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11309584
辑 趋势综述
现代主义与台湾现代派小说
袁琼琼与80年代台湾女性作家的“张爱玲热”
朱天文与台湾文化及文学的新动向
当代台湾文学与文化场域的变迁
台湾女作家与当代主导文化
台湾文学里的“都会想象”“现代性震撼”与“资产阶级异议文化”
第二辑 作品评析
王文兴小说中的艺术和宗教追寻
从《家变》的形式设计谈起
嘲蔑中产品味的现代主义美学——评李永平《海东青》
论白先勇《孽子》的主题结构
昨日的历史——评陈映真《山路》
评苏伟贞《倒影小维》——兼及前作《沉默之岛》
绝望的反射——评朱天心《古都》
冲决知识的疆界——评张大春《小说稗类》
虚拟的迷宫——评张大春《本事》
解读王文兴现代主义新作——《背海的人》续集
重访现代主义——王文兴和鲁迅
第三辑 史论探索
从当前对日据时期文学的学术探讨看“台湾文学研究”体制化的几个面向
“文学体制”与现当代台湾文学——一个方法学的省思
现代主义文学在台湾当代文学生产场域里的位置
“文学体制”“场域观”“文学生态”——台湾文学史书写的几个新观念架构
文学史对话:从“场域论”和“文学体制观”谈起
“位置”与“资本”——侧评黄锦树、任佑卿有关台湾文学史的论文
现代主义、台湾文学和全球化趋势对文学体制的冲击
试谈几个研究“东亚现代主义文学”的新框架——以台湾为例
台湾冷战年代的“非常态”文学生产
参考文献
如今, 如火如荼的现代主义争论在台湾早已成为过去, 然而我们现在对这个现象的回顾却也有着几层新的意义。
首先, 由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 作品表层结构被台湾作家广泛地移植, 加之现代主义审美意识经过新批评主义评论家的推介散播, 多年来台湾文坛的文类秩序已有了相当程度的重整; 更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抒情叙述体曾一度被挤到极为边缘的地位。从8 0年代的小说创作来看,结构明朗、 叙事精简的短篇小说几占大宗。和当代大陆作品的多所铺陈相较, 这个特征似乎格外地明显。
其次, 尽管一般人咸以6 0年代为台湾现代主义的极盛期, 但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 成熟的现代派作品在现代主义风潮消匿之后才出现。对这些作品的分析评价实在还亟待努力。这些品位和质量甚高的作品目前不被大多数读者接受的原因, 一方面固然是现代主义精英倾向的本质使然, 另一方面或仍是由于现代主义的文学符码、 美学意识和中国固有的文学成规、 阅读习惯呈现相当程度的对立性的缘故。如《 背海的人》 《 玫瑰玫瑰我爱你》 所使用的戏谑式嘲仿, 确实只有对这个文类习规相当熟悉的读者才可能充分领会。许多传统文学素养极高的读者对这些作品的排拒态度便是个很好的证明。然而无论如何, 这些作品的出现必然会与当代中国读者产生某种形式的对话。而评论者的中介作用也正使得现代主义这一套外来的文学符码逐渐成为中国本土文学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袁琼琼与80年代台湾女性作家的“张爱玲热”
如果说2 0世纪8 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大陆的文学一直局限于狭隘的“ 社会主义写实” 框架之中, 那么同一时期中国台湾的主流文学传统则显现出另一种局限— — —它明显地受制于主导文化( d o m i n a n t c u l t u r e )体制所认可的内向化、 新传统主义和抒情的艺术视野。雷蒙·威廉斯曾说: “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证明大部分的所谓‘ 传统’ 根本是经由选择而形成的。 ” ①台湾的情况正凸显出这个说法的真实性, 在台湾1 9 4 9年以后传承于五四的新文学传统中, “ 批判的写实主义” ( c r i t i c a l r e a l i s m)显然备受压抑, 而“ 文学研究会” 和“ 新月社” 等英美派作家不具攻击性和颠覆性的作品则被挑选出来加以宣扬。因此, 尽管若干此类作家的作品亦被列为禁书, 其主观的情感结构— — —诸如沈从文的田园抒情及冰心的理想化浪漫主义— — —仍构成了 1 9 4 9年后台湾主流美学的基调。
要了解8 0年代台湾女作家的传承情况, 就必须先简要地回顾一下台湾文学界的相关事件。6 0年代的现代文学运动和7 0年代的乡土文学运动也许可以分别被看成是与主导文化相对立的两个“ 异向的”( a l t e r n a t i v e ) 和“ 反对的” ( o p p o s i t i o n a l ) 文化形构( c u l t u r a l f o r m a t i o n s ) 。台湾1 9 4 9年后的主导文化体制一度严厉地抑制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呈现社会的负面, 并一直很努力地以共同的台湾利益动员、 怀柔台湾内部的作家, 而上述两种文化形构先后对其造成相当程度的冲击。 ①
然而, 到了7 0年代末期, 现代文学作家早已为主流文化所吸纳, 而乡土文学的反霸权活动也渐渐地转成直接的政治参与。随着时间的流
逝, 这两个运动慢慢地暴露出一些先天的缺陷: 现代文学作家的一些激进美学观与当地读者以抒情为主的审美意识相抵触, 而乡土文学作家强悍的单向政治议题又使得满足现状的中产阶级感觉乏味, 并隐受威胁, 因而兴趣缺缺。这些彼此争论的声音逐渐平息, 为接下来的十年较符合大众口味的“ 严肃” 文学的兴起以及抒情与言情传统再度抬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