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763205
本书由周立民著,本书将在书评与印象记之间,寻找一种妥协、一种融合。入选作者,则老少成宜。**愿望,是借这样一本书,为不同读者提供较为丰富的知识、趣味与见解,为当今书评类写作状况,留下一幅色彩斑斓的景象。
相关推荐:
本书由周立民著,收入了作者1996年至2011年间所写的部分书评,包括《光阴的故事》、《一夜溪声入梦清》、《打开书本,春暖花开》、《享受“书时光”》、《多情应笑天公老》、《读书札记一组》等。
本书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2011年 光阴的故事 地坛与合欢树的记忆 2010年 回首难寻来时路 为书籍快乐的时光 风筝不断线 一夜溪声入梦清 2009年 且到寒斋吃苦茶 关于《废都》……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打开书本,春暖花开 阅读它们对我是一种享受 寂寂的流年,“我”在哪里? 2008年 一滴清水,不能吹泡泡 “哭泣不是我们的性格!” 青春如花留芳华 2007年 享受“书时光” 此身何处不随缘 流水岁华,亦难消磨尽自古豪杰 满纸春愁墨未干 碧海青天夜夜心 满城尽是“郁金香” 2006年 好,好,真好! 行将成为神话 有谁敢说“我比这个人好” 在时间中飞翔 他算是一个好样儿的坏蛋 多情应笑天公老 有多少长篇可以重读 2005年 淡蓝色的书,淡蓝色的日子 邓刚又回到了大海 没有一扇窗为她打开 2004年 读并快乐着 从“不过如此”到“应该这样” 读书札记一组 2003年 一炮轰到大天亮 地狱之梦 2002年 读海德格尔的日子 莎士比亚也可以这样读 2001年 作家的自信 学界的另类地图 在山水之外 别一种眼光看历史 那一窗灯火 2000年 工具的悲哀 接触到什么 1999年 感受生命的伤痛 别有情趣的两本书 纸上的旅途 1998年 个人的权利 冰冷的神话 历史追寻的诱惑 1997年 真理第一 1996年 求索者的精神本相 附录:本书评介图书书目索引 做一个快乐的阅读者(代跋)
寂寂的流年,“我”在哪里?
在张爱玲的《小团圆》中,女主人公盛九莉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
他的过去里没有我,
寂寂的流年,
深深的庭院,
空房里晒著太阳,
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
我要一直跑进去,
大喊“我在这儿,
我在这儿呀!”
可惜,邵之雍根本听不到她的大喊,或许根本并不关心她在哪里,小说中说:“他没说,但是显然不喜欢。他的过去有声有色,不是那么空虚,在等着她来。”一个“有声有色”,一个“空虚”,“他的过去里没有我”,我不知道张爱玲是怎么写下这几句话,虽然一切都烟消云散,但我读来仍有心如刀绞之感,它让我不由得想起张爱玲被人说起很多次的那个词:悲凉。是的,在好些人为了这样一个“民国女子”“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而陶醉不已的时候,我倒觉到了命运的残忍和生命的悲凉。事伪的邵之雍在战争结束后在乡下躲避追捕,九莉时常心有所牵,岂不知之雍到哪里都丢不开温柔乡,仍然与各种女人纠缠不清,在看戏的时候,九莉觉得面前的乡下女人“别无特点”,“只有地位,没有长度阔度”,而她自己呢?“只有长度阔度厚度,没有地位”。一个人的最大痛苦奠过于清醒于自己的处境却又完全无法摆脱它,“没有地位”,在这部可以看做九莉成长史的《小团圆》中,九莉一直在冲别人喊着“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却没有人理会她,她一直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在哪里,但这又是她的错吗?
