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10190570
《爱国统一战线政权问题研究》
罗振建 主编
绪 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政权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政权的基本理论
一、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二、无产阶级加强自身的团结统一,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三、无产阶级要努力同其他可以参加革命的阶级、政党和社
会力量结成联盟,建立一切财富生产者的政权
四、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第二节 列宁主义统一战线政权的基本观点
一、无产阶级要尽最大的努力联合同盟军
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
三、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
四、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同其他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
级结成的特殊形式的阶级联盟
五、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同资产阶级联盟和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
六、在国家政权中建立共产党与非党的联盟
七、无产阶级必须坚持对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
第三节 毛泽东统一战线政权思想
一、主张统一战线政权
二、统一战线政权是统一战线的最高形式
三、联合政府是统一战线政权的具体形式
四、统一战线政权以既能保证共产党领导、又能养成民主
精神为原则
五、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统一战线政权
六、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府仍是统一战线的政府
七、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八、使党外人士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
九、保证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政权的领导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政权理论
一、人民民主专政存在共产党领导的极其广泛的统一战线
二、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三、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
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
四、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政权中的
参政作用
五、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
职务
六、充分发挥党外领导干部的作用
七、中央政府要给台湾留出名额
八、坚持执政党建设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
九、改革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第二章 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统一战线政
权的历史概况
第一节 前苏联统一战线政权的历史回顾
一、多党联合执政时期的统一战线政权
二、多党联合执政过渡到俄共(布)一党专政
三、前苏联统一战线政权的经验教训
第二节 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统一战线政权建设的历史回顾
一、罗马尼亚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政权的探索
二、波兰工人党对统一战线政权的探索
三、南斯拉夫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政权的探索
四、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政权的探索
五、保加利亚工人党对统一战线政权的探索
六、德国(东德)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政权的探索
七、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政权的
探索
第三节 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统一战线政权建设的经验教
训
一、必须把统一战线政权建设同发展人民民主、制定科
学的国家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二、执政的工人阶级政党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确立好国
家发展战略
三、统一战线政权建设不能脱离或忽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最大实际
四、高度重视统一战线政权建设的长远战略意义
第四节 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统一战线政权建设探索的
历史回顾
一、越南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政权建设的探索
二、古巴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政权建设的探索
三、朝鲜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政权建设的探索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政权的历
史发展
第一节 民主联合战线政权
一、民主联合战线政权的建立
二、民主联合战线政权的演变
三、民主联合战线政权的破裂
第二节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政权
一、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政权的建立
二、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政权的发展
三、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政权的挫折
第三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建立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发展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胜利
第四节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权
一、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权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权
三、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权
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权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权
第五节 爱国统一战线政权
一、在徘徊中前进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政权
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时期的爱国统一
战线政权
三、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政
权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政权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政权
第四章 爱国统一战线政权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爱国统一战线政权的科学含义
一、什么是统一战线政权
二、爱国统一战线政权的基本内涵
三、爱国统一战线政权和爱国统一战线的关系
四、爱国统一战线政权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关系
五、统一战线政权和爱国统一战线政权的关系
六、爱国统一战线政权和多党合作的关系
第二节 爱国统一战线政权的基本特征
一、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
二、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显
著的社会性和突出的法治性
三、具有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
政的显著特征
四、实行适当比例的人员分配制度
第三节 爱国统一战线政权的基本依据
一、历史依据:爱国统一战线政权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权
的继承和发展
二、实践依据:当代中国国家政权中的合作共事是爱国统一
战线政权的集中体现
三、国体依据:当代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爱国统一战线政权
四、法律依据:我国现行宪法法律的有关规定反映了当代中
国国家政权的爱国统一战线性质
五、经济依据:爱国统一战线政权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政
治上层建筑的重要体现
六、统战依据:爱国统一战线政权是爱国统一战线重要性、
广泛性、长期性的集中体现
七、理论依据:爱国统一战线政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要求
第五章 爱国统一战线政权的地位作用
第一节 爱国统一战线政权的战略地位
一、爱国统一战线政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
二、爱国统一战线政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
的核心和根本
三、爱国统一战线政权是当代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四、爱国统一战线政权是爱国统一战线的最高形式
五、爱国统一战线政权是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
的主要平台
第二节 爱国统一战线政权的重大作用
一、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政权,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二、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政权,有利于充分发挥统一
战线的法宝作用
三、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政权,有利于提高共产党的
执政能力
四、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政权,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政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第六章 爱国统一战线政权存在的突出问
题及其主要原因
第一节 爱国统一战线政权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党外人士在各级人大代表中占有的比例低
二、党外人士在各级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占有的比例低
三、党外人士在各级人大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占有的比例低
四、党外人士在各级人大领导班子成员中的数量少
五、党外人士在各级政府担任领导职务的数量少
六、党外人士在各级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数量少
七、党外人士在各级人大和政府很少有专职副秘书长
八、党外人士在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正职少
九、党外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的部门领域比较狭窄
第二节 爱国统一战线政权存在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原因:党内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关门主义、宗派
主义的倾向
二、理论原因:对民主党派性质和爱国统一战线政权的认识
不完全清醒
三、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政权
经历了繁荣发展、曲折发展和恢复发展的过程
四、现实原因:党内外干部队伍建设严重失调
五、制度原因:没有建立统一、明确、具体、过硬的统一战
线政权人员分配制度
六、国际原因: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
国如何建立、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政权,在世界社会主
义运动发展史上没有现成答案和成功先例
第七章 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政权
第一节 加强爱国统一战线政权的思想建设
一、克服关门主义、宗派主义的不良倾向
二、加强爱国统一战线政权的理论研究
三、加强爱国统一战线政权理论政策宣传
第二节 加强爱国统一战线政权的组织建设
一、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
务
二、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在各级国家机关中的作用
三、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爱国统一战线政权需要的党外代表人
士队伍
四、加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能力建设
第三节 加强爱国统一战线政权的制度建设
一、坚持、完善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政权的人员分配制度
二、加强爱国统一战线政权法治建设
第四节 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爱国统一战线政权的领导
一、正确提出大政方针和立法建议
二、选拔和推荐优秀党员干部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重要领导职
务
三、充分发挥各级国家机关中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四、搞好中国共产党同党外人士在各级国家机关中的合作共
事
五、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后 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