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414338
序 7
自序 9
研究成果综述 11
第一章 导 论 16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16
1.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6
2.研究意义 17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及研究框架 18
1.主要内容: 18
2.基本思路: 19
3. 研究框架 19
第二章 理论研究篇 22
第一节 城市公共艺术思潮在当代中国的启蒙、演变与展望 23
1.“雕塑1994”——中国公共艺术的思想启蒙 23
2.“雕塑2012”——“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公共艺术思潮的演变 26
3.与政治、经济、文化对话——未来中国公共艺术思潮发展方向 28
第二节 城市公共艺术相关政策问题 32
1.历史沿革:“百分比”政策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32
2.经验总结:西方发达国家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可持续发展之源 34
3.他山之石:“百分比”政策对我国城市公共艺术政策的启示 36
第三节 城市公共艺术的功能 42
1. 城市公共艺术的传统功能价值 42
2. 新媒介视野中的公共艺术新功能发现 43
3.对城市公共艺术功能价值的再思考 44
第四节 作为媒介的公共艺术 46
1.媒介的引出——连接社会要素的纽带 46
2.媒介的作用——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 47
3.媒介的价值——建构以均衡为特征的美学空间 48
4.小结 50
第五节 从格式塔心理学看由公共艺术催生的心理效应 51
1.“倾斜之弧”:一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冲突 51
2.反叛与和解:格式塔心理学的艺术学阐述 52
第六节 关注“行为”:数字时代公共艺术品创作新特征 55
1.“行为”:公共艺术品创作取向新视角 55
2.交互式公共艺术品“行为”的分类 56
3.具有良好交互性的“行为”设计 57
第七节 商业文化影响下的公共艺术 60
1.消费文化与公共艺术 60
2.商业化的公共艺术 61
3.小结 62
第八节 隐性知识传播与高校公共艺术的系统建设 64
1.公共艺术系统要素分析 64
2.系统建设规则 65
3.隐性知识在高校校园环境公共艺术系统中的表达与传递 66
第三章 案例研究篇 68
第一节 公共艺术与现代城市建设 69
1.现代城市建设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69
2.公共艺术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有效利用 70
3.公共艺术应营造城市环境识别系统 75
4.小结 76
第二节 国际化视野下城市公共艺术案例 77
1.城市化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77
2.国际化视野下城市公共艺术的价值倾向 78
3.小结 84
第三节 我国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调查与思考 85
1.四所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现状概要 85
2.四所选样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存在的问题 87
3.解决我国中小城市公共艺术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89
第四节 城市公共艺术项目运作模式 92
1.国际上公共艺术运作的三种模式 92
2.我国公共艺术项目运作现状 93
3.我国公共艺术项目运作的推进方向 96
第五节 城市公共艺术品的管理与维护 99
1.现实与困境:城市公共艺术品管理与维护中的问题分析 99
2.路径与出路:城市公共艺术品管理机制与维护方法探讨 100
3.重塑与升华:城市公共艺术品的重新利用与再开发 103
第六节 对公共艺术作品引发社会悲剧的深思 104
1.公共艺术作品为何频频酿造社会悲剧 104
2.如何预防公共艺术作品酿造社会悲剧 105
3.结语 105
第七节 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设计 106
1.公共艺术介入城市交通的意义 106
2.城市交通中公共艺术创作应有的价值取向 107
第八节 公共艺术理念在城市公交站台设计中的运用 109
1.国内城市公交站台设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09
2.公共艺术理念如何涉入现代城市公交站台设计 111
3.以长沙市公交站台公共艺术设计为例 111
第九节 高校校园环境中公共艺术建设 114
1.校园公共艺术建设应规划长远、布局明确、个性鲜明、重点突出 114
2.应将公共艺术作为大学生课堂外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 115
3.高校公共艺术的设计过程需有师生参与研讨 116
4.校园中的公共艺术建设应让多元文化与传统文化共存 116
5.校园中公共艺术建设应注重科技元素的植入 117
第四章 资源信息库研究篇 119
第一节 大数据与公共艺术话语权 120
1.公众话语权:大数据时代公共艺术核心价值的体现 120
2.平等与契合:大数据对公众公共艺术话语权的影响 123
3.批判与重构:大数据思维给公共艺术话语权带来的思考 124
4.小结 127
第二节 大数据背景下公共艺术研究的思维转向与意见重构 128
1.思维转向:大数据给公共艺术领域带来的影响 128
2.现实挑战:大数据背景下公共艺术领域面临的关键问题解读 129
4.应用场景:一个实证研究 130
5.话语重构:公共艺术话语交流的新阐释 132
