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129246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多维视野下的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技术与媒体、网络传播的内容与方式、网络传播的特征与功能、网络信息传播与管理、网络传播符号、网络传播受众、网络传播效果、网络经营与管理、网络传播规制及网络传播展望。本书注重吸收近年来网络传播研究的*成果,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网络传播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本书每章后配有思考题,便于学生复习和自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传播类和影视类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传媒业从业人员进修的参考用书、传播学科领域爱好者的继续教育与自学用书。
读者对象: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传播类和影视类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传媒业从业人员进修的参考用书、传播学科领域爱好者的继续教育与自学用书。
绪论 多维视野下的网络传播
第一节 网络传播概述
一、网络的基本概念
二、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社会学视野下的网络传播
一、网络传播与网民
二、网络传播与社会行为
三、网络传播与人际关系
四、网络传播与公共领域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网络传播
一、网络传播与政治
二、网络传播与经济
思考题
第一章 网络传播技术与媒体
第一节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一、互联网的起源
二、互联网的商业化发展
三、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与互联网技术
一、计算机网络
二、Internet技术
第三节 网络传播媒体
一、网络媒体的特征
二、网络媒体的类型
思考题
第二章 网络传播的内容与方式
第一节 网络传播的内容
第二节 网络传播的方式
一、网络人际传播
二、网络群体传播
三、网络组织传播
四、网络大众传播
思考题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特征与功能
第一节 网络传播的特征
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民主性
二、传播内容的丰富性
三、传播过程的开放性
四、传播的全球化与时效性
五、传播形态与方式的多样性
六、传受双方的交互性
七、网络传播的虚拟性
第二节 网络传播的功能
一、网络人际传播的功能
二、网络群体传播的功能
三、网络组织传播的功能
四、网络大众传播的功能
五、网络传播的负面效应
思考题
第四章 网络信息传播与管理
第一节 网络信息传播概述
一、网络信息概念和传播特点
二、网络信息类型
第二节 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一、模式的定义及其双重性质
二、一般传播模式
三、网络传播模式
第三节 网络信息管理
一、网络信息管理概念
二、网络信息管理原理
三、网络信息管理
第四节 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一、网络信息安全
二、网络信息安全现状概述
三、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技术与方式
思考题
第五章 网络传播符号
第一节 网络传播的语言符号
一、语言符号
二、网络传播中的文字语言
三、网络传播中的有声语言
第二节 网络传播的非语言符号
一、非语言符号
二、网络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
思考题
第六章 网络传播受众
第一节 网络传播的受众类型
一、按照行为特点划分
二、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划分
第二节 网络传播的受众特征
一、心理特征
二、行为特征
三、语言特征
第三节 网络传播的受众参与
一、受众参与的内涵
二、传统媒体的受众参与和网络传播的受众参与
三、网络传播受众参与的意义
第四节 网络传播的受众调查
一、网络传播受众调查
二、网络传播受众调查的特点
三、网络传播受众调查的类型与方式
四、网络传播受众调查的意义
思考题
第七章 网络传播效果
第一节 网络传播的效果及其评估
一、网络传播效果概述
二、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估
第二节 网络传播效果理论
一、网络传播的“议程设置”
二、网络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三、“沉默的螺旋”的挑战和延伸
思考题
第八章 网络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网站建设与运营
一、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的基础
二、网站的建设与运营
第二节 网络产业发展概述
一、网络产业的概念
二、网络产业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状况
第三节 网络媒介经营与管理
一、网络媒介经营
二、网络媒介经营策略
三、网络媒介的内部管理
思考题
第九章 网络传播规制
第一节 网络传播规制概述
一、Cyberspace:从网络技术到网络社会
二、网络传播的社会问题
三、网络社会行为的规范力
第二节 网络传播伦理
一、网络传播伦理及其构建途径
二、网络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
三、网络传播伦理的规范
四、网络传播主体的伦理责任
第三节 网络传播法制
一、网络传播法制的必要性
二、网络传播法制建设的具体内容
三、网络传播法制的原则
四、世界各国网络传播立法介绍
五、我国网络法制建设现状
思考题
第十章 网络传播展望
第一节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网络传播
一、什么是媒介融合?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网络传播融合
三、媒介融合下的网络传播模式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与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素养概述
二、媒介素养教育
三、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四、网络媒介教育的基本内容
五、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思考题
参考文献
随着信息全球化与社会媒介化,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事业大发展,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800多所大专院校设有“新闻学与传播学”一级学科下属的新闻学专业、或传播学专业、或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或广告学专业、或编辑出版学专业。相比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事业大发展,有关学科的教材建设相对滞后,目前高校新闻传播学教材大多为世纪之交时编写的,教学案例大多为20世纪的,更没有把新闻改革30年的成果总结在内。因此,为了大力普及现代新闻传播学知识,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提供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最新、实用的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与华东部分高校共同组织编写了一套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本套教材编撰宗旨:本着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的精神,大力普及现代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并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新闻学专业、传播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等提供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最新的、实用的教材。
