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75857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伞兵历经多次重大战役,攻无不克,正式奠定其无可动摇的精锐地位。虽然德国伞兵之后失去了双翼、不再从天而降,但他们依然在北非、俄国、义大利和法国搭乘装甲运兵车,甚至徒步奋勇作战,无愧於他们在成为伞兵之前经历过的严格训练。《二次大战的德国伞兵》通过精彩的照片, 向读者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的精英部队——伞兵。本书由克里斯·麦纳著。
相关推荐:
希特勒撕毁凡尔赛条约后,纳粹德国开始大力整军经武,新武器、新 战略、新观念不断地发明、成长、茁壮。德国军将战前“空降空人”的观 念转化成实际的精英队,进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显身手,从挪威和 丹麦开始,接着是荷兰与比利时,德国伞兵攻无不克,最后尽管在克里特 岛的血战中蒙受骇人的损失,但也正式奠定其无可动摇的精锐地位。虽然 德国伞兵之后失去了双翼、不再从天而降,但他们依然在北非、俄国、义 大利和法国搭乘装甲运兵车,甚至徒步奋勇作战,无愧於他们在成为伞兵 之前经历过的严格训练。
尽管纳粹德国已随着战败而灰飞烟灭,但德国的英勇无畏却已载入史 册而永垂不朽,《二次大战的德国伞兵》即透过精彩照片,带领读者领略 德国伞兵的战时风采! 《二次大战的德国伞兵》内容包括“雄鹰”诞生、招募与训练、克里 特岛之役、非洲战役等。本书由克里斯·麦纳著。
第一章 “雄鹰”诞生
第二章 招募与训练
第三章 验证
第四章 克里特岛之役
第五章 非洲战役
第六章 东线作战
第七章 折翼意大利
第八章 西线
第九章 特种作战
第十章 武器与装备
公元1928年,6名美军士兵搭乘一架轰炸机,在得州凯利机场(Kelly Field)上空跳伞,并在着陆后架设了一挺机枪。这次演习是由威廉·米契尔(William.Mitchell,绰号比利Billy)准将指挥,目的在于验证他所提 出的革命性崭新战术——“空降突击”。1918年10月,米契尔在担任美国驻法国陆军航空队司令时,已提议运用尚未经过测试的空降突击,作为促 使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手段。有别于在德军防线前进行标准(且所费 不赀)的正面突击,米契尔主张让整个美军第l师在美宁一鲁瑟拉勒(Menin -Roselare)地区的德军防线后方空降,他相信此举可以在敌军后方造成极 度混乱,而使整条德军战线崩溃。然而因为后勤无法支援,且交战双方签 字休战(双方于1918年11月签署停战协定),再加上米契尔建议空降突击作 战于1919年2月发动;同时军中同僚们普遍蔑视他的观点,所以这个构想最 终成为泡影。直到1940年,美国军方才完全接受他的想法。然而在其他国 家,伞兵建制的阻碍就没有这么大了。
早在1800年,法国官员们便曾亲眼目睹安德烈·杰克·加贺内欣 (Andre-Jacques Garnetin)跳伞,这可能是世界上首次由军方赞助的跳伞 行动。到了1889年4月,美国人查尔斯·雷洛克斯(Charles Leroux)在资深 德国军官面前,从1000米(3300英尺)的高度跳伞,从那时起,部署空降部 队的想法就在全欧洲生了根。之后,德国陆军上将阿尔佛列德·冯·施利 芬将军(Alfred Graf von Schlieffen,在两年内升任参谋总长)提出,运 用部署跳伞部队方式开拓出突击战的新领域;并特别指出,此一手段可针 对用其他方法难以接近的敌军总部进行垂直突袭,进而造成冲击。
不过施利芬也注意到,早期雷洛克斯的技术还无法做到军事行动所要 求的定位控制。然而,随着1911年意大利人发明背包式降落伞,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出现了性能可靠的飞机以及降落伞技术的改良,跳伞技 术日趋成熟。德国人奥图·海因克(Otto Heinke)开发出一款飞行员专用的 降落伞,并在德国第一位女性跳伞员凯特·保卢斯(Kfithe Paulus)的主导 下进行批量生产(她自1890年起就曾多次执行实验性跳伞)。在俄国,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前跳伞是一项体育运动,然而这项运动并未减损其军事价值 ;到了1918年,苏俄红军成立了一小批伞兵部队,到了1930年这批部队已 经具备参与陆军演习的专业能力。在意大利,1927年时,陆军已拥有自身 的试验部队(意大利也在1920年代研发出第一款可靠的引张带式降落伞); 到了1938年,他们正式编成了一个伞兵连部队。
苏联的首次试验性作战,是对“敌军总部”进行小规模攻击(这让我们 想起施利芬的计划),1935年投入1000名伞兵,1936年投入5000名空降人员 ,这些人员成功地在指定的降落区着陆。这些演习对未来军事作战的后续 影响可说是十分深远;许多外国观察员,包括英国陆军上校阿奇巴尔德· 魏菲尔(Archibald Wavell)和德军参谋本部的高级官员和数名通讯员,一 致认为这些演习为战略开启了新的领域。
德国伞兵诞生的背景 1933年,德国有了受过跳伞训练的战斗部队。见证俄国人的演习无疑 是德国进一步发展跳伞训练的催化剂,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军事学 说的转变也是因素之一。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多数参战国来说,大规模 正面突击的集中机动作战战术(central tactical manoeuvre)后患无穷, 因为部队在开阔的地形前进,遭遇到创新进步的机枪,容易导致灾难性的 伤亡。许多战术专家均承认这一点,并且希望能设计出更有效率的方式来 作战。
英军经过一阵摸索后发展出战车,1916年在索穆河(Somme)时,笨重、 机动性差、配备6磅炮(six-pounder guns)的马克Ⅰ型(Mark Ⅰ)战车对德国步兵产生了心理震撼,使他们放弃阵地不战自退。相对地,德国人探索 出运用飞机来支援地面部队攻击,并提倡更有弹性的战术——“间接突击 ”(攻击并占领次要的阵地,其效果可导致主要目标攻陷)。新战术需要新 的兵源,而德国人也希望创建“突击部队”,经由特别训练,使他们能够 在震撼攻击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这些发展虽然不能使壕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废弃,但是在1918年 之后,“机动”和“弹性”成为展望未来的战术要求。1927年,英国陆军成立了实验性装甲部队(EAF,Experimental Armoured Force),这是一个 原型战斗部队,将战车、机枪班和炮兵混合成一个完全机械化的组织。同 一时间,法国、苏联和德国也开始探索装甲部队的突击技巧。后来在1938 年11月成为机动部队总监的海因茨·古德林(Heinz Guderian),曾深入钻 研装甲作战理论,最后归纳出一个结论——无论对攻势或守势行动来说, 机动性均为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1933年,德国空军(Luftwaffe)技术办公 室主任乌德特将军(Udet),在美国目睹了寇蒂斯(Curtiss)F8C俯冲轰炸机 的飞行后深受鼓舞,返国后便委托设计出未来将成为容克(Junkers)Ju-87 的斯图卡(Stuka)俯冲轰炸机。
在西方,有关战争应如何进行的观点正快速转变,而空军和机动装甲 部队获得大部分人青睐,德国伞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伞兵部队可运用于空降突击中,为德军地面部队提供了最终的机动性,并且能够完全 改变战场的范围和动力。他们借由降落伞或是(专门设计的)滑翔机来部署 ,让指挥官有机会以多元战术来超越地面作战的局限。P9-13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