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307038丛书名: 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我们用辛勤的双手,创造了世界公认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然而从明朝后期开始,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资本主义成为新的潮流。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
落后就要挨打,自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踏上了中华大地大肆地烧、杀、抢、掠。中国近代史既是外国列强侵华的屈辱史,更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抗争史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中华民族自1840年**次鸦片战争失败被迫打开国门以来,历经109年的艰难转折,由一个闭关自守的满清皇朝转变为一个以人民当家作主的全新的共和国,这其中既有她的必然性,也有她的偶然性,《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在叙述这段“人世之剧变至异”的历史的时候,也试着去诠释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
内容简介
《1860年:巨痛与自强》
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1856年至1860年,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挑起事端,联手进攻清朝政府,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次鸦片战争的延续,所以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从而成为*的赢家。
目 录
总序 窒迫下的近代化
一、被封杀的修约活动
未惊醒的“天朝迷梦”
列强的觊觎与期盼
1854年的交涉
1856年的交涉
各国使节态度的差异
清朝君臣的不同反应
二、叶名琛的刚愎与乖谬
亚罗号事件
没有效果的武力胁迫
广东军民的抗英斗争
英、法决定联合侵华
广州城的陷落
“海上苏武”的悲哀
三、渤海湾的炮声
武力挟制下的谈判
大沽炮台失守
天津城下之盟
悔约企图不了了之
英、法武装换约受阻
四、咸丰出逃
战端再启
天津、通州谈判
激战八里桥
玩弄无效的“王牌”
人类文明的浩劫
予取予求的新和局
五、统治层的变动
微妙的兄弟关系
咸丰拒绝“回銮”
赞襄政务八大臣
祺祥政变
垂帘听政
六、晚清政权结构的调整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
管理涉外事务的新官职
驻外使节的派遣
湘、淮系集团的崛起
地方督抚权势的加强
七、“同光新政”与西学东渐
“强兵经武”
“寓强于富”
新式教育的发轫
并非预期的成效
后记
在线试读
英、法、美三国不满足于通过鸦片战争取得的在 华权益,为了解决中外交涉中遗留的问题,单方面地 依据有关条约中12年修约的规定,向清政府提出了修 改条约的要求。清朝统治阶级以鸦片战争后签订的“ 万年和约”不能更改为由,拒绝进行实质性的谈判, 终于以拖延、搪塞等方式“封杀”了西方国家的修约 活动。
未惊醒的“天朝迷梦”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在 文化上长期领先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汉族统治阶级逐 步形成了一种民族优越感,认为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 都是低等民族,于是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之称。这种观念推而广之,中原地区的王朝凭借着强 盛的国力,迫使周边的国家臣服、朝贡,逐步形成了 一种“宗藩体制”。清王朝建立后,仍与周边的朝鲜 、琉球、越南、缅甸、南掌(今老挝)、暹罗(今泰 国)、苏禄(今菲律宾)等国家保持着“宗藩关系” 。在这种传统的“宗藩关系”下,藩国尊清王朝为“ 天朝上国”,自居于从属地位,奉天朝正朔(即使用 天朝皇帝年号纪年),国王须经天朝册封(实际上仅 仅是对既成事实的认可),并定期或不定期地派遣使 节来华朝贡;而清王朝对藩国则负有保护的责任,无 论是藩国发生内乱还是面临外患,清政权都要应邀派 兵援助。不过,这种古代东方的“宗藩关系”与近代 西方殖民主义体系中的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有着本 质的区别。清王朝不干涉藩国的内政,不吞并藩国的 领土,不谋求藩国的经济利益。藩国派遣使节来华朝 贡时,当然会带来价值不菲的贡品,但清王朝为体现 大国风范,回赠礼品的价值往往要大于进贡的物品。
“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清朝统治者追求的是 一种政治效应。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当大清皇帝从御 座上俯视着在丹墀之下行三跪九叩之礼的藩国使节时 ,心里会是何等的快慰! 在这种虚荣之下,不论是否确实存在着“宗藩关 系”,凡有外国人来华都被说成是“朝贡”,于是便 有了“万国来朝”的说法。沉浸在这种幻境中的天朝 君臣们哪里知道,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与普遍使用,近 代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英、法、美等国后 来居上,大清王朝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更加不幸的 是,在恪守着“商居四民之末”观念的清朝君臣眼里 ,来华贸易的英、法、美等国商人,以逐利为生,较 东方的“夷、戎、蛮、狄”尤等而下之,甚至连“朝 贡”的机会也不屑给予他们。