本套教材编撰原则:
① 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具有时代特色、中国特色;
② 深入浅出,删繁就简,基础理论与实务训练并重;
③ 继承学术传统,吸收新闻改革近30年的学术成果,增加21世纪以来新发展的学术动向与典型案例。
本套教材编撰特色:
① 吸收当前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② 以新媒体为新闻传播主要平台作为视角;
③ 以实务为基点阐述新闻传播的主要理论;
④ 采用大量案例,聚焦新闻传播的知识要点;
⑤ 注重实际训练,以便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尽量做到理论通俗易懂但不肤浅,教学案例众多但有特色,紧扣高新技术但尊重传统。
本套教材编撰的大多为现代新闻学与传播学的主干课程教材,内容侧重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主要理论阐释与实务训练。初拟本套教材总共14册。
(1)新闻学:《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史纲要》、《新闻伦理与法规》、《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评论思维与写作》、《传媒经营与管理》。
(2)传播学:《传播学概论》、《网络传播概论》、《新媒体概论》。
(3)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
(4)广告学:《广告学概论》。
本套教材的编审委员会成员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政法学院、商丘师范学院、上海建桥学院等十多所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系,因此这套教材是兄弟院校教师大协作的产物。
参加编著本套教材的老师都长期工作在新闻传播学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第一线,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科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其中有的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有的长期参加中国新闻奖与省部级新闻奖的评委工作;大多数老师参加过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的编写;同时他们都参与了大量的新闻工作实践,为本套教材内容上的新颖、实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本套教材着重强调基本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在内容上既有科学性、系统性,又有很强的可读性、实用性和示范性,同时注重吸收了近30年新闻改革的最新成果。每册主编都有多年教学和实践的经验,能够对目前同类教材及参考用书编写的传统结构有所突破,以方便读者更好地掌握课程精髓为目的,以创新为核心,重新构架全书的结构。
在数字化技术大发展的媒介化社会,新闻传播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媒介素养也成为提高干部素质,乃至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方面。本套教材不仅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高职高专学生的教材,同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参考教材,也可以作为新闻工作与宣传部门从业人员进修的参考用书、广大新闻爱好者的继续教育与自学用书。
我们处在一个革故鼎新、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科技日新月异的“信息爆炸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化时代”,客观实践经常跑在思想认识与理论研究的前面。因此,在高校教材建设上,强调面向21世纪实际、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科学性、知识性、前瞻性与实用性。这是我们编写这套教材的共同要求。而其中每一册,在框架设计、理论知识阐述、材料运用、行文风格等方面,又各具特色。我们每位执笔人,都把编写教材的过程作为总结经验、研究学问的过程,也是十多个兄弟院校之间取长补短、协作交流的过程。
我们奉献给读者的这一套教材,也是我们十多个高校教师的共同学术成果,必将受到新闻传播学院师生、新闻宣传工作者及新闻爱好者的
欢迎,必将在开展新闻教育与指导新闻实践中发挥更大的教学效果与社会效益。同时,我们也预计到,我们的思考和编写难免有不周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而且随着新闻传播学教学、科研、实践的发展,教材内容肯定要不断充实与更新。我们殷切地期待读者提出批评与建议,使这套教材臻于完善。
张骏德严三九
2010年5月
前言:
纵观人类的传播历史,信息技术的每次革新,都会带来信息传播的大革命。从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到电子传播,每一次的革命不仅改变着人类的传播模式,也为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向更高层次迈进。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网络的诞生和发展为人类的传播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
网络传播是一种现代的传播方式。它是一个信息交流与传递的过程,在信息的传受者之间具有及时的交互性和反馈性,因而网络传播在极大程度上优于传统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是一种多媒体、综合性的传播。它以计算机为载体,以光纤通信为传播手段,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实现了多媒体传播,兼有三大传统媒体的优点和特长。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特点。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促使信息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也积累了相当庞大的用户基础;网络的交互性不仅为各类媒介的融合提供了便利,也使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而网络传播的平等性则充分体现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逐渐将传受双方置于平等的位置上。总之,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借助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人类能够便捷地进行社会信息的传播活动。
本书是在多年教学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持续不断的调查和积累编写完成的。
本书吸取了不少专家、学者在网络传播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得到了不少媒体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朱梅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成员主要是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从事网络传播实践、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一线教师。严三九组织编写,并负责全书的统稿和修改工作,赵路平编写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严三九和杭璐编写绪论,杭璐编写第一章、第八章第一节,吴艳编写第四章、第六章、第八章第二节,谢岚编写第七章、第八章第三节、第九章、第十章,赵路平做了部分章节的整理工作。
虽然大家尽心编写,但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真诚地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严三九
2011年11月于上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