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092126
章巡回指导的理论与背景
…………………………………………………1
节巡回指导的背景
……………………………………………………………..1
第二节巡回指导的政策分析
……………………………………………………..17
第三节巡回指导的内容和作用
………………………………………………….32
第二章巡回指导的评估实践
…………………………………………………..41
节筛查评估的理论基础
……………………………………………………..41
第二节筛查评估的案例分析
……………………………………………………..54
第三章巡回指导的个案指导
…………………………………………………..63
节个案指导的理论基础
…………………………………………………….63
第二节个案指导之渐进式融合案例
………………………………………….69
第三节康复训练案例
……………………………………………………………….76
第四章巡回指导的课堂教学指导
……………………………………………85
节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85
第二节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示例
………………………………………………….91
第五章巡回指导在资源教室建设与运作中的作用
…………………..115
第六章巡回指导对师资培训的促进作用
………………………………..125
节师资培训的背景
………………………………………………………….125
第二节师资培训的实践探索
……………………………………………………129
第七章巡回指导的效果
……………………………………………………….139
节巡回指导的评价与社会影响
…………………………………………139
第二节巡回指导的作用效果与未来方向
………………………………….144
参考文献
……………………………………………………………………………..163
后记
………………………………………………………………………………….173
序
巡回指导工作的发展与海淀区特教中心的发展经历了相似的阶段。
阶段,萌芽期。此时海淀区特殊教育管理中心(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前身)尚未成立,这一阶段主要着力于个案的支持。早在20世纪90 年代,我们就开始了巡回指导的尝试。当时一名孤独症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遭遇到班级其他同学家长的反对,*就让特教教师介入,与普通学校行政领导、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商议了安置方案。这名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从初中进入中职学校,十多年来,巡回指导教师一直都在提供支持。
第二阶段,试点期。此时我们已经有了特殊教育管理中心,但是还没有专职巡回指导教师。2009 年,我们开展了一项巡回指导的试点工作,将9 名特教教师与9 所普通学校结对子,特教教师每周有半天的时间去普通学校进行巡回指导,通过个案的支持与研究,巡回指导教师自身技能得到了提升,普通学校的难点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阶段,发展期。2010 年,我们开始有专人进行巡回指导工作,主要开展筛查评估、课堂教学指导和资源教室指导工作。随着专职巡回指导教师人数的增加,在对学生进行筛查评估之后,我们开始给学生提供直接的个案干预,进行康复训练工作。随着巡回指导工作的发展,我们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需求了解得越来越多,逐渐开始考虑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师资如何培训,慢慢形成分类培训、分层指导的师资培训模式,建立起随班就读班级教师—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的融合教育教师梯队,为学校储备了专业的人才队伍。
巡回指导工作仍在继续,它是融合教育的重要保障。《巡回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是我们对第三阶段巡回指导工作的一个总结,全书共有七章,章巡回指导的理论与背景,第二章巡回指导的评估实践,第三章巡回指导的个案指导,第四章巡回指导的课堂教学指导,第五章巡回指导在资源教室建设与运作中的作用,第六章巡回指导对师资培训的促进作用,第七章巡回指导的效果。本书从理论出发,回归到区域的实践中,完整呈现出巡回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实践探索,可以为各地融合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从全国来说,融合教育尚处在发展初期,我们一步步地在摸索,期望能够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王红霞
2017 年5 月 三义庙
后记
《巡回指导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为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两项课题研究的整体呈现,即北京市规划课题《巡回指导教师在融合教育推进中的作用研究》(DBB10075)及全国规划课题《随班就读工作机制及保障体系研究》(FHB20468)。本书中部分章节将课题先期发表的成果收录其中,具体如下:
