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219533
内容简介
秦兆基*的《揉碎江南烟水(历史的重释)/博雅文丛》收入笔者自一九八二年以来写作的叙事散文诗,前后历时三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以有限的篇幅,不那么多的人物行状,折射出江南广袤大地自“元史无文”到“通脱透明”、自开辟鸿蒙到向现代化艰难转型的历史。
本书是“历史的重释”,是一种价值重估。人们常常重复着意大利美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实不少译者和引用者都漏掉一个关键词,就是在“历史”的前面的“真”字。原话应是“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重释”就是求真,就是“从现在*高力量的出发”去“解释过去”,亦即从尘封的史料中理出线索,重构历史现场,切入历史人物的心田,进行一场心灵对话,亦即从对人类生命的奥秘和个体存在价值的关注的角度去打量。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以有限的篇幅,不那么多的人物行状,折射出江南广袤大地自“元史无文”到“通脱透明”、自开辟鸿蒙到向现代化艰难转型的历史。
本书是“历史的重释”,是一种价值重估。人们常常重复着意大利美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实不少译者和引用者都漏掉一个关键词,就是在“历史”的前面的“真”字。原话应是“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重释”就是求真,就是“从现在*高力量的出发”去“解释过去”,亦即从尘封的史料中理出线索,重构历史现场,切入历史人物的心田,进行一场心灵对话,亦即从对人类生命的奥秘和个体存在价值的关注的角度去打量。
目 录
元史无文 终成了“道德模范” ——逋逃者泰伯 为了归来的奔逃 ——复仇者伍子胥 死亡契约的践行 ——厨神·刺客:专诸 留得永久的谜 ——兵圣孙武 戏剧春秋 会搞笑的太守 ——喜剧人物朱买臣 生命的嗟叹:陆机 张翰:去来俱潇洒 水墨情趣 张旭暮秋 明白说出和没有道出的 ——楚客吴越行:诗人张继 雅集·绝唱 ——从五陵恶少到诗人、刺史:韦应物 误读的贤者:范仲淹 从经武祠中走出去 ——塾师出身的教育家胡瑗 步出与走入 ——从重臣到“居士”:诗人范成大 假如我不是王孙:赵孟頫 路转峰回 齐云楼抒怀 ——吴王张士诚 被漠视的存在 ——黑衣宰相:姚广孝 长别枫桥 ——诗人高启 一出戏所造就的 ——《十五贯》.·况公祠:能吏况钟 没有情节性的经典故事 ——一代画宗:沈周 归去来后的墨客 ——王鏊:有所思 唐寅:难得轻狂 求名而得名,有何憾 ——狂士徐渭 古代的故事人 ——多面冯梦龙 “梦”的诗意阐释 ——祈梦、留梦与造梦:张岱 活在梦里 ——金圣叹 行路难 ——京都行:吴梅村 多买燕脂画牡丹 ——从至雅到绝俗:李渔 直刺人心的力量:伦理·人性 ——一代大儒顾炎武 不甘屈辱的灵魂 ——才女柳如是 绝唱:凄婉而美丽 ——沉水:洪异 扇里桃花带来的 ——寻求谜底:剧作家、诗人孔尚任 权谋、深沉,抑或圣明、仁慈 ——一代雄主的心术:康熙大帝 权术“心经” ——读《李煦奏折》 繁华客天涯孤旅 ——江宁织造曹寅维扬行 寻常巷陌怀砚师 ——砚神顾二娘 在真实与神话中游走 ——神医叶天士 从诗友到罪臣 ——沈德潜的玩笑人生 峰石无言 ——瑞云峰前曾有过的故事:乾隆大帝 踪迹的寻觅 ——神接曹雪芹 伤心人别有怀抱 ——追梦散记:沈复 盛世悲歌 ——乾隆诗坛人:不第秀才黄景仁 留存在小说中的面影 ——校邠庐主人冯桂芬回访洪状元 瓶隐庐主人的梦 ——忧者翁同龢 紫禁城的黄昏 ——带着永远的怅恨离世:王颂蔚 神往大海 ——从小镇走出去的年轻人王韬 通脱澄明 无望的守望 ——末世经师曹叔彦 倦飞思静执一而行 ——终老苏州:学者章太炎 你,也值得纪念 ——生与死引发的评价倒转:杨荫榆 小楼昨夜 ——百年孤独:学者、作家苏雪林 一个成功女人的背后 ——绣人沈寿 散文诗的走向 ——诗,抑或散文 后记
