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0469513丛书名: 民国学术经典丛书
编辑推荐
从纯学术看,梁启超的*可贵之处是他吸取日本佛学家的一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开拓了对佛教的历史和经典的学术研究。他写一系列有关中国佛教的论著,集为《佛学研究十八篇》,其中解答了中国佛教史的许多疑难问题……这些研究把中国佛学和佛教史的研究推进到新的水平。当代中国的佛教学者至今仍肯定地评价他的研究成果,认为他是现代佛学和中国佛教史研究的开拓者。
——吕大吉
这些论文(指《佛学研究十八篇》)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学者研究佛教史的重要成果,其中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和研究方法……是近代佛学史研究的开拓性著述。
——楼宇烈
——吕大吉
这些论文(指《佛学研究十八篇》)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学者研究佛教史的重要成果,其中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和研究方法……是近代佛学史研究的开拓性著述。
——楼宇烈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的文章有: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佛教之初输入、印度佛教概观、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教理纲要、佛教与西域、又佛教与西域、中国印度之交通、印度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翻译文学与佛典、佛典之翻译、读《导部宗轮论述记》、说《四阿含》、说《六足》、《发智》、说《大毗婆沙》、读《修行道地经》等,供读者阅读参考。
目 录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
佛教之初输入
印度佛教概观(印度史迹与佛教之关系)
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教理纲要(原题《印度之佛教》)
佛教与西域
又佛教与西域
中国印度之交通(亦题《千五百年前之中国留学生》)
印度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
翻译文学与佛典
佛典之翻译
读《导部宗轮论述记》
说《四阿含》
说《六足》、《发智》
说《大毗婆沙》
读《修行道地经》
《那先比丘经》书后
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
见于《高僧传》中之支那著述
附录一 《大乘起信论考证》序
附录二 佛教心理学浅测(从学理上解释“五蕴皆空”义)
附录三 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关于玄奘年谱之研究
附录四 《大宝积经·迦叶品》梵藏汉文六种合刻序
佛教之初输入
印度佛教概观(印度史迹与佛教之关系)
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教理纲要(原题《印度之佛教》)
佛教与西域
又佛教与西域
中国印度之交通(亦题《千五百年前之中国留学生》)
印度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
翻译文学与佛典
佛典之翻译
读《导部宗轮论述记》
说《四阿含》
说《六足》、《发智》
说《大毗婆沙》
读《修行道地经》
《那先比丘经》书后
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
见于《高僧传》中之支那著述
附录一 《大乘起信论考证》序
附录二 佛教心理学浅测(从学理上解释“五蕴皆空”义)
附录三 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关于玄奘年谱之研究
附录四 《大宝积经·迦叶品》梵藏汉文六种合刻序
在线试读
印度佛教概观(印度史迹与佛教之关系)
无论若何高邃之宗教,要之皆人类社会之产物也。既为社会产物,故一方面能影响社会,一方面又恒受社会之影响,此事理之无可逃避者。佛教有二千余年之历史,有东西数十国之地盘。其播殖于五印以外者,顺应各时代、各地方之社会情状,为种种醇化蜕迁,固无待言。既以印度本境论,幅员既如彼其辽广,种族既如彼其复杂,文化既如彼其繁荣,则佛教在彼土千余年间之分合盛衰,必与其政治上、学艺上有相应相倚之关系明矣。徒以印人历史观念缺乏,至今竞无一完备之信史足为依据,而佛教徒亦向不以此为意,故无得而征焉。然而佛教自佛灭度后,循机体发育之公例,为不断的进化蜕分,其问或荣或悴,经无数波折,卒乃灭绝而迁化于他方。此既章章不可掩之事实,苟非略察其社会变迁之迹,则此种现象殆无由说明;而其所输入中国之教理,何故有种种异相,亦无由知其渊源所自。吾故先为此章,刺取印度政治上大事与佛教有密切关系者,论其概要,俾学者得一简明概念,为研究佛教宗派史之预备焉。
佛陀在世布教之迹,略同孔子。孔子辙环所及,在黄河下游齐、鲁、宋、卫约千里间,南极蔡、楚而止。佛陀亦然,其足迹所及,在恒河下游摩竭陀、侨萨罗、迦尸、侨赏弥数国,约千里间,南极胆波而止(约当今之孟加拉省)。而因缘最深者,则摩竭陀之王舍城(竹林精舍所在)、葛萨罗之舍卫城(给孤独园所在)、迦尸之婆罗奈城(鹿苑所在)。此诸地方,实当时印度人口最密之处,而文化之中心也(至今犹然)。就中王舍城最为主要,舍卫次之,而此二地则外道之窟穴也。佛教首立根据于此,可谓力为其难;而后此佛教与外道轧轹不绝,且彼此思想常迭相为影响,则亦以此。
……
无论若何高邃之宗教,要之皆人类社会之产物也。既为社会产物,故一方面能影响社会,一方面又恒受社会之影响,此事理之无可逃避者。佛教有二千余年之历史,有东西数十国之地盘。其播殖于五印以外者,顺应各时代、各地方之社会情状,为种种醇化蜕迁,固无待言。既以印度本境论,幅员既如彼其辽广,种族既如彼其复杂,文化既如彼其繁荣,则佛教在彼土千余年间之分合盛衰,必与其政治上、学艺上有相应相倚之关系明矣。徒以印人历史观念缺乏,至今竞无一完备之信史足为依据,而佛教徒亦向不以此为意,故无得而征焉。然而佛教自佛灭度后,循机体发育之公例,为不断的进化蜕分,其问或荣或悴,经无数波折,卒乃灭绝而迁化于他方。此既章章不可掩之事实,苟非略察其社会变迁之迹,则此种现象殆无由说明;而其所输入中国之教理,何故有种种异相,亦无由知其渊源所自。吾故先为此章,刺取印度政治上大事与佛教有密切关系者,论其概要,俾学者得一简明概念,为研究佛教宗派史之预备焉。
佛陀在世布教之迹,略同孔子。孔子辙环所及,在黄河下游齐、鲁、宋、卫约千里间,南极蔡、楚而止。佛陀亦然,其足迹所及,在恒河下游摩竭陀、侨萨罗、迦尸、侨赏弥数国,约千里间,南极胆波而止(约当今之孟加拉省)。而因缘最深者,则摩竭陀之王舍城(竹林精舍所在)、葛萨罗之舍卫城(给孤独园所在)、迦尸之婆罗奈城(鹿苑所在)。此诸地方,实当时印度人口最密之处,而文化之中心也(至今犹然)。就中王舍城最为主要,舍卫次之,而此二地则外道之窟穴也。佛教首立根据于此,可谓力为其难;而后此佛教与外道轧轹不绝,且彼此思想常迭相为影响,则亦以此。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