《北京市海淀区小学融合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2011 年4 月发表于《中国特殊教育》。
《巡回指导教师在随班就读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北京市海淀区2011—2013 年巡回指导工作的实践》2014 年8 月发表于《现代特殊教育》。
《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策略探究——以北京市海淀区随班就读评优课为例》2016 年6 月发表于《现代特殊教育》。
《北京市海淀区普通中小学融合教育环境调查研究》发表于《现代特殊教育》(高教版)2017 年第5 期。
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对两个课题的研究历程进行了回顾。2016年8 月之前,我们都是学校一线教师,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开展课题研究的难度很大,尤其是国家课题及市级课题。在此要感谢海淀区*领导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信任;感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华国栋研究员、杨希洁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肖非教授、邓猛教授、王雁教授,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许家成教授,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孙颖等对课题的专业指导;感谢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院课题管理处、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管理处的教师对课题的关注与支持;感谢海淀区各学校领导、教师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便利,尤其是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科研的终点是解决难点问题。为学生、教师以及学校提供支持,这也是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教师们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在融合教育中,伴有情绪问题的孤独症儿童是让普通学校师生头疼的。他们在听指令、情绪控制、语言理解、生活自理、活动参与、适应环境等方面给教师和同学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面对他们,我们应该如何为他们提供融合教育呢?本节以一个初中孤独症学生为例,介绍个案指导的渐进式融合模式。
一、个案介绍
某中学期中考试现场,一个女生突然大喊大叫,打破了考场的宁静。当老师试图说服她离开教室时,遭到了这位女生的强烈反对,并且情绪更加失控。后,为了不影响大家正常考试,只好将其他同学转移到其他的考场。
倩倩(化名),女,12 岁,初一学生,2 岁多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面对初中新环境,她经常出现怪异的情绪与行为问题:1. 大声说话与喊叫,感到愤怒、焦虑,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喜欢大喊英语“bad ”“minus”,或者叫喊“今天不是星期六”等奇怪语言;2. 课堂上喜欢用课桌不断挤前面的同学;3. 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发起社交;4. 几乎没有正视教师的主动行为;5. 书包、课桌凌乱,不具备整理能力;6. 独来独往,几乎没有同伴互动行为。
二、全面评估
1.走进课堂,开始筛查的步
筛查评估是展开巡回指导的前提与基础,是了解学生教育现状的重要环节。课堂参与情况、情绪行为表现、同伴互动情况等等成为主要观察内容。前三周,巡回指导教师跟随学生并观察记录。教师采用自编的学校观察记录表,观察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前因、过程和教师处理结果。
2.访谈家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
通过访谈,了解到倩倩的生长发育史、家庭教养态度与方式、学校教育环境、教师同伴态度等信息,这些是进行初步筛查的重要参考资料。
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父母虽然在倩倩2 岁多的时候认识到她跟其他孩子有差异,但是苦于不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不了解教育及康复服务机构,所以一直没有采取相关训练。小学时,父母对倩倩的教育一度停留在学业成绩上,通过陪读、家长的反复补课,倩倩可以跟上学校的课程。但是到了中学后,学业难度明显加大,对抽象思维要求更高,倩倩因听不懂课引发了一系列情绪行为问题。
班主任是一位非常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教师,为了稳定倩倩的情绪行为,班主任采取在教室办公的形式,陪伴着全班同学一起上课。但班主任也一直困惑,不知道融合教育环境是否适合倩倩的成长。
3.教育和心理评估
