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10147734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电子工业业绩的影响(英文版)》回顾了过去世界和我国电子行业的发展,分析了中国经济改革对FDI流入的影响,梳理了相关的理论基础与概念框架,找出了目前实证文献研究的不足,进行了理论模型推导与实证建模,利用行业地区数据从宏观角度分析了FDI对于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采用公司数据从微观角度探索了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后预测了未来世界电子行业和FDI的发展,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政策与管理建议。本书的出版将对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会产生指导意义,也为我国政府和企业管理外资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支撑。
章 前言
节 背景介绍
第二节 研究定位
第三节 本书目标
第四节 方式方法
第五节 章节组织
第二章 电子行业的发展
节 引言
第二节 世界电子行业的发展
(一)在发达国家
(二)1980年后发展中国家电子行业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电子工业的发展
(一)1978年前的工业特点
(二)1978年后的政策改革与工业发展
第四节 结束语
附录2.1
第三章 中国的政治经济与电子工业的外商直接投资
节 引言
第二节 1949一1978年间的政治经济与工业发展
(一)“大跃进”发展战略
(二)“大跃进”的缺点和遗留
第三节 1978年后的政治经济与工业发展
(一)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程:逐渐的政策调整
(二)经济增长、工业与技术发展
第四节 政策开放与外商来华投资
(一)政策改革与其对外商来华直接投资的影响
(二)外商来华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与影响:简述
第五节 政策改革与外资流入对中国电子工业的影响
第六节 结束语
第四章 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目的国影响的理论框架
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内生增长理论
(二)工业组织理论
第三节 分析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概念框架
(一)公司或工业特点
(二)国内经济环境
(三)中介因素
(四)外资溢出效应来源
第四节 外商直接投资知识溢出渠道
(一)员工流动
(二)示范与竞争
(三)纵向联系
(四)对外商直接投资知识溢出渠道研究综述
第五节 结束语
第五章 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节 引言
第二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行业业绩的影响
(一)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实证分析
(二)基于工业组织理论的实证分析
(三)总结
第三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当地创新的影响
(二)对中国企业生产力提升的影响
(三)在中国电子工业中的作用
第四节 前人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节 结束语
第六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电子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一):分析模型的确立
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框架的建立
第三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电子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宏观分析
(一)理论探讨
(二)实证建模
(三)假设推导
第四节 数据
第五节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一)无结构断点的单位根检验
(二)含结构断点的单位根检验
(三)协整检验
第六节 计量问题
(一)内生性
(二)异方差性
(三)固定/随机效应
(四)诊断检测
第七节 本次研究方法的贡献与局限
第八节 结束语
附录6.1
第七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电子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一):宏观分析
节 引言
第二节 估算方法
(一)分析中使用的估算技术
(二)诊断检测结果
第三节 实证结果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电子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总量分析
(二)外资技术溢出效应
(三)区域分析
第四节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第五节 实证发现探讨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电子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与溢出效应
(二)人力资本与出口对我国电子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区位因素的影响
第六节 结束语
附录7.1
附录7.2
附录7.3
附录7.4
第八章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与知识转移对中国电子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一):研究方法定位
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框架
(一)理论模型推导
(二)理论探讨
第三节 实证模型
(一)实证建模
(二)假设推导
第四节 数据
(一)数据处理
(二)单位根检验
第五节 计量问题
第六节 本次研究方法的贡献与局限
第七节 结束语
第九章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与知识转移对中国电子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二):微观分析
节 引言
第二节 实证结果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电子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二)外资参股、技术溢出与全要素生产率
(三)生产率差距、技术溢出与全要素生产率
第三节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第四节 实证发现探讨
(一)技术溢出与外资参股对中国电子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二)生产率差距、技术溢出与中国电子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三)公司特点与区位因素对中国电子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第五节 结束语
附录9.1
第十章 总结、预测与政策含义
节 归纳与总结
(一)中国政策改革与其对电子工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框架的建立
(三)主要的实证发现
第二节 实证发现的政策含义
(一)公共政策建议
(二)管理建议
第三节 本书的主要贡献
第四节 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