要作用的发挥。本书悉心刻画了工人阶级时代肖像,全景展现了工人阶级与改革开放同行的伟大历程和共同命运。
总论以主人翁精神和奋斗者姿态坚定走在改革开放最前列
第一编探索与新生: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人阶级(1978—1991)
第一章改革开放大幕开启
第一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第二节党中央对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重申和落实
第三节改革开放初期工运方针的确立和发展
第二章工人阶级重获新生
第一节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第二节工人阶级队伍文化技术素质不断提升
第三节工人阶级精神面貌积极向上
第四节工人阶级切身利益进一步实现
第三章工人阶级走向改革开放的舞台中央
第一节坚定支持、积极参加改革开放
第二节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节在治理整顿、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第二编成长与奋进:世纪之交的工人阶级(1992—2002)
第四章迈向21世纪的中国
第一节世纪之交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第三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关系初步形成
第四节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新路子
第五章工人阶级队伍结构变化加剧
第一节新一代工人阶级队伍逐渐形成
第二节农民工成为工人阶级队伍的新成员
第三节职工队伍思想价值观念更加务实
第四节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第六章成长的烦恼
第一节劳动用工制度的变革
第二节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第三节国企改革与职工下岗分流
第四节劳动争议逐渐增多
第七章法律撑起保护伞
第一节劳动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节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不断完善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建立
第四节民主管理与厂务公开深入推进
第八章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
第一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
第二节以主人翁姿态促进国企改革
第三节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四节为抗洪抢险作出重要贡献
第五节积极做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支柱
第三编壮大与创造:新世纪新阶段的工人阶级(2003—2012)
第九章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
第一节国际环境呈现新的特征和趋势
第二节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
第三节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第五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第十章工人阶级的发展与壮大
第一节职工队伍不断发展
第二节农民工成为工人阶级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职工队伍内部结构分化加速
第四节职工群众权益意识逐渐增强
第五节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引领全社会
第十一章向实现体面劳动进发
第一节社会主义劳动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第二节职工合法权益保障程度大幅提升
第十二章矛盾和问题的显现
第一节职工队伍结构性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第二节职工各项权益的落实还存在一定差距
第三节部分职工群体出现利益固化现象
第四节事业单位职工群体面临改革带来的挑战
第五节互联网对职工队伍的影响加大
第十三章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
第一节踊跃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动实践
第二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第三节在抗击非典和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筹办奥运会中展现工人阶级风采
第四编梦想与辉煌:新时代的工人阶级(2013年以来)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一节新时代的思想指引
第二节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
第三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第四节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工运时代主题
第十五章工人阶级呈现新特征
第一节职工结构分布出现新趋势
第二节农民工作为职工队伍的重要成员更加壮大
第三节职工素质大幅提升
第十六章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第一节职工劳动经济权益有效落实
第二节职工民主政治权利有序实现
第三节职工精神文化权益有力发展
第十七章前行路上的新问题
第一节职工队伍内部分化加大
第二节职工就业形态日益多样
第三节职工技术技能素质存在短板
第四节职工利益诉求日趋多元
第五节职工保障水平亟待提高
第十八章在推动“五大建设”中展现新作为
第一节在经济建设中创业创新创优
第二节在政治建设中体现领导阶级本色
第三节在文化建设中树立良好形象
第四节在社会建设中展示中坚力量
第五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带动作用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总 论
以主人翁精神和奋斗者姿态
坚定走在改革开放最前列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当时针指向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车轮驶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这40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书写华彩篇章的40年,也是中国工人阶级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绽放时代风采的40年。纵观40年历史长河,工人阶级的一次次劳动创造、一幕幕拼搏奉献,都成为改革开放进程的一帧帧瑰丽底片。改革开放因工人阶级而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徐徐铺展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工人阶级因改革开放而涅槃重生、淬火成钢,日益展现出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重新定义了中国工人阶级。
时光回溯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起了改革的春风。大潮澎湃,激荡神州。中国这艘巨轮从此驶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航道,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4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实践,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在改革开放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大大加快了工业化、现代化的步伐,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封闭和落后,走向富裕、开放和进步,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例子。”研究不平等问题的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布兰科·米拉诺维奇这样描述这一“中国奇迹”。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工人阶级是当代我国社会中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最高、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最多、力量集中而又最强大的阶级。正基于此,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成为我们党的一个突出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成为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工会九大上的致词中深刻指出,中国工人阶级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同社会化的大生产相联系,能在现时代的经济进步和社会政治进步中起领导作用,会在改革中起大公无私的模范先锋作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江泽民同志指出,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建设和改革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基本的力量,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强调,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坚定力量,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中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一再重申,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不论时代怎样变迁,不论社会怎样变化,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都不能忘记、不能淡化,我国工人阶级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动摇、不容忽视,要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各方面,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全过程,体现到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这些重要论述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工人阶级的真挚情怀、真诚信赖和真心嘱托,为工人阶级肩负使命、发挥作用提供了坚强领导和光辉指引。