1840年英国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侵华的鸦片战 争,道光皇帝调兵遣将,前线将领屡告败绩,只好转 而谋求妥协,一再要求负责议和的钦差大臣耆英等人 “必须通盘筹算,永绝祸根”;“必当切实议定,永 杜兵萌”。当接到耆英等有关议和的奏报时,道光再 次表示:“徒增忿恨,念生民之涂炭,抑遏勉从。” 内心的愤懑与无奈已跃然于纸面。《南京条约》议定 后,仍谆谆嘱令耆英等“向该夷反复开导,不厌详细 ,应添注约内者,必须明白简当,力杜后患,万不可 将就目前,草率了事”。
道光皇帝希望一劳永逸地解决中英之间的纠纷, 耆英等对此心领神会,1842年8月29日“诸大臣与英 公使会晤,酌定条款,大约不出前三大端(指赔款、 开埠、议订税则),谓之万年和约”,并“具疏上闻 ,得旨允其所请”。《南京条约》一开头即申明这是 中英两国为“息止肇衅”而议定的“永久和约”,随 后签订的《虎门条约》也在开头回顾了“议结两国万 年和约”的过程,条约中又两处提及“万年和约内言 明”,这些都表明清政府希望英国方面也能明白并承 认条约的永久性。大清王朝的君臣们未免太自以为是 了,他们在战败之余想签订一个永远不变的条约,并 想把自己的这一意图强加给英国人,实在是太不切实 际了。
……
未惊醒的“天朝迷梦”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在 文化上长期领先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汉族统治阶级逐 步形成了一种民族优越感,认为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 都是低等民族,于是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之称。这种观念推而广之,中原地区的王朝凭借着强 盛的国力,迫使周边的国家臣服、朝贡,逐步形成了 一种“宗藩体制”。清王朝建立后,仍与周边的朝鲜 、琉球、越南、缅甸、南掌(今老挝)、暹罗(今泰 国)、苏禄(今菲律宾)等国家保持着“宗藩关系” 。在这种传统的“宗藩关系”下,藩国尊清王朝为“ 天朝上国”,自居于从属地位,奉天朝正朔(即使用 天朝皇帝年号纪年),国王须经天朝册封(实际上仅 仅是对既成事实的认可),并定期或不定期地派遣使 节来华朝贡;而清王朝对藩国则负有保护的责任,无 论是藩国发生内乱还是面临外患,清政权都要应邀派 兵援助。不过,这种古代东方的“宗藩关系”与近代 西方殖民主义体系中的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有着本 质的区别。清王朝不干涉藩国的内政,不吞并藩国的 领土,不谋求藩国的经济利益。藩国派遣使节来华朝 贡时,当然会带来价值不菲的贡品,但清王朝为体现 大国风范,回赠礼品的价值往往要大于进贡的物品。
“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清朝统治者追求的是 一种政治效应。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当大清皇帝从御 座上俯视着在丹墀之下行三跪九叩之礼的藩国使节时 ,心里会是何等的快慰! 在这种虚荣之下,不论是否确实存在着“宗藩关 系”,凡有外国人来华都被说成是“朝贡”,于是便 有了“万国来朝”的说法。沉浸在这种幻境中的天朝 君臣们哪里知道,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与普遍使用,近 代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英、法、美等国后 来居上,大清王朝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更加不幸的 是,在恪守着“商居四民之末”观念的清朝君臣眼里 ,来华贸易的英、法、美等国商人,以逐利为生,较 东方的“夷、戎、蛮、狄”尤等而下之,甚至连“朝 贡”的机会也不屑给予他们。
1840年英国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侵华的鸦片战 争,道光皇帝调兵遣将,前线将领屡告败绩,只好转 而谋求妥协,一再要求负责议和的钦差大臣耆英等人 “必须通盘筹算,永绝祸根”;“必当切实议定,永 杜兵萌”。当接到耆英等有关议和的奏报时,道光再 次表示:“徒增忿恨,念生民之涂炭,抑遏勉从。” 内心的愤懑与无奈已跃然于纸面。《南京条约》议定 后,仍谆谆嘱令耆英等“向该夷反复开导,不厌详细 ,应添注约内者,必须明白简当,力杜后患,万不可 将就目前,草率了事”。
道光皇帝希望一劳永逸地解决中英之间的纠纷, 耆英等对此心领神会,1842年8月29日“诸大臣与英 公使会晤,酌定条款,大约不出前三大端(指赔款、 开埠、议订税则),谓之万年和约”,并“具疏上闻 ,得旨允其所请”。《南京条约》一开头即申明这是 中英两国为“息止肇衅”而议定的“永久和约”,随 后签订的《虎门条约》也在开头回顾了“议结两国万 年和约”的过程,条约中又两处提及“万年和约内言 明”,这些都表明清政府希望英国方面也能明白并承 认条约的永久性。大清王朝的君臣们未免太自以为是 了,他们在战败之余想签订一个永远不变的条约,并 想把自己的这一意图强加给英国人,实在是太不切实 际了。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