6.小结 134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我国城市公共艺术信息整合建库研究–以我国城市公共艺术信息资源库建设为例 135
1.我国城市公共艺术信息资源库构建内容 135
2.我国城市公共艺术信息资源库的设计 136
3.小结 141
第四节 整合与分析:我国城市公共艺术信息资源库建设及应用价值研究 142
1.艺术类信息资源库建设的现状分析 142
2.城市公共艺术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构想 145
3.资源库的应用:数据中的我国城市公共艺术 149
4.小结 150
第五节 基于网络环境的公共艺术交流平台的建设应用研究 151
1.公众交流平台——公共空间中公众话语权的建构 151
2.网络环境下的公共艺术意见交流 152
3.基于网络的公众交流平台框架 154
4.交流平台的潜在应用 156
5.小结 157
第六节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公共艺术交流、互动语境的营造、设计与实现 158
1.亲切交流、及时传输、个性表达——公共艺术交流语境营造新方式 159
2.流动信息的共享与协作——网络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信息管理 160
3.“融会贯通”—基于移动端的公共艺术网络交流平台框架 161
4.基于移动端的公共艺术交流平台的潜在应用 163
第七节 大数据应用于公共艺术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城市公共艺术信息资源库的应用研究 165
1.大数据时代的思维转变 165
2.大数据应用关键问题 166
3.大数据架构实践 166
4.大数据应用场景 169
5.小结 170
附录1 171
第一节 《我国城市公共艺术信息资源库》需求分析 171
1.编写目的(Purpose) 171
2.读者对象(Reader) 171
3.编写原则(Rule) 171
4.项目背景(Background of Project) 172
5.定义(Definitions) 172
6.参考资料(Reference) 172
第二节 任务概述(Task Description) 173
1.软件总体说明 173
2.系统的方法和处理过程 174
3. 系统的特性 174
第三节 业务需求调查 176
1.业务处理整体流程调查 176
2.对新系统的环境要求调查 176
第四节 系统分析 177
1.系统组成分析 177
2.功能分析 177
附录2 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资源信息平台构建方案 180
1.项目情况介绍和发展计划 180
2.潜在用户群体分析和价值分析 182
3.该数据库项目的应用前景分析——基于SWOT分析 183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资源信息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获批之时,正值“互联网 ”时代勃兴之际,顺应时代发展的脉搏,适应公共艺术产业用户的需求,解决公共艺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数据不足问题成为课题研究无可避免的历史责任。课题的初步完成极大丰富了公共艺术数据建设的内容,为艺术学与信息学的融合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城市公共艺术资源信息库将公共艺术承载的文化信息通过数据共享、数据互通的方式进行传播,既是空间文化数据化的集中总结与归纳,也是互联网语境下空间文化的集中展示及其数据应用。城市公共艺术信息资源库建设将公共艺术案例、表现媒介、理论成果、社会影响、公众参与度、政策法规等收集、整理,以资源库形式展现,并通过网络方式传播和应用。研究者基于数据价值理论与技术哲学理论,不仅仅对入库公共艺术作品本身的文化价值开展了研究,而且从技术哲学角度研究了该数据库技术选择与技术应用对于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与意义。从而得出了“基于“WMA”解决方案的公共艺术数据系统建设是PC端公共艺术数据处理与应用的重要方向,最能精准展示空间文化数据的独特性与交互性”的结论。这一理论的产生超越了目前研究艺术信息数据库分析的所有理论,是一种理论创新。在文化兴国的大背景下,该库的建成不仅必要而且意义重大。
该数据库分析系统主要基于数据源端处理层、基础数据层、研究分析层、项目展示层等4个层次进行搭建。拥有监测、检索、分析、统计、导出、定位、推送、对接八大功能,形成完整闭环且全程智能化的公共艺术价值数据链、公共艺术项目对接服务链。该数据库的建设有效延伸与放大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城市公民、以及艺术创作者对于公共艺术建设的视野与触角,为文化传播、文化决策、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依据,是一种功能创新。《城市公共艺术资源信息库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的基本完成是我国公共艺术领域的一件大事,填补了我国在公共艺术资源信息数据集成上的空白。
目前,虽然网络平台架构已经完成,大量实地调研的数据也已入库,一些问题也在不断凸现,困扰着他们。诸如数据的价值导向问题、服务问题、数据的及时推送问题以及数据运用带来的交互问题等,这为未来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开放数据运用得更有价值,尤其是在公共服务相关的数据中,做好深度挖掘,更好服务民生,这些都将成为他们未来研究的主题。
