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257220


★法学百科全书, 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二十载,模糊了岁月
清晰了法则
那是混沌中,我们追寻的。
★新版增加序言《孟德斯鸠与启蒙时代》。
001 - 序
编
003 - 章
一般意义上的法
013 - 第二章
直接从政体性质得到的法
029 - 第三章
三种政体的原则
043 - 第四章
教育法应该与政体原则相适应
059 - 第五章
立法应符合政体原则
100 - 第六章
各种政体原则的后果与民法和刑法的繁简、审判形式以及制定刑罚的关系
133 - 第七章
三种政体不同原则与禁奢法、奢侈和妇女地位的关系
155 - 第八章
三种政体原则的腐化
第二编
181 - 第九章
法律与防御力量的关系
191 - 第十章
法律与进攻力量的关系
212 - 第十一章
规定政治自由的法律与政制的关系
258 - 第十二章
建立政治自由的法律与公民的关系
293 - 第十三章
征税和财政收入规模与自由的关系
第三编
315 - 第十四章
论法律和气候性质的关系
334 - 第十五章
民事奴隶制法律与气候性质的关系
357 - 第十六章
家庭奴隶制法律与气候性质的关系
375 - 第十七章
政治奴役法同气候性质的关系
383 - 第十八章
法律和土壤性质的关系
413 - 第十九章
形成一国基本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的法律准则及其关系
第四编
447 - 第二十章
从贸易的性质和特征方面探讨贸易同法律的关系
467 - 第二十一章
从贸易对世界引发的变革看法律同贸易的关系
523 - 第二十二章
法律和使用货币的关系
561 - 第二十三章
法律同人口数量的关系
第五编
601 - 第二十四章
从宗教本身和宗教惯例探讨法律同各国宗教的关系
624 - 第二十五章
法律与各国宗教的建立和各国对外政策的关系
645 - 第二十六章
法律和它所规定的事物秩序的关系
第六编
681 - 第二十七章
古罗马继承法的起源与变革
697 - 第二十八章
法兰西民法的起源与改革
796 - 第二十九章
制定法律的方式
819 - 第三十章
与君主制有关的法兰西封建法律
890 - 第三十一章
法兰克人的封建法理论与其君主制变革的关系
969 - 孟德斯鸠生平大事年表
马莎莎
自1721 年《波斯人信札》 与1748 年《论法的精神》问世以来,孟德斯鸠这个名字似乎足以代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启蒙时代前半叶的思想文化境界。这两部作品更是为其作者开启了法兰西学院(1728)与南锡学院(1751)的大门。提起法国文学巨匠,孟德斯鸠自是毫不逊色于雨果和巴尔扎克,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朗松所述:“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与蒙田的《随笔集》和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可并称为法国文学三大瑰宝。”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教科书式的作品,如今却并没有多少法国人再去精读。就这一现象,巴黎法学院院长莫朗迪埃尔道出了一声惋惜:“孟德斯鸠本人早已预言到人们会去赞扬他,但不大会阅读其作品:因为阅读也许是令人愉快的,但却鲜有人能乐在其中。”我们可以想象如此鸿篇巨制阅读起来的确无法像读小说或观戏剧那样轻松愉悦,但其能屹立于世界思想史长达二百余年这一事实,也反映了它不受时代局限百科全书式先进思想的价值。
如果说那些著名作家的生平与其作品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论法的精神》就是孟德斯鸠人生经历与阅读体验的完美结合物。夏尔•路易•德•塞孔达,拉布雷德暨孟德斯鸠男爵于1689 年1 月18 日出生在法国波尔多城近处的拉布雷德庄园。
1715 年4 月30 日,孟德斯鸠与出身新贵族的新教徒珍妮•拉蒂格结为夫妇,同年,他向奥尔良公爵呈递了部政治经济论著《充盈国库陈情书》,次年受袭男爵称号并当选为波尔多科学院院士,此后一度沉迷于声色犬马的生活。同年起草《论述罗马人的宗教与政治》, 书中简介了宗教与信仰如何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来控制人民。
孟德斯鸠很快厌倦了波尔多高等法院琐碎的庭审工作,此时更吸引他的是人文科学。借助显微镜,他撰写了一系列学术报告 (《关于回声的起因》《论肾腺》等)。在笛卡儿、牛顿、布丰等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影响下,孟德斯鸠在1719—1722 年间先后出版了关于自然历史与物理学领域的随笔。