她与之雍这样一份没有未来、在绝望中的爱是那么自私和刻毒,甚至她只是“因为要跟你在一起”就希望战争“永远打下去”,这话连之雍都听不过去:“死这么许多人,要它永远打下去?”而她的这种违背人伦和国家大义的“自私”,竟然是这样一种心理原因:“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有这样平安过。时间变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嘹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别的事都不一样,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她不过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梦的河上划船,随时可以上岸。”她的这种寻找恰恰是在童年的记忆中总是黑洞洞的小屋,是母亲丢开她拎着行李箱自顾自地满世界跑,是父亲的吞云吐雾,是在继母面前越着急越背不下来书,是渴望脱离开这样的环境却又没有钱。在她的成长中处处是这样的阴影和伤害,在一个教会的学校中,继母给她的乡气的蓝棉袍;在用自来水笔的富家同学面前,她的尴尬的墨水瓶;寄居姑姑篱下的小心和谨慎,甚至连吃东西都需要克制,更无法留人在这里吃饭……在这样的世界中,她希望有一种父亲般的依靠,偏偏就遇上了一个之雍,她带着孩子般的崇拜看着他,恋着他,而之雍居然能把与多个女人交往的事情都一件件讲给她,在用刀子割了她的心的同时,还要撒点盐,希望她能“妒忌”那些人……这样的故事一点也不浪漫!
有人说:《小团圆》是为那些熟悉张爱玲的作品和生平的人准备的。的确如此,当你读过《对照记》和张爱玲某些传记后再看《小团圆》,每一个情节都会让你瞪大眼睛,怎么,怎么……虽然你清楚这毕竟是小说不是自传,但甚至有些细节都能在张爱玲的生平中一一坐实,你又怎能不对号入座?用现实中的张胡之恋来补充小说中的盛邵之恋,我同样觉得是悲凉而不是浪漫,而是张爱玲自己说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我不理解的是无数的“张迷”往往津津乐道于华袍却从来也看不到虱子。据说台湾作家袁琼琼说:“那个冷淡看世情,冰雪聪明,骄傲自自恃的张爱玲,怎么会变成《小团圆》里的多疑、委屈、小媳妇似的总是说不对话做不对事的‘九莉’呢。”呆得也够可以了,张爱玲怎么就不能是九莉呢?看看她与胡兰成的恋爱和四十年后居然又能有一部《小团圆》写成,还看不出恋爱中的女人的智商吗?当然,从张爱玲的角度,我也可以认为写《小团圆》是她精神疗伤的过程,她把自己心中的积郁都吐了出来。因为空前绝后地面对自我,她的疗伤居然又造成了媒体的狂欢,大家在考证加猜度着:蕊秋是张母,楚娣是姑姑,九林是弟弟,比比是炎樱,文姬是苏青,燕山是桑弧,苟桦是柯灵,虞克潜是沈启无,向璨是邵洵美……这很好玩,张爱玲的家世和故事都是当代人想象中的传奇,没有人顾得上她的悲凉,许多“热爱”她的人不过拿她为自己的生活做点缀和装饰,在这个时代中,人们喜欢她的一点小情小调而不愿意大煞风景地去体味心酸和心寒,躲在美国公寓中寂寞逝去的张爱玲终究没有逃避被娱乐化的命运,这个时代太伟大了,媒体太有才了!
正因为这样,我想提醒一句:《小团圆》不光有盛、邵的爱情,还有没落的大家族中子弟的生活状态,还有这些家庭中佣人们的命运,有”五四”新女性的遭际,更有无处不在的对人性的质疑,还有张爱玲心中没有泯灭的一点点星光。许多细节也颇值得玩味,比如张爱玲在小说中把巴金小说中的人物都当做是“共产党”。说实话,作为小说,这是一本不大符合当代读者阅读趣味的作品,场景转换快,人物多,文字俭省而有力,几笔就勾勒出一个人物,这些使得你无法一目十行而必须在每一行字上都用心。但我知道,嗜张之癖,会让一些人认为凡是张爱玲写下的就没有不好的,更何况书中还有很多可以传抄的“格言”。或许是吧,问题是张爱玲究竟好在哪里,我们想明白了没有?
2009年4月13日午后急就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