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797905
内容简介
以官厅水库流域张家口市域部分为例,从研究区的区位功能特点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人手,总结探讨水质约束下的城市上游饮用水源区节水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与驱动力机制;从上下游两个利益主体联合协作的角度,探讨北京与张家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协作的动力机制与内容,进而使区域饮用水源功能得以实现。在实例研究的同时,提出并总结城市水源生态区位与级差生态环境成本理论。从理论上探讨不同等级水源保护区的级差生态成本(生态地价、生态林价等)、级差生态(防)排污费等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典型生态功能区以至城市与流域的产业合理布局、自然生态建设,及其市场调节、政策法制机制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官厅水库流域张家口市域部分是首都北京市跨行政区界的饮用水源生态功能区。该区发展既要实行节水生态环保型经济发展模式,又要得到科学的生态补偿。区域内部围绕水质目标,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改进节水与清洁生产技术,搞好生态恢复与重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优先发展的产业,如高科技产业、机械、风电、物流、信息、乳业等,关停并转或限制发展的工业,如(小)造纸、化肥、农药、皮革等。同时,区域工业、城镇布局适度集中,以便于污染的集中而有效治理。区域外部要积极争取下游中心城市北京市、天津市、国家向该区资金、技术、市场和项目的支持与协作,尤其是节水生态型产业、技术的转移与扩散,如机械配件工业、生态旅游等,加大自然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生态移民的力度。
本书从理论上探索性地弥补了传统区位理论无视资源与环境成本,无视生态功能区位的不足,丰富其理论体系。对支持首都北京建设宜居城市及生态大都市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可作为城市水资源、生态经济、公共管理、区域经济等领域的科技人员和大中专院校的教师、学生参考,同时可为决策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官厅水库流域张家口市域部分是首都北京市跨行政区界的饮用水源生态功能区。该区发展既要实行节水生态环保型经济发展模式,又要得到科学的生态补偿。区域内部围绕水质目标,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改进节水与清洁生产技术,搞好生态恢复与重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优先发展的产业,如高科技产业、机械、风电、物流、信息、乳业等,关停并转或限制发展的工业,如(小)造纸、化肥、农药、皮革等。同时,区域工业、城镇布局适度集中,以便于污染的集中而有效治理。区域外部要积极争取下游中心城市北京市、天津市、国家向该区资金、技术、市场和项目的支持与协作,尤其是节水生态型产业、技术的转移与扩散,如机械配件工业、生态旅游等,加大自然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生态移民的力度。
本书从理论上探索性地弥补了传统区位理论无视资源与环境成本,无视生态功能区位的不足,丰富其理论体系。对支持首都北京建设宜居城市及生态大都市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可作为城市水资源、生态经济、公共管理、区域经济等领域的科技人员和大中专院校的教师、学生参考,同时可为决策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目 录
内容提要
前 言
章 绪 论
节 研究背景与必要性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三节 本书研究的框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进展
第三节 城市生态区位与级差生态成本理论构想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官厅水库流域协调发展总体思路
节 研究区现状问题与目标
第二节 总体思路与驱动机制
第三节 官厅水库流域水质改善核心工程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流域产业结构节水生态化发展模式
节 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
第二节 节水型生态工业与循环经济
第三节 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的积极发展与特色推进
第四节 节水低碳建筑、节水人居与全民节水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生态林建设与生态移民
第六节 主要病虫害生物措施及林保生态工程
第七节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水源保护区划与分区发展模式
节 水源保护区划分与分区管制
第二节 流域生态功能分区
第三节 流域人口、产业布局及其调整
第四节 流域跨界水源县对比
第五节 水源生态示范区与生态经济特区建设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上下游协调协作
节 城市与其水源区域协作与协调
第二节 京张合作
第三节 水资源补偿与水权交易
第四节 上下游水价结构比较
第五节 国内外城市居民生活水费支出对比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1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
附2 调研提纲
附3 学术交流
附4 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及地方政府相关规划
附5 专家评论
后 记
前 言
章 绪 论
节 研究背景与必要性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三节 本书研究的框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进展
第三节 城市生态区位与级差生态成本理论构想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官厅水库流域协调发展总体思路
节 研究区现状问题与目标
第二节 总体思路与驱动机制
第三节 官厅水库流域水质改善核心工程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流域产业结构节水生态化发展模式
节 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
第二节 节水型生态工业与循环经济
第三节 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的积极发展与特色推进
第四节 节水低碳建筑、节水人居与全民节水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生态林建设与生态移民
第六节 主要病虫害生物措施及林保生态工程
第七节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水源保护区划与分区发展模式
节 水源保护区划分与分区管制
第二节 流域生态功能分区
第三节 流域人口、产业布局及其调整
第四节 流域跨界水源县对比
第五节 水源生态示范区与生态经济特区建设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上下游协调协作
节 城市与其水源区域协作与协调
第二节 京张合作
第三节 水资源补偿与水权交易
第四节 上下游水价结构比较
第五节 国内外城市居民生活水费支出对比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1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
附2 调研提纲
附3 学术交流
附4 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及地方政府相关规划
附5 专家评论
后 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