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67984
目录
第一章巴黎协定后我国绿色发展的趋势及应对/001
第一节《巴黎协定》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贡献/002
第二节实施《巴黎协定》面临艰巨任务/006
第三节巴黎协定后我国低碳发展的目标与政策/010
第四节我国新常态下绿色发展的趋势与措施/015
本章参考文献/020
第二章我国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及战略建议/021
第一节当前环境保护的关键性问题及原因识别/022
第二节2025年环境发展趋势、潜在挑战及战略建议/044
本章参考文献/062
第三章我国各类型环境介质污染控制措施与建议/069
第一节区域性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评估与建议/070
第二节复合型水污染控制的政策建议/108
第三节固体废物及土壤污染控制措施与建议/134
第四节跨介质环境污染控制与管理方法创新/163
本章参考文献/171
第四章绿色产业政策执行的困局与思考/181
第一节产业政策/182
第二节绿色产业政策/184
第三节绿色产业政策的执行困局/187
第四节绿色产业政策的执行: 一个关于提升电机能效的成功案例/192
第五节关于提升绿色产业政策执行效果的建议/210
第五章四川省CNG汽车产业成长及政策简析: 从创新生态体系的视角/213第一节引言/214
第二节创新生态体系理论/215
第三节案例描述/216
第四节CNG清洁能源汽车创新生态体系的特征/219
第五节未来发展的情景分析/221
第六节结论与政策含义/227
本章参考文献/228
第六章绿色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实现途径/233
第一节绿色交通的定义与内涵/234
第二节绿色交通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分析/238
第三节绿色交通发展的国际经验/245
第四节构建绿色客运交通体系的基本思路与主要途径/259
第五节绿色交通评价指标体系/264
第六节实现绿色交通的关键/271
本章参考文献/272
第七章绿色货运发展战略与实现途径/275
第一节中国货运节能减排现状与问题分析/276
第二节国外绿色货运发展经验借鉴/288
第三节中国绿色货运发展战略与实现途径对策/303
本章参考文献/317
第八章中国区域生产性CO2排放影响因素研究/319
第一节引言/320
第二节数据加工与模型方法/323
第三节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326
第四节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335
本章参考文献/338
第九章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效应分解和作用机制/341
第一节引言/342
第二节文献综述/344
第三节中国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分解/348
第四节FDI与环境规制政策的影响/358
第五节结论/364
本章参考文献/365
第十章我国碳定价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电力行业/371
第一节国际碳市场的发展态势/372
第二节国内碳交易试点的最新进展/390
第三节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思考/403
第四节影响和对策建议/418
本章参考文献/426
第十一章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中的公众认知研究/427
第一节引言: 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关注公众认知与态度分析的必要性/428
第二节理论框架: 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中的公众认知理论/431
第三节数据来源/439
第四节中国城市居民环境意识与意愿的基本特征/445
第五节低碳能源技术认知和接受程度/464
第六节城市发展政策中的公众邻避态度及其影响因素/474
第七节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485
本章参考文献/488
编委会2017年1月
我国各类型环境介质污染控制措施与建议0巴黎协定后中国绿色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第三章我国各类型环境介质污染控制措施与建议0第一节区域性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评估与建议本节内容回顾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梳理并评估了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分析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挑战,并据此提出防治建议。一、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我国政府对环境空气质量问题十分重视,对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大气污染的特征演化及人们对大气污染问题认识逐渐深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也不断加强。郝吉明等在2014年发表的《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与展望》中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如表31所示。表31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程1970—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2011年至今主要污染源工业点源燃煤、工业燃煤、工业、扬尘、机动车燃煤、燃油、工业、扬尘、机动车主要污染物TSPSO2、TSPSO2、NOx、PM10、PM2.5SO2、NOx、PM10、PM2.5、CO、O3、重金属大气污染总体特征大气污染防治起步阶段煤烟尘和SO2污染严重空气污染主要问题是煤烟尘、酸雨、PM2.5和光化学污染;大气污染区域性复合型特征初步显现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巨大,大部分污染物排放量呈增加趋势;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特征凸显;灰霾重污染天气频发污染尺度局地局地+区域区域全国续表1970—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2011年至今管理模式浓度控制;消烟除尘;工业点源治理;属地管理浓度控制;消烟除尘;工业点源治理;属地管理单一污染物目标总量控制;注重燃煤污染控制;强调工业点源治理;实施属地管理;启动多污染源综合管理的进程;重点区域尝试了区域联防联控既要考虑总量削减,更要重视空气质量改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多污染源综合控制;加强区域联防联控管理里程碑事件1973年颁布了第一个综合性排放标准《工业“三废”排放标准》;1987年,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 