信念历久弥新,力量穿越时空。在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工人阶级在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坚定地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历史性地担负起领导阶级的使命,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坚强脊梁。从改革之初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逐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各个时期,亿万职工始终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伟大创造力量,为不断深化改革、促进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特别是在深刻而复杂的国有企业改革中,从推行承包经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到企业破产兼并、减员增效等一系列改革中,广大职工识大体、顾大局,勇于拼搏、甘于奉献,保证了改革的顺利推进。面对时代大考,中国工人阶级以始终不懈的奋斗足迹和彪炳史册的骄人业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构成了4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主旋律。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工人阶级不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不愧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不愧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领导阶级,不愧是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改革开放的历史长卷中,永远镌刻着他们的无上荣光。
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我国工人阶级也历经锻造、千锤百炼,面貌焕然一新。我国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非公有制经济飞跃发展,大批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农民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职工源源不断加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40年间职工人数由0.95亿人增加到3.91亿人,增加近3亿人。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7亿人,成为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工人阶级素质进一步提高。广大职工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知识水平和劳动技术技能稳步提高,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工人阶级作为现代化建设主力军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先后涌现出来的“抓斗大王”包起帆、“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新时期铁人”王启民、“马班邮路”王顺友、“白衣圣人”吴登云、“蓝领专家”孔祥瑞、“工人专家”李斌、“金牌工人”许振超、“当代雷锋”郭明义、“知识工人”邓建军、“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高铁焊接大师”李万君、“航空手艺人”胡双钱等一大批闪亮的劳模群体,他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彰显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我国工人阶级利益进一步实现。广大职工群众劳动经济权益得到有效落实,民主政治权利得到有序实现,精神文化权益得到有力发展。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先后推出一系列制度安排,出台一系列重要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绘就了一幅幅动人的“民生画卷”。
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和所处地位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从内部结构来看,与过去“大一统”的利益格局相比,出现了多元化、异质化、离散化的趋向,在就业状况、收入分配、产权和财富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不同地区、不同来源、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岗位和工种职工之间出现较为明显的群体分化,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从所处地位来看,新形势下工人阶级的地位呈现出整体地位没有变、局部地位有变化,制度地位没有变、现实地位有变化,绝对地位没有变、相对地位有变化,客观地位没有变、主观地位有变化等特征。当然工人阶级队伍的这些变化,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密切相关,属于前进中遇到的问题,需要用改革发展的办法来加以解决。
改革没有穷期,历史一往无前。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擘画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指明了中华航船驶向伟大复兴胜利彼岸的前进方向。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对继续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迈上新征程。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把改革蓝图变成生动实践,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更是工人阶级的庄严使命。这一使命,既为工人阶级更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工人阶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上,我国工人阶级将团结一心、砥砺前行,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潮流,旗帜鲜明支持改革,心无旁骛参与改革,全力以赴推动改革,以实际行动做改革的促进派和排头兵,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定信念,永葆工人阶级政治本色。紧跟党的步伐、听从党的指挥,是我国工人阶级的鲜明政治立场。我国工人阶级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成为党执政的坚实依靠力量、强大支持力量、深厚社会基础。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把个人理想、家庭幸福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移跟党走。
——奋发有为,焕发工人阶级时代风采。新时代是属于我们民族、国家的伟大时代,也是属于我们每个家庭、每个人的伟大时代。工人阶级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要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积极参加“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劳动和技能竞赛,把新时代工人阶级的精气神充分激发出来,把主人翁的干劲、闯劲、钻劲充分展现出来,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踊跃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洪流,以实际行动在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中彰显价值,在振兴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大展身手。