当下,人类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社交产品大行其道,信息传播的途径开始由PC端向移动端转化,此互联网已非彼互联网,信息的传递伴随着终端工具的变化而更加丰富和快捷。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社交化的基础上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由桌面移至掌心,实现了信息传递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异步,社交方式更加便捷与友好。用户可以通过分享的方式,将自己获得的信息在无限大的范围内扩散。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随时随地的在互联网上加以传播,由此,每个个体都成为了信息的源头。未来在移动互联网中产生的与公共艺术相关的数据信息,将源自个体,指向对民主、真相、救助和个体审美意识。公共艺术研究在探讨和践行公民社会理念的同时,又因互联网技术的介入而拥有了丰富而微妙的现代意涵与价值。在敏感者们的“触摸”与“点击”下,一扇新的“艺术之窗”向公众敞开着。同时,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也让滞后而封闭的艺术继续走向融合与开放。
艺术的生命之根在艺术之外——更自由的生活。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祝斌
2017.3
在我国,具有公共艺术特征的艺术形式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城市雕塑”为名目的公共艺术项目建设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城市形象和地方文化主题的视觉标识,逐渐出现了一批为人们熟悉、接受和喜爱的艺术作品。此后,随着艺术媒介的变化、艺术家创作思维的自我改造与升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城市公共艺术从内涵到外延得到不断拓展,新的艺术形式不断被创造出来,装置、现成品、材料、影像、行为等艺术形式进入公众视野,最终发展成为具有当代性意义的公共艺术。北京的798、宋庄,上海的红坊、M50,深圳的华侨城以及各城市商业步行街、城市广场等区域逐渐成为国内优秀公共艺术作品的聚集区。
随着公共艺术实践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学术界对于公共艺术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信息学等领域的学者都开始关注到这一领域,一些热点问题如精英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公共艺术与微观经济、传媒记录与艺术思想的关系、艺术表达的个人化与公共性、公共艺术与“互联网 ”的结合等渐成焦点问题。公共艺术的建构性、批判性与反思性、公共艺术的伦理思考与道德关怀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北京大学翁剑青教授从社会学、传播学的角度研究公共艺术建设,强调社会大众的参与、互动,认为公共艺术应体现地域文化特征。中国美术学院孙振华教授的研究从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层面,注重公共艺术研究的方法论。中央美术学院王中教授在《公共艺术概论》一书中对公共艺术涉及的历史、哲学、当代文化现象和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欧美国家公共艺术政策法规、实践等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力图勾勒出公共艺术发展的整体轮廓,为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和公共艺术教育寻找可能的发展方向。此外,中国艺术研究院吴士新撰写的博士论文《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及论文《对公共艺术问题和我国当代公共艺术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也是公共艺术领域较有影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
在一个更大范围的虚拟公共领域-互联网空间,由新技术带来的公共艺术决策数据化、探讨社群化、学习触屏化正在激发出一种新的公共艺术研究模式,与之相关的新理论、新实践、新研究、新发展路径等正通过互联网媒介产生,公共艺术领域的研究正由传统的单一的线形研究进入相关性研究的无限可能之中。在讯息高速传播的传媒时代,公共艺术如何通过互联网载体有效地、建构性地介入社会?如何秉持艺术的独立性和道德关怀,而不完全沦为“主流”价值的简单执行者?公共艺术如何影响人们的感觉、思考与判断,真正介入公众的日常生活?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要求建立以公共艺术相关信息为内容的数据库,以数据为支撑,以新的视角切入并开展研究。
由本人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三年时间集体开发的我国首个基于网络应用的公共艺术研究、交流平台—“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资源信息库”作为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资源信息库建设与应用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目前已收集了国内三十多个省市近万个公共艺术项目数据案例、超过500位公共艺术创作者的信息供用户进行查询、检索。该项目将国内各城市与公共艺术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案例、表现媒介、理论成果、社会影响、公众参与度、政策法规等进行了收集、整理,以资源库形式展现,为公共艺术项目的决策部门、项目实施者、公众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服务,并通过网络方式研究、传播和应用。在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我们依据收集的资料及研究的成果编著了此书,将研究过程与研究心得以专著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江哲丰
2017年3月于木鱼湖畔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