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259970
一、早中期分析哲学
第1 章 分析哲学内部的八次大论战
第2 章 20 世纪西方语言哲学回眸
第3 章 弗雷格的思想理论述要
第4 章 超越弗雷格的“第三域冶神话
第5 章 弗雷格的涵义无穷分层问题
第6 章 罗素与金岳霖论归纳问题———中西哲学交流的一个案例
第7 章 蒯因的逻辑哲学———重构与反省
第8 章 对蒯因真理观的批判性考察
第9 章 “根据指称决定者为真冶的分析性新解及其问题
第10 章 在分析传统和解释学传统之间———冯·赖特的学术贡献
第11 章 在逻辑和哲学之间———亨迪卡的学术贡献
二、克里普克哲学
第12 章 必然性概念在反描述论论证中的使用
第13 章 反驳克里普克反描述论的语义论证
第14 章 存在“先验偶然命题冶和“后验必然命题冶吗?———对克里普克知识论的批评
第15 章 个体本质: 一条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路径
第16 章 自然种类词的逻辑
第17 章 分析性与信念之谜
第18 章 认知疑难及其解决———二维认知语义学方案
第19 章 虚构对象的名字与反描述论论证
第20 章 空专名、虚构对象与指称行动
第21 章 克里普克的极小固定点真理论
第22 章 克里普克论意外考试悖论
三、新近分析哲学
第23 章 麦克道尔的两种逻辑空间学说
第24 章 麦克道尔论心灵事项的客观意蕴
第25 章 对模糊性和连锁悖论的新近研究
第26 章 论威廉姆森的认知主义
第27 章 反驳威廉姆森关于二值原则的论证
第28 章 “知识优先冶的认识论———读《知识及其限度》
第29 章 对威廉姆森反透明性系列论证的质疑
第30 章 威廉姆森对先验后验之分的两个挑战
第31 章 论威廉姆森的必然主义
第32 章 苏珊·哈克的基础融贯论
下编 理论性建构
第33 章 自然语言中词项的指示性使用和谓述性使用
第34 章 语言和意义的社会建构论———语言如何工作? 意义如何生成?
第35 章 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名称究竟如何指称对象?
第36 章 演绎的证成———与归纳问题类似的演绎问题
第37 章 事实和证据———从哲学和法学的视角看
第38 章 现代逻辑视野下的实质真理论研究
第39 章 哲学中的可设想性论证及其限度———对形而上学可能性的主体间性解释
第40 章 哲学语言及其术语伦理
第41 章 哲学研究的两条不同路径———对中国哲学界现状的批评性反省
主要参考文献
面对“为义孰为大务?”这一问题, 先秦墨子回答道: “譬若筑墙然, 能筑者筑, 能实壤者实壤, 能掀者掀, 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 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 能从事者从事, 然后义事成也。”(《墨子·耕柱》) 我们文化先辈如此明智的态度, 我至为感佩, 极其欣赏。我想强调的是: 中国哲学界也需要有劳动分工, 学者的专长领域可以有所不同, 但没有高下优劣之分; 只要好好做研究并且研究得很好, 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实际上, 不同中国学者在不同领域以不同风格所做的高质量的学术研究, 组合在一起, 将会提高中国哲学研究的总体水准, 为中国哲学在国际哲学界赢得尊严。的要求是: 谨守学术规范。
按我自己这些年的摸索和体会, 按照国际性学术标准做学问,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在一个学术传统中说话。即使是天才, 也不可能平地起高楼, 他也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个原创性的思想者必须对相关的先贤、前辈和思想传统有足够专深的了解。
(2) 在一个学术共同体中说话。学术研究是一种对话, 一位原创性的思想者也必须足够熟悉他的同时代人的工作, 他的新工作也好在与学术同行对话的语境中展开。
(3) 针对具体问题说一些自己的话。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 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次讲演的容量也是有限的。要对问题有足够新颖和专深的研究, 学者必须对自己的学术雄心有所节制。国内学术期刊常见两类文章: 一是介绍述评类, 二是针对大题目说大话和空话。这两种现象都必须改变。学术对话是一种交换, 你用来交换的只能是你独特的见解和论证。
(4) 对自己的观点给予比较严格而系统的论证。学术是公共产品, 你不仅要告诉你的同行你思考的结果(“想什么”), 而且要向你的同行展示你的思考过程(“怎么想”)。这就要求把你的思考外化为文字特别是论证, 以便你的同行能够追踪和检查你的思考过程, 由此来评价你思考的好坏, 并决定是否同意或改进你的观点及论证, 或者投入与你的学术论战。 你不能像孙悟空那样, 一个筋斗翻十万八千里, 这会使你的许多同行不能理解你的思考过程及其结果,无法与你做实质性的学术交流, 于是他们做出选择: 不搭理你。
(5) 对他人的不同观点做出适度的回应。这是由第二点所派生的, 但其作用又不止如此。为了避免一厢情愿式的思考, 你必须思考你的观点已经遇到哪些反对意见, 或者设想它可能遇到哪些反对意见, 并对其中的部分重要意见做出答辩, 由此来从反面保证你的思考及其结果的正确性。
我觉得, 还有必要特别强调以下三点:
, 新探索必须从学术传统中寻求强大支撑。即使是一位原创的思想者,也需要从学术传统和学术同行那里获得激励, 从而加强自己思想的论证力量。常常有这样的学术现象, 即使是那些自称原创的学者, 在他们阐述自己的思想时, 也会把许多伟大的先贤和著名的同辈引为同道。例如, 当代美国哲学家布兰顿是“分析实用主义冶的代表性人物, 创造了所谓的“推理主义语义学冶,但他按自己的理解, 大量征引解说康德、黑格尔、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塞拉斯、罗蒂、达米特, 以及他的同事麦克道维尔, 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先驱和同道。”但情况是否真的如此, 尚需仔细甄别和研究。
第二, 新探索需要学术共同体的共同参与。俗话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位独立的研究者要从他的学术同行那里获得反馈, 不管这种反馈是赞扬、改进、批评, 还是彻底的否定, 由此产生相互切磋甚至是论战, 从而促进相互理解, 共同进步。但中国哲学界目前的状况是: 各位学者埋头于自己的工作, 对同行所发表的著述基本上不读不看, 当然更不评论, 实际上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可以仿效国外学术出版机构的做法: 在匿名审稿过程中, 凡是不征引、不讨论当代学术同行工作的相关论著, 都不接受发表或出版, 因为你身处于一个学术圈子中, 应该了解和知道很多与你的工作有关联的出版品, 但这一点从你的论著中却看不出来, 由此就可以判定你似乎不是圈中人, 你的工作质量要大打折扣。循此办法, 逐渐硬性地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
第三, 提倡少一点排斥, 多一些包容; 少做空泛无谓的争论, 多做翔实可靠的研究; 关键不在于研究什么, 而在于怎么研究, 以至后拿出什么样的学术成果供国内国际学术共同体去评价。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 学术共同体或许在某个局部、某个时段不够公正, 但有理由相信, 它在总体上会是公正的, 至少后会是公正的。大浪淘沙, 历史无情, 泡沫和浮尘终会消散或被抹去, 后留下来的可能是金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