在线试读
寻常巷陌怀砚师——砚神顾二娘
1976年4月,一位面容清癯的老人,慢悠悠地走进专诸巷。老人当时并不为太多的人知晓,后来却享大名,被认为是知堂老人的衣钵传人,燕园三老之一。他,就是张中行。
尽管他深通释典,知道赵州和尚所言“好事不如无”,也明白《旧约·传道书》中讲的“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但仍然应老友之邀,到苏州来找点新东西。
张先生很有些考古癖,但也知道两千多年以后,不会再有专诸的侠骨留存,他只想看看乾嘉年间,在这条巷内琢砚为生的顾二娘门户——想必是前店后坊,仍旧规模依稀。
黄昏…
1976年4月,一位面容清癯的老人,慢悠悠地走进专诸巷。老人当时并不为太多的人知晓,后来却享大名,被认为是知堂老人的衣钵传人,燕园三老之一。他,就是张中行。
尽管他深通释典,知道赵州和尚所言“好事不如无”,也明白《旧约·传道书》中讲的“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但仍然应老友之邀,到苏州来找点新东西。
张先生很有些考古癖,但也知道两千多年以后,不会再有专诸的侠骨留存,他只想看看乾嘉年间,在这条巷内琢砚为生的顾二娘门户——想必是前店后坊,仍旧规模依稀。
黄昏…
寻常巷陌怀砚师——砚神顾二娘
1976年4月,一位面容清癯的老人,慢悠悠地走进专诸巷。老人当时并不为太多的人知晓,后来却享大名,被认为是知堂老人的衣钵传人,燕园三老之一。他,就是张中行。
尽管他深通释典,知道赵州和尚所言“好事不如无”,也明白《旧约·传道书》中讲的“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但仍然应老友之邀,到苏州来找点新东西。
张先生很有些考古癖,但也知道两千多年以后,不会再有专诸的侠骨留存,他只想看看乾嘉年间,在这条巷内琢砚为生的顾二娘门户——想必是前店后坊,仍旧规模依稀。
黄昏时分,从巷北往巷南走,张先生想看看哪一处可能是顾家砚庄。街东傍着城墙而建,剥落了城砖的土墙上荒草丛生,青青的,在春风里摇曳。街西一户一户紧挨着,除了一家烟纸店、一家老虎灶,再也找不出商铺的痕迹。找人问一下,巷子中段一个大妈,小凳子上坐着,别着红袖章,纳着鞋底,一针一针,不紧不慢。张先生走上去问:“大娘,可知道从前这里有个顾二娘,做砚台的,住在啥地方?”老大妈头抬了一下,说:“这里没有做砚台的。砚台,文具店里就有,一毛钱一块,橡皮的,我孙子昨天刚买的,掼也掼不坏。”张先生注意到她警惕的眼神,不敢多生事,依旧默默地看过去,走到南头,再从南头回到北头。
他记起了黄莘田的诗:“一寸干将切紫泥,专诸门巷日初西。”心里想,虽然不能指实,顾二娘的旧住地总是留在眼中了。顾二娘砚,张先生眼见过,在许姬传那里,还是故宫博物院的展柜里。阮囊羞涩,穷措大只能在梦里摩挲。
在笔记小说中,得知了不少有关顾二娘的故事。
捻针绣花、上灶下厨、侍奉公婆、相夫教子,顾二娘本可以尽着女人本分,走完人生长途,在邻里中讨个好口碑。可丈夫过早离世,公公年老力衰,她只能独立撑起门户,拿起了一寸干将,选料、下石、设计、刷刻,她把从刺绣针法中悟到的,从案前宣德炉袅绕的香烟中体察到的,在街前看着天边云蒸霞染中领略到的,在桥头看着水底鱼龙变幻中想象到的,融到了刀下,让端砚有了女性的美——娴雅、端庄、华丽。
顾二娘制砚的声名远播,千里外,福建永福退休官员黄莘田携带珍藏十年的端溪片石,至吴门,请顾二娘制砚。顾氏精心刻制,造就成绝世佳品——“洞天一品”,就是黄莘田请顾二娘所制,不知怎的流人了清宫。