——引领风尚,展示工人阶级良好形象。习近平同志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长期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历经淬炼洗礼,锻造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积淀了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创造一流的职业素养,生动诠释了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国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工人阶级要发扬优良作风,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以职业道德为重点的“四德”建设,踊跃参加“中国梦·劳动美”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勤于创造、勇于奋斗、善于团结、敢于梦想,争当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者、引领者,用先进思想、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增强开拓意识,培育首创精神,密切关注行业、产业前沿知识和技术进展,及时掌握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在不断学习中提高本领,在生产实践中增长才干,做到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始终保持我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胸怀全局,彰显工人阶级铁肩宽膀。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我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是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工人阶级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要做维护大局的榜样,正确对待改革发展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利益关系的调整,依法理性有序表达利益诉求,用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要做团结进步的榜样,发扬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光荣传统,加强职工队伍的团结,加强同其他劳动群众的团结,加强同社会各阶层的团结,坚决向一切不利于职工队伍团结统一的行为亮剑发声,同一切危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现象进行斗争,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组织撰写《中国工人阶级40年(1978-2018)》一书,围绕“涅槃与新生”“成长与奋进”“壮大与创造”“辉煌与梦想”等4个篇章,深情回眸改革开放发展进程,悉心刻画工人阶级时代肖像,力求体现工人阶级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共同命运,使之具有现实意义和文献价值。千秋伟业,正值芳华。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擎改革开放伟大旗帜,接力刻写改革新年轮,乘风击楫、破浪前行,工人阶级必将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奋进伟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光明前景。
第一编 涅槃与新生: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工人阶级(1978—1991)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此前召开的中国工会九大上,邓小平同志的致词高度评价了我国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深刻指明了工人阶级在新时期面临的新的历史使命。由此,我国工人阶级自“文化大革命”以来内心积压已久的阴霾一扫而空,精神振奋、团结一心,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历史舞台中央,我国工人运动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置身于改革开放时代洪流中的工人阶级,勇于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行。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工人阶级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和技术协作活动,以鲜明态度支持和拥护党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参与和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调整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工人阶级以弘扬先进思想为主旋律,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带动影响全社会,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和引领者。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工人阶级以高尚的政治品格、激越的劳动热情、无私的奉献精神,承受住了改革所带来的利益调整的阵痛,经受住了国际工运形势的风云突变和国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凸显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通过改革开放的考验和锤炼,我国工人阶级壮大了队伍、增长了知识、增添了本领、锻炼了意志,先进性得到不断发展,日益成长为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队伍。
第一章 改革开放大幕开启
1978年,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非凡的年份:这一年,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已经两年但尚处在徘徊状态的中国共产党,通过一次历史性会议毅然确定了自己前行的方向,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这次会议就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社会变革工程启动了,改革开放——一个崭新的词汇,迅速成为激荡古老华夏大地的最强音,成为一个民族全体成员的共同识见和行动意志,成为一种不断更新着的时代理性和不断进取着的行动力量。改革开放的开启,使我国工人阶级所处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历史性巨化,标志着工人运动进入了新时期。
第一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伟大历史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有步骤地端正指导思想,调整各方面社会关系,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社会主义中国面貌焕然一新,我国工人阶级生产积极性和主人翁责任感得到极大调动。
一、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为了顺利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对经济建设和阶级斗争问题上“左”的错误思想进行了认真清理。在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之后,党中央重新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正确阐述。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在此基础上,党中央进一步清理了作为“文化大革命”基本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
在拨乱反正、解放思想过程中,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不理解甚至抵触情绪和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两种错误倾向,1979年1月18日至4月3日,党中央召开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邓小平同志发表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充分肯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并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在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根本性的思想政治问题。他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为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新道路的主要点作出初步概括,为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决议》既对多年来的“左”倾错误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作了科学分析和深刻批评,又坚决维护了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从而分清了是非,纠正了当时存在的“左”的和右的错误观点,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中央到地方都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先后为“文化大革命”中的各种冤假错案平反。