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2517702
《周口店地质及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与高新技术应用》集多年来的教学、科研和生产成果,对具有板内造山演化特征的周口店及其领区之地层、侵入岩、变质岩、区域构造和资源概况等进行了综述;对常规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和数字化国土资源调查的操作应用系统等作了详尽介绍;在优化精选若干经典地质路线、区段用于野外教学的同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野外实践教学体系也给予总结和说明。为方便野外工作,尚附有典型岩石描述实例、常见矿物鉴定表、常用图例等。
《周口店地质及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与高新技术应用》不仅适用于地质类本科生、研究生实践教学、其板内造山研究思路以及若干常规野外工作方法和高新技术应用均具普适性,亦可供地质教学、科研和生产人员参考。
绪论
篇 周口店及其邻区区域地质概况
章 区域地层概况
节 太古宇
第二节 中元古界
第三节 新元古界
第四节 下古生界
第五节 上古生界——中生界
第六节 新生界
第二章 侵入岩
节 房山复式侵入体
第二节 小型侵入体
第三章 变质岩
节 太古庙变质杂岩——官地杂岩
第二节 显生宙区域变质岩
第三节 接触热变质岩
第四节 动力变质岩
第四章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节 变质核杂岩构造
第二节 区域褶皱构造
第三节 区域断裂构造
第四节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
第五章 资源概况
节 地质矿产资源
第二节 地质旅游资源
第三节 土地资源
第四节 地下水资源
第二篇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与高新技术应用
第六章 地层学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节 地层的野外观察和描述
第二节 地层实测剖面的选择及丈量
第三节 实测地层柱状图和综合柱状图编制原则及方法
第七章 岩石学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节 沉积岩的野外观察和描述
第二节 岩浆岩的野外观察和描述
第三节 变质岩的野外观察和描述
第八章 构造地质学野外基本工程方法
节 劈理的野外观察与研究
第二节 线理的野外观察与研究
第三节 褶皱的野外观察与研究
第四节 节理的野外观察与研究
第五节 断裂的野外观察与研究
第六节 韧性剪切带的野外观察与研究
第七节 构造变形区(构造变形带)的划分
第九章 区域地质调查的基本知识、程序和方法
节 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知识
第二节 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
第三节 区域地质调查的基本工作方法
第四节 区域地质报告的编写及要求
第十章 高新技术在野外地质中的应用
节 GPS的原理及应用
第二节 计算机成图技术
第三篇 野外实践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十一章 路线地质教学及要求
路线1 实习区踏勘
路线2 八角寨一拴马庄桥地层观察路线
路线3、4 黄院东山梁地层观察路线及地层剖面测制
路线5、6 太平山南坡地层观察路线及地层剖面测制
路线7 太平山北坡地层观察路线
路线8 磊孤山—东山口侵入岩体观察路线
路线9 车厂—龙门口复式岩体热动力变形构造观察路线
路线10 164褶皱构造观察路线
路线11 龙骨山—鸽子洞褶皱构造观察路线
路线12 孤山口复杂褶皱及小型构造观察路线
路线13 萝卜顶—煤矿沟叠加褶皱构造观察路线
路线14 官地—羊屎沟变质岩综合观察路线
路线15 房山西断裂构造观察路线及东部独立实践区踏勘
路线16 大砾岩山综合观察路线及中东部独立实践区踏勘
路线17 周口河地貌和第四纪地质观察路线及中部独立实践区踏勘
路线18 东山口—乱石垅变质岩、岩浆岩综合研究路线及北部独立实践区踏勘
路线19 升平山—木岩寺地层、构造综合研究路线及西部独立实践区踏勘
路线20 黄山店断裂、褶皱综合观察研究路线
路线21 东岭子—下苇店区域地质考察路线
路线22 孤山口—十渡旅游地质及区域地质考察路线
路线23 长流水—上寺岭登山训练及区域地质考察路线
第十二章 独立实践与专题研究
节 独立实践区地质简介及教学要求
第二节 专题观察研究点地质简介及教学要求
第三节 基地内部教学研究资源及教学要求
第十三章 教学程序及实习成绩评定
节 实习目的及实习阶段划分
第二节 各阶段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三节 实习成绩评定
附件一 典型岩石描述实例
附件二 周口店地区常见矿物鉴定表
附件三 常用图例、花纹、符号
参考文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