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195116
内容简介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发展相对于城市教育发展而言,已经大大落后,城乡教育差距超出了教育公平的底线。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国家开始重视城乡教育统筹,意味着要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的壁垒,在*高层次上对农村教育进行综合改革。周晔*的这本《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政策的理路转向--由农村三教统筹到城乡教育统筹》主要探讨了为什么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在国家政策层面会发生如此转向,城乡教育又该如何统筹。
目 录
序言 前言 章 绪论 节 研究缘起 一 求学之旅中的农村教育 二 实地调研中的强烈’感触 三 农村教育改革回顾、总结、反思的必要性 四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将走向何方 第二节 研究方法论与方法 一 研究方法论 二 具体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一 实践意义 二 理论意义 第二章 研究现状与概念界定 节 研究现状 一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二 农村“三教统筹”研究 三 城乡教育统筹研究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 农村教育 二 农村“三教统筹” 三 教育政策 第三章 农村“三教统筹”:地方实践到国家政策 节 农村“三教统筹”的地方实践 一 农村“三教统筹”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旗帜 二 农村“三教统筹”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三 农村“三教统筹”的实践运作 第二节 农村“三教统筹”作为国家改革政策 一 农村“三教统筹”在国家政策层面的演进 二 农村“三教统筹”是“软性政策” 第四章 农村“三教统筹”政策的成效检视与现实困境 节 教育政策成效评价的理论廓清 一 教育政策评价概述 二 教育政策成效评价 第二节 农村“三教统筹”政策成效的宏观考察 一 农村“三教统筹”政策成效检视标准的确定 二 农村三种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 三种教育之间:结构不合理,没有协调发展 第三节 农村“三教统筹”政策现实困境的个案明证 一 甘肃省Q县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及其困境 二 农村“三教统筹”政策在Q县的运行困境实况 三 “三教统筹”政策在Q县的成效不足表现 第五章 农村“三教统筹”政策的价值取向与对象主体需求之矛盾 节 教育政策应有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 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 二 教育政策应有的基本价值标准 第二节 农村“三教统筹”政策的价值取向及其必然性 一 农村“三教统筹”政策的价值取向 二 农村“三教统筹”政策的价值取向之必然性 第三节 农村“三教统筹”政策对象主体对教育的现实需求及其合理性 一 农民对子女受教育的期望 二 农民对自己受教育的期望 三 对象主体对教育需求的合理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三教统筹”政策运行问题 节 农村“三教统筹”政策运行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背景 一 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二 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三 农村成人教育管理体制 第二节 农村“三教统筹”政策的运行机制 一 农村“三教统筹”政策的纵向运行机制 二 农村“三教统筹”政策的横向协调机制 三 农村“三教统筹”机构自身机制 第三节 委托—代理视角的农村“三教统筹”政策运行问题 一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 二 我国教育行政的委托—代理结构及其问题 三 “理性经济人”假设下的农村“三教统筹”政策运行中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村“三教统筹”的历史价值 节 提出了教育“统筹”的政策方法论 一 历史的继承与发展 二 政策层面首次提出教育“统筹” 第二节 积累了教育“统筹”的经验 一 确立“协调发展”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二 建立管理体制,为教育改革保驾护航 三 关照“短板”,重视资源统筹 第八章 城乡教育统筹:更高层次的政府教育统筹治理 节 政府教育统筹治理的理论 一 政府治理理论 二 政府教育统筹治理 第二节 农村教育的重新定位 一 传统农村教育定位的问题 二 城镇化要求克服城乡教育的二元割裂思维 三 农村教育的重新理解与定位 第三节 城乡教育统筹的政策基础 一 城乡统筹战略思想的确立 二 城乡教育统筹政策的觉醒 三 城乡教育统筹政策的明确 第四节 城乡教育统筹的战略选择 一 如何理解城乡教育统筹 二 为什么要城乡教育统筹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城乡教育统筹的架构与策略 节 城乡教育统筹的要素 一 城乡教育统筹的主体 二 城乡教育统筹的价值追求与目标 三 城乡教育统筹的任务 四 城乡教育统筹的工具 第二节 城乡教育统筹的基本框架 一 城乡教育统筹的基本领导框架 二 城乡教育统筹的基本运行框架 三 城乡教育统筹的基本内容框架 第三节 城乡教育统筹的实践案例与建议 一 重庆市城乡教育统筹的做法与经验 二 城乡教育统筹的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