同时,也对“文化大革命”以前的重大案件进行清理和纠正。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领域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劳动模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带头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文革”中受到打击和迫害,造成严重恶果。粉碎“四人帮”后,各级工会即已开始做老劳模、老工人的平反和恢复名誉工作。全国总工会就劳动模范受迫害的情况向中央作了专题报告,半数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工会对劳动模范情况进行了普查,市、县工会和基层工会对受迫害的劳动模范逐个查清、逐个作出复查结论,予以平反昭雪,并重新安排了工作。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工会还给老劳模颁发了荣誉证书,使老劳模倍感尊重。天津市总工会在天津市委的领导和支持下,从1978年6月起,就开始从调查研究入手,狠抓老劳模、老工人政策的落实。他们与天津市委组织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认真为老劳模、老工人落实政策的几点意见》,对全市在“文革”中受到重点审查和残酷迫害的736名老劳动模范,逐个作出复查结论。其中有614人在职工大会上进行了公开平反,为被迫害致死的15名劳模开了追悼会并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为632名劳模重新安排了工作,为381名劳模恢复原职务技术职称,为3100多名劳模颁发了《劳动模范荣誉纪念状》,同时还为全市在“文革”中受审查的8300多名老工人落实政策。上述这些措施,伸张了正义,恢复了传统,清除了“文革”的污垢,使先进生产工作者和劳模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大大发扬了职工中的正气。
1979年6月,全国总工会会同国家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批复广东省总工会、商业局、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在合作商店建立工会组织的请示报告》,同意在合作商店建立工会组织,并吸收合作商店职工,包括原来的小商小贩入会。1979年9月,全国总工会会同中央统战部、中央组织部、国家经委党组、国家劳动总局,向中共中央报送《关于对原有工商业者的若干具体政策的规定的报告》,建议在原工商业者中,不具体划分谁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谁是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原工商业者原来的成分仍是资本家或资本家代理人的,从1979年7月起,其成分一律改为干部或工人。各地工会组织认真执行对原工商业者在政治上与其他干部、工人一视同仁的方针,按照工会章程规定的程序,陆续吸收在职原工商业者参加工会。仅1980年1-10月的统计,北京市在职原工商业者900余人中,已有80%的人加入了工会。上海市已经加入工会的原工商业者有600余人。天津、广州市的原工商业者已分别有9596和7096人加入工会。
党中央高度重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问题。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1979 年3 月,中共中央发出文件,推翻了“两个基本估计”,破除了扣在知识分子心头上的精神枷锁。1982 年1 月,《中共中央关于检查一次知识分子工作的通知》指出,广大知识分子是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他们同工人、农民一道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依靠力量。1983 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中共中央纪念马克思逝世100 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反对把知识分子同工人阶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看成“异己力量”的错误倾向,确立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正确观念,百倍地加强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团结。
围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基本方针,党和政府制定了尊重知识分子的劳动和劳动成果、提高知识分子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等一系列新的知识分子政策,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在工运领域积极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协助各级党委抓紧平反知识分子中的冤假错案,恢复名誉,选拔优秀知识分子担任各级工会的领导职务,发挥知识分子在企事业参与管理和经济技术工作中的作用,努力解决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创造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宣传、表彰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号召知识分子和广大职工群众向他们学习,并在职工中宣传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思想,努力创造一种学知识、学文化的好风气,增进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逐步展开
1979年4月,党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贯彻新“八字方针”,不但是调整经济关系的重要步骤,也是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随着国民经济调整的深入进行,改革开放的步伐也大大加快。
改革的突破,首先是在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首先在我国实行“大包干”,推动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的推广,改变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同时,调整了农产品的收购和价格政策等。应该说,这是中国自农村合作化以后最大一次改革,改革的直接效果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出现了全面和持续的增产。农村经济开始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实现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历史性转变,推动全国农民不断走上富裕的道路。
农村改革的成功,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一方面催发了进行城市经济改革的迫切性,要求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又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准备了条件和积累了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它逐步澄清了人们对改革的认识误区和冲破了僵化的思想观念,加之改革同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因而使广大职工群众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既积极支持、充满期望,又人心思改、积极参改,并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局部地区进行试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对改革试点经验进行初步总结基础上,开始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探索。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确定城市改革只在局部领域进行,侧重于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1980年6月,全国试点企业发展到6600个,约占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的16%左右。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试点主要在6600个企业中继续进行。此后,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从中央到地方逐步把改革推向经济责任制和财政体制方面。
