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6942970丛书名: 近代佛学丛刊
内容简介
炎汉既东,天假之缘,以佛学贶我震旦,烂焉如云赧之郁起。光烛明昧,震砻愚智。白宫庭朝宁、揞绅士夫,以迄甿黎妇竖之属,顶礼膜拜,咸奔走恐后。德慧杰出者,更钻研经典,革去鼎取,别立宗名,以徽帜自标异。其尤卓绝,则或聘西域、历印度,万里重译,明微别异,以叩教侣之深邃而存其真。
本书介绍佛教历史及佛学理论等。作者为近代著名佛教学者。
本书介绍佛教历史及佛学理论等。作者为近代著名佛教学者。
目 录
“近代佛学丛刊”出版说明
序
卷上 序论
章 释迦本行记
节 佛教之渊源及释迦之种姓
第二节 释迦诞生为白净王太子
第三节 释迦出家
第四节 释迦成道
第五节 释迦初说法及感化记
第六节 释迦还乡
第七节 释迦中年以后说法
第八节 释迦灭度
第九节 释迦十大弟子
第二章 释迦灭度后佛教之传播及其教义之分判
节 印度佛教略述
第二节 佛教东渐略述
第三节 四教之分判
第四节 五教之分判
第三章 东土佛教流传之十宗
节 俱舍宗
第二节 成实宗
第三节 律宗
第四节 禅宗
第五节 法相宗
第六节 三论宗
第七节 天台宗
第八节 贤首宗
第九节 密宗
第十节 净土宗
卷下 本论
编 佛教论理学
章 因明学之渊源
节 外道之因明论
第二节 释迦以下之因明论
第二章 三支因明论
节 陈那改革之大要
第二节 现量及比量
第三节 三支论式
第四节 谬误之种类
第三章 因明学与论理学之比较
第四章 中土因明论之流传
第二编 佛教心理学
章 总论
第二章 法相宗之心理学
节 心之百法
第二节 八识略义
第三章 般若宗之心理学
第四章 如来藏宗之心理学
节 总论
第二节 心真如论
第三节 心生灭论
第四节 染净熏习义
第三编 佛教伦理学
章 理论之佛教伦理
节 究竟正鹄论
第二节 善恶论
第三节 报应论
第二章 实践之佛教伦理
节 实践要义
第二节 五戒及十戒
第三节 报恩论
第四节 六波罗密
序
卷上 序论
章 释迦本行记
节 佛教之渊源及释迦之种姓
第二节 释迦诞生为白净王太子
第三节 释迦出家
第四节 释迦成道
第五节 释迦初说法及感化记
第六节 释迦还乡
第七节 释迦中年以后说法
第八节 释迦灭度
第九节 释迦十大弟子
第二章 释迦灭度后佛教之传播及其教义之分判
节 印度佛教略述
第二节 佛教东渐略述
第三节 四教之分判
第四节 五教之分判
第三章 东土佛教流传之十宗
节 俱舍宗
第二节 成实宗
第三节 律宗
第四节 禅宗
第五节 法相宗
第六节 三论宗
第七节 天台宗
第八节 贤首宗
第九节 密宗
第十节 净土宗
卷下 本论
编 佛教论理学
章 因明学之渊源
节 外道之因明论
第二节 释迦以下之因明论
第二章 三支因明论
节 陈那改革之大要
第二节 现量及比量
第三节 三支论式
第四节 谬误之种类
第三章 因明学与论理学之比较
第四章 中土因明论之流传
第二编 佛教心理学
章 总论
第二章 法相宗之心理学
节 心之百法
第二节 八识略义
第三章 般若宗之心理学
第四章 如来藏宗之心理学
节 总论
第二节 心真如论
第三节 心生灭论
第四节 染净熏习义
第三编 佛教伦理学
章 理论之佛教伦理
节 究竟正鹄论
第二节 善恶论
第三节 报应论
第二章 实践之佛教伦理
节 实践要义
第二节 五戒及十戒
第三节 报恩论
第四节 六波罗密
在线试读
卷上 序论
章 释迦本行记
节 佛教之渊源及释迦之种姓
今所谓佛者,是佛陀(Buddha)之省称。《翻译名义》曰:《大论》云,秦言知者,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后汉·郊祀志》曰:佛者,汉言觉也。觉具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性圆满,穷源极底,行满果圆。故《华严》云:一切诸法性.无生亦无灭。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肇师云:生死长寝,莫能自觉。自觉觉彼,其唯佛也。又曰:佛者何也?盖穷理尽性,大觉之称也。其道虚玄,固已妙绝常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测。同万物之为而居不为之域,处言数之内而止无言之乡。非有而不可为无,非无而不可为有。寂寞虚旷,物莫能测,不知所以名,故强谓之觉。其为至也.亦已极矣。天台智者大师尝谓六即佛,摄义尤广。无机子叙其意为之颂:
一、理即佛颂。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二、名字即佛颂。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三、观行即佛颂。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四、相似即佛颂。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
章 释迦本行记
节 佛教之渊源及释迦之种姓
今所谓佛者,是佛陀(Buddha)之省称。《翻译名义》曰:《大论》云,秦言知者,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后汉·郊祀志》曰:佛者,汉言觉也。觉具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性圆满,穷源极底,行满果圆。故《华严》云:一切诸法性.无生亦无灭。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肇师云:生死长寝,莫能自觉。自觉觉彼,其唯佛也。又曰:佛者何也?盖穷理尽性,大觉之称也。其道虚玄,固已妙绝常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测。同万物之为而居不为之域,处言数之内而止无言之乡。非有而不可为无,非无而不可为有。寂寞虚旷,物莫能测,不知所以名,故强谓之觉。其为至也.亦已极矣。天台智者大师尝谓六即佛,摄义尤广。无机子叙其意为之颂:
一、理即佛颂。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二、名字即佛颂。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三、观行即佛颂。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四、相似即佛颂。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