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637982
1.1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研究背景
1.1.2问题提出
1.2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2.2土地资本化
1.2.3一个评述
1.3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总体目标
1.3.2主要内容
1.4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研究思路
1.4.2技术路线图
1.4.3研究方法
1.5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5.1重点及难点
1.5.2创新点
第2章土地资本化:理论基础与内涵界定
2.1土地资本化的理论基础
2.1.1经济发展理论
2.1.2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2.1.3土地经济学理论
2.1.4土地区位理论
2.1.5市场交易理论
2.2土地资本化的内涵界定
2.2.1土地资本化的必要性
2.2.2土地资本化的内涵界定
2.2.3私有制条件下的土地资本化与我国公有制条件下两种土地资本化的区别
2.2.4研究的重点范畴
第3章土地资本化:回顾及评析
3.1土地资本化的演化轨迹
3.1.1土地资本化的酝酿时期(1979~1989年)
3.1.2土地资本化的形成时期(1989~1996年)
3.1.3土地资本化的发展时期(1996~2007年)
3.1.4土地资本化的转型时期(2007年至今)
3.2结论
第4章“二分法”下中国土地资本化的框架构建
4.1基于“二分法”的土地权利束剥离
4.1.1土地财产形成的三个阶段
4.1.2土地权利资本化的客体定位
4.2城镇土地资本化的内容、形式
4.2.1城镇土地资本化的主体
4.2.2城镇土地资本化的内容
4.2.3中国城镇土地资本化的创新思路
4.3农村土地资本化的内容、形式
4.3.1农村土地资本化的前提
4.3.2农村土地资本化的内容
4.4农村土地资本化与城镇土地资本化的区别和联系
4.4.1农村土地资本化与城镇土地资本化的区别
4.4.2农村土地资本化与城镇土地资本化的联系
4.5总结与评述
第5章土地出让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土地出让金与GDP增长相关性的Logistic分析
5.1对本章研究对象和选取指标的说明
5.1.1如何理解土地资本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5.1.2指标选取
5.2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5.2.1变量选择
5.2.2模型构建
5.3土地出让金与GDP增长的实证研究(1990~2009年)
5.3.1全国总量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1990~2009年)
5.3.2全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
5.4土地出让对GDP增长贡献的含义:讨论及启示
5.4.1研究的结论及含义
5.4.2土地出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启示与思考
第6章农村土地资本化:中国经济转型发展视角下土地资本化的必然选择
6.1农村土地资本化对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意义
6.1.1践行农村土地资本化的紧迫性
6.1.2践行农村土地资本化的必要性
6.2农村土地资本化:基于权利束剥离和收益还原法的模型
6.2.1什么是农村土地资本化
6.2.2农村土地资本化的一般理论模型:基于地租理论的分析
6.3农村土地资本化:案例及启示
6.3.1农用土地资本化:案例分析
6.3.2非农用土地资本化:案例分析
6.4结论及启示
6.4.1以农地使用权抵押为核心的农地资本化体系正趋于完善
6.4.2以宅基地使用权资本化为核心的农村建设用地流转体系正逐渐形成,且可能是未来农村土地资本化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
第7章农村土地资本化:关键环节、重点路径和保障
7.1农村土地资本化的关键环节:农民土地退出
7.1.1农民土地退出的内涵
7.1.2农民土地退出与土地资本化的关系
7.1.3农民土地退出的影响因素:以宅基地为例
7.2农村土地资本化的重点路径:推行农村土地金融
7.2.1为什么说推行农村土地金融是农村土地资本化的重点路径
7.2.2农村土地金融的内涵
7.2.3农村土地金融的实施机制
7.2.4农村土地金融实施的重点:自愿退地农民土地信托
7.2.5区域性土地银行:创新农村土地金融的拓展性设想
7.3农村土地资本化的保障:建立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与财税制度改革的联动机制
7.3.1案例分析:重庆户籍制度改革阶段性评价
7.3.2建立户籍制度改革与土地及财税制度改革的联动机制
7.4结语
第8章新型农村土地资本化对经济转型发展的作用、实施方式及风险防范
8.1新型农村土地资本化对经济转型的作用及机制
8.1.1新型农村土地资本化对经济转型的作用
8.1.2新型农村土地资本化促进“三化”同步发展的机制
8.2新型农村土地资本化实施路径的可行性及实施方式
8.2.1新型农村土地资本化实施路径的可行性分析
8.2.2新型农村土地资本化路径的实施方式分析
8.3新型农村土地资本化过程中的风险及防范机制
8.3.1农村土地实物资本化过程中的风险及防范机制
8.3.2农村土地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及防范机制
8.4结语
第9章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9.1研究结论
9.2政策建议
9.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以现代市场经济为典型的扩大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的生产、交易和消费遵循“G—W—G’”的规则,自预付资本开始,通过土地、劳动力和其他资本,在扩大性的社会生产过程中直接实现了价值增值,并终通过货币媒介,得以在流通领域中完成,因此,市场经济形态中社会生产和交易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在于如何实现商品的生产和交易,而在于通过这种商品的生产和交易,实现资本的增值。在这个过程中,又存在两个阶段:个阶段是资本主义经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资本的增值主要通过缓慢的、纵向的剩余价值积累过程而实现;第二个阶段是资本的横向集中阶段,即由于机器大工业、现代银行业出现以及科技革命兴起等因素,信用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使资本在短时期内实现大规模的集中,而无须等待漫长的时期。因此,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开始相互渗透,预付资本的数量不断扩大,通过现代信用机制,更短时间地、更大程度地实现了资本的增值,创造了极大的社会生产力。
土地,能够结合信用、货币等金融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土地的市场化配置也应该遵循其他商品完成“W—G—W”的变化过程的规则,那么,显然,它必须与“货币”等金融资产相结合,并在货币的媒介作用下,才能实现其市场交易和配置过程。这一过程要求:,必须承认土地作为一种商品的基本属性,并给予立法支持,使得土地交易合法化、市场化和制度化;第二,必须完善和发展多层次的土地权利。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在很长一段时期曾是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为促进土地这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化和市场化,各国在实践上创造了除土地所有权之外的丰富的土地权利形式,扩大了土地权利的主体,使得各种土地权利得以成为一种可交易的商品。我国目前已建立起城市土地使用权交易体系和市场,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和市场也正在进一步形成,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土地与信用、货币资本等有效的对接方式,土地权利交易的方式比较单一,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价值分配的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