1721 年,孟德斯鸠在阿姆斯特丹匿名出版了哲学书信集《波斯人信札》。正如他的好友戴穆莱神甫所预言的那样:“这书一定会像面包一样大卖的。”该书一经出版便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书中的东方异域情调与开放式结局是吸引人们争相购买的重要原因。文艺复兴时期新航路的开辟与后来东西印度等西方殖民地的建立,使得游记文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书商追逐的热点。假借远行他国的本地人或外国人的回忆录来针砭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诸如这样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孟德斯鸠从意大利作家玛拉那1684 年出版的《土耳其间谍》和法国旅行家夏尔丹于1711 年出版的《波斯游记》中得到灵感,通过远游于欧洲的波斯苏丹郁斯贝克与其王宫内妻妾和太监总管的通信,描绘了一幅统治秩序与道德伦理双失的中东内宫画卷。此外,异域情调这一主题主要借鉴于法国东方学家安托万•加朗于1701 年在法国翻译出版的阿拉伯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此后英国与德国的译本均以加朗的译本为底本。虽然17 世纪也有类似的东方文集编纂作品(例如东方学家巴尔戴勒米•德•艾尔贝劳在1697 年出版的《东方图书馆》,其中收录了大量的土耳其与阿拉伯作品的摘要,且加朗也参与了补充工作),但1701 年之后东方主题似乎成了启蒙时代欧洲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法国学者把加朗的翻译看成是欧洲东方热的源头。
《波斯人信札》可以说是《论法的精神》的前传,因为波斯苏丹身上与生俱来的东方君主的专制与暴虐使孟德斯鸠相信东方国家的君主专制以臣民的畏惧为基础且可以持续作为政体存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郁斯贝克在欧洲的所见所闻,作者更多的是展现法国的现状:政治﹑经济﹑宗教和人口问题。在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的碰撞下,两种文化各自作为对方的镜像,反映出的是两个腐败且即将毁灭的政府,即波斯和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相对于东方的君主专制,法国路易十四后期与路易十五执政期间更偏向于的君主政体,这两者不可混于一谈)。
1728 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后,孟德斯鸠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欧洲旅行,足迹遍布奥地利﹑匈牙利和意大利(1728);德国(1729);英国(1729 —1731)。这次旅行为他提供了欧洲各国丰富的地理﹑文化与风俗资料。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的博学一览无遗。从古希腊罗马的法典到启蒙时期的律令,从神话故事到历史事件,从东方到西方,他的参考资料几乎涉及了人文学科的各个方面: 历史﹑宗教﹑哲学﹑文学(尤指游记文学)等。这种学贯古今的精神是符合启蒙时代主旨的。启蒙运动是17 世纪下半叶出现的文化﹑哲学﹑文学和思想的运动,18 世纪席卷整个欧洲,尤其是在法国之前,以斯宾诺莎、洛克、贝勒和牛顿为代表。“启蒙”一词源于法语中的“光亮”(lumière),可引申出光辉﹑智慧等含义,因此启蒙运动时代(le siècle des Lumières)特指1715—1789 年间宣扬扫除无知偏见和反抗政治宗教强权的启蒙思想家所处的时代,又称作光明时代。启蒙思想更像一尊火炬,致力于照亮人们思想深处的黑暗区域,驱逐人们心中由无知带来的恐惧,并打倒迷信统治下的愚昧。启蒙思想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将古典主义运用到人文主义中的精神,他们大都喜欢引经据典,因此,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等古希腊哲学家,荷马﹑维吉尔和奥维德等古希腊罗马诗人,他们的作品均为之物。正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当我阅读古典作品时,我致力于从中汲取思想,为的是避免将表面相似实则相悖的情况误当作相同的例子,也为了将相近事物的不同点尽收心底。”