顾二娘自重其艺,非良石不刻,一生所制之砚,不及百方。殁后,黄莘田有诗挽之:“古款微凹积墨香,纤纤女手切干将。谁倾几滴梨花雨,一洒泉台顾二娘。”二娘离去,应在春天,梨花开放的时候吧!张先生想。
顾二娘,据说娘家姓邹,名青,又称顾青娘。不过也有人说,应叫顾亲娘,苏州人“亲”“青”不分,“亲娘”是吴方言中对外婆的爱称,想必她是有女儿的。张先生想到这里,不禁哑然失笑,慢悠悠地步出小巷。
造访顾二娘故居的事,张中行写入《姑苏半月》,那是十八年以后了。
又是一个十八年,张先生成了古人。真娘墓、苏小小墓都有了标志,赛金花据说在故乡建立了纪念馆,专诸巷东面的城墙也整修一新,但长巷仍如当年,寂寞地躺在春风里。
原载《中国乡土文学》2016年第二期(P117-118
)
1976年4月,一位面容清癯的老人,慢悠悠地走进专诸巷。老人当时并不为太多的人知晓,后来却享大名,被认为是知堂老人的衣钵传人,燕园三老之一。他,就是张中行。
尽管他深通释典,知道赵州和尚所言“好事不如无”,也明白《旧约·传道书》中讲的“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但仍然应老友之邀,到苏州来找点新东西。
张先生很有些考古癖,但也知道两千多年以后,不会再有专诸的侠骨留存,他只想看看乾嘉年间,在这条巷内琢砚为生的顾二娘门户——想必是前店后坊,仍旧规模依稀。
黄昏时分,从巷北往巷南走,张先生想看看哪一处可能是顾家砚庄。街东傍着城墙而建,剥落了城砖的土墙上荒草丛生,青青的,在春风里摇曳。街西一户一户紧挨着,除了一家烟纸店、一家老虎灶,再也找不出商铺的痕迹。找人问一下,巷子中段一个大妈,小凳子上坐着,别着红袖章,纳着鞋底,一针一针,不紧不慢。张先生走上去问:“大娘,可知道从前这里有个顾二娘,做砚台的,住在啥地方?”老大妈头抬了一下,说:“这里没有做砚台的。砚台,文具店里就有,一毛钱一块,橡皮的,我孙子昨天刚买的,掼也掼不坏。”张先生注意到她警惕的眼神,不敢多生事,依旧默默地看过去,走到南头,再从南头回到北头。
他记起了黄莘田的诗:“一寸干将切紫泥,专诸门巷日初西。”心里想,虽然不能指实,顾二娘的旧住地总是留在眼中了。顾二娘砚,张先生眼见过,在许姬传那里,还是故宫博物院的展柜里。阮囊羞涩,穷措大只能在梦里摩挲。
在笔记小说中,得知了不少有关顾二娘的故事。
捻针绣花、上灶下厨、侍奉公婆、相夫教子,顾二娘本可以尽着女人本分,走完人生长途,在邻里中讨个好口碑。可丈夫过早离世,公公年老力衰,她只能独立撑起门户,拿起了一寸干将,选料、下石、设计、刷刻,她把从刺绣针法中悟到的,从案前宣德炉袅绕的香烟中体察到的,在街前看着天边云蒸霞染中领略到的,在桥头看着水底鱼龙变幻中想象到的,融到了刀下,让端砚有了女性的美——娴雅、端庄、华丽。
顾二娘制砚的声名远播,千里外,福建永福退休官员黄莘田携带珍藏十年的端溪片石,至吴门,请顾二娘制砚。顾氏精心刻制,造就成绝世佳品——“洞天一品”,就是黄莘田请顾二娘所制,不知怎的流人了清宫。
顾二娘自重其艺,非良石不刻,一生所制之砚,不及百方。殁后,黄莘田有诗挽之:“古款微凹积墨香,纤纤女手切干将。谁倾几滴梨花雨,一洒泉台顾二娘。”二娘离去,应在春天,梨花开放的时候吧!张先生想。
顾二娘,据说娘家姓邹,名青,又称顾青娘。不过也有人说,应叫顾亲娘,苏州人“亲”“青”不分,“亲娘”是吴方言中对外婆的爱称,想必她是有女儿的。张先生想到这里,不禁哑然失笑,慢悠悠地步出小巷。
造访顾二娘故居的事,张中行写入《姑苏半月》,那是十八年以后了。
又是一个十八年,张先生成了古人。真娘墓、苏小小墓都有了标志,赛金花据说在故乡建立了纪念馆,专诸巷东面的城墙也整修一新,但长巷仍如当年,寂寞地躺在春风里。
原载《中国乡土文学》2016年第二期(P117-118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