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72096310172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外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外孔子学院工作处共同承办的学术刊物。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2096-3106,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0-1385/H,季刊,16开,公开发行。英文名称为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办刊宗旨为: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报道国内外汉语教育教学政策和现状,反映汉语国际教育推广的优秀成果和经验,探索总结科学有效的师资培养模式和语言学习推广政策,打造汉语国际教育交流平台,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事业。
内容简介
《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是一本介绍国内外汉语教学信息、宣传我国汉语推广政策的期刊。其宗旨在于使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真实、全面地了解国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使国内同仁及时把握国外汉语教学界的新情况、新成就、新问题,促进全球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同行间的合作与交流,并适时地为*、国家汉办制定关政策提供可参考的*手资料。目前,该书已被中国知网CNKI全文收录。本辑为2017年第2期。
目 录
● 1 主编寄语 / 赵 杨● 专家主题论坛:跨文化交际与国际汉语教学3 主持人:张洪明5 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的现状和未来方向/ 祖晓梅9 国际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立场与态度/ 梁 霞14 文化本体知识对于跨文化交际的意义/ 赵长征19 跨文化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从唱京剧学中文说起/ 宋晨清25 在体演文化中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秦希贞● 学科建设研究31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设计与写作(下)/ 周小兵● 教学研究与分析41 汉语二语的显隐性知识、显隐性教学及课堂研究/ 袁芳远52 对外汉语课堂语法操练对比考察/ 朱 勇 杨 珮61 形式与意义的搭配:从构式的视角看中文文法/ 刘美君● 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与研究76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国际商务汉语师资培训模式探究/ 周 红● 汉语学习者研究89 法国高校汉语选修课学生汉字学习情况调查报告——以法国司汤达大学为例/ 郭 晶● 海外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101 多元化背景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余可华 徐丽丽
前 言
本期主题论坛话题是“跨文化交际与国际汉语教学”,在此我也谈谈对文化对比的看法。1957 年,拉多在《跨文化的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一书中系统提出对比分析假说,除了对不同语言间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层面进行对比外,还对不同文化做出对比,并将对比分析的结果应用于大纲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法选择与语言测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语音领域比较成功,在语法和词汇层面不尽理想,在文化对比方面不理想。虽然如此,之后几十年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还是采用对比分析法,重视文化间差异的研究,并依此指导语言教学。用放大了的文化差异指导教学,显然不会成功,就像实践所证明的那样,因为我们看到的差异或许只是具体参数,而非人类交际遵循的普遍原则。当提及中西文化差异时,我们会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代表的是中国传统伦理观,而《圣经》中那句“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为对应可译为“己之所欲,必施于人”)代表的是西方伦理观。暂且不论这两句话是否能够代表两种文化,即使它们有这个资格,也不能说中西方文化就是非此即彼,互不相容的。实际上,它们只是表象,而位于两者之上的是利他主义。如果说利他是一条原则的话,中西方的不同表述就是原则之下的参数,是对利他所做的注脚。此外,这两种观点能否代表中西方文化也值得商榷,因为《论语》中除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与《圣经》中的那句话接近。与文化差异化相关的是文化现象标签化和泛化。文化对比研究对差异进行分类命名,是标签化和泛化产生的根源之一。比如“中西文化”就是一种过分宽泛的对比,它掩盖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中国文化既有作为一种文化的统一性,又在地域性和历史特点基础上呈现多样性。比如,对外汉语教材中讲的年夜饭吃饺子、饭后喝汤等,是中国北方的习俗或习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被标签化和泛化后,其地域性被掩盖了。“西方文化”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如果“西方”指的是地域,那么法国文化、西班牙文化和英国文化肯定有不同之处。即使在英国国内,英格兰南部和英格兰北部的文化也有所不同,更不用说英格兰文化与苏格兰文化之间的差别了。当然,这样谈文化有可能陷入相对主义,但是相对性或许是文化差异的本质,否则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就无法彼此理解,更无法做到相互欣赏,这就是文化多样性之上的同一性。当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成为朋友后,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是带着文化标签的个体。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在一起学习工作时,其表现出来的文化可能既不是母语文化,也不是目的语文化,而是不同文化交融而形成的第三种形态的文化,比如课堂文化或办公室文化。这些都是因为文化差异是相对的,而不是的。在外语学习中,如何应对文化差异进而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呢?我想只要带着理性平和包容开放的心态面对不同文化,对待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真正目的或许正在于此:提升文化意识,从而带着包容的心态和欣赏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理解不同文化,终实现不同文化的和谐共生。赵 杨2017 年5 月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