《论法的精神》便诞生于这样的思想环境中。1748 年11 月初,在沙龙女主人克劳汀•德•唐森男爵夫人的资助下,孟德斯鸠在日内瓦匿名出版了该书。在卷的章节中作者首先阐述了何谓法律:“从广义的角度讲,法律是事物本质衍生出的必然联系的产物。”因此,所有事物都遵循自身的法则。这些“联系”不是偶然的,而应是理性的。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法律则是可接受的,独立和永恒的。鉴于各国风土民情的差异性,这些法律应该顺应不同气候和水土造就的不同的民族传统和人民的习惯需求,因此便出现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孟德斯鸠将政治体系分为三类:共和制﹑君主制和专制。共和制又分为民主共和与贵族共和。在民主共和这种政体中,人民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人民的意志决定了他们本身就是主宰者。而贵族共和政体则是确保一小部分人(即贵族精英等)掌握这种权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则称之为公民,并需要借助大臣来共同行使权力。在此种政体里,孟德斯鸠以古罗马和古斯巴达为例,来说明人民掌握选举权以及立法权的重要性。君主制顾名思义,由君主一人通过中间力量来统治臣民。这个中间力量如同输送权利的“管道”由贵族和教士组成。君主制的核心理论为“无君主便无贵族,反之亦然。如果没有这些中间力量,君主制将沦为专制。”如果在欧洲国家取消贵族特权,那么迎来的将是民主或专制。孟德斯鸠认为英国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既取消了贵族特权又建立了自由体制,如果不是这样,英国很可能成为全世界受奴役的民族。在专制制度中,君主是独裁的,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甚至有些国家是没有法律的,人民则沦为奴仆。孟德斯鸠认为,东方国家均属于此政体。以古代中国为例,政府就是完全专制的,但是一些君主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人口不断增长的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政体又不能全然归到专制这类里(笔者认为以开明的专制来形容古代中国的政体也许更为恰当)。这三种政体都有自身的核心原则。共和制是德行,即把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君主制是名誉,即鼓励该原则以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助手;专制则是恐惧,君主与暴君并无差别。此三类制度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对孟德斯鸠而言,“从本质上来讲,共和制并不是完全自由的政体。政治自由只存在于温和的政府中。但也并不是永远如此,只有在权力没被滥用的情况下才有真正的政治自由。但是任何掌权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过度使用权力,因此必须要用权力来制约权力。”这段对于政治自由的论述使得一些学者认为孟德斯鸠代表的是贵族利益,因此他提出的温和政体即为君主制,也就是需要保障贵族特权的政体。毫无疑问,作者的出身与时代背景决定了他的思想会有这样的局限性,但也有一些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孟德斯鸠的政治学理论是法国1791 年宪法的三权分立原则和美国宪法中权力制衡原则的参照图本。
实际上关于《论法的精神》的论战从该书问世之日起就从未间断。启蒙时代严苛的出版审查制度使得言论自由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但同时也让思想家更坚定地拿起笔杆子挑战权威。与同时代大部分哲学家一样(例如伏尔泰﹑狄德罗﹑萨德侯爵等),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一经出版,便遭到索邦大学神学院的强烈谴责,神甫们批评该书质疑宗教权威。1748—1749 年间,包税人杜班﹑传教士与冉森教徒等发表文章反对孟德斯鸠的经济与宗教思想。这场持续了三年的论战在1750 年愈演愈烈,于是孟德斯鸠决定捍卫自己的理论。关于杜班的抨击,他幽默地回答道:“不管是在钱财还是才智方面,我从不与包税人辩驳。”对于那些更加严肃的批评,孟德斯鸠以一篇《保卫论法的精神》作为回击。几年之后,疾病缠身的孟德斯鸠于1755 年2 月10 日逝世于法国巴黎。
1822—1827 年间出版的八册《孟德斯鸠全集》收录了包括达朗贝尔﹑特罗西侯爵及孔多塞对《论法的精神》的内容的思考及总结。其中达朗贝尔的颂词与《论法的精神之概要》原载于1755 年狄德罗与他主编的《百科全书》第五册。在《孟德斯鸠之颂词》这篇文章里,达朗贝尔概述了孟德斯鸠的生平经历及其作品,并对于这位启蒙思想大师的逝世表示扼腕。19 世纪初,法国学者院士阿贝尔- 弗朗索瓦•维尔曼凭借其《孟德斯鸠颂词》获得了法兰西学院奖(1816),他在文章开头写道:“如果热爱人文思想的欧洲国家坐下来评选迄今为止德才兼备的伟大思想家,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孟德斯鸠。”
当代著名孟德斯鸠研究学者凯瑟琳•沃尔普克- 奥热在一篇名为《关于论法的精神的讨论与论战》中,总结了18 世纪对《论法的精神》的褒贬情况,并将其视为政治学理论革新的开山之作。在21 世纪的今天,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依然散发着光芒,是这一道在黑暗中指引迷途之人找到心灵深处对知识的渴望的人文主义光芒,让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可以重回那个宁静的慢时代,在那样的时代,写就一部著作要耗费二十年光景。透过时空墙,笔者仿佛依稀看到在拉布雷德庄园偌大的图书馆里,一位目光睿智的思想家沉浸在阅读里,并乐在其中。
