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831610丛书名: 中国读本
编辑推荐
我国古代战争频繁,军事斗争经验丰富,论兵之作“兵书”,卷帙浩繁,如林垂史,内容博大精深,气势恢宏豁达,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则主要向你介绍了中国古代兵书的历史和著名的兵书撰写人,及在当时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作。
本书则主要向你介绍了中国古代兵书的历史和著名的兵书撰写人,及在当时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作。
内容简介
兵书,在我国源远流长、卷帙浩繁。是我国古代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军事斗争的产物,又对人类的军事斗争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 录
导言
章 兵书发展源流
一 甲骨文和金文的军事记载
二 早的兵书《军志》和《军政》
三 兵书著述的次高潮——春秋战国时期
四 唐宋时期兵书著述的创新
五 兵书著述的第二次高潮——明代后期
六 兵书著述(含译)的第三次高潮——清代后期
第二章 历代兵书集粹
一 “兵圣”孙武及其“兵经”《孙子兵法》
二 战绩煌煌的吴起及《吴子》
三 执法如山的司马穰苴及其宏大深远的《司马法》
四 身残志坚的孙膑与竹简《孙膑兵法》
五 兴周灭纣的姜子牙及《六韬》
六 史书记载的尉缭和《尉缭子》
七 圯上奇翁黄石公及《三略》
八 李世民和李靖的《李卫公问对》
九 少室书生李筌及《太白阴经》
十 知文通武的曾公亮及其《武经总要》
十一 城防专家陈规及《守城录》
十二 首倡兵制研究的陈傅良与《历代兵制》
十三 胸怀韬略的华岳及其《翠微北征录》
十四 《南船纪》和《龙江船厂志》
十五 抗倭名将戚继光及其练兵论著《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十六 首倡海防研究的郑若曾及《筹海图编》、《海防图论》、《江南经略》
十七 自发从戎的何良臣和《阵纪》
十八 博学知兵的唐顺之及《武编》
十九 火绳枪专家赵士桢与《神器谱》
二十 威严廉洁的何汝宾及其创论火器战法的《兵录》
二十一 兵学巨匠茅元仪及其编纂的《武备志》
二十二 威震蓟辽的孙承宗和《车营叩答合编》
二十三 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与《西法神机》
二十四 火器理论家焦勖及其专著《火攻挈要》
二十五 博学多思的黄道周及其评注的《广名将传》
二十六 宛溪先生顾祖禹及其千古绝作《读史方舆纪要》
二十七 抗英殉国的关天培及其《筹海初集》
二十八 师夷制夷的倡导者魏源及其《海国图志》
二十九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及其译著《防海新论》
三十 三度抗击列强入侵的爱国名将聂士成及其《淮军武毅各军课程》
三十一 兵工专家徐建寅及其《兵学新书》
第三章 中国兵书通览
一 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
二 历代兵书的分类
三 历代兵书论述了哪些军事问题
四 历代兵书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五 历代兵书的特点
六 中外兵书的交流
章 兵书发展源流
一 甲骨文和金文的军事记载
二 早的兵书《军志》和《军政》
三 兵书著述的次高潮——春秋战国时期
四 唐宋时期兵书著述的创新
五 兵书著述的第二次高潮——明代后期
六 兵书著述(含译)的第三次高潮——清代后期
第二章 历代兵书集粹
一 “兵圣”孙武及其“兵经”《孙子兵法》
二 战绩煌煌的吴起及《吴子》
三 执法如山的司马穰苴及其宏大深远的《司马法》
四 身残志坚的孙膑与竹简《孙膑兵法》
五 兴周灭纣的姜子牙及《六韬》
六 史书记载的尉缭和《尉缭子》
七 圯上奇翁黄石公及《三略》
八 李世民和李靖的《李卫公问对》
九 少室书生李筌及《太白阴经》
十 知文通武的曾公亮及其《武经总要》
十一 城防专家陈规及《守城录》
十二 首倡兵制研究的陈傅良与《历代兵制》
十三 胸怀韬略的华岳及其《翠微北征录》
十四 《南船纪》和《龙江船厂志》
十五 抗倭名将戚继光及其练兵论著《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十六 首倡海防研究的郑若曾及《筹海图编》、《海防图论》、《江南经略》
十七 自发从戎的何良臣和《阵纪》
十八 博学知兵的唐顺之及《武编》
十九 火绳枪专家赵士桢与《神器谱》
二十 威严廉洁的何汝宾及其创论火器战法的《兵录》
二十一 兵学巨匠茅元仪及其编纂的《武备志》
二十二 威震蓟辽的孙承宗和《车营叩答合编》
二十三 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与《西法神机》
二十四 火器理论家焦勖及其专著《火攻挈要》
二十五 博学多思的黄道周及其评注的《广名将传》
二十六 宛溪先生顾祖禹及其千古绝作《读史方舆纪要》
二十七 抗英殉国的关天培及其《筹海初集》
二十八 师夷制夷的倡导者魏源及其《海国图志》
二十九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及其译著《防海新论》
三十 三度抗击列强入侵的爱国名将聂士成及其《淮军武毅各军课程》
三十一 兵工专家徐建寅及其《兵学新书》
第三章 中国兵书通览
一 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
二 历代兵书的分类
三 历代兵书论述了哪些军事问题
四 历代兵书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五 历代兵书的特点
六 中外兵书的交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