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10196299
《马克思主义文本与现实的对话》试图从文本与现实之关系角度,探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章 文本的逻辑起点: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
节 真理标准与道德标准的关系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道德话语权批判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探索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人道化道路哲学审视
第五节 恩格斯关于恶的辩证分析
第六节 新自由主义理论传统价值取向
第七节 “者”与马克思的个性观
第八节 现实的个人:历史唯物主义的开端
第九节 马克思论人的科学方法研究
第十节 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哲学基础
第十一节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批判
第二章 文本走向现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
第二节 建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根据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历史概念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的价值因素
第六节 发展与代价二难悖结的哲学沉思
第七节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
第八节 世界金融危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九节 发展风险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第三章 文本与现实的中介: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
节 利益范畴的历史嬗变与现实解读
第二节 利益与历史唯物主义创立
第三节 利益是走出唯心史观魔谷的阿莉阿德尼之线
第四节 物化观与马克思问题域逻辑转换
第五节 人类的利益是发展生产力
第六节 马克思利益观与中国传统观念
第七节 孔扬墨利益观的现代阐释
第八节 邓小平的利益观
第九节 和谐社会利益概念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第十节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利益机制选择
第四章 文本与现实的疑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节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主题研究
第二节 语言生态环境视野的文化软实力
第三节 列宁语言生态思想
第四节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五节 当代大学生信仰与信仰教育研究
第六节 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权建设
第五章 文本与现实相统一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节 人的全面发展理想与现实的二难解读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世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平台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的价值导向
第四节 以人为本阐发的几种关系反思
第五节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终极关怀的当代价值
第六节 从底线伦理到终极价值的转换和实现
第七节 中西自由方法论比较
第八节 社会主义自由的张力与限制
第九节 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认同的辩证分析
第十节 改善民生与核心价值认同
第十一节 论世纪之交的实践向度
参考文献
后记
该书的编辑与顺利出版,是我所指导的博士、硕士及博士后戮力同声与协同工作之结果。他们是:汤志华、申艳明、彭凯云、漆思剑、肖祥、肖映胜、卢春妹、汤曾、何先月、陆丽琼、王丽琦、刘义飞、刘恒山、蒙莉、王秋梅、陈桂芳、肖时秋、潘惠香、韩小荣、蔡卫华、宋强玲、叶悝燕、张治秀、王蕾、张鹏、蒋伟、廖和平、张绍宁、余满晖、邹喜、曹永、曾娟、袁初明、吴涛、谢永行、陆美富、蒋圣斐、李晓蓉、唐海燕、杨青利、韩天宝、唐圆梦、莫凡、黄传、吴敏波、梁皓、张志兵、杨炳伟、韦学韬、玉素萍、陈留标、陈燕、陈学智、孙丽君、张家江、尹俊武、杨霞、程尊梅、刘勋斋、陈都、逯宇、贺铁桥、何广寿、李欣远、史月兰、周超、张波、李圣雷、廖微、梁丽营、吴超男、朱洪强、刘振标、龙迎伟、谢年华、李俏、赵志恒、郭艳霞、张文雅、朱继胜、聂坤、王磊、王林威、冯晓宁、谭爱国、于雷、莫素娟、李秋燕、熊蔚蔚、倪曙佳、王丽娟、余斌、高雅、凌小萍、徐罗卿、张荣军、吴全兰、李翔宇、唐毅、陈振华、李晓风、洪北頔、陈熔炜、张忠友、张红艳、秦琳、陈广亮、纽韵涵、王浩宇、董泽、韩辛、丘艳娟、张炯、黎一献、梁湘沙、徐可、林子宏、张元、杨航、张文胜、梁红秀、李文兵、远雁、陈伊璇、康容志(老挝)、谌尧、王晶、肖先彬等。其中,汤志华博士对本书进行了学术策划,博士生陈伊璇、王晶参与了本书集成规范校对等工作。
该书之出版,得到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部校共建经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经费支持,获益《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教学与研究》、《伦理学研究》、《邓小平理论研究》、《道德与文明》、《思想理论教育》、《江海学刊》、《学术研究》、《北京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社会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南京社会科学》、《学术论坛》等杂志使拙作所选论文先前面世,泽被人民出版社大力支持与李椒元先生学术指导及辛勤劳动,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1.以社会性批判利己主义人性论,揭示人性自私的非自然性
资产阶级以生物趋利避害性为前提,认为自私是人的自然本性,私有制符合这种自然本性。既然私有制是合自然的,资本主义就是永恒的。而违反自然性为基础的公有制,是人为的、反人性的专制社会。功利主义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要求,从人的自私自然本性出发,阐述了利己主义的功利原则,即“多数人的幸福”原则。在边沁看来,“社会是一种虚构的团体,由被认作其成员的个人所组成”①。社会是虚无,个人、利己才是实在的,满足了个人对功利的追求也就满足了大多数人幸福。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变成了这种功利论的真正“科学”。亚当·斯密以物物自由交换的自利性,论证了人性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的观点。曼德维尔借《蜜蜂的寓言》,论述了自私利己的合理性。以自然性来解释人性自私、利己、恶行、剥削的合理性,是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前提和归宿。因为自私、利己就否定人的社会本性,这是十分错误的。不过,马克思认为,这一错误观点是资产阶级交换关系和生产关系的真实反映。由于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的相互分离,人的存在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前一种是政治共同体中的生活,在这个共同体中,人把自己看做社会存在物;后一种是市民社会中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别人看做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成为外力随意摆布的玩物。”②人性本是人自身的本性,而资本主义私有制,由于劳动异化把人与人性分离为不属于人的类本质动物性,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在异化劳动下,人性的合理自私、人的本性完全不像资本主义所说,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事实是,客观上一旦把他人当作发财的工具,你也被你的物品沦为了手段和工具。人性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人性不是自然的,人性是社会的、历史的。不同社会有不同的人性,自私的人性是适应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又为其合理性辩护的话语,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社会,不仅没有私有制,人们甚至连“你的”、“我的”概念也没有。这一点,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就提供了手资料的证明。道德不是自然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②。
2.以财产所有权批判资产阶级人权,揭示其人权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的特权
资产阶级人权是反对封建特权提出的政治要求。但是,作为核心道德话语却成为资产阶级挥舞的道德大棒。恩格斯说:“被宣布为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③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资产阶级人权的实质。资产阶级共和国适应这种所有权产生,同时又是保护其所有权的政治上层建筑。这一点首先由洛克做了论证。洛克认为,国家和政府的作用和功能就是保护私人财产所有权。他说:“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④。因为私人财产是人们通过劳动在自然物上增加了一些东西,是人类还在“自然状态”时候就有了的东西。保护私人财产,符合“自然法”,也合乎“人性”。什么是财产所有权?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