从1981年春季开始,经济责任制改革首先由山东省在企业中试行。主要内容是通过承包划分国家同企业之间、企业同职工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进一步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10月,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关于试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要求在各工业企业中研究执行。此后,经济责任制很快推行到全国3.6万个工业企业。经济责任制改革把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利益同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和实现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使广大职工以主人翁的态度,用最小的人力物力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所有制结构的局部改革也在进行。从1979年起,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支持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的方针,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同时并存。1980年8月,中央召开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会后转发了《进一步做好城镇劳动就业工作》,明确提出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必须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为此,必须大力扶持兴办各种类型的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鼓励和扶持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到1980年底,通过兴办各种类型的集体经济,包括街道办集体企业和民办集体企业,吸收了全国城镇651万人就业。198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我们党的一项战略决策。这一新的概括,提出了我国经济结构应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长期并存的宏观构想和基本政策思想。在新的政策思想指引下,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又有新的大发展,还出现全民、集体和个体联营的经济形式,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资独营的经济形式在广东、福建也涌现出来。
我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1980年12月11日,温州市21岁的章华妹领取了我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合法的个体户,证书编号为10101,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对个体工商业政策的转变。1981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为个体户正了名。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再一次明确指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和“小康”战略目标,改革开放由此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新的局面。党的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点逐步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试点发展到全面铺开,其他领域也随之迈出改革步伐。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初步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就增强企业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重视经济杠杆作用、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扩大经济技术交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部署。此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为工人阶级在全面改革中发挥重大作用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988年2月,国务院批准国家体改委制定的198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为重点的改革任务。同月,国务院颁布《全民所有制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开始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对“两权分离”的改革原则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将企业的责权利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为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四、对外开放的实行与扩大
吸引和利用外资、兴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或项目)是实行对外开放具有开拓性的方式和步骤。1978年10月,邓小平在一份简报上批示:“合资经营可以办。”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0月,邓小平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中外合资经营的好处,明确表示利用外资主要的方式是合营。1980年7月,国务院印发《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登记管理办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关于中外合营企业建设用地的暂行规定》。9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随着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合资经营开始在我国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为发挥工会在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中的作用,全总印发《关于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工会暂行条例》。
创办经济特区是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伟大创举。早在1978年4月,国家计委、外贸部派遣的经济贸易考察组赴香港、澳门进行实地考察后,就向中央建议,把靠近港澳的广东宝安、珠海划为出口基地,在内地建设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同胞的游览区。1979年1月,广东省和交通部共同起草《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提出将深圳南头半岛的50平方公里土地交招商局建立广东宝安工业区(后实际确定为9平方公里)。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关于发挥广东优势条件,扩大对外贸易,加快经济发展的报告》和福建省委《关于利用侨资、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加快福建社会主义建设的请示报告》,确认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出决定,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党的十二大以后,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规模和水平大幅提升,对外开放的地域和领域不断扩大。1984年1月22日至2月17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和广州、上海。随后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提到,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同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正式确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即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批准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1月,全总第一次在深圳市召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中外合资企业工会工作座谈会,提出合资企业工会工作指导思想和任务要求。1985年5月,广东省颁布我国经济特区第一个工会规章——《广东省经济特区企业工会规定》,全总转发了这一文件。
总体上来看,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党中央先后开展端正指导思想、调整各方面社会关系、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和扩大对外开放等工作,社会主义新中国焕然一新,我国工人阶级所处的时代背景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工人阶级在思想上廓清了迷雾、坚定了立场,衷心支持并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极大的生产热情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各种类型企业蓬勃发展,对我国职工队伍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职工队伍规模逐步壮大,内部结构也不断调整,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新群体逐渐成为我国职工队伍的新鲜血液和新生力量,工人阶级日益以崭新面貌重回历史舞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