1995年和2000年两次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1998年批复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2000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增加了机动车污染控制、扬尘污染控制SO2排放实施总量控制扩大到全国;大型国事活动实施区域联防联控2011年修订燃煤电厂排放标准;2012年颁布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2012年发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2013年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二、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战略性转变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2012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这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管理也正在发生四大战略性转变,主要体现在: ①在控制目标上,不但要考虑总量削减,更要重视环境空气质量改善; ②在控制对象上,不但要关注燃煤污染物,更要注重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 ③在排放源上,从以工业点源控制为主转变为多种污染源综合控制; ④在管理模式上,从属地管理转变为区域联防联控管理。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是国务院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从战略高度做出的顶层设计,标志着我国大气环境管理进入新的历史性转折时期。本节将以“大气十条”为中心展开分析。(一) “大气十条”出台背景近年来,以高浓度PM2.5污染为代表的持续多日的区域性重污染天气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多次发生,受影响总人口达8.5亿,且高污染事件发生频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历史罕见。特别是2013年1月全国多数省市多次出现不同程度极端能见度和重度空气污染雾霾事件,导致中小学停课、高速封路、航班停飞等,少数城市PM2.5监测峰值最高超过1000μg/m3,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级别,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人体健康。有学者估计,仅2013年1月全国因雾霾事件造成交通和健康的直接经济损失保守估计约为230亿元,造成急性健康损失约226亿元。我国大气环境形势非常严峻,环境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审时度势,于2013年9月颁布了“大气十条”,表明我国政府治理大气环境污染、改善民生的决心。“大气十条”提出了十条35项具体措施,内容非常丰富,突出了重点地区,体现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在重点地区希望取得突破。(二) “大气十条”主要措施“大气十条”提出,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大幅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μg/m3左右,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5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实现上述目标,“大气十条”提出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多污染物排放; 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③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④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⑤严格节能环保准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⑦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 ⑧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统筹区域环境治理; ⑨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 ⑩明确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责任,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三) 配套政策措施“大气十条”出台以来,环保部通过协调相关部门,推动了多项配套政策出台。国家发改委调整了可再生能源电价与环保电价政策,使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快速推进了烟气脱硝、高效除尘在燃煤电厂中的应用;还调整了油品质量升级的价格政策,对油品坚持优质优价的原则,促进了国四标准燃油的生产和供应。农业部推进了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减少了秸秆露天燃烧。财政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鼓励政策,有力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工信部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通过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排放。住建部发布了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规划,通过管网改造,降低供热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国家能源局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签订了重大能源保障项目任务书,确保京津冀等重点区域清洁能源的供应。环保部与气象局联合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工作方案,明确了预警等级标准和程序。中央财政设立了大气污染防治“以奖代补”专项资金,2013年安排了50亿元用于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2014年安排100亿元用于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四) 地方政府主要措施面对我国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各地方政府按照“大气十条”要求,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各省(区、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防治条例。表32为东部六省(区、市)出台的主要政策措施,从表中可知,东部六省(区、市)所采取措施侧重点虽有不同,但总体来看均有相似之处,说明同一区域内污染特征相似的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可以通过建立区域联防联控体系,促进区域内各地区协同协作共防大气污染。表32东部六省(区、市)防治大气污染重要政策与措施省(区、市)重 要 政 策主 要 措 施北京市《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7年)》《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立足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动员全社会力量参加,重点实施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等八大污染减排工程;开展大气污染成因与预报预警研究,加快污染防治技术研发与应用等
评论
还没有评论。