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7525882
内容简介
蒲正信居士性情淳和,深具慧根。平常爱钻研佛学、医学、武术,自皈依三宝后,尤好禅学和静坐。她的近作《禅修与静坐》一稿,我阅读后,深感她能将正信、正见与修持相结合,有一定成就,值得高兴和赞扬。
目 录
序
前言
章 佛教定学的概念
节 禅定、瑜伽、三昧、止观的概念
第二节 定学在佛学中的地位
第三节 禅法的分类
第四节 学佛修行之目的乃至人格的完善
一、人格的缺点
二、傲气与傲骨
三、知足常乐
四、学与思
第二章 禅修与静坐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节 禅修与静坐是一种基本修养法
第二节 禅修静坐与生理心理的关系
第三节 禅修静坐前的准备
第四节 依止师的选择
第五节 禅修静坐者的行为制约
第三章 禅修静坐的姿式和调身运动
节 禅修静坐的一般姿式
第二节 七支坐法
第三节 头部运动及手臂伸曲的禅修方法
第四节 站立、行走、躺卧的禅修方法
第五节 呼吸的调整
第四章 小乘佛教的定学
节 佛教定学的源流
第二节 四禅八定
第三节 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
第四节 十遍处、九次第、狮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四无量心观、四念处
第五节 十六特胜观
第六节 通明禅
第七节 四向四果
第五章 大乘佛教的定学
节 念佛禅与实相禅
第二节 六妙法门与金刚诵数息法
第三节 止观双修
第四节 还与净的修法
第五节 禅宗的参究法门
一、东山法门
二、话头与默照
三、“三关”修证
第六节 禅修静坐与陀罗尼
一、陀罗尼的概念
二、常诵密咒简介
三、心中心咒的修持及争论
第六章 禅修行者的加行与身心的变化
节 加行位
一、暖位
二、顶位
三、忍位
四、世法位
第二节 禅修行者身心的变化
一、睡意与身体的不适
二、善根的发现与觉知魔事
第三节 治病与饮食的调治
一、禅修与治病
二、禅修静坐者的饮食
附:《牧牛图颂》与《牧象图》
再版后记
编后记
前言
章 佛教定学的概念
节 禅定、瑜伽、三昧、止观的概念
第二节 定学在佛学中的地位
第三节 禅法的分类
第四节 学佛修行之目的乃至人格的完善
一、人格的缺点
二、傲气与傲骨
三、知足常乐
四、学与思
第二章 禅修与静坐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节 禅修与静坐是一种基本修养法
第二节 禅修静坐与生理心理的关系
第三节 禅修静坐前的准备
第四节 依止师的选择
第五节 禅修静坐者的行为制约
第三章 禅修静坐的姿式和调身运动
节 禅修静坐的一般姿式
第二节 七支坐法
第三节 头部运动及手臂伸曲的禅修方法
第四节 站立、行走、躺卧的禅修方法
第五节 呼吸的调整
第四章 小乘佛教的定学
节 佛教定学的源流
第二节 四禅八定
第三节 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
第四节 十遍处、九次第、狮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四无量心观、四念处
第五节 十六特胜观
第六节 通明禅
第七节 四向四果
第五章 大乘佛教的定学
节 念佛禅与实相禅
第二节 六妙法门与金刚诵数息法
第三节 止观双修
第四节 还与净的修法
第五节 禅宗的参究法门
一、东山法门
二、话头与默照
三、“三关”修证
第六节 禅修静坐与陀罗尼
一、陀罗尼的概念
二、常诵密咒简介
三、心中心咒的修持及争论
第六章 禅修行者的加行与身心的变化
节 加行位
一、暖位
二、顶位
三、忍位
四、世法位
第二节 禅修行者身心的变化
一、睡意与身体的不适
二、善根的发现与觉知魔事
第三节 治病与饮食的调治
一、禅修与治病
二、禅修静坐者的饮食
附:《牧牛图颂》与《牧象图》
再版后记
编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