一部美妙的著作。——黑格尔
“在某种意义上说,孟德斯鸠是*后一位古典哲学家,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他又是*位社会学家。”——雷蒙·阿隆
可以说,我这一生都奉献给了这本书。我在离开大学后读过一些法律书籍,我也探索过这些书的精神。我尝试过,但获益并不多。我在二十年前确立了自己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很简单,和我一样努力的人或许会完成得比我更好。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令我精疲力竭;我现在要休息了,不会再工作。——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是把哲学火种引入立法的*人,他用哲学反击愤怒的人性、捍卫权利,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使哲学成为整个世界的立法者”——马拉
当我想起孟德斯鸠写的东西时,我很茫然,为什么我应该论及人类社会事物;……从他的书中可以发现,出于等级和地位的原因,不仅我的原文要从他那里照搬过来,许多评论的源头很有可能也是如此,这些评论散布在许多不同的地方,从原创的角度出发,我可以反复引用,但从不标明引用的出处”——亚当·弗格森
为了正确理解本书的前四章内容,读者必须要注意到,我所说的共和政体中的美德指的是对国家的爱,也即平等之爱。这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或一种基督教义上的美德,而是一种政治美德,它是推动共和政体前行的动力,正如荣誉是推动君主政体前行的动力一样。因此,我一直称这种对国家的爱和平等之爱为政治美德。我已经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因此需要找到一些新的词汇或赋予原来词汇以新的含义来表达出来。对那些没有理解这层含义的人,可能会认为我所说的非常荒谬,这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无法容忍的,因为每个国家都希望道德的存在。
应该注意到的是,对于美德与政府的关系,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某种品质、心灵的改变或美德不是推动政体运作的动力;还有一种就是认为政体中并不存在这些影响因素,其实这两种说法有很大的不同。试想,如果我这样说,某一转轮和某一齿轮并不是驱动钟表走时的动力,你就能得出钟表里不存在这些零件的结论吗?君主政体并不排斥道德上的美德和基督教义上的美德,甚至也不排除政治美德。总而言之,尽管政治美德是共和政体前行的动力,但荣誉也蕴含其中;虽然荣誉推动着君主政体前行,但君主政体也不排斥美德。
后,本书第三章第五节讨论的“善人”,并不是基督教意义上的善人,而是政治意义上的善人,他拥有我已经提到的政治美德。他热爱本国的法律,并且他以对国家法律的爱为行为准则。为了进一步明晰这种想法,我在这个版本里对此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并且我原来所使用的“美德”一词,绝大多数都以“政治美德”取而代之。
如果说在这本书的纷繁复杂中存在任何与我的期望相反的事情,这可能会冒犯到读者,但实在不是我有意为之。从我的本性来说,我根本就不是那种严厉苛责的人。柏拉图感谢上苍,他能生于苏格拉底时代,而我也是同样心存感激,让我能生在这个政体当中,它希望我服从那些它让我挚爱的人们。我希望能得到帮助,因为我担心不会得到大家的准许和认可。一个人不会只通过片刻的阅读就来评判二十年写就的作品,也不会因此对整本书,而不是书中的只言片语表示赞同或谴责。如果想找寻作者的设计思路,则只能通过深入挖掘作品本身的脉络。
我通过审视人性开始我的创作,我深信,身处数不胜数的法律条文和道德风俗之中,他们不可能只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
我定下了很多原则,并且我已经发现好像是按照这些原则自身行事的特殊情形,所有国家历史的形成都是这些规则作用的终结果,且每个特定的法律都和另外一部法律存在关联,或者是依赖于更普遍通用的法律。
当我研究古代历史时,我试图抓住它的精神实质,目的是为了避免把真正存在不同的情形和相类似的情形混淆在一起,也避免忽视那些看起来相同实则存在差异的情形。
我不是从我个人的偏好来得出各种原则和道义,而是通过挖掘事物的本质。
本书呈现的许多事实只有通过观察它们和其他事实联系在一起的线索,才能让这些事实被读者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人们越是思考种种细节,越能感觉到这些原则的确定无疑。我并没有给他们提供事实的全部细节性内容,他们会不会因此而感到冗长乏味呢?