针对倩倩的认知、适应性以及动作能力的情况,我们选取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适应性行为评估量表、全人疗育动作评估对其进行了综合的评估,并为其撰写了具有指导性的评估报告。根据倩倩的三个评估结果的综合考虑,我们为其制订了个别化教育计划,并设计了渐进式融合的安置方式。
三、渐进式融合
(一)阶段
阶段采取的是半天特教中心康复训练,半天在学校采取一对一抽离式教学的安置形式。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初步学会接受指令、建立规则。在特教中心,倩倩接受了情绪调整、表达、阅读、注意力、箱庭等课程训练。在学校中则进行非语数英课程的一对一教学。
(二)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安置形式是特教中心与班级融合相结合的方式。每周二和周四上午在特教中心接受康复训练,针对倩倩开设了运动、情绪调整和社会故事课程,帮助她加强体育锻炼与身体协调、学习如何认识情绪与调整情绪、如何正确处理生活与社会中基本事件。其他时间在普通学校学习,其中语文、数学、英语课采取一对一个别化抽离式教学,学习内容以倩倩可接受的知识为主,同时加强基础能力及常规意识的培养,如:起立问好、举手回答问题、等待、不随意插话等等;其他课程则尝试班级融合,与同班同学一起学习。
(三)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则脱离特教中心,完全在普通学校学习,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科目依旧在资源教室接受一对一教学,其余课程跟随班级上课。为了加强倩倩体育锻炼,帮助倩倩音乐优势的潜能发展,每周多给倩倩安排了体育课和音乐课。体育课与同年级其他班级一起上课,音乐课则为一对一专业辅导。在第三阶段,特教中心以现场指导的方式开展巡回指导,频率为每周一天。巡回指导教师将观察与指导学生的一日学习生活情况,针对倩倩的情绪行为问题进行现场干预、指导倩倩陪读教师科学陪读的方法、与任课教师协商个别化教学策略以及与家长沟通家庭教养态度与方式。
巡回指导教师深入到倩倩的课堂、升旗仪式、课间操及午休等学校的全部生活之中,认真、细致地观察她在学校生活中的表现,课下与任课教师及班主任一起分析她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如地理课上她为什么会突然跑到讲台抱一抱老师;数学课上她为什么会用英语喊“bad”;体育课上她为什么不喜欢跑步,用哭闹的形式要求老师陪她在操场上走一走;语文课上当老师在讲读课文时她为什么会趴在桌子上睡觉;当老师因为没有讲完课而晚下课两分钟时,她为什么会表现出异常的烦躁,叫喊着冲出教室;课间的时候她为什么总是拿着笔和纸让同学在上面写音标……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巡回指导教师与任课教师及陪读教师一起制定干预措施,用音标作为强化物,她在课堂上安静、做笔记、读课文了,课下就会表扬她,并在她的小本子上写下她喜欢的音标。各个任课教师会根据她的认知程度布置适合的作业,并适当减少对她一些刻板行为的关注,班级环境也更为包容,倩倩与同伴的互动也渐渐地多起来,课间时能看到倩倩与同学分享她喜欢的涂色迷宫。
四、家长工作
每一个孤独症儿童的融合之路都可谓曲折漫长。在倩倩融合之路上也有“刀光剑影”,家长联名要求学校将倩倩移出班级。为了缓解家长的情绪,我们与学校一起召开了家长会。家长会当天,班级其他学生的家长们目标明确,细数倩倩在课堂上、班级里种种“怪异”的行为和不良的情绪表现,极力要求倩倩转学或者到其他班级上课,强烈的排斥情绪充斥着整个会议室,令人烦闷而不安。面对这样的气氛,倩倩的父母很是无助,含泪介绍了倩倩的成长经历。面对这么紧张的情况,我们从介绍孤独症儿童的特点入手,以专业的眼光解读孤独症儿童的各种行为表现:他反应迟钝,可能是感知觉发展迟缓;他对视觉信息敏感,对听到的东西需要一定时间的接收、理解和反应;他听而不闻,可能是他听到了你的声音,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去应答或者反应;他突然大喊大叫,可能是他突然听到了某种不喜欢的声音,可能是他突然想到了某个情境,可能是肚子饿了,可能是想去厕所,可能是想要表达什么,可能是换了陌生的环境他不喜欢;他情绪躁动不安,可能是父母吵架影响到了他的情绪,可能是身体不舒服不知道怎么表达;他阅读时会不知所措,可能是他的书面语言理解有障碍,一行行的字迹在他的眼里是模糊一片的,他根本分不清每个字,如果换一种呈现方式,如讲给他听,这样的方式才是他容易接受的。听完我们的介绍,在座的家长们才知道原来孤独症儿童“怪异行为”的背后有那么多的“可能性”,这一系列的解释和回答,让每个家长、教师及领导都恍然大悟,孤独症儿童原来是如此的“不同”。
五、个案变化
经过三个阶段的渐进式融合的巡回指导,倩倩如今大多能遵守班级常规,如课堂、集会保持安静,按顺序盛饭等;大多能参与集体活动,但活动中的部分内容会拒绝参加,如害怕枪声、火炬,不想爬山,不想跑步等;沟通方面也有改善,能较好地与他人沟通,能明白教师的指令与要求,通过协商后能完成教师要求;社交技能较以前更好,能主动发起对话,能主动寻求帮助,能主动表达自己需求;整体上情绪控制有好转,但偶尔还是会出现无法自控的情况,通常是由身体不适和愿望无法满足导致;事后,能够自我反省;书面表达能力明显增强,能通过书面写作的形式恰当表达自己的想法、需求与当前的情绪状态。
2016 年3 月26 日,我们在颐和园举办了“包容·融合·成长”世界孤独症日主题宣传活动,倩倩与班里的女同学们共同演唱了《明天会更好》。倩倩正逐渐地与同学、班级和学校融合,我们相信她会越来越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