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914696



辑一 岁时记
春天的跑步机
早春
小城三月
春天的风与鸟
诗里的春天
开往夏天的列车
慵懒的小满
芒种
忧伤的小暑
大暑记
盛夏时光
童年之夏
小雪
大寒
冬日流水
辑二
书中自有香气
本味汪曾祺
读诗札记
被低估的张爱玲
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
读书如行旅
十分冷淡存知己
与植物为友
孤独的村上君
那些闪亮的珍珠
溽暑句读
辑三
又见炊烟
荒坡笔记
长恨此生非我有
犹如梦中
杯水中年
旧信
孤独的勃拉姆斯
离别
——关于肖邦与舒曼
白发的月光
杜普雷的琴音
精神视野里的陈冲
何以解忧
几曾湖上不经过
——千岛湖三章
杭州流水
山行
春去西庐寺
我想跟随作家钱红丽,在四季之中隐身。她的心意是秋实冬雪的苦雨斋,有深夜平原的静气;情致是春风夏雨中的汪曾祺,有瓜甜醪醇的得意。但她的文字又仿佛写在上世纪的欧洲印制的民国信笺,处处有家宴相邀的亲切,时时有心事赋流云的淡然。 ——周公度
在这样一个快速贩卖成功的躁狂时代,我们鲜衣怒马,追赶刹那芳华,不知不觉就跑偏了。幸好还有一本这样沉静的书可以读,让我们重新感觉节令更替,重新回到柴米油盐和烟雨江南的庸常日子,从此放慢脚步,慢慢地、低碳地、诗意盎然地活着。
——李开周
红丽近年来的文章,其丰美是因为有理有情:“理”不是论理说教,而是对生命的贴肤体恤,“情”不是煽情滥情,而是对万物、对天地有情。
——黎戈
“正午抑或黄昏,如果你恰巧路过那里,就会听见鱼咬菱角菜‘呼嚓呼嚓’的回声,清脆又悦耳。”钱红丽通过写作自我疗愈的效果相当好。饥饿时代真的结束了,食欲清新强劲地归来,正等着吞噬一道按正规程序烹饪的菜品。
——曾园
早春
一
电影《立春》里,有一段旁白:“每年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什么也没发生……”
每到春来,总想起重温这段话,仿佛一次次历经着生命里的错过。到底错过了什么呢?我也说不清。
每一年,都是这么神奇。立春的节气一过,冷藏在冰箱里的青菜都管不住自己了,偷偷抽了薹,花蕾闷在心子里久了,捂得像琥珀似的黄。
每天清晨买菜回来,我都要在小区里绕几个弯,巡视一番,草本、木本植物到底把自己安排得怎样了。
吹了几夜的风啊,垂丝海棠绛褐色枝干上芽苞初绽,晚樱、紫叶李同样如此,锥形的芽苞,顺时针方向鼓胀着,拿手指轻轻触摸,湿漉漉的,婴儿肌肤那样柔软,犹如刚蒸好的蛋液,微微晃动着……那一刻,站在树下,暗自激动,仿佛与生命的厚度久别重逢。即便是阴天,人在情绪上都是春风十里的怡荡感。
大面积的枯草仍在酣睡。拔一条草根出来,一样湿润的,不比寒冬那么枯槁干涩。造物真是法力无边,人类可以依据温度的高低去感知季节的转换,那么,蔬菜、野草们是依据什么来感应的呢?
为什么每到立春这个节气,气温仍在零下,地里的蔬菜们都一齐感应到了节气的变换?也许植物们的基因里自带一种认知密码,它们与人类一样,通过几千年的观察比对,在心里早已把四季节序一一做了对应,甚至比人类还要高级,无须日历的提醒。
二
晨起,开窗,竟然下着雪。是春雪了,雪花一齐从西边来,斜斜地,和风细雨不须归。冒雪去超市买一块豆腐,炖青菜。快到家时,又想起,不能不去看看雪中的梅花啊。
又把一块豆腐往回拎,走到小区某地,仰头与它们对视。雪中的绿萼,比红梅更有格,青玉色,缀在枝头,像一个个纯洁的念头,更像谁遗忘的绿扣子忘了拿走。
谁说过:一下雪,世界就静了。梅花也开得静,寂寂地开,寂寂地谢。它们短暂的一生都是清淡的。
等梅树长出新叶,春天也走了。
远处隐约传来鞭炮声,轰隆隆撞钟一样拖着长长的尾音,还在正月里。日子原本琐碎平庸,人类却不忘一次次赋予它仪式感,久而久之,日子仿佛不好意思继续凡俗下去,就也变得庄重起来了。
我拎着一块豆腐,站在那里看,傻白甜一样喜不自禁。无数东西翻涌,可惜,说不出,一直困在心里。又拐到小区另一处芭蕉生长的地方。巨大的叶子早被冻死,全部砍掉,剩下焦黄的主干,盛不住雪。陈成周先生在《品园》里讲:芭蕉易种院落拐角处。初读这一句,如醍醐灌顶,特地去小区比对过。小区共有芭蕉三丛,只有一处种植在拐角处,看上去真的是比其他两丛更具审美。植物与建筑共生共存,位置得当,便有了另一层境界。前阵子,读西西的《看房子》,也是无尽的学问——人类一直在进化中,文明结成一个个纽带,有时不小心打了结,需要耐心,一点点地去解。我每次切洋葱的时候,就会条件反射地想起车前子把该物比喻为“圆顶建筑”,连带着,悉尼歌剧院、土耳其伊斯坦丁堡的皇宫、欧洲小镇上的教堂一齐呈现在眼前……
夜里读诗,北岛写: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同样一句诗,年少时读,甚觉平平,等到当下,竟读出哀意——字字沉痛。
你,我,所有的人,一旦临近中年,基本上都在运用生命经验阅读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