那些在当今作品中司空见惯的突兀不会出现在本书中。只要把眼界哪怕稍微放宽一点点,这种突兀就会立即消失。突兀之所以会经常出现,原因在于拘泥于事物的一点,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我这里所写的内容并不是用来谴责根植于任何国家的任何事情。每个国家从这里都会找到其行事准则的缘由,且由这些准则自然而然会得出相关的结论,能够提出改变建议的人只能是那些生而足够幸运的人,他们通过奇思妙想领会一个国家政制的全部精髓。
人民获得启蒙教导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地方执法官存有的偏见始于国家存在的成见。在无知蛮荒的年代,一个人即便是罪孽深重,也不会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何不妥;而在启蒙时期,一个人即便是做天大的好事,也会心有戚戚。一个人可以感觉到过去存在的弊病,并目睹它们被矫正,但同时也可以看到纠正本身也会被滥用。如果一个人深恐更坏的事情会发生,他就会放任坏事发展而不顾;如果一个人对更好的事情心存疑虑,他就会让好事持续下去。人们观察局部,仅仅是为了做出全局判断;而审视所有的原因,则是为了看到终的结果。
如果我能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这样,每个人就有新的理由来热爱他的职责、他的君主、他的家乡和他的法律,每个人就能在自己的国家、政府和社会地位中感到幸福所在,而我也将把自己看成是凡夫俗子中幸福的人。
如果我能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这样,那些发号施令的人就能获得更多的该如何制定法律的知识,那些听命于此的人会在服从中找到新的乐趣,而我也将把自己看成是凡夫俗子中幸福的人。
如果我能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这样,人们就有能力来消除他们自带的偏见,而我也将把自己看成是凡夫俗子中幸福的人。这里,我所称之的偏见不是让人意识不到某些事情的偏见,而是让人无法产生自知之明的偏见。
通过探索来给予别人指导帮助,人们便可以践行一般的美德,这种美德包括对世间万物的爱。人作为一种能使自己在社会中适应他人想法和感受的灵活性很强的存在,当把本性呈现在一个人面前时,他同样也能获知自己的本性,而把本性从他人面前隐藏起来时,他一样也会对本性变得毫无知觉。
有许多次,我开始奋笔疾书,这期间也有很多次放弃;曾经有无数次,我把已经完成的稿件扔在那里,让它们随风飘去;我每天都觉得慈父之手垂落下去;我在没有形成构思的情况下紧紧追随着我的目标;我既不知道规则,也不知道什么是例外;我找寻到了事情的真相,却又失去了它。但是,当我发现我的原则时,我所追寻的一切全部让我幡然醒悟,在这二十年的历程中,我目睹我的这部著作萌生、成长、成熟和完成。
如果说这部著作达到了成功的标准,我认为主题的宏伟是主要原因。然而,我不相信在这其中我一点天分都没有发挥出来。在着手开始创作之际,我已然拜读了那么多出自法国、英国和德国的伟大人物所撰写的作品,但我并没有因此气馁,我与科雷乔一样,也要说:“我也是画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